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意象詩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49196
- 條形碼:9787218149196 ; 978-7-218-1491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意象詩論 內容簡介
該書是一部對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進行系統研究的專著。全書以中西文學批評理論為基礎,并吸收當代“穿越理論”等新理論,從多個角度闡述中國古典詩詞藝術的詩學原理、風格流變,并提煉、分析了大量詩歌文本中的典型意象。全書分為 “意象蘊場”“意象思維”“意象形態”“意象語言”“意境建構”“意象流變”六章。 書稿整體結構合理,內容豐富,注重理論闡釋和實例分析的結合,注重打通中西文藝理論,剖析意象的本質,是其Z大的特色。
意象詩論 目錄
意象詩論 節選
前 言 我認為,詩詞中的具象成分,不管是自然景物,還是社會人事,不管是復制性影像,還是符號化圖式,都是意象。詩詞主要是由意象組合而成的,直接點明情志意理的詞語,只是意象表現的輔助成分。因此,應當有一個意象詩學。意象是表現,是人的內在生命律動的表象顯現,是表情達意的審美創造之象。意象是一個生發中的蘊場,這個蘊場,是一個只存在于詩人和讀者的想象、體驗、感受和領悟中的虛幻時空。詩詞的一切詩性特質,詩詞創作與接受的一切心理-思維特征,都蘊含在這個虛幻時空——意象蘊場的生發過程之中。通俗地說,從意象、意象表現以及意象組合、意境建構的角度來觀照詩詞,就是意象詩學。意象詩學與政治學詩學、社會學詩學、文化學詩學、人類學詩學等外延論詩學不同,它是本體論詩學。意象是蘊含著詩詞生命一切基因的細胞、組織,因此,意象詩學與符號論詩學、結構論詩學、心理學詩學、思維學詩學、創作論詩學、接受論詩學等分支論詩學也不同,它是融符號、建構、心理、思維、創作、接受于一體的多元融合論詩學。聚焦意象,探發意象表現、意象組合的詩性特質和審美規律,是意象詩學的主要任務。對意象詩學——本體論詩學認識不足或開發不到位,其他種種外延論和分支論詩學也都必然會流于虛浮和發生偏差。 沒有一組內在聯系緊密之自身特有概念的支撐,任何新的理論體系都是難以有生命力的。外延論詩學和分支論詩學,都可以借助相應的非詩性學科的概念展開,但新的意象本體論詩學不行。它是一個新整體,其質性絕不等于其構成因素之質性的相加之和。人們習慣于將意象本體或詩詞本體分解為言、象、意三要素,并用語言、物象、意理的種種科學概念來闡釋它,結果由于缺失自身特有概念,意象的特有意味和詩詞的詩性特質,就被有意無意地閹割或遮蔽掉了。現存詩學*令人遺憾的地方,就在于對意象特有意味和詩性特有質性的啞言失語。西方詩學在概念上有許多與語言學、心理學、認識論打不清的官司,從而也就往往混淆了審美與科學的界限;中國詩學在概念上有許多與社會學、文化學、道德論打不清的官司,從而也就往往模糊了審美與現實、與政治、與思想的界限。本書在補救這一遺憾方面做了一些努力。除了在總體上創設了意象詩學、意象蘊場、意象思維、意象形態、意象語言、意象流變等論題外,在每個論題中也有不少新概念。例如在第二章“意象思維”中,就有原發層級、心物感應、感覺情調、繼發層級、異質相似連類、相似媒質、情感基調、意理基質、審美穿越、審美強化、審美靜觀、審美積淀、萬有相通、審美化天人合一等新界說。這些概念,多數是新創辟的;有些是從中外文藝心理學中原稱原意照搬的;有些是搬來后又賦予了或增殖了新意的。希望這一努力有助于詩學本體理念的深入。愿望是好的,失錯難免,也許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總體看來,審美創造無疑是人的一種高級的理性活動。但也必須承認,審美創造不是科學認知,其中有不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審美心理-思維中有不少潛意識、前意識、生理性、心理性、情緒性、情感性因素,常常處于“內不有己,外不見人”,乃至“超鴻蒙,混希夷”的狀態;意象蘊場、詩詞意境中包含著人的生命律動的原生態和全息性因子,蘊藏著無限的可生發時空,呈現為“以不盡盡之”、“在有限中見出無限”的詩性特征;審美創造、意象表現的主要功能,不是要在理性的認識世界方面與邏輯思維爭鋒,而是不斷地向人們提供富有個性特點的新體驗新感受、深體驗深感受,導引人的心靈、意識不斷地向著人的生命的本真進軍。