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灣美術工藝遺澤 :中西近現代美術工藝交流史的萌芽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574170
- 條形碼:9787302574170 ; 978-7-302-5741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土山灣美術工藝遺澤 :中西近現代美術工藝交流史的萌芽 本書特色
《土山灣美術工藝遺澤》聚焦中西近現代美術工藝交流史上的珍貴樣本——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土山灣畫館,中國西洋畫之搖籃” 徐悲鴻語)。其特點在于選題的典型性與研究的綜合性,廣泛涉及了土山灣美術工藝的管理、傳授、創作生產、銷售與海外傳播,文獻與圖像史料豐富,突出了關鍵作品的個案研究,以及土山灣促進中外美術、技術、經濟、宗教與文化交流的作用。
中國美術工藝的獨特現象與中國工藝教育的典型個案——土山灣美術工藝現象與美術工藝遺澤,中西美術工藝交流互鑒的典型載體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近現代設計表現。
本書視“土山灣”為融合中西、行銷海內外的重要“美術工藝”品牌,為當代持續思考如何融通藝術與技術、美術與民藝、現代設計與傳統手藝、審美趣味與實業強國,提供了有價值的藝術個案。
——董麗慧,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研究員,清華大學、匹茲堡大學博士
土山灣美術工藝是中國近現代復雜的社會、宗教、文化背景下的產物。當時的“美術”“美術工藝”概念均與今日不同,好在物品本身會說話,圖像自有內在邏輯。本書以扎實的藝術史功底、詳實的考證,再一次發現了土山灣的價值。
——高登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社會美育研究所副所長、博士中國近現代美術工藝的獨特現象與中西美術工藝交流互鑒的獨特樣本——土山灣美術工藝現象與美術工藝遺澤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近現代設計表現。
土山灣美術工藝遺澤 :中西近現代美術工藝交流史的萌芽 內容簡介
徐悲鴻稱贊土山灣:“中西文化之溝通,該處曾有極珍貴之貢獻。土山灣亦有可畫之所,蓋中國西洋畫之搖籃也。”作為中國美術工藝史、藝術教育史上的獨特現象,土山灣的珍貴價值既是工藝的、技術的,又是宗教的、藝術的,更是東西方文明在相互試探、摩擦中學習互鑒的歷史縮影。 本書是西學東漸背景下土山灣美術工藝的專題研究,探討其萌蘗、發展、輝煌、落寞、消逝的近百年歷史進程(1864--1960)。盡管土山灣《道源精萃》、“百塔”、木雕人偶“世間百態”、《中國宮》等精妙之作早已享譽海外,至今卻依然在國內鮮為人知。劉麗嫻博士長期致力于收集、整理罕見的土山灣文獻及影像,還原出一條幾乎埋沒于歷史的中西美術工藝交流之路,也為當代中國非遺文化與設計產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歷史的鏡鑒。
土山灣美術工藝遺澤 :中西近現代美術工藝交流史的萌芽 目錄
**章 全球傳教背景下的土山灣**節 全球傳教與“文化適應”策略發展...................................3第二節 江南教區與天主教遠東坐標..............................................6第三節 傳教救靈與孤兒工藝院始末.............................................12第二章 土山灣孤兒工藝院的核心工場與協作式生產**節 工藝院概覽與核心工場....................................................20第二節 美術工場——圖像傳教與西畫東漸..................................23第三節 印刷工場——文字傳教與技術革新..................................53第四節 五金工場——金銀細作與遠銷海外.................................59第五節 木工工場——教俗并行與揚名國際.................................62第六節 紡織工場——花邊織造與技法交融..................................67第三章 土山灣孤兒工藝院的組織結構與經營方式**節 圣嬰會附屬土山灣孤兒工藝院.........................................72第二節 組織結構——教會與工藝院體制.....................................73第三節 品牌思維——T.S.W.標志與董事會.................................82第四節 運營資金——從教會資助到艱苦維系..............................87第五節 人力成本——孤兒工匠與工友........................................89第四章 土山灣美術工藝品營銷與傳播**節 銷售對象——教會公眾兼顧............................................92第二節 產品類型——宗教世俗并重............................................94第三節 價格訂單——優質高端定位............................................103目 錄第二章??蜀道九千年八十XII土山灣美術工藝遺澤第四節 全球傳播——海外市場拓展...........................................109第五節 銷售方式——多元渠道并存............................................112第五章 土山灣美術工藝現象與工藝院管理**節 土山灣美術工藝品自宗教走向世俗.................................118第二節 土山灣工藝院布局與主要工場........................................120第三節 土山灣美術工藝現象與工藝院管理.................................121第六章 土山灣《道原精萃》**節 圖像傳教作品《道原精萃》...........................................124第二節 《道原精萃》的協作式生產...........................................125第三節 《道原精萃》協作式生產的客觀條件與影響因素..........128第七章 土山灣百塔**節 土山灣百塔映射的美術工藝現象...................................132第二節 土山灣百塔的創作、展出與收藏....................................133第三節 土山灣百塔的研究價值..................................................138第八章 土山灣木雕人偶**節 木雕人偶“世間百態”的收藏情況................................145第二節 木雕人偶“世間百態”的創作主題................................148第三節 木雕人偶“世間百態”的當代價值................................155第九章 土山灣《中國宮》**節 東方風格在歐洲的傳播與接受.......................................160第二節 巴黎世博會與東方風格的瑪塞爾展臺.............................161第三節 土山灣《中國宮》的創造者與參與者............................163第四節 《中國宮》與《日本塔》的審美價值............................168第十章 土山灣美術工藝遺澤**節 中西近現代藝術交流史的萌芽——土山灣美術工藝.......172第二節 從宗教走向世俗的土山灣美術工藝創作生產.................174XIII第三節 集合宗教、文化、經濟、技術、藝術的 土山灣美術工藝現象.....................................................176第四節 土山灣手工藝傳承影響研究............................................177第五節 土山灣美術工藝的當代啟示...........................................179參考文獻...........................................................................181附錄 土山灣美術工藝大事記.......................................196
展開全部
土山灣美術工藝遺澤 :中西近現代美術工藝交流史的萌芽 作者簡介
劉麗嫻,浙江杭州人,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學博士后(設計學)、東華大學工學博士(設計方法論方向)。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北卡州立大學訪問學者。浙江省絲綢與時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現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服飾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項目三十余項。以第一作者發表《T'ou-se?-we? Arts and Crafts phenomenon and “Chinese Pagoda”》《土山灣中國宮:晚清中國建筑藝術的西方解讀與融合》等AHCI、EI、CSSCI收錄論文及專著。長期從事中西美術工藝交流史、時尚品牌文化與設計創新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