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失蹤的人(卡夫卡作品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58911
- 條形碼:9787020158911 ; 978-7-02-01589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失蹤的人(卡夫卡作品選) 本書特色
卡夫卡影響了我們每個人。 ——安東尼·伯吉斯 小說的主人公羅斯曼從一開始就是其生存環(huán)境的犧牲品,不斷地陷入了一個又一個卡夫卡式的迷宮里而無所適從。 ——韓瑞祥
失蹤的人(卡夫卡作品選) 內(nèi)容簡介
長篇小說《失蹤的人》是“卡夫卡作品選“系列之一,是卡夫卡未竟之作,寫于1912至1914年間,1927年出版。講述的是少年卡爾·羅斯曼的故事,他因被女仆引誘而被父母趕出家門,孑然一身流落異鄉(xiāng)美國。 小說的主人公羅斯曼從一開始就是其生存環(huán)境的犧牲品,不斷地陷入了一個又一個卡夫卡式的迷宮里而無所適從。 ——韓瑞祥
失蹤的人(卡夫卡作品選) 目錄
一 司爐
二 舅舅
三 紐約郊外的鄉(xiāng)村別墅
四 去往拉姆西斯的路上
五 在西方飯店里
六 羅賓遜事件
這汽車停了下來,……
清晨,……
殘章斷篇
1 布魯納爾達出游
2 卡爾在一個街口……
他們行了兩天兩夜……
失蹤的人(卡夫卡作品選) 節(jié)選
一司爐 十七歲的卡爾·羅斯曼被他那可憐的父母發(fā)落去美國,因為一個女傭勾引了他,和他生了一個孩子。當他乘坐的輪船慢慢駛?cè)爰~約港時,那仰慕已久的自由女神像仿佛在驟然強烈的陽光下映入他的眼簾。女神好像剛剛才高舉起那執(zhí)劍的手臂,自由的空氣頓然在她的四周吹拂。 “多么巍然!”他自言自語地說,一點兒也沒想到該下船了。一群群行李搬運工簇擁著擦他身旁流過,他不知不覺地被推到了甲板的欄桿旁。 “喂,你還想不想下船?”一位在旅途中萍水相逢的年輕人走過他身邊時喊道。“我這就下去。”卡爾微笑著對他說,隨之把行李箱扛到肩上,顯得滿不在乎的樣子,因為他還是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他目送著那位稍稍揮了揮手杖便隨著人群離去的相識。這時,他突然想起自己把雨傘忘在船艙里了。他急忙上前求這位顯然不大情愿的相識幫他照看一會兒箱子,匆匆地看了看眼前的情形,看好了折回去的路,便一溜煙似的跑去了。到了下面,他懊惱地發(fā)現(xiàn)本來可以供他走捷徑的一條通道現(xiàn)在關閉了,這大概是因為所有的旅客都已經(jīng)上了岸。于是他不得不穿過數(shù)不勝數(shù)的小艙間,沿著拐來拐去的走廊,踏著一道接一道上上下下的扶梯,艱難地尋找著那間里面僅擺著一張寫字臺的空房間。這條道他僅僅走過一兩次,而且總是隨著大流走的,他*終完全迷了路。他一籌莫展,連個人影也見不到,只聽見頭頂上響著成千上萬咯噔咯噔的腳步聲和那從遠處傳來的已經(jīng)熄火的機器*終呵氣似的轉(zhuǎn)動聲。他開始四處亂撞,隨意停在一扇小門前,不假思索地敲起門來。“門開著!”里面有人喊道。卡爾急不可待氣喘吁吁地推開門。“你干嗎這么狠狠地打門?”一位彪形大漢問道,幾乎看也不看卡爾一眼。一絲微弱昏暗的余光從上層船艙透過某個天窗,映進這寒酸的小艙室里。室內(nèi)一張床,一個柜子,一把靠背椅連同這個人擁擠不堪地排列在一起。“我迷路了,”卡爾說,“這條船大得驚人,可我在旅途中絲毫也沒有這種感覺。”“是的,你說對了。”