這些充滿詩性智慧的審美特質,恰恰都是理性認識、邏輯推演和概念告知所忽略、遮蔽、簡括乃至無能為力的地方。人們往往覺得美學理論、文學概論抽象、空洞、不接地氣,弊端恐怕就在這里。由此,針對審美感知的這些特點,本書特別重視例證的充分,例析的具體、切實,以期盡可能地把讀者的思路引進那些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時空,讓讀者的心靈在審美想象、體驗、感受的詩性智慧泳池中暢游,從而真正體察到意象蘊場的無定質、無限性,意會到詩性特質的特有意味、特有韻致,領悟到審美的真諦。特別是有些意象在例析中多次出現,但卻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切入意象表現之詩性特質的腠理,似乎更能讓人神思暢達,腦洞大開。當然,由于筆者知識視野的偏狹和理論思域的局限,一些例析的典型性、貼切性必有欠缺,這就只能留作遺憾了。 我比較熟悉的領域是中國古代文論,尤其喜歡鐘嶸的《詩品》、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嚴羽的《滄浪詩話》和劉熙載的《藝概》、《游藝約言》,深感他們對人文精神、文藝表現論的執著,對詩意、詩情、詩味、詩韻之體悟的深邃和微妙。但同時又覺得這些文論的概念比較飄忽,思理缺乏深切的科學分析和論證。后來我又讀了一些西方關于哲學、美學、語言學、心理學方面的專著,特別是曾被結構主義、直覺主義、格式塔心理學、闡釋學、接受美學所吸引,多有眼界和思路頓開之感。盡管其中難免科學主義、文藝再現論的偏頗,也時有抽象、機械乃至走極端之嫌,但貫注其中的那種論說一理不闡發透底不松口的科研精神,那種征信一理不實驗完備不放手的實證精神,著實令人欽佩。不難發現,中西文論、中西詩學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互補性是很強的。用西方詩學的科學理性來充實中國傳統詩學的理論根基,用中國傳統詩學的人文感悟來充實西方詩學的詩性特質,相互熔融協和,或有助于創辟更理想更完美的詩學。這當然是個說說容易,做起來卻很難的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專攻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文論者不研究西方文論,專攻西方文學、西方文論者不研究中國傳統文論,都是難有穿越、難有創辟的。在現今世界已成為“地球村”的時代,這一長期畫地為牢的弊端是不是該改一改了?本書或許連初步嘗試也談不上,但愿與有志者共勉之。 **章 意象蘊場 意象是詩詞的本體性構成單位。景物人事、情志意理是意象的構成要素,字詞語句是意象的指稱符號。意象是詩性特質的集中體現,可以說詩詞是由意象組成的,不宜說詩詞是由物象,或情志,或詞語組成的。物象指向客觀世界,情志指向主觀世界,詞語指向符號世界,三者熔融一體才能成為詩詞意象。 詩詞中的具象成分都是意象,都是物象、情志和詞語的審美化合成。意象形態,或景或物,或人或事,似花非花,似真似幻,多姿多彩,多蘊多味。意象是表現,是表象顯現;意象是心象,是表情達意的審美創造之象;意象是人的內在生命律動的呈象性顯現形態,是人的體性、情感、心態、意識、思想、精神的原生性、全息性可感知形態。意象的表現性有隱顯、深淺、強弱、豐儉之別,但好的詩詞中不應當具有沒有任何表現性能和意味的景物人事。 意象不是一個單相的固有物,而是一個多元的靈動時空。意象時空是一個只存在于作者與讀者的想象和感悟中的虛幻時空,沒有主體的想象和感悟就沒有意象時空。可以把這個虛幻時空稱作意象蘊場。意象蘊場是開放性的、生發性的,是一個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不斷流動變化的感應興動、連類生發過程。