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民族器樂文化屬性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965533
- 條形碼:9787563965533 ; 978-7-5639-655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民族器樂文化屬性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是具有五千多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對世界文化有著貢獻。尤其對日本、朝鮮等國家和南亞、東南亞各國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我們從中國文學史、中國音樂史上可以知道,秦漢的樂論辭賦、六朝的講唱變文、唐宋的傳奇戲劇、明清的話本小說及歷代流傳的民間歌曲乃至宗教音樂,都曾對整個文化和人們的思想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不同的文化反映著不同的社會習俗和生產方式。人類文化的多元化是客觀的存在,盡管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將世界越來越緊密地聯系起來,但世界多元化的音樂文化不會由此而一體化,因此,我們應該使不同民族、地域、國家的傳統音樂文化在差別中得到發展,在全球意識下求得繁榮。所以,既要消除“歐洲文化中心論”的影響,也要去除“東方文化中心論”的狹隘想法,使世界音樂文化在平等“對話”中相互吸收,共同發展。筆者曾去日本、美國等訪問講學,在遙遠的異國,通過音樂交流,溝通了與當地人的情意,增進了雙方的真摯友誼。璀璨奪目的中國音樂,以她艷麗的風采,獨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中國民族器樂文化屬性研究》共五章。**章闡釋了中國民族器樂的傳承和發展,闡述了中國民族器樂及其發展歷史;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別介紹了琵琶、古琴、二胡、古箏等這些中國民族的傳統樂器及其器樂。全書結構清晰,內容充實,能讓學生深刻體味民族音樂的美妙,真切領悟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
中國民族器樂文化屬性研究 目錄
**節 中國民族器樂概述
第二節 民族器樂的發展歷史
第二章 中國民族器樂之琵琶
**節 琵琶概述
第二節 融合中發展的古代琵琶
第三節 宋、元以來琵琶與曲藝的融合
第四節 近現代的琵琶流派及琵琶樂曲
第五節 蓬勃發展的新中國琵琶藝術
第六節 現當代琵琶演奏形式的代表曲目及人物
第三章 中國民族器樂之古琴
**節 古琴概述
第二節 古琴的歷史
第三節 古琴的結構
第四節 古琴的指法
第五節 古琴記譜法
第六節 古今琴人簡介
第七節 美麗的傳說
第四章 中國民族器樂之二胡
**節 二胡的起源與繁衍
第二節 二胡演奏家及名曲
第三節 二胡作曲家及作品
第四節 有關二胡的奇聞逸事
第五章 中國民族器樂之古箏
**節 古箏歷史概述
第二節 古箏的種類和結構
第三節 古箏的音域、定弦及常用指法
第四節 古箏的流派、傳人及代表曲目
第五節 近現代古箏演奏家
參考文獻
中國民族器樂文化屬性研究 節選
1.1949-1979年的民族樂隊音樂 新中國成立后的17年是民樂協奏曲和民樂合奏曲得以成型并獲得初步發展的時期。這一成就的取得自然得益于這一時期民族樂器的改革,更直接受惠于一些大型民族管弦樂隊的建成。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從1952年到1960年間,新中國成立了七個規模龐大的民族管弦樂隊,它們分別是上海民族樂團、中央歌舞團民族管弦樂隊、中央廣播民族樂團、中國電影樂團民族管弦樂隊、上海電影樂團民族樂隊、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民族管弦樂隊以及中央民族樂團。這些大型民族管弦樂團幾乎都是以吹管樂器組、彈弦樂器組、打擊樂器組、拉弦樂器組的組合為基本編制的。隨著樂器改革的不斷推進,每一個樂器組(除打擊樂器組之外)也逐漸形成了高、中、低三個層次。為什么要建立這樣一種大型的管弦樂隊呢?