這人帶有幾分自豪說,依舊忙著修理一只小箱子的鎖;為了聽到鎖舌咔噠鎖上的聲音,他用手把鎖壓來壓去。“你進屋來吧!”這人接著說,“你可別老站在門外呀。”“不妨礙你嗎?”卡爾問道。“啊呵,你怎么會妨礙我呢!”“你是德國人?”卡爾試探著要弄個明白,因為他聽說過許許多多關于初到美國的人遭受無妄之災的事,尤其是愛爾蘭人作惡多端。“是,是的。”這人回答說。卡爾依然遲疑不決。這時,這人突然抓住門把手,狠力一拉,迅速關上了門,卡爾被拽進了屋里。“我無法忍受有人從走道上往里面看著我。”這人說著又修理起他的箱子。“無論誰路過這兒都往里面看看,這讓人受得了嗎?”“可這會兒過道里一個人影也沒有。”卡爾說著緊緊巴巴地擠在床腿旁,心里不是滋味。“我說的就是現(xiàn)在。”這人說。“事關現(xiàn)在,”卡爾心想,“這人可真難打交道。”“你躺到床上去吧,那兒地方大些。”這人說。卡爾一邊盡力往里爬,一邊笑起自己剛才企圖縱身魚躍的徒勞。可是當他剛要爬到床上時,他卻突然喊了起來:“天啦,我的箱子給全忘了。”“箱子放在哪兒呢?”“甲板上,一個熟人照看著。只是他叫什么呢?”他說著從母親給他縫在上衣里的內(nèi)兜里掏出一張名片,“布特鮑姆,弗蘭茨·布特鮑姆。”“這箱子你非常急需嗎?”“當然啰。”“那你為什么要把它交給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呢?”“我把雨傘忘在船艙里了,我是跑回來取傘的,不愿隨身拖著那只箱子。我哪里想到會迷了路。”“就你一個人?沒人陪伴?”“是的,就我自己。”我也許應該求助于這個人,卡爾思考著,我一時上哪兒去找個更好的朋友呢!“現(xiàn)在你連箱子都丟了,我根本用不著再提那雨傘了。”這人說著坐到靠背椅上,似乎卡爾的事現(xiàn)在贏得了對他的幾分興趣。“可我相信,箱子還沒有丟失。”“信任會帶來幸運。”這人邊說邊使勁地在他那烏黑濃密的短發(fā)里搔來搔去。“在這艘船上,道德也在變化著;不同的碼頭就有不同的道德。要是在漢堡,你的那位布特鮑姆也許會守著箱子,可在這兒,只怕連人帶箱子早就無影無蹤了。”“可是我得馬上上去看看。”卡爾邊說邊看看怎樣從床上爬起來。“你就呆著吧。”這人說著用一只手頂著卡爾的胸膛,粗暴地將他推回床上。“為什么呢?”卡爾生氣地問道。“你去頂什么用!”這人說。“過會兒我也走,我們一道走好吧。你的箱子要么是讓人給偷走了,找也無濟于事,你到頭來也只能是望洋興嘆;要么是那個人始終還在照看著它,那他就是個傻瓜蛋,而且會繼續(xù)看守下去,或者他是個誠實的人,把箱子放在原地。這樣等船上的人都走光了,我們再去找它豈不更好。還有你的雨傘。”“你很熟悉這船上的情況?”卡爾狐疑滿腹地問道;他似乎不敢相信等船上的人走光后就會更方便地找到自己的東西,覺得這種本來讓人心悅誠服的想法中埋藏著某種不測。“我是這船上的司爐。”這人說。“你是這船上的司爐。”卡爾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仿佛這事完全超越了所有的期待。他支起雙肘,湊到近前仔細打量起這個人。“恰好就在我同那些斯洛伐克人住過的那間艙室前有一個天窗,透過它就能看到機房里。”“對,我就在那兒工作。”司爐說。“我向來就著迷技術工作。”卡爾固守在一成不變的思路上說,“要不是我迫不得已來美國的話,將來會成為工程師。”“你干嗎非得來美國呢?”“啊呵,那就別提啦!”卡爾說著手一揮,拋去了那全部的故事。這時他笑嘻嘻地瞅著司爐,好像在懇求他諒解那諱莫如深的事。“這其中想必會有什么原因吧。”司爐說,可誰也說不準,司爐說這話是有意要求還是拒絕卡爾說出那原因。