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贊皇西高北朝趙郡李氏家族墓地——2009-2010年北區發掘報告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8766
- 條形碼:9787030698766 ; 978-7-03-06987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贊皇西高北朝趙郡李氏家族墓地——2009-2010年北區發掘報告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考古學、歷史學的相關專家學者贊皇西高北朝墓群規模大、排列有序、紀年清晰、出土遺物豐富,對研究北朝大族的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贊皇西高北朝趙郡李氏家族墓地——2009-2010年北區發掘報告 內容簡介
本書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河北段文物保護項目——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西高北朝墓群Ⅰ區墓葬的考古發掘報告。正文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贊皇西高北朝墓群Ⅰ區的4座北朝墓葬,附錄收錄了5篇西高北朝墓群的研究文章,匯編了目前所見的北朝趙郡李氏墓志。贊皇西高北朝墓群規模較大、排列有序、紀年清晰、遺物豐富,對研究北朝大族的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可供考古學、歷史學的相關專家學者參考使用。
贊皇西高北朝趙郡李氏家族墓地——2009-2010年北區發掘報告 目錄
**章 地理環境與歷史沿革 (1)
第二章 發掘及發掘報告編寫概況 (3)
第三章 墓葬分述 (5)
一、M1 (5)
二、M2 (6)
三、M7 (11)
四、M8 (26)
第四章 結語 (37)
附錄 (43)
附錄一 河北贊皇西高墓地的初步研究 (43)
附錄二 李魚川推理 (51)
附錄三 家國共生:北朝趙郡李氏的葬地與權力結構 (58)
附錄四 北朝墓葬出土瓷器的編年 (67)
附錄五 塑造傳統:北朝墓葬中的復古陶器 (98)
附錄六 北朝趙郡李氏墓志匯編 (110)
后記 (142)
插圖目錄
圖一 贊皇縣西高北朝墓群位置示意圖 (1)
圖二 贊皇縣西高北朝墓群平面圖 (3)
圖三 M1平、剖面圖 (5)
圖四 M2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 (7)
圖五 M2出土器物 (8)
圖六 M2出土器物 (9)
圖七 M7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 (11)
圖八 M7出土青黃釉器 (12)
圖九 M7出土青黃釉器 (14)
圖一〇 M7出土陶俑 (16)
圖一一 M7出土陶女立俑 (17)
圖一二 M7出土陶俑 (18)
圖一三 M7出土陶男立俑 (20)
圖一四 M7出土陶俑 (21)
圖一五 M7出土陶器 (23)
圖一六 M7出土陶器 (24)
圖一七 M7出土器物 (25)
圖一八 M8平、剖面圖及出土器物 (27)
圖一九 M8出土青瓷器 (29)
圖二〇 M8出土器物 (30)
圖二一 M8出土陶器 (32)
圖二二 M8出土器物 (34)
圖二三 M8出土器物 (36)
圖二四 西高墓群**組器物與洛陽北魏晚期墓葬出土陶器對比 (40)
圖二五 西高墓群第三組器物與河北東魏北齊墓葬出土器物對比 (41)
圖版目錄
圖版一 M1墓室清理現場
圖版二 M1擋土墻上部(由東向西)
圖版三 M2全景(由東向西)
圖版四 M2隨葬品出土情況
圖版五 M7全景(由東向西)
圖版六 M7隨葬品出土情況
圖版七 M8全景(由東向西)
圖版八 M8封門墻(由東向西)
圖版九 M8隨葬品出土情況
圖版一〇 M2出土器物
圖版一一 M2出土器物
圖版一二 M2、M7出土器物
圖版一三 M2出土墓志(M2∶1)
圖版一四 M7出土器物
圖版一五 M7出土器物
圖版一六 M7出土器物
圖版一七 M7出土器物
圖版一八 M7出土器物
圖版一九 M7出土器物
圖版二〇 M7出土器物
圖版二一 M7出土器物
圖版二二 M7出土器物
圖版二三 M7出土器物
圖版二四 M7出土器物
圖版二五 M7出土器物
圖版二六 M7出土器物
圖版二七 M7出土器物
圖版二八 M7出土器物
圖版二九 M7出土器物
圖版三〇 M7出土器物
圖版三一 M7出土器物
圖版三二 M7出土器物
圖版三三 M7出土器物
圖版三四 M7出土器物
圖版三五 M7出土器物
圖版三六 M7出土器物
圖版三七 M7出土器物
圖版三八 M7出土器物
圖版三九 M7、M8出土器物
