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2022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2395
- 條形碼:9787030702395 ; 978-7-03-07023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22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社會公眾,各級領導干部、有關決策部門和產業界及社會公眾本書是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面向社會公眾、面向決策人員的研究報告
2022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 內容簡介
本書在前九個年度報告的基礎上,深入探討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中的自強自立問題,研判未來15年產業技術布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智力支持。報告分為綜合篇、產業篇、政策篇三大部分,共計13章。綜合篇對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勢做出研判,并探討發展思路及戰略重點。產業篇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能源新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數字創意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領域,重點分析面向未來需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政策篇對面向“十四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進行梳理,并圍繞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發展治理提出相關建議。 本書有助于社會公眾了解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總體情況及各領域發展態勢和改革走向,可供各級領導干部、有關決策部門和產業界及社會公眾參考。
2022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 目錄
綜合篇
第1章 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勢研判及對策建議 3
第2章 新形勢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思路及重點任務 14
產業篇
第3章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39
第4章 生物產業 58
第5章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76
第6章 新材料產業 139
第7章 能源新技術產業 170
第8章 節能環保產業 209
第9章 新能源汽車產業 260
第10章 數字創意產業 287
政策篇
第11章 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生態系統全景分析:以人工智能為例 351
第12章 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經驗與啟示:以智能制造為例 399
第13章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的發展現狀與治理對策分析 409
后記 422
2022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 節選
第1章 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勢研判及對策建議 國家信息中心 【內容提要】自《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頒布實施,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各地區、各部門大力推動下,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十四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條件深刻變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作用將更為突出,有必要全面分析未來將面臨的諸多機遇和挑戰,并提前研究制定應對措施,夯實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基礎。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早是黨中央、國務院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提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在國家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系列政策帶動下,其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重要“引擎”及經濟活力“風向標”,同時正在成為促進新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力量。“十四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生態營造、未來方向布局、資源要素集聚、國際化發展等方面將面臨諸多突出問題,需要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予以應對。 1.1 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趨勢性特征 1.1.1 產業發展支柱性引擎作用愈發突出 自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發布以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歷經十余年風雨歷程,孕育了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有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展動能引擎作用不斷增強,為國民經濟發展行穩致遠注入了強勁動力。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11.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比2014年提高4.1個百分點。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將保持較快增長,平均增速有望繼續高于經濟總體,產業發展支柱性引擎作用將愈發突出。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戰略性新興產業也由快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預計至2025年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超過17%,涌現一批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柱性產業。 1.1.2 重點領域新興動能持續快速增長 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能源新技術、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及數字創意等重點領域均實現快速發展。其中,人工智能、大數據、集成電路、平板顯示、醫藥制造、工業機器人、新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等新興動能行業實現快速增長。正是在以諸多新興行業為代表的新動能行業帶動下,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持續高速提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2020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分別為119.6、146.9、191.2、257.9、325.5和440.3,分別比上年增長19.6%、22.8%、30.2%、34.9%、26.2%和35.3%[1]。盡管未來全球仍將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但是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發展新動能有望實現逆勢快速增長,憑借良好的韌性活力,成為持續推動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支撐。 1.1.3 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步伐不斷加快 當前,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穩定器、加速器,而中國數字經濟增速全球領先。《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疫情沖擊下的復蘇新曙光》顯示,2020年,47個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2.6萬億美元,同比名義增長3.0%,占GDP比重為43.7%,產業數字化仍然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4.4%,其中,**、第二和第三產業數字經濟占比分別為8.0%、24.1%和43.9%[2]。在國家政策引導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企業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國家信息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半數以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增加了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數字化程度。