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影像北京”與“中國制造”:歷史、現狀與未來 第二屆中國影視史學年會論文集(上、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71112
- 條形碼:9787503971112 ; 978-7-5039-711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影像北京”與“中國制造”:歷史、現狀與未來 第二屆中國影視史學年會論文集(上、下冊) 本書特色
本書集結中國影視史學年度盛會之研究成果,向廣大讀者展現新中國成立至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電影前沿熱點,聚焦鏡頭下的新舊北京城、地域文化及社會變遷,剖析中國電影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對中國電影電視學科發展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影像北京”與“中國制造”:歷史、現狀與未來 第二屆中國影視史學年會論文集(上、下冊) 內容簡介
本書是“第二屆中國影視史學年會”中的諸位專家學者關于中國影視發展的學術成果的集結,共分上、下兩冊,收錄全國高校影視專家學者的70余篇囊括研究新中國成立至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電影的前沿熱點文章,既將內容聚焦鏡頭下的新舊北京城、各地方地域文化以及社會變遷等,也從宏觀層面分析中國電影理論與意識形態,如《“北國蒼!保骸霸诘鼗币曢撓卢F實主義電影的“北方空間”文化圖景闡釋》《京味記憶、北漂想象與城市現代性:在影視中認同北京城》《空間理論視域下中國電影的文化生產與多元想象》等文章。使廣大讀者從文本中剖析中國電影的歷史、
“影像北京”與“中國制造”:歷史、現狀與未來 第二屆中國影視史學年會論文集(上、下冊) 目錄
中國電影的英雄形象塑造和歷史觀念的建構(代序)
電視劇中北京空間意象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想象
從模擬到意蘊創造:國產科教片中動畫的當代審視
“北國蒼!保骸霸诘鼗币曢撓卢F實主義電影的“北方空間”文化圖景闡釋
視頻藝術在城市開放空間中的視覺重構
北京影視發展及對策研究
京味記憶、北漂想象與城市現代性:在影視中認同北京城
眺望女性世界的“那扇窗”——論新生代女導演電影中的空問與性別政治
生命共同體理念下的北京文化生產與城市意象建構——以紀錄片《我們的動物鄰居》為例
文化地理學視域下的北漂敘事與北京城市影像
鄉愁與市恨:新世紀中國電影城鄉關系的戲劇化表達
中國區域電影史研究:學理溯源、概念辨析與路徑探尋
“別了,這古老的北平城”——影片《大團圓》的家國敘事與北京的現代性想象
區域影視文獻學維度下廣西民族電影微觀史構建研究
民國時期蘇聯紀錄片《阿比西尼亞》的禁映始末考
本土性、人民性與現代性:曲藝電影與影視劇中的北京曲藝
家國情懷、京味文化與類型生成——1949年前的“北京制造”電影初探
作為情節符號或者文化符碼的洛杉磯——作為電影如何表達“北京”的一種參照
空間理論視域下中國電影的文化生產與多元想象——以21世紀后北京電影的空間生產為例
耗散系統、詩化現實與人本美學——20世紀80年代“新影廠”的紀錄電影探賾
青年電影聲音指導富康的創作研究——以《推拿》為例,談富康的電影聲音設計
“歷史”“儀式”“未來”:中美網絡電影對比研究的三個思考前提
時代、視角與北京影像——以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六部影片為例
彌合“黑洞”——抗戰時期中國電影的廣泛存在與歷史延續
從胡同到CBD——影像北京的城市記憶與身份認同
跨“地緣”影像的“在地”藝術實踐——以中國一東盟紀實影像創作為例
聲音視角與方法:電影北京建構的傳統文化基因
“河北現象”爆發期——河北人文精神觀照下的主旋律電影創作景觀
新中國電影起點:以**次全國文代會為中心的考察
協商現代性:“電懋”家庭情節劇的類型與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中的“深圳”想象
翻譯史與中國電影理論研究
傳承與重構:江蘇民間文學與中國電影創作——以江蘇省國家級非遺民間文學項目為例
中國電影應如何對外呈現中國文化
中國區域電影學:探討與實踐——基于拓展“中國電影學派”的探討
新時期東北工業題材電影中的“廢墟”空間研究
下冊
重構“東方”:論當代中國電影的泰國想象
影視工業互聯網時代的現代影像藝術文化基因圖譜
多元交織——抗戰視角下的陜西電影放映活動(1937—1945)
電影中的里弄敘事與上海城市文化嬗變
建筑·影像·文化: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的“粵味”再探
