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在河之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6428383
- 條形碼:9787546428383 ; 978-7-5464-283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河之西 本書特色
《在河之西》是作者的一部散文集,從書稿中可以窺見河西當地的歷史傳承、時代風貌、文化底蘊與民風習俗等,還可看到作者對歷史、自然、生活等的一些看法和思考。書稿整體上展現的是現當代河西人的生存現狀,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河西現當代的文化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思考。
在河之西 內容簡介
《在河之西》是以河西張掖為主要寫作對象,記述了作者十多年來在河西的游歷及生活的諸多感悟,全書共有三十多篇,通過散文的筆法敘述了作者家鄉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以及作者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所思所想。
在河之西 目錄
妖嬈的張掖彩陶
黑河編年史
“福地”高臺
千年馬蹄寺
它們的語言
臨澤印象
馬尾湖上好風光
高臺之臺
終見敦煌
美麗七彩丹霞
淳樸的羅城
水行胭脂
尋找野糜子灣的美
一聲馬嘶
美麗的黑河灘
今朝酒泉
祁連山下話民樂
那一片夢境之地——馬尾湖
孤獨的城
蘭州印象
暗殤馬蹄寺
夜宿在水一方
老家的土炕
中篇 敘事篇
冬雪悄來
那片夜色,那片綠
在荒涼里,我落荒而逃
我們都有一個淡藍色的夢
殘缺的早晨
我們的端午節
回憶是時間的窗口
市井之聲
從零開始
畢業
神秘而美麗的文學世界
下篇 人物篇
岳父家的老騾子
老布頭的夜
燈下母親
懷念外婆
鄉村的背影
在河之西 節選
十多年前,我用發現者的眼光一遍遍地在張掖大地上逡巡,只為尋找那一個個埋藏在土地之下的“精靈”之物。我翻遍了諸多的資料,在一行行解說里去想象它妖嬈的身形,那一個個讓人驚嘆不已的美麗形象。 當它們從土地之下被挖掘出來以后,被放在那些玻璃展柜里,儼然新生的嬰兒,叫人憐惜。雖然色彩已不鮮艷了,或有了一些殘缺,但在世上絕無僅有。我們反復翻看,好像怎么看都看不夠,愛不釋手,是被它的美所吸引,還是被它靜靜的孤傲所感動? 你看那一個,器形渾厚、大器,它就那么站立著,儼然有將軍指揮千軍萬馬的氣勢。那黑色的線條恰到好處,網格化地呈現出它那個時代特有的美。這說明那個時代的人們已對幾何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幾乎任何一個陶器之上都能找到這樣或那樣的幾何圖案——網格化的、圓形的、菱形的、三角形的、方形的等,似乎這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偉大的發現,無處不在地體現著這一發現。 除這些幾何圖形外,還有一種圖案是經常出現的,那就是人紋圖,這是遠古時期彩陶中常見的一種圖案。張掖的彩陶中也不乏其例。 在張掖市民樂縣的東灰山遺址還發現了大量的谷物碳化物,說明在此地曾有過大量的糧食種植。據考古專家經過C14鑒定,民樂縣東灰山遺址中的谷物距今約4500年。這說明在張掖450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農業種植,而且谷物的種類不拘于一種,有粟、高粱、小麥、大麥等,說明張掖的農業當時在技術上已經相當成熟。 