在作者與讀者的想象、體驗、感受、領悟中,意象蘊場把真實的與虛幻的、感性的與理性的、顯意識的與潛意識的、自覺的與非自覺的事物或隱或顯地融為一體,把已經有的(直接指稱的)、應當有的(必然關聯的)和可能有的(隨機生發的)景、物、人、事與情、志、意、理或隱或顯地熔于一爐,因而具有鮮明的原生態、全息胚、生發性、無定質、無限感等特征。意象蘊場的時空、內涵和韻味,能夠在有限中見出無限,是知性語言指稱告知和理性邏輯演繹歸納所難以窮盡的。意象蘊場的這些特征,是詩性特質的集中體現。 無論是解讀鑒賞詩詞,還是創建意象詩學,首先都應當對意象蘊場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體悟;否則,思路就可能困囿在一個狹窄、短路而難見全天候的穴域之中。然而,意象蘊場的無限性、人類智能的有限性和語言符號的約定俗成性,決定了人們只能通過“理性的簡化模式”來勾勒意象蘊場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所以,本書這**章,還只能在這個如來佛手掌心跳舞,將意象蘊場大致劃分為指稱意蘊、再現意蘊、表現意蘊和哲思意蘊四大層面來予以闡發。總體上看,這仍然是一種理性的簡化模式,但著力點不在于對概念和理論的邏輯推演,而在于對意象蘊場中那些連類無窮的生生發發以及連綿起伏的丘丘壑壑之盡可能具體、深微而全面的透視。可以肯定,首先在審美想象、體驗、感受、領悟中暢游“在有限中見出無限”的意象蘊場的虛幻時空,是一條進觀意象詩學堂奧的敞亮大門,是建構意象詩學的預決性“先在視野”。 一、指稱意蘊 在詩詞中,意象是用文字符號凝凍下來的。這個文字符號,既指稱一個詞語,又指稱一個意象。不過,這兩者的意蘊卻有很大不同。 作為詞語,它的指稱意義是某種景物人事,自然也包含著這些景物人事的自然形態、天然素質、社會功用。這在各類辭書中均有或詳或略的表述,客觀、明確而穩定。 作為意象,它所指稱的則是一個想象和感悟中的虛幻時空,一個能夠多角度多層面延展的生發場,一個包容著多元景物人事、情志意理的審美整體。這些意象意蘊,多重而無定質,朦朧而多含蓄,是無法歸結為明確而穩定的詞語義項的。以“梅”為例: 當我們在植物學中看到“梅”或“梅花”這個符號時,就會產生具有科學意向的心理效應,把它看作是一個詞。順著詞語指稱意義的思路,腦海里會浮現出一種落葉喬木,一種葉呈卵形、早春開花、花色艷麗、花味沉香、果實青圓、味道酸澀、披霜戴雪、極其耐寒的可觀賞花卉。這時,意識局限于詞語的指稱、告知意蘊,局限于事物的科學屬性范圍。 當我們在詩詞中看到“梅”或“梅花”這個符號時,就會產生具有審美意向的心理效應,把它看作是一個意象。這時,只要你有相當的審美想象、感受、體悟能力,就不僅會想到梅花的天然形態和屬性,而且還能夠八方穿越,展現出與梅花有某種相似性的多種景物人事,感受到其中某些或濃或淡的情志意理,乃至升華出某些或廣遠或深邃的哲思理念:或許會依憑個人經驗,成象為窗臺花盆中的“一枝春”,后院籬笆外的“冰霜姿”,廳堂畫框里的白雪紅梅,電影幕布上的繁花似錦;或許會由于情調共振,質性類似,聯想到松柏長青、鋼鐵意志、高尚品格、磊落胸襟、英雄人物、光明使者;或許會情醉意迷、百感交集,腦屏上閃動著某個盈盈美姿、甜甜笑臉,心田上縈繞著某種縷縷情致、束束意念,情思中反芻著種種坎坷人生的愛愛恨恨、恩恩怨怨,囁嚅著來自靈魂深處的真摯祈禱和衷心祝愿;或許會異質同構,連類生發,生生不窮,一會兒是“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王安石,“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陸游,一會兒又是“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的江姐,“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毛澤東…… 顯然,詞語的意義是指稱、告知,意象的意蘊是呈示、表現,這是兩個不同的層面、不同的空間。意象意蘊是對詞語意義的穿越。這個穿越,沖破了指稱的籬笆,進入了呈示的園地;沖破了景物人事的告知,進入了情志意理的表現;沖破了科學所堅守的真實性,而進入了審美想象的虛構性;沖破了科學規定的有限性,而進入了審美感受和體悟的無限感。