圖版四〇 M8出土器物
圖版四一 M8出土器物
圖版四二 M8出土器物
圖版四三 M8出土器物
圖版四四 M8出土器物
圖版四五 M8出土器物
圖版四六 M8出土器物
圖版四七 M8出土器物
圖版四八 M8出土器物
圖版四九 M8出土器物
圖版五〇 M8出土器物
圖版五一 M8出土器物
贊皇西高北朝趙郡李氏家族墓地——2009-2010年北區發掘報告 節選
**章 地理環境與歷史沿革 西高墓群位于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西高村南約兩千米的崗地上,東經114°28′20″,北緯37°40′30″,海拔89米,南水北調渠線東南—西北向斜穿墓地(圖一)。 圖一 贊皇縣西高北朝墓群位置示意圖 墓群所在的贊皇縣位于河北省西南部,與石家莊市高邑、元氏、井陘以及邢臺市的臨城、內邱諸縣相鄰。其地處太行山東麓,地貌屬山地、丘陵類型,整體地形西高東低。境內山系均屬太行山系,多為南北走向,海拔均在千米以上。槐河、濟河為境內兩條主要河流,東西貫穿全境。 贊皇縣所在地區,位于太行東麓華北平原的南北走廊要道上。戰國秦漢時期,太行山東平原的西部較中部和東部繁榮,在這一繁華地區已形成溝通南北的道路。《史記 貨殖列傳》中記載戰國秦漢時期的主要道路,就包含此路,其由黃河邊河南郡的溫、幟,或其東的濮陽直達北部的燕國。這條道路是古今中原通向東北的*主要大道,唐以前建都往往都在此道中,在南北的交通中占有重要位置。 此地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春秋戰國曾屬鮮虞、晉、中山、趙等國,西漢屬常山郡(國),東漢屬常山國,魏晉屬趙國,十六國時期先后屬前趙、后趙、前秦、后燕,北朝屬趙郡。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始置贊皇縣,因縣南贊皇山而得名,隸趙郡。宋、元兩代曾兩次并入高邑。元至元七年(1270年)恢復縣制,屬趙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正定府。 贊皇縣境內文化遺存豐富,分布數量眾多的漢唐時期遺址和墓葬。1985年,在贊皇縣城東曾發掘一座漢代石室墓b。1976年,石家莊地區革委會文化局文物發掘組在贊皇縣南邢郭公社發現了李希宗家族墓,墓地位于贊皇西高墓地的南部偏東約10千米。墓地共有5座墓葬,發掘了M2李希宗墓c。此外,在鄰縣趙縣段村,清同治年間曾出土李希宗之父李憲的墓志。李憲與贊皇西高墓地M2的墓主李元茂同輩,二人的太祖是兄弟關系,可以推測,北朝時期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的西南地帶,是趙郡李氏李勖所傳“東祖”一支的主要活動區。 第二章 發掘及發掘報告編寫概況 西高墓群于2004年南水北調文物調查時被發現,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經勘探后確定,西高墓群南北寬約400、東西長約150米,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南水北調渠線東南—西北向斜穿墓地,在渠線范圍內共發現墓葬9座,墓葬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分東西兩排,墓葬均坐西朝東、南北并列(圖二)。根據地面勘探和村民以及當地文物部門提供的信息,該墓群盜擾嚴重,地面上散見墓磚等遺物,地表尚見部分封土。 圖二 贊皇縣西高北朝墓群平面圖(圖中標黑者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負責發掘的墓葬) 為保障南水北調工程的順利實施, 2009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西高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負責對墓群北區的M1、M2、M7、M8四座墓葬進行考古發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墓群南區的 M51、M52、M6、M4、M3五座墓葬進行考古發掘。 2009年10月24日至2010年2月3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西高墓地北區的4座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總計1665平方米。M1、M2位于墓地的東部一排,M7、M8位于墓地的西部一排。在發掘前, M1、M2地表尚有部分封土殘存, M1因大規模盜擾而在地表形成巨大的盜坑,M7、M8地表皆為種植有農作物的平地。發掘區地層堆積簡單明確,第1層為耕土層,其下為生土。墓葬皆開口于第1層下,從保留部分封土的墓葬來看,墓葬當年開口位置與現今位置相近。 