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書里書外別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609528
- 條形碼:9787519609528 ; 978-7-5196-095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書里書外別集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散文集子。本書主要分為兩大類“書里卷”和“書外卷”,書里卷又分后記(跋)和序兩輯。后記主要是作者近年來出版過的一些作品的后記,有《杏壇筆墨緣》《范仲淹與瀟灑桐廬》《父母的無悔人生》等作品的后記;序,主要是作者這些年來給別人出書寫的序,都是作者的至交好友,表達了作者對友情的看重。書外卷分書評和讀書隨筆兩輯。書評,是作者這些年來讀過的部分書的評價,表達了作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感悟和收獲,比如讀《袁振藻藝術人生》,作者感悟到了人生如畫;隨筆,是作者的思想暢游文學的體現,有作者關于文化的理解、作者認為*應記住的桐廬詩詞之“一”的闡釋等。
書里書外別集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散文集子,主要收錄了作者幾十年來為自己和他人著作所寫的序、后記、評論以及讀書隨筆等數十篇文章。內容豐富不拘一格,寫作形式新穎獨特,是一部具有地方特色又有文獻資料價值的作品,是作者對當地文化事業發展做出的貢獻的一個匯總,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對家鄉大好河山的熱愛,對文友的熱愛。
書里書外別集 目錄
在數字與文字之間
——秦戰《老家的柿子樹》序
追夢成真
——孟紅娟《追夢》序
文中聞芳
——聞偉芳《三葉草》序
桐江流一春文心又共存
——《桐江文心》序(四篇)
學無止境
——《敬學·樂學征文比賽獲獎作品集》序
山高水長
——《桐廬余姚慈溪三地書畫聯展作品集》序
墨潤山水秀天下
——《“環保杯”桐廬縣第二屆書法篆刻展作品集》序
富春墨潤 桐廬雅集
——《“富春墨韻·桐廬雅集”十人書法展作品集》序
桐江藝韻濃
——《桐江藝韻》序
為畫城增彩添色
——《“全域旅游杯”桐廬縣美術作品展》序
喜迎G20,*美是桐廬
——《喜迎G20,*美是桐廬——中國畫作品邀請展作品集》序
紫霄生氣來藝苑新花開
——《紫霄藝苑——校友藝術家協會會員作品集》序
可喜可賀的桐廬影壇
——《桐廬縣第四屆攝影藝術展作品集》序
為“桐廬攝影”喝彩
——《桐廬攝影》創刊號發刊詞
Chapter 02 書里卷二
《杏壇筆墨緣》后記
《范仲淹與瀟灑桐廬》后記
《范仲淹與瀟灑桐廬》再版后記
《父母的無悔人生》后記
《知己——瞿秋白與魯迅》后記
《詩說桐廬》跋
《一瓢細酌》后記
《通達天下》跋
為她相聚為她忙
——《“書畫之城魅力桐廬”雅集創作——美麗桐廬名家畫》后記
Chapter 03 書外卷一
關于一本書的幾個故事
人生如書
——《父母的無悔人生》出版之后
寫在《嚴光與嚴子陵釣臺》出版之后
一棵剪紙藝術的長青大樹
——讀《胡家芝傳》
人生如畫
——讀《袁振藻藝術人生》
一曲讓人身臨其境的壯歌
——《玉樹大地震》讀后
郭水華與他的《望江南詩草》
樹乎?人乎?