這是審美穿越,是審美感知對科學認知的穿越。這個穿越的過程,就是藝術思維,就是意象表現,就是審美創造。這個穿越的人文意義,在于它沖破科學認知和理智的閾限,進一步開啟了人類情性勃發、思維解放、精神自由的閘門。 當然,穿越不是舍棄,穿越詞語意義不是舍棄詞語意義。在意象表現中,詞語指稱事物不僅為審美想象和感悟搭建了一個表演平臺,為審美生發提供了一個主要指向和基本范圍,而且意象蘊場中的一切情志意理,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詞語指稱事物中感應出來的,都與詞語指稱事物的形態、質性、內部結構、外部聯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仍以“梅”這一意象蘊場為例: 在梅花這個意象的蘊場中,包蘊著多方面的意蘊,這些意蘊,都與梅花的形態、結構、內在質性、外部聯系相關。例如,俏麗是從其花枝的姿態中觀賞出來的;笑容是從花開與人笑的聯想中閃現出來的;高潔品性是從紅梅與白雪的相互輝映中感應出來的;心靈美好的寓意是從沁人肺腑的幽香中領悟出來的;性格剛強的象征是從不怕風刀霜劍的特質中連類生發出來的;報春使者的美名是從早春*先開花的生性中升華出來的…… 可以說,意象意蘊都是以事物屬性為依憑而又穿越事物屬性的。離開事物屬性,就沒有意象表現。但是,事物的屬性,無論是物理屬性,還是社會屬性,原本都是科學觀念,不屬審美范疇,只有當它們進入審美想象和感悟,參與詩詞的意象表現時,才成為意象蘊場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礎。不能忽視這個基礎層面,但也不能把詞語所直接指稱的事物及其屬性,與意象蘊場中的再現事物、表現意蘊混為一談。只要劃清了這個界限,我們就可以說,意象中詞語的指稱意義包含著兩個層面:基礎是詞語意義,上層是意象意蘊。嚴格地說,只有意象意蘊,只有意象的再現意蘊和表現意蘊,也就是隱蘊在意象中,可以連類生發出來的景、物、人、事及其情、志、意、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性審美意蘊。 在科學表達中,由于人的情志意理可以用詞語概念直接指稱,所以只有從指稱符號到情志意理,也就是從言到意的一次性飛躍,詞語指稱意義本身就是科學思維的目的和歸宿。而在意象表現中,由于不是用概念直指情志意理,其間多了一個物象事象,故而就有了從文字符號到景物人事,再從景物人事到情志意理,也就是從言到象,再從象到意的兩次飛躍。嚴格地說,只有這第二次飛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審美飛躍。這也就是說,詩詞中的再現意蘊、表現意蘊、哲思意蘊,都是由意象表現出來的,在意象表現中,詞語只是意象的指稱符號,不是審美表現,不屬詩性本體范疇。說到底,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科學思維的產物,它的本性和天職是指稱告知,雖然它所指稱告知的景物人事,制導著意象表現的走向和基本閾限,但它本身并沒有直接的審美表現功能;而意象則是詩詞的本體性構成單位,是藝術思維的產物,它的本性和天職就是審美表現,雖然它所表現的情志意理,包含在詞語所指稱的事物之中,必須經過讀者的想象、體驗、感受、領悟才能獲取,但這也就決定了它不是像詞語那樣的直接指稱告知。總之,意象表現是對詞語指稱告知的穿越,而審美思維則是對科學思維的穿越。說詩詞是語言的藝術,有許多道理可講,但不是周嚴的科學論斷。
意象詩論 作者簡介
陶型傳,筆名南山。1941年生于山東蓬萊。1965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退休。長期從事雜志編輯工作,參與多種《大學語文》編寫。讀書自娛,喜歡中國古代文論和傳統詩詞意象;為文隨興,發表論文數十篇。年逾古稀,始有著書之意。已出版《〈藝概〉審美思想發微》,又草成《意象詩論》和《詩詞意境論例》,即將出版。現正擬寫《管蠡天海——中國古代文論掇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