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精準扶貧的瞄準機制與施策效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823929
- 條形碼:9787521823929 ; 978-7-5218-239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準扶貧的瞄準機制與施策效率 內容簡介
本書從學術史、理論、實證與對策四個方面論述了中國特色精準扶貧的特異性、路徑、制度優勢與優選啟示。主要分為四個內容:一是中國精準扶貧研究的歷史意義、時代價值與優選影響;二是,精準扶貧的學術史梳理與中國精準扶貧理論創新的特異性;三是中國精準扶貧的瞄準機制與施策效率的結構化解析;四是中國精準扶貧成效的實證檢驗;五是相對貧困治理中的瞄準與施策;六是精準扶貧的制度優勢與優選影響力。
精準扶貧的瞄準機制與施策效率 目錄
1.1 中國特色精準扶貧研究:歷史意義、時代價值與全球影響
1.2 瞄準窮人與有效施策:扶貧“精準”的經濟學釋義
1.3 瞄準機制與施策效率:研究命題的提出
1.4 性質-目標-路徑-制度:扶貧與脫貧結構化耦合的研究框架
第2章 精準扶貧的學術史脈絡與研究動態
2.1 貧困的經濟本質與有效解決:基于經濟理論考察及流派比較
2.2 從普惠到精準:精準扶貧理論命題的形成與國際進展
2.3 瞄準與施策:中國精準扶貧問題的研究進展與趨勢
2.4 本章小結與本書的研究起點
第3章 瞄準與施策:精準扶貧中國范式的結構性解析
3.1 異質性貧困陷阱發生與擺脫:精準扶貧的結構性釋義
3.2 異質性貧困的結構化度量與精準扶貧的瞄準機制
3.3 扶貧成本、脫貧質量與精準扶貧的施策效率
3.4 絕對貧困問題的歷史性解決:扶貧賴以精準有效的“中國之制”
第4章 窮人更能從幫扶中受益嗎:扶貧瞄準與施策的成效檢驗
4.1 農戶生計方式選擇及脫貧成效:進城務工與留鄉參與產業的比較
4.2 易地搬遷扶貧的精準性與成效:兼論農戶搬遷之后的產業惠及
4.3 金融扶貧的精準性與成效:對信貸益貧與小額貸款扶貧的分析
4.4 以改革創新盤活土地資源的精準扶貧效應:以宅基地為例
4.5 來自市場的減貧動能:上市公司扶貧行為偏好、特征及動機
4.6 社保支撐脫貧的精準性及影響因素:基于村戶調查的分類檢驗
4.7 信息貧困、信息幫扶與脫貧成效:來自重慶市云陽縣的調研分析
第5章 從精準扶貧到精準治貧:返貧風險防控與相對貧困施治
5.1 相對貧困的含義、度量及治理:一個文獻考察
5.2 2020年之后的貧困治理:返貧風險與相對貧困的精準管控
第6章 從中國方案到全球啟示:精準扶貧的制度優勢及影響力
6.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準扶貧制度優勢與脫貧效能
6.2 精準扶貧的中國經驗、全球啟示及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精準扶貧的瞄準機制與施策效率 節選
《精準扶貧的瞄準機制與施策效率:中國證據及啟示》: 第二,邊遠深度貧困縣短期內難以補齊基建與公共服務短板,“兩不愁三保障”政策實效待評估,精神脫貧存在反復,應進一步精準識貧,找出短板和弱項,綜合破解多維貧困。 地處高寒藏區的深度貧困縣,如地處四川藏族聚居區的甘孜州石渠縣、德格縣,海拔高、氣候惡劣、地質災害多發,基建難度大、成本高,仍面臨較大基建資金缺口;地處大小涼山彝族聚居區的深度貧困縣地域遼闊,貧困村落散布且遠離縣城,交通基建任務繁重,部分村莊地形復雜、山高路陡,通電通網工程難度大、風險高。這些地區即使接人高速公路,內部基建及公共服務短期內也難以建設成網,制約了脫貧退出的質量與穩定性。“兩不愁三保障”盡管做到政策全覆蓋,但現實成效受到貧困戶異質性因素影響,如存在學前教育缺失、因病失學、就醫難、建房負債等單一政策難以解決的突出問題。 在深度貧困的民族地區,未來除繼續完善區域內基建網絡外,還應瞄準“兩不愁三保障”現實短板,綜合施策,破解多維貧困。