——《樹梢上的中國》讀后
關于“富春江文叢”編輯出版始末
Chapter 04 書外卷二
關于文化的一點隨想
善為至寶一生用
從“歲月如流”說起
*應記住的桐廬詩詞之“一”
“自富陽至桐廬”是自建德至桐廬嗎
——與朱睦卿先生商榷
從祠、堂、樓“三記”談范仲淹的清廉思想及其
三位古人與一個西湖
山高水長子陵風
品讀“三章”
悵望在嚴灘的王陽明
王陽明的釣臺詩
王伯敏:煮茶夜坐自安閑
后記
書里書外別集 節選
在數字與文字之間 ——秦戰《老家的柿子樹》序 給秦戰的詩文集《老家的柿子樹》一書寫序實在是一件勉為其難的事。一來我對他少有了解,盡管他說曾經是我的學生,原來是在他讀高復班的時候,那是近20前的事了,當時我在桐廬中學教書,學校安排我們晚上兼職教高復班,來去匆匆,一般都是上完課走人,很少與學生有深入溝通與交流,又加上往往一個班有六七十號人,因此我是無論如何想不起他曾經做過我學生。二來我對他的作品也缺乏了解。老實說,縣內一些喜歡寫作的同仁的作品我還是比較熟悉的,冷不丁冒出一個秦戰且要由杭州出版社出版集子了,多少還是很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但這畢竟是件好事,也是我縣文藝界的一件喜事。因此在與他做了幾次短暫的交流后,我答應給他寫點文字。 我是非常認真地看完了他的書稿的。《老家的柿子樹》共分三部分,**輯《長短句》收入了70余首小詩;第二輯《太陽雨》收入了100余條他的隨感語絲,少則一二句,多則三五句,其實也是小詩,只不過無題而已;第三輯《我的農民時代》是他離開家鄉外出求學之前歲月的自傳。比較而言,我喜歡第三輯,其次是第二輯,再其次是**輯。 之所以喜歡第三輯,是因為這一部分記錄了作者從學前到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及高復4個階段的成長經歷,語言簡潔但內容并不簡單,既有童趣又有山鄉田間野趣,充滿著農村生活的風土人情: 從家里去學校的路上要經過一片茶葉山,這片茶葉山,大人喜歡,小孩子更喜歡。 那時,孩子們盼望的節日主要有三個,一個是春節,一個是六一兒童節,還有一個就是小鎮上的廟會三月廿八。這三個節日都有得吃,有得玩,但過年父母親會安排的,六一節老師會安排的,只有這個廟會,村里的大人跟小孩之間都有個不成文的約定,那就是小孩在三月二十八這天玩的錢要靠自己摘茶葉賺來的,因為那時剛巧也是茶葉新出的季節。放學了,或者星期天就趕緊拎一只籃或者圍一塊布袋去摘茶葉,滿了就到豬場去稱一下,摘工是8分錢一斤,印象里到了五年級是1角5分一斤了。 又如: 屋后是菜園,那一年,父親種了一地花生,四周籬笆爬滿扁豆,有青色的,有紫色的。綠葉叢中,有開白色蝴蝶花的,有開紫紅色蝴蝶花的。我就在菜園一角插幾支竹竿,種上絲瓜。升學考作文的題目就叫“種絲瓜”,記錄絲爪的成長點滴,記錄自己的喜悅點滴。 屋前,幾年前種的柿子樹也結柿子了,等柿子熟了的季節,就拎一小籃去小鎮賣,一般都是坐在南貨部這邊的,大一點的4分一只,小一點的3分一只。 我驚嘆于作者記憶力之強,幼年時的場景不僅清晰地呈現于我們眼前,而且連幾角幾分的一些數字都記得如此之深。看來他的幼年生活有著一般人少有的艱辛與豐富。 作為一名曾經的教育工作者,作者關于高復生涯的回憶和四次高考的經歷深深地打動了我,感染了我。在當年那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年代,考上大學(包括中專)就意味著捧上了金飯碗,對于農村孩子而言,更是意味著跳出了農門。我感嘆于作者求學之堅定和其父母望子成龍之殷切: 在重復著的、重復著的忐忑中,參加了第四次高考。 暑假里,在對面田里種田的時候,母親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你今年還是考不上,怎么辦?還要不要再讀。”我說:“好,到今天為止讀書讀了這么多年,也就一個目標。如果不讀了,有一天我會說‘如果我再讀一年,可能我就考上了’,到時要有遺憾了。媽,我還是要讀的,就是苦了你和爸爸,我現在沒辦法表達。”母親說:“只要你自己還有這句話,只要你自己還有這個決心,我和你爸爸就是再苦再累也要供你讀的。”后來父親也說:“就是賣了房子也要供你讀的。” P2-5
書里書外別集 作者簡介
董利榮,祖籍山東沂南,生長于浙江桐廬。畢業于杭州師范學院中文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范仲淹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浙江理工大學史量才新聞與傳播學院兼職教授。出版有散文集《杏壇筆墨緣》、長篇散文《父母的無悔人生》及文史專著《范仲淹與瀟灑桐廬》《嚴光與嚴子陵釣臺》等多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