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醫學人類學十二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09716
- 條形碼:9787572009716 ; 978-7-5720-097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學人類學十二論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人類學是了解人類自己生而為人的學問
醫學人類學十二論 內容簡介
醫學人類學根植于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貫穿生命歷程生、老、病、死各個階段,與每個人對自我、身體、生命、社會的認知息息相關。同時,它對醫療健康領域的知識生產同樣重要。醫學人類學對當代人類生命質量的由衷關懷和對不同文化的人文尊重,使其以獨特的實踐性(參與性)和極強的自我反思能力讓當今醫學更具有人文的溫度。 本書共分為三大部分,其中**部分是對于醫學人類學和日常生活關聯、重要概念和相關理論前沿的一些綜述。第二部分聚焦于人類生育繁衍,向讀者展現從人類學視角看科學技術在生殖領域的運用。第三部分分別探討了對女性、老年人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照護問題。希以這本小書管窺醫學人類學對西醫“文化性” 和“地方性”的解構,從而深入地了解生物醫學所處的社會背景,會用人文的眼光理解它、批判它和欣賞它。
醫學人類學十二論 目錄
目錄
**部分
第 一 論 日常生活與生老病死:人類學視野下的生物醫學
第 二 論 醫學人類學與醫學人文教育
第 三 論 “研究”與“建議”:醫學人類學在精神衛生政策研究中的實踐
第 四 論 問題奶粉事件辨析:一個基于行動者網絡的視角
第 五 論 跨界與共生:全球生態危機時代下的人類學回應
第二部分
第 六 論 醫學人類學研究的“沃土”:生育
第 七 論 賽博女權主義理論和生殖技術的民族志研究
第 八 論 新技術下的選擇性生育:醫學人類學視野下的生殖領域基因檢測
第 九 論 “潛在性”的預測:人口質量監控與產前檢測技術的民族志研究/
第三部分
第 十 論 當代人類學視角中的性別醫學
第十一論 記憶、識別與照料政治:失智老人民族志田野研究的啟示
第十二論 “管”:照護還是控制?——對上海城市社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照護的民族志研究
醫學人類學十二論 節選
潛在性政治 20世紀90年代,中國采取了幾項措施來確保新生兒的“質量”。 1995年,中國通過了一項法律,旨在確保母親和嬰兒的健康,從而提高新生兒的質量。這項法律規定,所有計劃結婚的人都要進行體檢, 以便于發現嚴重的遺傳疾病和一些傳染病。在整個90年代,在*重要的現代化努力中,我國政府通過其完善的圍產保健系統引進和推廣了一些先進的生殖技術。該系統于1979年建立,目的是監測和管理家庭生育和高危妊娠。但在1996年,中國政府首次授權分娩機構 (綜合醫院、婦嬰保健院)簽發出生證明(證明新生兒出生后狀況的合法醫療文件)時,這個規定獲得了更多關注。它讓分娩機構負責圍產保健。作為這一高度監管系統的一部分,衛生部通過當地婦嬰保健機構等為每位孕婦建立一份圍產期保健記錄(圍產保健卡)。從懷孕開始,圍產保健卡將跟蹤孕產婦和孩子的醫療保健,記錄產前發育、 分娩、產后隨訪和直到7歲前的兒童疫苗接種。 1999年,中國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出生缺陷干預項目,旨在通過防止“缺陷兒”出生來提高人口質量,從而降低國家層面的出生“缺陷”率。在筆者進行田野考察時,出生缺陷干預 項目對懷孕前后和分娩后的女性進行監測,并將這種監測構建為三級干預。**級干預措施涵蓋新婚夫婦,為他們提供人類生殖培訓課程以及服用營養補充劑(如葉酸和碘)的建議。第二級干預覆蓋所有孕婦。建議她們在懷孕的前3個月繼續服用葉酸和其他補充劑。在第五個月,該項目開始對婦女進行更集中的監測,例如進行超聲檢 查。第三級干預覆蓋所有出生缺陷兒童,確保他們得到有效的后續治療。 2003年10月,強制婚前檢查被廢除,以提高“對人權的尊重”。 這使得圍產保健系統成為控制人口“質量”的唯一方案。按照要求,準父母參加孕產婦保健教育課程,在課程中,他們了解到沒有適當關 照自己健康可能帶來的后果。更廣泛地說,他們被教導從概率、風險和經濟的角度考慮健康、身體、自我和胎兒。這一切使他們處于醫學凝視下,處于一個知識領域中,處于一個可見性領域之中。女性現在 通過這種凝視了解自己、自己的身體和胎兒,她們開始常常認為照顧自己和孩子是自己的責任,她們覺得必須不斷關注孩子的潛在性并做出未來投射。 通常是當地的計劃生育委員會和主要的嬰兒產品公司贊助這個系統中涉及的公眾教育課程。講師包括優生學專家、退休醫生、營養師和公司的實習生。因此,它構成了一個政府市場互動,以促進“質量保證體系”(包括使準父母進行一系列的產前檢測)的重要場所。 在2007年的田野調查過程中,筆者參加了其中的10個課程。在接下來的內容中,筆者將詳細介紹其中一個課程。