-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云南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綠色實踐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6564
- 條形碼:9787030696564 ; 978-7-03-06965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云南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綠色實踐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對云南省自然環境和生態文明理論探索和實踐的田野調查,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的專題調查和口述訪談等多種方式對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實踐行為進行了具有針對性的梳理,在此基礎上發掘和了解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分析和總結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為今后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和好看省份建設提供有益參考和借鑒!
云南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綠色實踐研究 目錄
前言 i
**編 理論 實踐 1
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經驗研究 3
云南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對策建議 16
云南生態文明建設政績考核機制對策建議 28
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價值意義 42
第二編 保護 修復 55
關于稻作民族的自然生態觀和自然生態保護調查——解讀滇東南駱越族群的稻作文明史與生態文明的傳承 57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石漠化治理問題研究 72
人象關系的調整與適應:西雙版納亞洲象情況調研報告 86
第四節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家*自然保護區調研報告 94
云南省普洱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調研報告 111
第三編 建設 發展 125
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態補償機制現狀分析 127
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路徑研究 140
云南省普洱市生態城市建設調研報告 152
西雙版納生態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161
富民、特色、綠色、健康: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產業發展——普洱市普洱茶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172
滇西縣域生態農產品生產及運作模式 179
第四編 社會 民生 199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調查 201
推進石漠治理 助力生態與脫貧雙贏——關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漠化綜合治理情況的調研 218
西南地區農村反貧困道路中發揮生態優勢研究 255
移民與生態文明建設——普洱市生態移民調研報告 263
第五編 宣傳 教育 273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官員的生態文明意識為中心 275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城鄉人居環境治理及生態文明教育調研報告 279
第六編 制度 機制 291
云南模式的生態文明建設咨詢報告 293
云南省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對策建議 298
云南生態文明政績考核機制建設對策建議 304
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指數及評價方法建議 309
第七編 管理 措施 315
關于改進云南滇池流域濕地公園生態管理措施建議 317
關于響應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云南省高校禁用一次性餐具的建議 321
關于推進云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324
云南環境友好型生態膠園建設對策建議 329
第八編 宣教 反思 335
對加快七彩云南美麗鄉村建設的若干思考與建議 337
云南生物災害防治宣傳教育工作建議 344
云南省森林城市建設的若干建議與思考 347
云南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綠色實踐研究 節選
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經驗研究① 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實踐和重要保障。云南邊疆民族地區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云南邊疆民族地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戰略抉擇。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推進邊疆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永續綠色發展,是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奮斗目標。 云南邊疆民族地區自然資源稟賦良好,生態環境、生態系統和民族文化所呈現出的多樣性特點豐富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并在云南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這對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關于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于邊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個案研究 ②、生態環境變遷與保護 ③、生態安全 ④、生態移民①、民族生態文化 ②等方面,而對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情況探討較少。本文擬對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就推進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發展提出具體的對策建議。 一、云南邊疆民族地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生態文明是超越工業文明、以解決人類和自然界之間危機為使命、關乎人類未來和發展命運的嶄新的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模式,是對人類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理論反思與實踐調整③。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④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⑤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云南生態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在云南爭當全國生態文明排頭兵的生態戰略抉擇中扮演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途徑 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是邊疆各民族地區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保護高度的協調發展。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當地相對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各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是推進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務,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是邊疆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有序發展的不竭動力。 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復雜,高山、河谷、喀斯特、冰川等地貌交錯分布;氣候類型多樣,河流、湖泊等各種水體組成的水網系統密布,土壤結構、植被類型比較豐富;生物種類繁多,生態系統結構復雜。 2015年 1月,習近平主席在云南調研時強調:“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 ”①云南與老撾、越南、緬甸等國山水相連,是一個高原山區省份,全省山地和高原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 94%,河谷盆地僅占 6%。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全省有 25個世居少數民族、16個跨境民族、 15個特有民族、8個自治州、29個自治縣,是全國世居少數民族*多、跨境民族*多、特有民族*多、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多的省份 ②。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在開展脫貧致富的過程中,必須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緊密結合各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和特點,探索地方經濟社會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有效方法和路徑,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各民族地區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高度和諧并向深度發展,為鞏固云南邊疆地區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繁榮夯實基礎。 云南邊疆民族地區是中國大陸連接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的重要樞紐,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必經通道。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著邊疆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的福祉和未來,同時也將為周邊國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范本和借鑒。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常態下,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置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努力推進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使其不斷融入各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各個進程,這將有利于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生態安全屏障的建立和鞏固,同時也將為推動邊疆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各民族地區能否如期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目標,直接關系到云南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的戰略部署和全面實現,關系到全國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和總體規劃目標。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系統復雜,一旦遭受破壞,幾乎難以恢復,如何在較短時間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尚面臨著非常艱巨的任務,難度也較大,加快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已刻不容緩。因此,必須制定更加切實有效的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緊緊依靠邊疆民族地區社會各界力量,扎實推進各民族地區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為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真正地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保駕護航。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 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能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綠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和價值觀念將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對象,綠色發展將同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創新、協調、開放和共享發展成果一起成為推動云南社會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驅動力。 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多樣性相互交織,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特殊的復雜性和不協調性,這種復雜性和不協調性與民族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相疊交,使各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為棘手的問題。隨著云南打造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和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發展進程的深入推進,邊疆民族地區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如何在這一過程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引起邊疆民族地區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且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破解可能會遇到的難題。 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經濟增長主要建立在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發展模式之上,當前已出現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并且云南較發達地區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邊疆民族地區亦漸趨集中顯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不斷加劇。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工業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排放量持續增高,并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具體表現為主要江河湖泊水質惡化、水土流失加劇、石漠化無限擴展;礦產資源無節制開采,森林植被破壞,區域地面沉陷,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系統失衡等。進而使云南邊疆地區各民族的生產和生活環境也遭受嚴重的影響,且由環境問題造成的損害公眾健康問題也漸次發生。 云南邊疆民族地區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容量趨于飽和,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峰值,并逐漸成為這一地區維系可持續性發展的制約因素。加快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共同置于經濟可持續增長和綠色發展的關鍵環節,加大力度保護江河、湖泊、濕地、林地、草地、農業用地等領域的生態環境,是當前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云南邊疆民族地區需要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正確面對環境問題、正視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勇于落實和承擔環境責任,下決心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是經濟問題、發展問題,更是民族問題、民生問題,必須標本兼治、統籌施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
云南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綠色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
周瓊,女,彝族,1968年生,云南楚雄人。云南大學特聘教授、二級教授、首批“東陸學者”、博士生導師,云南大學西南環境史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災害防御協會災害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云南省彝學會副會長、東亞環境史學會會員。主要從事環境史、災荒史、西南地方文獻整理校勘記、區域歷史人物研究。相繼主持國家社科基金4項(結項3項)、省部級項目8項、靠前合作項目3項。出版《清代云南瘴氣與生態變遷研究》等著作6部,在《民族研究》《清史研究》《清華大學學報》《思想戰線》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70余篇。目前擔任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災害文化數據庫建設”首席專家和云南大學服務云南行動計劃“生態文明建設的云南模式研究”項目負責人。2019年入選云南省“萬人計劃”云嶺學者。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