增加鄉村教師編制,提升待遇,同時強化學前教育;在民族地區進一步做好普通話培訓,解決技能培訓中的語言難題;進行感恩教育,堅決遏制極端宗教勢力、不良文化的沖擊和影響;通過教育培訓,實施“務工經商、自主脫貧”二次精神脫貧行動。 第三,針對深度貧困地區的隱性貧困人口、臨界非貧困戶與“踩線”脫貧戶,進行雙向動態識別與精準長效施策,緩釋生計脆弱性,管控返貧風險,防止“懸崖效應、福利陷阱”。 例如,在四川藏族聚居區、彝族聚居區深度貧困鄉村,仍有三類特殊貧困群體亟待關注。一是隱性貧困人口。經過幾輪建檔立卡動態調整,對貧困戶基本做到了精準識別,但仍有一些特殊貧困人口“嵌隱”在非貧困戶或脫貧戶家庭內部,形成隱性貧困。二是臨界非貧困戶或邊緣貧困戶。這類家庭收入在官方貧困線以上,未達到建檔立卡標準,但又處于貧困邊緣,大多是半、弱勞動力家庭,或者勞動力健全但缺少文化技能的家庭,生計脆弱性明顯,一旦家庭支柱遭遇變故將“落入”嚴重貧困。三是“踩線”脫貧或低質量脫貧家庭,即收入勉強達到脫貧線,“兩不愁三保障”基本實現,但是收入單一,對政策依賴大,未形成可持續生計能力。除了兜底脫貧的無勞動力家庭,一部分靠短期產業扶持或物質幫扶的健康勞動力家庭,一旦產業經營失敗或扶持政策退出將返貧。臨界非貧困戶和“踩線”脫貧戶作為主要的高返貧風險群體,因病返貧、因災返貧現象較多。根據課題組抽樣調查,藏族聚居區和彝族聚居區踩線脫貧戶約占到脫貧戶的20%,若考慮多維貧困度量,這一比例可能更高。 針對隱性貧困人口、臨界非貧困戶與“踩線”脫貧戶三類貧困群體,應借助線上線下識別與管理手段及工具,進行雙向動態識別與精準長效施策。在識別上,三類群體貧困,帶有隱匿性、復雜性、多變性,從上到下識別難度大、成本高,可進行“雙向、動態”識別機制設計:一方面,官方提供貧困戶主動申報程序與標準,由潛在的三類貧困戶自下而上主動申報,官方構建“欺詐”申報懲戒機制,避免申報者惡意申報浪費資源;另一方面,扶貧管理機構也可由上而下,對三類貧困戶進行識別。通過雙管齊下、相向而行,實現精準、高效、動態識別。在施策上,基于貧困類型的分類識別,貧困成因的精準剖析,進行靶向施策、生計賦能,通過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供生產與務工經商技能及機會,實現可持續脫貧,如建立大病救助的長效機制和醫療保障的普惠性機制,防控非貧困戶因病返貧。 精準識別隱性貧困人口、臨界非貧困戶與“踩線”脫貧戶,為之生計賦能,使之高質量脫貧,是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扶貧理念、精準脫貧政策公平性的重要體現。近年來貧困村與非貧困村相比,I臨界非貧困戶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相比,甚至不同領導干部幫扶的貧困村和貧困戶之間,因幫扶政策、投入以及幫扶能力的不平衡,從基建與產業幫扶到“兩不愁三保障”,政策支持存在差距,出現一定程度的“懸崖效應”。懸崖效應的存續、固化或加劇,可能降低貧困戶對幫扶政策的滿意度、認可度,影響人民群眾對黨領導的脫貧攻堅事業的支持,也易誘發爭當貧困戶、依賴政策生存的“福利陷阱”。 ……
精準扶貧的瞄準機制與施策效率 作者簡介
賀立龍,男,本科就讀于四川大學創新人才綜合培養班經濟學專業(2000-2004),先后獲得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碩士(2007)、博士(2011),四川大學—澳大利亞MONASH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2009-2010)。現為四川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經濟學院985工程與學科發展辦公室主任兼科研秘書,理財者協會指導老師,四川大學2011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邊疆經濟學碩士生導師。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