我們要特別注意課 程中使用的語言,尤其是隱喻。課程教師用這些語言/隱喻傳達了懷孕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可能性,并敦促他們通過產前檢測尋求安心。 建立“質量保證體系” 2007年6月的一個炎熱的夏天,筆者陪傅英和她的丈夫去了一個強制性公眾教育課程。英今年24歲,已經懷孕三個月了。因為她很年輕,所以在上這個課程之前她對這次懷孕的感覺是比較積極的。 她告訴筆者,她不想來,但“被迫”來,因為夫婦出席是從當地計劃委員會獲得出生許可證的前提條件。她認為課程內容是常規講座,是 “已經重復了幾千遍,肯定是無聊和無用的”。當我們到達時,教室里 已經擠滿了50多對夫婦。英的丈夫找到一個隱蔽角落的座位方便他們看書。英買了一本時尚雜志,她讓丈夫如果講到什么重要的事情就記筆記。吳老師是從當地一家診所介紹過來的優生專家。在提供了關于國家出生缺陷干預計劃的總體背景信息后,她以一個故事開始了她的講課。這個故事講的是她的一個病人在兩年前生了一個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兒子,因此被允許生第二個孩子:“因為她有了這 樣一個教訓,所以她這次非常謹慎小心。自從她懷孕后,她每周都來看我,并遵循醫生的所有建議。她要求進行產前篩查和診斷檢測。 她說:‘醫生,請你幫我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東西。’” 這個時候全場所有人都大笑,把她*后一句話當笑話。(英開始專心聽課,目光從雜志轉向老師。)但是,老師還是用非常嚴肅的語氣繼續講課。 不要笑!這是事實。你無法想象她和一個低智的孩子過著怎樣的生活。經濟開銷巨大。雖然我告訴她做太多不必要的檢查會對胎兒有害,但她堅持要進行更多的超聲篩查。為什么? 因為她有唐氏兒子的經歷。她這次說,如果有任何可能性(生下 一個“有缺陷”的孩子),她會毫不猶豫地立即打掉“它”。 為了強調“它”,她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它”字。 在優生專家、教育家以及醫生和孕婦中,把有遺傳問題的胎兒稱為“它”或“東西”是很常見的。當在診所就診時發現胎兒的潛在問題 時,醫生和孕婦都傾向于立即將他們的詞匯從“寶寶”改為“胎兒”。 這一術語的選擇在構建胎兒和孕婦之間的關系時至關重要,因為胎 兒并不意味著母親和未來孩子之間的任何親密關系。在說服孕婦在 收到產前檢查的“陽性”結果后采取進一步行動方面,將有遺傳問題的胎兒客觀化為“問題胎兒”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理想情況下,它不僅將胎兒從孕婦的情感付出中分離出來,還啟發她在經濟和生產的話語中思考懷孕和產前檢查的過程。 另一個將胎兒帶入經濟領域的詞是“缺陷”。就像吳老師繼續說的: 有缺陷的新生嬰兒就像生產線上的“次品”。你必須做更多的工作來修復它,否則你必須放棄它,是不是?如果我們能在產品完成之前檢測它,總的次品率就會降低。如果你這樣想的話, 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建議你們都盡可能地進行醫學檢查,尤其是產前檢查。我們的醫生就像工廠里的質檢員,他們使用各 種設備來減少產品有缺陷的可能性。因此,對于每個家庭來說, 遵循產前醫學檢查的指導方針肯定會幫助你實現類似的目標。 它將以*低的成本提高產品質量。 在這些公眾教育課程中,一個被認為有缺陷的孩子所表現出來 的差異總是被描述為未來的經濟負擔。通過產檢,檢測可能攜帶任何遺傳異常的胎兒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投資,以節省未來的開銷。 課后,英發現吳老師關于生產的隱喻是“生動的描述”,“使事情更容易理解”。*重要的是,她變得非常關心寶寶的情況,盡管她仍然拒絕以消極的方式想象自己的懷孕結果。她和筆者進行了如下對話。 ……
醫學人類學十二論 作者簡介
復旦-哈佛醫學人類學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東亞科學、技術與社會》雜志編委。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人類學博士。主要從事醫學人類學、科學技術人類學研究,尤其是從人類學的角度看待生殖健康、選擇性的生殖技術、基因測試的文化意義及日常實踐;同時與公共衛生、健康傳播學、生命倫理學等領域的專家進行跨學科的合作。著有Winning the Competition at the Start Line: Chinese Modernity, Reproduction and the Desire for a “High Quality” Population (2014);發表多篇有國際影響力的文章;主持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入選上海市浦江計劃,合作主持香港GRF項目,并參與上海市衛計委和教委等主持的多個跨學科的醫學人文項目。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