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悉達多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513327
- 條形碼:9787512513327 ; 978-7-5125-1332-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悉達多 本書特色
(主人公)穿著印度服裝,啟程是婆羅門和佛陀,卻結束于道。 ——赫爾曼·黑塞 他具有教育意義的小說中,有一種特殊的日耳曼特質。同時,他是歌德“世界文學”概念*自然的培育者。 ——德國小說家和散文家、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托馬斯·曼 “如果你對東西方之間的思想融合感興趣,可以讀《悉達多》,這本書主要探索了西方的哲學、精神的唯心主義或者理想主義與東方的萬物有靈、一切都是統一整體的這樣的哲學思想是怎樣融合的。”——《世界周報》主任編輯、黑塞傳記作者 海默·施維克 他(悉達多)象征那些尋求真理的人——那些尋求自我之真理的人。在我這一代人的數十年前,赫爾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們這一代人那種內心的騷動、那種青春時代自尋其路的固有需求;這種需求讓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索取天經地義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自己的生命。黑塞的這種先知先覺也必然啟發未來時代的人們。 ——巴西作家、《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 保羅·科埃略 因為黑塞我喜愛上一種獨白式的文體,像日記,也像書信;像孤獨時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黑塞的文學可能影響了一代青年人走向追尋自然、流浪、孤獨,追尋自我的覺醒。 ——詩人、作家 蔣勛
悉達多 內容簡介
《悉達多》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塞的代表作。它并非是佛陀的故事,而是講述了一個人追尋自我、叩問生命意義的精神歷程。主人公悉達多的經歷,象征了人生的九個階段: 作為婆羅門時,他追尋的是知識;作為沙門時,他追尋的是苦行;作為覺悟者時,他追尋的是自修;作為享樂者時,他追尋的是色欲;作為富人時,他追尋的是貪婪;作為底層人時,他面臨的是危機;作為擺渡者時,他追尋的是傾聽;作為父親時,他追尋的是愛;作為覺悟者時,他質詢的是超越。 黑塞說,人真正的職責,是找到自己的路。悉達多就是那些尋求自我之真理的人中的一個。
悉達多 目錄
**部
婆羅門之子
沙門
喬達摩
覺醒
第二部
迦摩羅
塵世間
輪回
小河邊
船夫
兒子
唵
喬文達
《悉達多》文學大事記
悉達多 節選
覺醒 功德圓滿的佛陀回到那片林中,喬文達也留在了那里,悉達多離開時感覺到,他也將他過去的生活留在了他身后的林中,他告別了過去。他沉思著緩步前行,內心充滿了這種感覺。他深深地思索著,好似潛入一潭深水一般,潛入這種感覺的*深處,直到其緣由所在。因為在他看來,要認知緣由,必須通過思考,并且只有通過思考,感覺才能化為認知,感覺才不至于漸漸消失,而是變得真實,開始散發它內在的東西。 悉達多緩緩漫步,沉沉地思索著。他認定,他已不再是毛頭小伙子,而是一個成人了。他認定,如同蛇褪去舊皮,那個他整個青年時期的夙愿,那個渴望尋得教義、諦聽教義的夙愿,也已從他身上褪去,從他心中消逝。他求道之路上遇見的*后一位老師,崇高的、大智的至圣佛陀,也無法將他留住。他必須離開佛陀,必須放棄佛陀的教義。 他沉思著,愈加放緩腳步,捫心自問:“你原本想從教義和老師那里學到的是什么?從那些教給你這么多東西的人那里,你無法學到的又是什么?”隨后他意識到:“我原本想學的,是自我,是自我的意義和本質。我想要擺脫的、想要戰勝的,就是自我。可我卻無法戰勝它,面對它我只能蒙騙自己,只能倉皇逃避。的確,世上沒有別的東西像這自我一樣,讓我費盡心思、琢磨不透。正是這個謎一樣的自我,讓我有生命,讓我有所獨特、不同于他人,讓我成為悉達多!然而我對于我自己、對于悉達多所了解的,卻比對世上任何事情的了解都要少!” 沉思之中,他停步佇立,這個想法涌入腦海,而轉瞬之間又有另一個想法猛然躍起,一個全新的想法:“我對自己什么都不了解,我始終對悉達多全然陌生和無知,這必然出于唯一的緣由:我對自己懷揣恐懼,我一直在逃避自己!以前我追求阿特曼,我努力成為婆羅門,我甘愿擊碎自我,割裂自我,只為了找到破碎的自我之中深不可測之處的精魂,找到阿特曼,找到生命,找到那神一般的終極之物。可在此過程中,我卻迷失了自我。” 悉達多睜開雙眼環視四周,一絲微笑浮上他的面容,從長夢中覺醒之感從他心中涌現,直至全身。