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新美術館學(第1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1025
- 條形碼:9787559841025 ; 978-7-5598-410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美術館學(第1輯) 本書特色
《新美術館學》通過向外展開的方式,在考量當代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反觀美術館在發展過程中面對的一系列現象,在反思現行機制的背景下,意在與靠前、國內博物館和美術館學界建立有效的對話。
新美術館學(第1輯) 內容簡介
本書為“新美術館學”叢書的輯,由曾創辦《美術館》和《大學與美術館》的王璜生教授主編。本書以“新美術館學”研究提出的人、空間、制度這三個研究向度為參照與衍生,分為“觀念—思辨”“空間—生產”“機構—制度”“在場—實踐”四個篇章,共收錄文章18篇。該書以鼓勵和引導開放與實驗的“新美術館學”視野為導向,體現著跨學科和綜合的研究方法,以及對新思維、新思路的包容與接納,具有較強的前沿性、學術性、創新性。同時,它提供了泛學科視野下國內外學界對美術館的思考及探索,并期待與靠前美術館學界的前沿文化理論與實踐形成有效對話。
新美術館學(第1輯) 目錄
王璜生、沈森 “新美術館學”的歷史責任
沈 森 博物館批判:彼得·弗格與《新博物館學》
杜慧珍 記憶之場:權力分享的公眾敘事與美術館
李貝殼 全球化之后的“策展性”在中國
高 遠 全球化視域下的雙年展體系與在地性—— 兼論當代藝術的去中心化及公共性
湯益明 道格拉斯·克林普的后現代藝術博物館批評
王小麗 被濫用的“在地性”:反思公共藝術展事的“嘉年華化”
尹冉旭 作為群體交往形態史的展覽史
劉希言 從統一到錯位:藝術博物館空間與藏品陳列的博弈
姚 俊 從“空間的生產”到“超空間”——洛杉磯學派城市空間思想研究
徐夢可 不同的多樣性——關于“文化政策和文化多樣性”研究項目**階段的上下文與方法論
冀 然 “文化民主化”在法國 — 法國大區當代藝術基金體系研究
陳 旸 從日本展覽史看百貨店畫廊的制度化
胡 斌 創作、展覽與出版物的纏繞——由《語詞、意識與藝術——徐坦“關鍵詞”視覺語言實驗項目檔案》引起的話題
陳曉陽 “他們”與“我們”:源美術館的社會參與式實踐
陸思培 藝術機構中的生態實踐
孫惟倫 “畫屏”背后空間敘事的重新思考
富 源 節奏與共奏
新美術館學(第1輯) 節選
“新美術館學”的歷史責任(節選) 王璜生、沈森 回視中國的美術館發展,各階段普遍存在著社會基礎和美術館文化基礎薄弱的問題。美術館應該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和應有的責任。美術館應該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這也許是一個很急迫也很現實并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美術館作為對知識進行接受、復制、處理、傳播、再造、儲存,甚至制造、生產的機構,首先應該有自己的學術定位和運作方向,面對紛亂的信息和資源,擁有歸納整合和生產新知識的能力。但今天的情況又有所不同,美術館在尋找“當代意義”的過程中,思想與理論也要不斷地向前推進。這不僅是機構建設的問題,也是新的理論問題。具有“當代意義”的中國美術館建設也就 20 年的歷史。可以說,這 20 年是一個突變期,其機制、功能、社會服務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1997 年,在廣東的廣州和深圳,先后出現了三個有一定規模且功能較為齊全、運作模式有一些改進的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而幾乎同期,上海美術館搬進新館,并在 2000 年舉辦了國內**個具有真正國際意義的雙年展 — “第三屆上海雙年展”。這些顯示出中國的美術館朝著規范化和國際化發展的可能。“美術館時代到來”的說法雖然有很大的夸張成分,但一種事實是明顯的,即美術館作為一種存在力量,在中國的當代藝術生態中發揮了一些作用,也催發著中國藝術生態的多元發展以及與國際藝術界更開放的對話與交流。 國內美術館的研究與運營面對著國際博物館學、美術館學的當代文化情境。“新美術館學”的提出,可以使中國的美術館管理者和研究者有意識地朝著與國際同步的方向努力,并提出中國式的美術館學前沿理論。“新美術館學”應該超越傳統的美術館學,站在一個更加綜合的學科角度研究美術館與藝術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問題為導向,既研究傳統美術館的變遷和制度發展,也研究當代美術館在發展過程中所引出的展覽、收藏、公共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新美術館學”所涉核心問題可以說包括三個層面:一是關于“人”,“人”作為主體的問題;二是關于“空間”,多向度的“公共空間”問題;三是關于“制度”,制度批判與權力反思的問題。 一、“人”作為主體 首先是“人”的問題。談論美術館,從物到人的轉向,通常會簡單地把 “人”視為美術館的“觀眾”,也就是以“觀眾”為主體。誠然,觀眾、公眾問題是“人”的問題,但是“人”的問題不僅僅是觀眾、公眾的問題。“新美術館學”對“人”的強調,是建立在“大寫的人”的基礎上,即對待“人”的態度、方式、目的與意義。 “人”的問題的**個方面是作為“人”的藝術家。“新美術館學”關注藝術家,并不局限于關注藝術家的創作成果。例如,從前美術館收藏“物”,過于注重個體的人以及單個藝術作品。“新美術館學”從敘述“物”轉向關注藝術家的“人”。這并不是說傳統美術館在注重“物”的時候排斥了藝術家,藝術家一直是美術館和美術史關注的對象,但是在今天,對“人”的研究應該有更廣闊的視野。“新美術館學”關注的不是個體的藝術家,而是有關“人”的文化身份和集體身份,它超脫于藝術作品與藝術家之上。