發掘工作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規程》進行,由晚至早逐層、逐單位對遺跡進行清理,直到生土,出土遺物按單位分不同類別全部收集。從發掘的實際情況考慮,四座墓葬的清理過程有同時、交叉的情況,下面以墓葬為單位簡要概述發掘過程。 2009年10月24日至11月8日,清理了M1所在區域的耕土層及塌陷盜坑附近的垃圾及浮土等,并測量記錄了M1的殘存封土。2010年1月5日至31日,清理M1墓道及墓室,墓葬填土雜亂,含有較多碎磚塊,無隨葬品出土。 2009年11月8日至11月22日,清理M2所在區域的耕土層,并在平面上確定了M2墓道的范圍。11月23日至1月27日,清理M2墓道,墓道底部距地表深,且填有大量大石塊,清理速度緩慢。2010年1月28日至2月3日,清理M2墓室,墓室內出土墓志、陶俑、青瓷雞首壺等隨葬品20件(組)。 2009年11月26日至11月30日,清理M7所在區域的耕土層,并確定M7墓道范圍。12月2日至 12月30日,清理M7墓道,墓道內亦有大量填石,12月30日,M7封門墻露出。12月31日至2010年1月15日,清理M7墓室,墓室內出土有墓志、陶俑、青黃釉碗、青黃釉燭臺等器物共91件(組)。 2009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清理M8所在區域耕土層,確定M8墓道范圍。12月8日至21日,清理M8墓道,墓道內有填石,12月21日,M8墓室封門墻露出。12月22日至12月28日,進行M8墓室的清理工作,墓室內出土陶壺、陶鈁、青瓷碗等器物52件(組)。 發掘資料的撰寫、整理工作隨田野工作的進行同步展開。結束田野考古工作之后,對田野工作記錄、圖紙、照片等資料進行了匯總整理,并修復出土遺物,進行繪圖、照相,著手編寫考古發掘報告。發掘報告的主體部分以墓葬為單位,詳細、客觀地公布了四座墓葬的全部資料,包括墓葬及幾乎所有器物的線圖,以及墓葬和大部分器物的照片。在正文后的附錄里收錄了5篇與西高北朝墓群相關的研究文章,并匯編了北朝趙郡李氏的墓志,以更全面地理解西高墓群的墓主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 第三章 墓葬分述 一、M1 1. 墓葬形制 M1為斜坡墓道磚室墓(圖三、圖版一),位于西高北朝墓群發掘區的東部,方向84°。墓葬被嚴重盜掘,在墓室范圍內發現大盜洞1個,直通至墓底。隨葬品被盜竊殆盡。 M1封土大部分已被破壞,形狀與范圍不清,現僅發現部分殘存遺跡,分兩層,上層為含有大量石塊的褐色土,厚0.15米左右,下層為黃褐色土,厚0.05米左右。 M1墓道為平面長方形的斜坡墓道,兩壁直。上口長15、寬1.5~2.1、距地表深0.2米,底坡長18.5、距地表深0.2~11.4米,墓道內填有大量形狀不規則的大石塊。墓道盡頭有青磚壘砌的封門墻一堵,弧形向外凸出。封門墻后有擋土墻一堵,青磚壘砌,三順一丁,高8.75、寬2.1、厚0.5米(圖版二)。擋土墻下部開有券門,券部三縱三橫交錯,門高1.9、寬0.9米,磚上抹白灰。擋土墻后為甬道,平面長方形,直壁平底,長0.9、寬2.1米,頂部被盜洞破壞,形制不詳。墓室修建于墓壙之中,但墓壙已基本被盜洞破壞。墓室平面為弧方形,磚室,長 5.2~5.5、殘高6米。穹隆頂,已被盜洞破壞。墓壁三順一丁砌磚。墓室底部原有鋪地磚,現已被破壞,僅有兩三塊殘余,鋪地方式不詳。磚規格為長34、寬16、厚5.5厘米,磚上多抹白灰。 圖三 M1平、剖面圖 M1保存狀況差,葬具、人骨皆朽,葬具、葬式、埋葬人數、性別、頭向皆不詳。根據M1墓葬形制及其與M2、M51、M52等墓主明確的墓葬的位置關系推定,其應為北魏時期墓葬,墓主為李元茂之弟李宣茂。 2. 出土器物 無。 二、M2 1. 墓葬形制 M2為斜坡墓道土洞墓(圖四;圖版三、圖版四),位于西高北朝墓群發掘區的東北角,方向85°。在發掘過程中發現盜洞1個,但并未延伸至墓室部分。墓葬頂部坍塌,隨葬品位置有移動。 M2封土大部分已被破壞,形狀與范圍不清。現僅有部分殘存,分兩層,上層為含有大量石塊的褐色土,厚0.15米左右,下層為黃褐色土,厚0.05米左右。 M2墓道為平面呈長方形的斜坡墓道,兩壁直。上口長19、寬1.2~1.3、距地表深0.15~0.25米,底坡長25、寬1.2~1.3,距地表深0.15~16米。墓道內填有大量形狀不規則的大石塊。墓道盡頭有青磚壘砌的封門墻一堵,高2、寬1.2、厚0.25米,磚錯縫平砌。甬道平面長方形,直壁平底,長2.1、寬1.2米。甬道頂部已塌,形狀不詳,底部錯縫平砌磚。墓室平面為正方形,邊長2.8米,頂部坍塌,結構不詳。 根據在墓室中存留的板灰痕跡判斷,原葬具應為一具,木制,上有棺環、棺釘,置于墓室西部,南北向放置。人骨已腐朽殆盡,墓主人葬式不詳,頭向不詳。根據M2墓志,墓主為建威將軍彭城鎮公始豐子李元茂。據《魏書》記載,墓主卒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