“現(xiàn)在我也可以當司爐了。”卡爾說,“現(xiàn)在對我父母來說,我無論干什么差事,全都無所謂了。”“我這個位子要空下來了。”司爐說,他完全有意這樣說,兩手插進褲兜里,那兩條裹在褶褶皺皺的、皮革似的鐵灰色褲子里的腿往床上一甩伸了開來。卡爾不得不挪到墻邊。“你要離開這條船?”“是的,我們今天就離開。”“究竟為什么?你不喜歡這工作?”“對,事情就是這樣,不總是取決于你喜歡不喜歡。另外,你說的也對,我是不喜歡這差事。你可能不是決意想當司爐,但要當非常容易。我可要勸你千萬別干這事。既然你在歐洲就想讀大學,干嗎在這兒就不想上了呢?美國的大學無論如何要強得多。”“這很可能。”卡爾說,“可我哪兒有錢上大學呢?我雖然在什么地方讀到過有那么一個人,他白天給人家打工,晚上讀書,*后成為博士,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而且當上了市長。可是這得有鍥而不舍的勁兒,你說不是嗎?我擔心自己缺少的就是這股勁兒。再說我也不曾是個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說真的,中途輟學,我也沒有把它當回事兒。而這兒的學校也許更嚴格。我對英語幾乎一竅不通。我想,這里的人準會對外國人抱以偏見。”“這等事你也聽說過?那就太好了,那我就是他鄉(xiāng)遇知己了。你看看,我們現(xiàn)在不是在一艘德國船上嗎?它屬于漢堡—美洲海運公司。為什么這船上不全都是德國人呢?為什么輪機長是個羅馬尼亞人?他叫舒巴爾。這簡直叫人想不通。而這條癩皮狗竟然在一艘德國船上欺負德國人。你可別以為,”——他幾乎喘不過氣來,打了個遲疑不決的手勢——“我只是為抱怨而抱怨。我知道說給你也不頂什么用,你還是個窮小子。可這也太過分了。”隨之,他一拳接一拳狠狠地敲打起桌子,邊打邊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拳頭。“我在那么多船上干過,”——他一口氣連說出二十個船名,就像念一個詞似的,卡爾完全給弄糊涂了——“我向來干得都很出色,處處受到贊揚,總是船長得意的工人,而且在同一商船上一干就是好幾年。”——他說著竟挺起身來,好像這是他一生中*輝煌的頂點——“而在這個囚籠里,無論干什么都受到約束,一點歡樂也沒有,死氣沉沉的。我在這兒是個無用的人,始終是舒巴爾的眼中釘,成了懶蟲,只配被扔到外頭去,靠人家的施舍過活。你懂嗎?我就是弄不明白。”“你可不能這樣忍著。”卡爾激動地說。他幾乎絲毫感覺不到,自己眼下處在一個陌生大陸的海濱旁,踩在一條船上那搖搖晃晃的艙板上。在這司爐的床上,他有了賓至如歸的感覺。“你找過船長嗎?你在他那兒討要過你的權利嗎?”“咳,你走吧,你*好還是走開吧!我不想讓你呆在這兒,你把我的話當耳邊風,反而還給我出主意。我怎么會去找船長呢!”他又疲憊地坐下來,雙手捂住臉。“我不可能給他出更好的主意。”卡爾喃喃自語說,甚或覺得不該在這兒出些讓人家看不起的主意,倒應該去取自己的箱子。當父親把那只箱子永遠交到他手里時,曾戲謔地問道:它會跟你多久呢?可現(xiàn)在這只珍貴的箱子也許真的失去了。惟一讓他寬慰的是,無論父親怎樣去打聽,也不會得到他現(xiàn)在一絲一毫的消息。同船的人能告訴的不過是他到了紐約。卡爾感到很遺憾,因為箱子里裝的一切他還沒有享用過;要說他早就該換件襯衣了,但沒有合適的更衣地方也就省去了。可是現(xiàn)在,正當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剛剛起步時,他多么需要衣冠整潔地登場,卻不得不掛著這件污跡斑斑的襯衣來亮相。