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和坊——行藝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2121
- 條形碼:9787559842121 ; 978-7-5598-421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和坊——行藝文集 本書特色
他的作品,為中外多國各地廣泛收藏與展示;他的文筆,簡練、理性,讓人思考。他是雕塑藝術家也是清華美院博導,藝術家與教師之雙重身份帶給我們一個別樣的雕塑人和他的雕塑世界。他是許正龍,致力于在雕塑作品中融合中式物語,實踐和合之道。原鄉、故土、生活平常之物件甚至廢舊之物構筑其雕塑靈感;仁和為人、契合做事,和自然、合藝術構筑其行文風格與為人之道。雕塑與公共藝術里有傳統文化之根與道。
中和坊——行藝文集 內容簡介
《中和坊——行藝文集》匯集了雕塑藝術家許正龍在各類書刊上發表的文章,以及在各國各類論壇、訪談上的講話文稿,共計37篇文章。 本書圍繞雕塑這一藝術形式,從“中”“和”“坊”三方面分門別類加以論述。“中”即“中式物語”,主要是作者對雕塑作品“中國、當代、個性、靈智”的解讀,表達出作者注重雕塑藝術的詩性象征和隱喻,具有現代氣息;“和”即“和合之道”,提出雕塑作品“仁和為人、契合做事,和自然、合藝術”,強調因和至合的理念;“坊”即“坊間對話”,作者在各類訪談中重申自己的雕塑藝術觀、價值觀。 總之,作者強調雕塑作品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本,深入研究傳統文化藝術,同時結合時代精神,創作出具有中國風格的雕塑與公共藝術作品。此外,高校應研究、遵循藝術教育的發展規律和趨勢,以培養適應時代發展和要求的雕塑和公共藝術人才。
中和坊——行藝文集 目錄
前 述
再 生
中:中式物語
再說“中式物語”
皖南囈語
雜亂搶眼的廣告——兼議城鎮公共藝術之美
雕塑與工藝
玉.示
回溯詩性——“吳雅琳師生作品展”觀后雜感
秋聲三則
自然.文脈
雕塑雅集
起承轉合
故土追風
說“中式物語”
春云.中和
和:和合之道
再說“和合之道”
問 道
巴黎雅橋
東京夜話
因和至合——東亞藝術“物語”
裂谷行道
學 長
深 白
博物.布文
擴充與推進——當下雕塑教學談
清風.青蔥
遙思“空靈沙洲”
感知而不定名
走“和合之道”
大道之行
坊:坊間對話
中國雕塑從來不是孤立的!
公共藝術佳作讓民眾生活充盈意趣!
公共雕塑需要中式語言
大 道
中和談
印跡:雕塑“物語”30年
文化建設才使城市變得偉大
后 絮
夢 園
中和坊——行藝文集 節選
再說“和合之道” —、釋道 中華藝文精髓之一:天人合一。返身傳統文化語境,儒家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家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地雖分身百億,其實本為一體。可感古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親和與融合的。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一詞?現當代學者季羨林解釋道:“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 “‘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 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 深層分析,“合”的前提是“和”,“和合”因仁和而契合,社會總體祥和,人與自然合拍,述說“和合之道”的理念正是基于此。 和:仁和心善; 合:契合行正; 之:的; 道:修心之自然場、篤行之藝術路。 所謂“和合之道”,簡言之,即仁和為人、契合做事;和自然、合藝術。 二、問道 1.仁和為人是心性善德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素稱“禮儀之邦”。早在2400多年前,儒家提出了做人應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之善德, 歸結而言,核心意義在于“和”。長期以來,“和” 一直是華夏文化的關鍵字,漢語中有關“和”的詞語頗多,如:和藹、和婉、和暢、和煦等。國人處世以和為貴,民間有“和興萬事”之說,和善往來則和睦相生,要天地人和,首要是仁和為人。 仁和,反義詞即是惡斗,與平和背道而馳,可能滑向戰爭。戰爭之本質是實施暴力而殺生,以此踏出一條血路。戰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別,世人譴責掠奪之戰,贊頌正義之師。