我們認為,這是從文化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后殖民研究等綜合研究視角切入的問題。 “新美術館學”應該有它主動建構的成分。傳統美術館學總是被動地看待藝術問題,把藝術問題放在一個封閉的籠子里。“新美術館學”不僅關注藝術家與公眾,并且應該有建構主義色彩。美術館應該主動出擊,用自身的敘述來塑造當代的“人”,有主體意識的“人”。在這個過程中,美術館變成了行動者。它既可以做一些文化建構的宏大問題,也可以參與對具體社會問題的討論。美術館不但應提供這樣的平臺,還應該是一個對話者,在不斷的追問中塑造自己的形象。 “人”的問題的第二個方面是作為“人”的公眾。公眾作為美術館履職和公共服務的對象,是美術館運營的核心。觀眾、公眾的需求對美術館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在“新美術館學”的語境下,美術館有新的任務。它需面向人與人、人與展場的關系展開工作,同時拓展精神空間與物質空間,為公眾提供自由度和可選擇性的內容。這些關系是“新美術館學”需要研究的。這意味著,美術館所有工作的方式都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根本”體現在從初衷、途徑直至接受。公眾的訴求將始終作為其試驗、校正和檢驗的標準。因此,美術館的主動性必須與公眾的主動性相結合。那么,如何引導公眾成為對自己的主體性有清晰認知的新型美術館觀眾,是“新美術館學”在公眾政策上的一個研究重點。 美術館的責任是培養和提高“人”的自我認知能力和感知能力。美術館應以其公共空間平臺為依托,促進無論是藝術家、文化人還是普通公眾,成為有學術品格、審美眼光、人格精神的個體。美術館應該為社會提供有藝術高度和思想品格的精神產品,為健全每一個完整的“大寫的人”而努力。于是,美術館應該是行動主義的,既強調平等又主動出擊,它參與社區問題和文化問題的討論,有著開放的色彩。 二、多向度的“空間” “新美術館學”要研究的第二個重要問題是“空間”的問題。“新美術館學”視野中的空間是一個更為開放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雖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對當前中國的美術館而言,卻是一個有待實現的核心部分,其重要性等同于展覽、典藏、教育、研究等傳統功能。美術館成為開放的“公共空間”,一方面在于其本身的建構,比如讓美術館輻射到社區,消解美術館的空間邊界,使其成為一個無圍墻、無邊界、融入社會的特殊公共場;另一方面在于對公眾的培養,這便又和前面提到的“人”的問題相關聯,“公共空間”的實現*后也要落在空間與“人”的關系的建設上。這一關系的核心是“開放”。當然,“空間”本身也是多層次的,它包含物理形態、精神形態、社會心理形態等。這都與“公共空間”的實現密切相關。 馬爾羅在 20 世紀曾提出“無墻的美術館”概念。實際上,“無墻的美術館”的落腳點不在美術館,它只是一種“虛指”,它有一個更高層次的文化訴求。“無墻的美術館”的法文是“Le Musee Imaginaire”,即“想象的美術館”。這里的“美術館”是一個大文化的概念,尤其是伴隨著媒介的發展,比如攝影技術的出現,使藝術和文化有了新的展陳載體,它也就脫離了美術館的單一形態。“無墻”是講“開放”的藝術問題,更是“開放”的文化問題。作為前戴高樂政府的文化部長,馬爾羅的這個比喻是對文化建設和擴展文化概念的呼吁,即從文化問題出發,把藝術研究和文化研究從美術館的牢籠里解放出來。美術館應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一部分,這也是“新美術館學”的重要意義所在。 美術館是思想碰撞、個性表達、精神交流、生活樂趣的所在。“無墻的美術館”是對文化問題的重新認識,擴展出去,美術館是文化的推動者,也是文化生態的建設者。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第三屆 CAFAM 雙年展“空間協商 —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通過懷疑策展人制度、反思美術館空間權力以及打造文化問題的“公共空間”,完成了對美術館的救贖。展覽不單單是傳統意義上的作品呈現,而在于與公眾進行文化藝術問題上的平等交流對話。“公共空間”就是要與公眾建立新型的關系,并具有超越意義的人文關懷和社會介入的特征。 另外,我們也在思考另一個問題:在以前的美術館中,以“物”為主體來進行空間處理和視覺呈現的話,那么“物”本身也變成了一個可以被重新組裝敘述的部分。“新美術館學”關心作品與作品的關系、作品與空間的關系。在此之中,策展人的意識與視野賦予了空間另一層意義。策展人往往以其行動者的身份代表著美術館的立場、態度,但其本質上又是一個中介,作為“新美術館學”研究的各項建制中的一個樞紐,調節、引導不同關系的生成。與此同時,這種引導應是良性可持續的、非專權的,與“新美術館學”反思與批判的“性格”是一致的。 于是,美術館的空間是多向度的和可參與性的,它引導著公眾輿論,維護著公共福祉。事實上,美術館超脫于圍墻之外,并對文化生產產生關鍵的作用。從學術領域到文化政策與政治領域,“新美術館學”語境下的美術館為文化研究提供了案例。
新美術館學(第1輯) 作者簡介
王璜生,美術學博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新美術館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南京藝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2000年至2017年任廣東美術館館長、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 沈森,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獲藝術學博士學位,現為廣州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