農業社會的開始,也是人類結束游牧、定居生活的肇始,人們不再四處漂泊。定居之后,由于生活的需要,陶器成為一種必需品。這是當時社會發展的一種產物。陶器用來煮飯、喝水、打水、釀酒。這些陶器有大有小,大到有半人高,小到像喝酒的口杯。有橢圓形的、方形的、人形的,有甕、罐、缽、鼎、壺、盆、杯,有可以用頭頂的,用手拿的,還有手提肩扛的……總之,形狀、用途都是不一樣的。這些陶器大多是從墓葬中發現的,被當作冥器陪葬。 張掖*早的陶器為新石器末期四壩文化類型馬廠彩陶。大多為紅陶,是用本地紅土燒制而成。在今天,民樂縣灰山子遺址的高臺上還散布著諸多陶片。不但在灰山子遺址,在張掖的黑水國遺址、張掖山丹的四壩灘和壕北灘遺址、張掖高臺的六洋壩遺址等都發現了大量的彩陶。而且張掖發現的這些彩陶大多和仰韶文化馬廠期彩陶較為接近,是甘肅仰韶文化發展而來的佐證。 在文化的發展上,張掖始終占據著主動性。張掖自古都是少數民族雜居之地,是人口的融合器,也是文化的融合之地。東西方文化在這一地區交流融合后,又向東或向西傳輸,繼而在東西方發展成不一樣的兩種文化。而在經濟上和軍事上則是扼據駐守的關鍵地區,貿易交流在這一地區廣泛開展,這里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從民樂東灰山遺址中小麥的發現,以及陶器的表現形式就可以隱約看到兩地區這種文化交流的*初形態。像東灰山遺址中發現的三角形頂蓋是一種中亞文化的產物,而并非單純的中國的文化形式。 新石器時期馬廠文化類型彩陶在張掖的廣泛分布,說明了在遠古時期張掖就已經開始了人類活動。而這一時期的彩陶尤其在東灰山遺址、高臺六洋壩遺址中大量出現過。像東、西灰山這樣兩個相鄰的較大的部落來說,出現這樣種類繁多的陶器并非偶然,而且很有可能存在陶器制作的作坊或窯址。在高臺六洋壩遺址中,曾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了上千件陶器,有一些不完整或是沒有燒制的,據后來一些專家推測那里可能存在燒陶的窯址。當時這些彩陶中一些較為完整的陶器被當地農民帶回家中日常生活使用,保存下來較為完整的幾件陶器則都是從新壩六洋村村民那里收來的。其中一件還被當地農戶當作香爐,一直供奉在家中的供桌上?上У氖牵敃r只有少數彩陶被農戶帶走,剩余的全部被打碎。而后來被農戶帶走的那些大多也沒有幸免于難,被打碎后扔掉了。這可以說是一次文化的災難,是一次對文化極大的破壞。 除新石器彩陶之外,在張掖分布*多的就是漢代和魏晉灰陶了。其中在張掖黑水國遺址、高臺駱駝城遺址、許三灣遺址中挖掘出大量的灰陶和灰質彩陶,F在在臨澤縣建起的河西民俗博覽園中展出的大量灰陶,據稱大多都出自張掖黑水國遺址,并以陶甕、罐、壺為*多。高臺縣駱駝城出土的陶器也基本相似,同樣為墓葬陪葬品。但在駱駝城、許三灣出土的陶器中發現了許多龍紋或云紋彩陶。雖然畫面顏色并不非常豐富,僅僅只有紅白兩種顏色,但整個畫面顯得簡約大方。云紋一般呈白色,以紅色落底,這樣整個畫面就更加清晰了。 P3-5
在河之西 作者簡介
萬有文,男,甘肅高臺縣人,副研究館員,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甘肅省中青年作家研修班學員。小說、散文、詩歌在《詩刊》《解放軍文藝》《星星》《詩歌月刊》《延河》《四川文學》《飛天》《散文選刊》《詩選刊》《星火》等全國30多家公開發行刊物發表,出版詩集《故地》《月照河西》、散文集《在河之西》、文學專著《600年傳承樂善秦腔》《高臺鐵芯子》《黑河文明的起源》等多部,散文作品入選《2018年度作品·散文》《2017年度讀家記憶》等選本。曾獲《詩刊》《星星》等刊物征文獎,魯藜詩歌獎,第四屆、第五屆金張掖文藝獎,第五屆張掖市社科獎等獎項。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