攝影布景、電子屏幕與肖像畫:近年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的異托邦
敘事與身份表述
意識形態表述的錯位與裂隙——電影《劉三姐》中的景觀空間與類型敘事
數字人文視域下真光電影院的畫像路徑研究
2000年以來中、韓、日底層電影敘事空間的設計比較
90年代至今國產電影中的北京記憶
京派文化視域下中國電影史學術主體構建管窺——兼論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群體
北平電影業的曲折發展與主體建構(1927—1934)
平安電影院與近代北京的社會文化
《大團圓》:文化主體間性視域下的一次讀解
京味摩登:北京早期電影放映機構的現代化探索(1927—1937)
批評言說與多重闡述:論20世紀20年代北京影壇及電影批評的特征
自戀的一代: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題材電影中的北京青年
從北京早期電影業的發展看“地方”的現代性焦慮(1896—1937)
政治經濟學視野下京派電視劇的空間生產與文化策略
論20世紀90年代至2l世紀之初“京味兒”劇的生活圖景及其文化意義
看見與被看——城市移民電影中的北京形象
新時期以來云南電影中的風景:城市的隱匿與顯現
“鏡中之京”:電影中的北京認同——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北京城市題材電影的建構
“純電影”降維:田漢的電影懸想及其“浪漫”實踐
中國影視藝術創作中的文化格局——以中國電影視聽語言為例
冷門文化IP+年輕化傳播矩陣:“北京制造”類傳統文化綜藝新發展
北京早期城市影像與視覺現代化(1860—1937)
媒介、新浪潮與公民意識——以《電影雙周刊》為例談美學的常規化
“長安”視覺符號建構與網絡歷史劇發展探析——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
作為銀幕想象個人囈語的北京:姜文電影中的北京意象
再造“貞婦”:《深閨疑云》的類型策略與倫理建構
懷舊與展望:20世紀80年代第四代導演電影中的北京城市形象
城市空間與鏡語表達:寧瀛電影中的北京形象
家宅·鐵屋子·風景:21世紀中國家庭題材電影中“家”的文化空間
魚缸、四合院、單元樓:“技術化觀視”下80年代北京居住空間的影像變遷
困境、失衡與重構:當代地域電影中的情感結構與文化記憶——基于《冤家父子》《老炮兒》《鋼的琴》的文本細讀
淪陷華北與“燕影”序曲——燕京影片公司成立初期若干問題之考證
“影像北京”與“中國制造”:歷史、現狀與未來 第二屆中國影視史學年會論文集(上、下冊) 節選
《“影像北京”與“中國制造”:歷史、現狀與未來 第二屆中國影視史學年會論文集(上、下冊)》: 趙園在《北京:城與人》中說到茶館的時候,認為茶館文化代表的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群體性特征,分散如市民、鄉民者的群體意識才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它的特征是:陌生的熟人,臨時性的組合,鄉土情調,和洽而又平易的氣氛。中國電視劇中的茶館更多地作為一種交往的環境和信息交流的場所,古老城市空間的各色人等會聚于此,國家大事、宮闈秘聞、世情百態都能成為主題,它對城市人的精神世界影響甚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能反映城市空間的變化和歷史的變遷,茶館已經成為以市民社會為特點的城市文化。當它作為日常生活空間出現的時候,它所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北京城中城市人的那種“京味兒”的閑淡,以及人與人之間那種有合理限度的熱情親昵和鄉土想象。老舍的經典之作《茶館》也被改編成了39集的電視劇。開片隨著快板聲,迎面而來的是講康梁、說時局的大傻楊。跟隨他的步伐,鏡頭引入王利發掌柜的茶館。相較于文學作品,電視劇中茶館這一空間更具有臨場體驗感,而比起話劇,鏡頭運動的流暢保證了觀眾對于細節的精準捕捉。熟客們邊喝茶邊聊天怡然地享受著休閑時光,還有的下象棋、斗蛐蛐兒。茶館的廊柱上貼著“莫談國事”與“茶錢先付”的紅色條子,然而時局難料,常四爺這樣的落魄八旗子弟免不了熱衷時事,唐鐵嘴、劉麻子等人還是賒欠。事實上,盡管掌柜想遠離紛爭,但這小小的一方休閑之地在時代的旋渦中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洋務運動、義和團紛爭等事件。也因此,借由一間茶館而窺知時局,透過生意興隆或凋敝賞鑒人心。茶館這一鄉土意義上的集體休閑空間在見證著社會動蕩歷史變遷的同時,也將繼續在電視劇中為城市空間塑形! 21世紀以來,《北京,我的愛》《奮斗》《守候幸福》《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北京愛情故事》等許多表現北京當代年輕人生活的電視劇播出,為電視劇北京城市空間形態增添了新的圖景。