隨即他再次起步,走得飛快,像一個深知自己使命的成人一樣。 “啊,”他長舒一口氣,想道,“我不會再讓悉達多離我遠去了!我也不會再為了追求藏于廢墟之后的奧秘,而扼殺和割裂自己了!我再不會去學《瑜伽吠陀》,也不學《阿達婆吠陀》,也不會學那些苦行僧,不會去學任何的教義。我只要向自己學習,我要以自己為師,我要認識自己,認識悉達多的奧秘。” 他環顧四周,好像**次看到世界一樣。世界美麗又五彩繽紛,世界獨特又充滿迷幻色彩!這里蔚藍,這里澄黃,這里碧綠。蒼穹流轉,江河流淌,森林勃發,山岳聳立。一切都如此美麗,一切都充滿奧秘和奇異魔幻。在這之中,悉達多,這位覺醒之人,在尋找通向自我之路。所有這些,這些澄黃蔚藍,這些江河森林,這些東西**次映入悉達多的眼簾。它們不再是摩羅[ 摩羅,又作“魔”,指妨礙修行者的妖魔。]的法術,不再是瑪雅[ 瑪雅,神話中的虛幻女神。]的面紗,也不再是為那些思想深邃、追求統一的婆羅門所輕視和鄙夷的表象世界中,偶然形成、沒有意義的繁復紛雜的事物。藍即藍,河即河,如果那唯一的神圣的存在也蘊含在這藍中、這河中,在悉達多中,那么這一切,這是澄黃,這是蔚藍,那是蒼穹,那是森林,他是悉達多,就是這神圣存在的表現和感知。意義與本質不是隱藏在事物之后的,而是蘊含在它們之中的,在萬物之中。 “我之前是多么麻痹和愚蠢啊!”他一邊疾步前行,一邊想道,“一個人讀一篇文章,他若想要挖掘其含義,必然連其中的標注和字詞都不能小視,不會稱這些是假象、巧言和虛殼,而是要仔細研讀,鉆透它,熱愛它,每個字都不能放過。可我呢,之前我想讀世界之書,讀我自身本質之書,可是我卻為了一個閱讀之前臆想出來的含義,輕視了基本的標注和字詞。我把表象世界稱為假象,我把眼中所見、口舌所言當作偶然,認為它們徒有虛殼。不,這些已經過去了,我現在已經覺醒,我真的覺醒了,今天我迎來了新生。” 悉達多思緒涌動,剎那間,不由得再次駐足停立,如同有一條巨蟒攔路于前。 剎那間,他突然想清楚了:他,真正的覺醒者、新生者,他必須完完全全地重新開啟他的生活。早在這一天清晨他離開祇樹給孤獨園,離開世尊佛陀的精舍時,他就已經覺醒,已經走上了歸于自我的道路。那時候的他覺得,對他來說,經過漫長的苦行歲月,回到家鄉與父親重聚,這是理所當然的。然而現在,就在頃刻之間,在他猛然駐足如同巨蟒臨于前的一刻,他又醒悟到另一番認識:“我不再是原來那個我了,我不再是苦行者,我不再是僧人,我也不再是婆羅門。要我回家到父親那里去,我該做什么呢?學習?祭祀?禪定冥思?這些事都過去了,這些事與我不再相關了。” 悉達多立身不動。轉瞬之間,一絲寒意掠過心頭,他感到他的心臟像一只小鳥或一頭小鹿那樣在胸中戰栗,因為他突然發現,他是多么孤獨。這些年來,他其實始終無所歸屬,可他連這點都沒有察覺到。現在他發現這一點了。一直以來,即使在*遐遠的神思之中,他都是他父親的兒子,他都保留著婆羅門的身份和高貴的地位,他都被視為一位智者。如今他只是悉達多,一個覺醒了的人,僅此而已。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剎那間一陣寒意襲來,讓他毛骨悚然。誰也沒有他這樣孤獨。沒有不屬于貴族的貴族,沒有不屬于工匠的工匠,相同的人共成一派,分享著相同的生活,說著相同的語言;沒有稱不上是婆羅門的婆羅門離群索居;沒有不甘愿沙門生活的苦行僧;甚至連林中與世隔絕的隱士也不是唯一的、孤獨的,他們也有歸屬,他們也屬于某個家一般接納他們的群體。喬文達成了佛陀的信徒,便多了千百個僧人兄弟,他們穿相同的衣服,有相同的信仰,講相同的話語。而他,悉達多,他屬于哪里呢?他和誰過著一樣的生活呢?他和誰講著一樣的語言呢? 轉瞬間,他周圍的世界消逝而去,他獨自佇立,像天空中的一顆孤星;轉瞬間,他從凄冷與絕望中勃然而起,雙拳緊握,比以往更加自我。他感到:這是覺醒前的*后一絲畏懼,這是新生前的*后一搏。隨即他重新前行,大步流星、又快又急,再不往家的方向,再不往父親的方向,再不往回而去。
悉達多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作家,詩人,畫家。1877年生于德國,被譽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騎士”。曾獲歌德文學獎、馮塔納文學獎。1946年由于“他那些富有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并為崇高的人道主義和高尚風格提供了范例”獲諾貝爾文學獎。 代表作有小說《彼得·卡門青》《在輪下》《德米安》《悉達多》《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玻璃球游戲》,詩集《浪漫之歌》《孤獨者之歌》等。 韓兆霆,畢業于復旦大學德文系,現于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德語文學碩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