這下可夠瞧的了。不然的話,就是丟失了箱子也不至于那么糟糕;身上穿的這套西裝比箱子里的那套還要好些。那一套只不過是拿來應急用的,就在他臨行前,母親還要把它補了補。這時他也想起箱子里還有一塊佛羅納色拉米香腸。這是母親特意給他放進去的,可他僅僅只吃去了一丁點。他在旅途中壓根兒就沒有胃口,統(tǒng)艙里配給的湯就足夠享用了。此時此刻,他真盼著拿來那香腸恭奉給這位司爐。因為像這樣的人,很容易被拉攏過來,只需施點什么小恩小惠就是了。這一招卡爾還是從他父親那里學來的。他父親就憑著給人家遞煙拉攏那些跟他在生意上打交道的低級職員。卡爾現(xiàn)在可奉送的還有帶在身上的錢,但他暫且不想動用它,即使他也許丟失了箱子也罷。他的心思又回到箱子上,他眼下真的弄不明白自己為什么在旅途中一直那么小心翼翼地守護著這箱子,多少個夜晚不敢合一眼,而現(xiàn)在卻把這同一個箱子那么輕率地讓人拿走。他回想起那五個夜晚,他始終猜疑那個矮小的斯洛伐克人在打他箱子的主意。這人就躺在他的左邊,隔他兩個床位,一味暗中窺視著卡爾隨時會困倦得打起盹來的時刻,趁機會用那根白天總是在手上舞弄或者演練的長桿子將箱子鉤到他跟前去。白天,他看來夠純真無邪,但一到天黑,就時不時地從鋪上起來,垂涎欲滴地朝卡爾的箱子瞅過來。卡爾看得清清楚楚,因為這兒或那兒不時地會有人隨著移民的哄哄嚷嚷,不顧船規(guī)而點起一盞小燈,借以試圖去琢磨移民局那難以理解的公告。當這樣的燈光在他近旁時,卡爾就會迷迷糊糊地打個朦朧。一旦這燈光離他遠些或者四周昏暗暗的,他就必須睜著眼睛。這樣勞累簡直折騰得他精疲力竭。可是,這一切現(xiàn)在也許全都付之東流了。這個布特鮑姆,要是卡爾有機會在什么地方碰見他的話,非得讓他瞧瞧厲害不可。
失蹤的人(卡夫卡作品選) 作者簡介
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奧地利作家,生于布拉格一個猶太家庭,在布拉格大學讀德國文學和法學,獲法學博士學位,畢業(yè)后在法律事務所和法院見習,在工傷事故保險公司供職。1922年因肺病離職,1924年逝世于維也納郊區(qū)的療養(yǎng)院。卡夫卡自幼酷愛文學,1908年開始發(fā)表作品,出版了《變形記》《在流放地》《鄉(xiāng)村醫(yī)生》《饑餓藝術家》等中短篇小說集。生前在德語文壇鮮為人知,死后其遺著陸續(xù)出版,引起廣泛關注,被譽為現(xiàn)代派文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卡夫卡深刻影響了莫言、余華、殘雪等中國當代作家。 譯者簡介: 韓瑞祥,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中國德語文學學會副會長,“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德語文學評委。重點研究現(xiàn)當代奧地利文學,出版專著三部,譯著二十部,主編《卡夫卡小說全集》《施尼茨勒作品集》《迪倫馬特作品集》《彼得·漢德克文集》等。專著《20世紀奧地利瑞士文學史》獲第三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科研成果三等獎(2000)。譯著《上海,遠在何方?》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獎(2014)。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