對于自然生態及其藝術古跡來說,戰爭無疑就是災難,給世間造成苦痛與毀滅的結局,此與國際社會大多數人的意愿相左。仁和為人是心性善德,和平合作成為大勢所趨,正如希求暖陽恩澤般,人們還是祈禱祥和時光長在。 2.契合做事是行為正態 針對自然與人的生存法則,中國先民早有恒言:“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社會變遷,和天下之善德維系了復雜各異的人心,使龐大的社會體系得以相對平穩地運轉。科學已經證明,世間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聯系構成生態平衡。作為關聯字,“和”意味著不是單一,還連接不同單體組成合的狀態。因和至合,其超越個體自我,體現出合成的大局態勢,在復合互動層面中,契合做事尤為關鍵。 先秦佚名的《考工記??卷上》中有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藝術制作如此,其他生存行為也應循此法。 契合,順應天時,合乎地利,注重人和,以順其自然之理念培育生活習性,行進合乎整體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做事,在交流機緣中,默契而不排異,行動自然而然、恰到好處。契合做事是行為正態,照應全局的協作因素貫穿于工作當中,結果定顯中和與中正風釆。 三、行道 1.和自然,使人謙遜 自然包含天空大地、山川島嶼、江河湖海、森林草原及生靈萬象等。人與人構成社會,社會依存于自然,自然才是生靈源泉與萬物根本。相對自然來說,人只是其間微不足道的一分子。 藐視自然者大都狂妄自大而缺乏公心,由私利進至暴利,因追求利益*大化,頻繁向自然開戰,一些情形下,此類“戰爭”有諸如致富的噱頭,罩上讓人誤以為是善意的光環。它表面對物,實則對人,砍伐林木、污染大氣與水源等同慢性殺生,隱性波及范圍更廣、時間更長、結局更為可怕。 和自然,使人謙遜。登高望遠,可見海納百川,自然積淀博大精深而讓眾生敬畏。和,親和,和自然之人,謙恭而著眼長遠,友善而胸懷大愛,真誠而關聯協作。于社會當中,能換位思考,注重公心,體現公平,彰顯正義與美德,更多從宏觀和本源上關愛環境與生態。 2.合藝術,促人創新 藝術是人對自然的情感反映,包括雕塑、繪畫、設計、建筑、音樂、戲曲、電影、舞蹈等等。屬于人文類別之一的藝術是孕育人之涵養的活躍因子,藝術作品非可有可無,不全是錦上添花的東西,藝術可以美化環境與文化生態,有良知大愛之作品能打動人心,喚醒人們心中真誠、正直、善良與美麗的人性。 在古歐洲多地,崇尚藝術漸成社會習俗,藝術者形象在教堂、博物館、廣場、公園乃至錢幣上顯現。因推崇藝術智者及其文化造物, 傳統經典實物保留下來了,民眾自小就沉浸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中。不同職業之人傾心培育藝術細胞,將其滲透于各行各業的修行之中, 市民藝術而雅致地生活,在衣食住行中,擅長把美感一面展示于人。 合藝術,促人創新。置身自然,人是渺小的,藝術創作能使人變得偉大,藝術存記憶、傳情感,好作品營造氛圍,陶冶情操,傳承財富。合,相伴,合藝術之人,敏于觀察世界,分析事物特征, 善于奇妙聯想,展現獨特思考,其人詩性優雅而與眾不同,佳作回饋群體與社會,與自然同在,時空充盈想象與創造意趣! 戴圣(西漢)所編《禮記??禮運》中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私者一時,唯公者千古。踐行和合理念,基礎在于公心。公,指群體、社會及至自然。群體有小有大,社會更是糾集無數,*大參照系就是直面世間,因正義之為而予生靈與世態良性有益。自然與藝術恒長, 如何對待折射出一個群體社會的價值觀。蔑視自然遺存、毀滅藝術經典猶如割裂集體命脈與文脈。新時期下,文化自覺與自信彌足珍貴,唯愿人們走上和合之道!
中和坊——行藝文集 作者簡介
許正龍,文學博士,清華大學長聘教授、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雕塑系博士生導師,《學院雕塑》叢書執行主編。 出版專著《時空銘》《和合之道》《雕塑概論》《雕塑構造》《雕塑學》《中式物語》等,其中《雕塑構造》獲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 雕塑作品為瑞典阿爾博加(Arboga)雕塑公園、西班牙巴塞那CCACO和合之道雕塑公園、意大利卡索里亞(Casoria)當代藝術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江西名人雕塑園、長春世界雕塑園、蕪湖雕塑公園、成都和合之道國際藝術公園等地永久收藏。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