酒吧空間正是這些電視劇中比較頻繁出現的一個現代都市空間。在它剛剛出現的時候,酒吧是都市快節奏和物質化的象征,與茶館有著本質的區別,是對日常生活空間的一種顛覆。它既是消費娛樂場所,更是消費文化的表現。在其外部空間的現代絢爛和內部空間的隱晦暗示中,酒吧被認為是精神危機的宣泄和逃避場所。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電視劇中的酒吧空間不僅出現在那些墮落和需要曖昧暗示的地方,更是作為一種當代被追捧的小資情調出現。在當代電視劇中,當所謂小資這個群體出現的時候,他們的場景總是與酒吧、咖啡廳、高爾夫球場或是酒店等聯系在一起,打造出一種城市生活樣本和現代消費城市的典型符碼,具有消費主義的特點!秺^斗》中的酒吧是都市男女之間交流各種情感上的無奈困惑的地方,結婚前他們在此游戲人生,結婚后他們在這里相互撫慰。酒吧在都市言情劇中反復出現,成為現代城市敘事中的俗套符號,因為它囊括了都市的種種情感,闡釋著愛情和欲望的種種主題。電視劇《中國式離婚》中的酒吧,宋建平和劉東北一個在此宣泄婚姻生活的痛苦,一個在此獵獲快感。于是當電視劇需要各種反常態的城市病癥出現時,酒吧自然就成了一個反復被言說的場所! ∥濉⒔Y語 從20世紀80年代的《四世同堂》開始,到21世紀的《情滿四合院》,30多年間,北京題材電視劇將帝王更替、家族興衰、市井胡同、現代喧囂呈現于電視熒屏,描摹出一幅別具風情的都市圖譜。電視劇中的北京城市空間意象參與敘事、強化表征,又將情感倫理融入這座城市的氣質之中。而城市化在將人類文明帶入一個新階段的同時,也在空間中留下印記,并或隱或顯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電視劇展示出北京這座現代城市的文化符碼,記錄了這一城市的各種變化,城市多變的空間也是電視劇作為時空藝術的本質需求,而電視劇對城市空間意象的記錄與想象又促成人們對生活于其間的城市的重新認識。在某種意義上,城市與電視劇可以說是互為鏡像。對于這座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的都市來說,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北京電視劇應該呈現傳統空間意象與現代空間意象的有機交融,共同建構和彰顯這座城市的精神和靈魂。 ……
“影像北京”與“中國制造”:歷史、現狀與未來 第二屆中國影視史學年會論文集(上、下冊) 作者簡介
胡智鋒,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戲劇與影視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中國傳媒學術領域首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美國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入選首批***“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全國宣傳思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百千萬人才”國家人選,“新中國60年影響廣播電視進程的60位人物”。長期從事影視文化、影視藝術、傳媒藝術教學與研究。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40余項,著有《立論中國影視》《影視文化論稿》《電視美學大綱》等著作30余部,發表各類學術論文400余篇,成果多次榮獲國家、省部級獎項,曾赴亞、歐、美、非、澳等大洲30多個國家進行學術交流。 丁亞平,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電影學院特聘教授、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中國夏衍電影學會會長,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兼影視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獲文化和旅游部“優秀專家”稱號。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我國培養的首屆電影學博士。出版個人著作《中國電影通史》(兩卷本)、《藝術文化學》等20余部。曾獲國家、省部級獎項十余次。擔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首席專家,并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版)影視學科主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