一方面,工業企業積極把握趨勢、聚焦重點、精準發力,充分利用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加快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成效突出,數字醫療、數字教育、數字娛樂等蓬勃發展。未來,在國家高度重視及有力政策支持下,我國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步伐將不斷加快。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簡稱中央網信辦)印發了《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旨在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大力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構建新動能主導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1.1.4 產業發展更依賴新型政府同市場關系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府與市場的協同發力。伴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的持續快速發展,原本界限分明的政府與市場關系正在不斷調整,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新的政府與市場分工關系。一方面,很多原來單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正在越來越多地由政府與市場共同提供。例如,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智慧城市運營商,擔負起了為城市提供交通管理等公共服務的職能。又如,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傳統上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等由政府承擔的市場監管職責正越來越多地由電商平臺企業與監管部門共同完成。另一方面,很多原來單純是企業自身的商業決策開始需要政府的介入。例如,互聯網企業與用戶間的數據隱私條款不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其相關內容的確定需要政府直接介入。又如,創新藥品的定價并非企業自身收益*大化的結果,而往往是政府與企業參考臨床價值來共同商定。為了更好地促進未來產業發展,需要政府加強創新,明確自身定位,提供適宜的服務體系。 1.1.5 創新發展能力得到不斷夯實 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點將進一步聚焦到創新上,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使創新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培育發展更多創新引領型新興行業將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通過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活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涌現出一批發展新動能。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20年,創新驅動指數達到239.1,比上年增長18.1%,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每萬名R&D人員專利授權數達到4 639件,比上年大幅增長34.6%,是2014年的2.1倍,可以看到,創新投入的熱情并未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影響。國家信息中心調查數據顯示,企業希望政府提供支持創新能力提升的政策訴求*為強烈,有近70%的企業希望政府提供核心技術研發支持,近60%的企業希望政府提供技術改造升級支持。同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新增市場主體快速增長,進一步激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濟發展活力,增強發展韌性。2020年,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數量達2 502萬戶,為2015年的1.9倍;2020年末全國各類市場主體總數達1.4億戶,約為2015年初的2倍。 1.1.6 前沿科技領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面對新一輪前沿科技發展浪潮,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均在持續加強與完善國家頂層科技戰略布局與戰略科技力量部署,力圖打造面向前沿新興產業的科技發展新優勢。美國發布《關鍵和新興技術國家戰略》,重新定義20項關鍵和新興技術,提出全力維護美國在量子、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簽署的《2022財年研發預算優先事項和全局行動備忘錄》中,強力支持國家安全、未來工業、能源環境、空天科技等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歐盟發布《2021-2027的年度財務框架》《塑造歐洲數字未來》《歐洲人工智能白皮書》《歐洲數據戰略》等頂級科技戰略文件,并計劃投入巨額資金支持人工智能、超級計算、量子通信、區塊鏈等顛覆性和戰略性技術發展。日本發布《第6期科學技術創新基本計劃(草案)》,提出未來科學技術創新要點是發展數字技術、推動研究系統的數字化升級。我國正抓緊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預計將重點突出發展前沿未來產業,并全面部署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支撐作用,力爭培育發展若干具備良好發展前景的前沿未來產業領域,為新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1.2 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值得關注的若干突出問題 1.2.1 產業自主創新基礎能力有待提升 未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將由模仿創新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轉向,但是有一系列軟硬件環境限制了自主創新基礎能力提升,難以更好支撐形成以自主創新為引領的產業發展格局。一是基礎科學投入、科學基礎設施建設、研究成果高效轉化等方面均存在較多不足。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基礎研究的累積進步往往會催生出重大科學發現和重大技術創新。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 335.6億元,占R&D經費比重為6.03%,經費投入規模及占比呈現持續上升態勢,但是基礎研究占比與發達國家普遍15%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二是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基礎支撐能力有待提升。雖然近年來各地更為重視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高水平服務平臺少、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三是新型
2022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 作者簡介
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2008年6月,同志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中國工程院是國家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方面的很高咨詢機構,是國家的科學技術思想庫,要繼續團結帶領全國科技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決策咨詢,努力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問題提供咨詢建議,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2011年4月,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講話指出,要深入開展政策研究,積極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為貫徹落實同志的指示精神,中國工程院與清華大學強強聯合,創新體制機制,整合優勢資源,于2011年4月聯合成立了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 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堅持高層次、開放式、前瞻性的發展導向,圍繞工程科技發展中的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重大課題開展理論研究、應用研究與政策咨詢。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積極推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發揮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和清華大學中青年學者的智力優勢,努力建成優選品質的戰略決策思想庫,為我國工程科技發展提供戰略咨詢。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