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guān)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shù)8000年
長物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108072559
- 條形碼:9787108072559 ; 978-7-108-0725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長物 本書特色
柯律格是一位名產(chǎn)的作家!堕L物:早期現(xiàn)代中國的物質(zhì)文化與社會狀況》作為柯氏的成名作,在其學(xué)術(shù)生涯中具有突出的意義。這可以從其主要出版物三個側(cè)重面體現(xiàn)出來。一是以物質(zhì)文化為主要題材,這和他十多年在博物館任職、注重器物研究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二是選擇明代為其重點,作為他早年研究中國歷史和蒙古族文學(xué)史的一個延續(xù);三是方法取自社會藝術(shù)史學(xué),《長物》可以說是重要的開端。
長物 內(nèi)容簡介
晚明時期,品類繁多的“物”在中國文化中扮演了過去所不曾享有的重要角色,關(guān)于物的分類、使用、品評,以及對它們所感到的不安或褒貶,成為晚明士人關(guān)注的話題。 牛津大學(xué)教授柯律格的名著《長物》,以明代文震亨《長物志》一書為例,從物品視角切入藝術(shù)史,同時也跨越學(xué)科界限,參照社會文化理論,討論明代的“多余之物”——繪畫、書法、青銅器、瓷器、玉雕以及其他明代士紳精英所擁有的文玩用品,考察它們?nèi)绾伪昏b賞、使用,如何成為被消費的商品,以怎樣的方式流通、被接受,以及它們在明代社會生活中的意涵,是一部有關(guān)晚明文化消費的經(jīng)典著作。擁有的文玩用品,考察它們?nèi)绾伪昏b賞、使用,如何成為被消費的商品,以怎樣的方式流通、被接受,以及它們在明代社會生活中的意涵,是一部有關(guān)晚明文化消費的經(jīng)典著作。
長物 目錄
2004年版序言
導(dǎo)言
**章 物之書——明代的鑒賞文獻
第二章 物之觀念——明代鑒賞文學(xué)的主題
第三章 物之語——明代的鑒賞語言
第四章 往昔之物——古物在明代物質(zhì)文化中的功能
第五章 流動之物——作為商品的明代奢侈品
第六章 物之焦慮——明代中國的消費與階級
結(jié)語
注釋
附錄一 《長物志》各卷的(審)定者
附錄二 1560-1620年間藝術(shù)品和古董價格選編
一手資料參考文獻
二手資料參考文獻
鳴謝
索引
長物 作者簡介
柯律格(Craig Clunas)1954年出生于英國蘇格蘭阿伯丁,現(xiàn)任英國牛津大學(xué)藝術(shù)史系講座教授,曾任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中國部資深研究員兼策展人15年,并自1994年起先后執(zhí)教于薩塞克斯大學(xué)(University of Sussex)藝術(shù)史系及倫敦大學(xué)亞非學(xué)院(SOAS)。自1991年起陸續(xù)出版《長物:早期現(xiàn)代中國的物質(zhì)文化與社會狀況》(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1991)、《豐饒之地:明代中國的園林文化》(Fruitf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1996)、《早期現(xiàn)代中國的圖畫與視覺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1997)、《中國藝術(shù)》(Art in China, 1997)及《雅債:文征明的社交性藝術(shù)》(Elegant Debts: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 , 2004)、《大明之國:明代中國的視覺文化與物質(zhì)文化》(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 2007)等著作。2014年,大英博物館舉辦他與霍吉淑合作策劃的大型展覽“明朝盛世五十年”(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China, 1400-1450)。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山海經(jīng)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