這一方面體現了新中國社會生活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五四以來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慣性之所致。這種大型樂隊的出現,具有多方面的影響,有利也有弊。關于這些利弊,在20世紀未曾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這里也就不去評說。總之,樂隊是構成器樂藝術的物質因素,正是有了民族管弦樂隊,才有了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器樂合奏藝術的繁榮。然而,17年中未能產生更多的大型原創作品,供大型樂隊演奏的曲目主要是一些改編曲或移植曲。在這些演奏曲目中,根據古曲改編的作品主要有秦鵬章、羅忠熔的《春江花月夜》,彭修文的《月兒高》等;根據民間音樂改編的作品主要有何化均、劉漢林、胡天泉的《大得勝》,彭修文的《繡紅鞋》《采茶歌》等;根據西洋管弦樂曲改編的作品主要有劉鐵山、茅源的《瑤族舞曲》,謝直心的《陜北組曲》,張子銳、謝直心的《春節序曲》等。當然,在這些改編曲中,*具代表性、*具影響力、流傳*為廣泛的還是源于傳統琵琶曲《潯陽琵琶》和在20世紀40年代已作為民樂合奏曲的《春江花月夜》。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17年中,一些小型民樂合奏曲不斷涌現。朱踐耳的《翻身的日子》即是其中的一部。這部作品創作于1953年,其以北方民間音調為素材,表現出土地改革運動的轟轟烈烈與翻身農民分得土地之后的喜悅心情。 進入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小型民樂合奏曲則有劉明源的《喜洋洋》和《幸福年》。《喜洋洋》是人們較熟悉的一首,流行和傳播的范圍較廣,也*具有代表性。這首樂曲以民歌《賣膏藥》《碾糕面》為音樂素材,也表達了一種歡快、熱烈的情緒。此外,《紫竹調》(新影樂團編)、《花好月圓》(黃貽多鈞曲,彭修文改編)、《京調》(顧冠仁曲)等小型合奏作品也展現了其強烈的藝術魅力。顯然,這些小型合奏曲都營造了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從而表現了新中國建立之初人們發自內心的那種快慰,體現出了濃郁的時代特征。這一時期的民族管弦樂曲則有馬圣龍、顧冠仁的《東海漁歌》,王石路的《漁家組曲》,彭修文的民樂交響詩《秦香蓮》,徐志遠的民樂交響詩《金田風雷》,60年代中前期有朱廣慶的《風雪爬犁》《駟馬銅鈴》以及濟南軍區董洪德、趙行如的《旭日東升》,臧東升、劉鳳錦、何化均編曲的《迎親人》,趙行如、高揚創作的《水庫凱歌》。《旭日東升》是這一時期采用樂隊規模*大、*具代表性的民族管弦樂曲之一。這部作品是新中國成立后17年中規模*大的民族管弦樂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軍旅特色。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民族樂隊創作的音樂作品較少。前后只有彭修文、蔡惠泉創作的《豐收鑼鼓》,李民雄創作的《奪豐收》,朱廣慶的古箏與樂隊《漁舟唱晚》等幾首,民樂合奏音樂在這一時期陷入低潮。其中,朱廣慶的《漁舟唱晚》是一部難得的作品。 綜觀新中國成立后“**個30年”的民族樂隊音樂,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民樂協奏曲還是民樂合奏曲,其創作都處于初創階段。作曲家們雖然極力借鑒西方古典音樂技法,并在曲式結構、和聲語言、復調手法、配器原則等諸多方面都表現出對交響樂隊音樂的模仿,但樂隊音樂應有的多聲性、交響性、戲劇性未能得到充分的體現,“主旋律+伴奏”的模式顯而易見。作曲家們對于民族管弦樂隊及其應有的性能缺乏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導致樂器難以發揮出其自身的表現力。另外,樂隊音樂應有的抽象性和哲理性也在這一時期的民族樂隊音樂中缺失,器樂的藝術表現功能也被作曲家們進行了機械的、片面的理解,器樂藝術獨特的審美規律未能得以充分的認識并在音樂創作中表現出來。但盡管如此,這30年的探索和實踐對于民族器樂未來的發展仍具有重要意義,為改革開放后民族樂隊音樂創作的發展并逐漸成熟做了重要的鋪墊。 2.1979至今的民族樂隊音樂 1979年以后的新時期是中國器樂藝術全面發展、全面繁榮的時期。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民樂協奏曲、民樂合奏曲的創作就極為可觀。首先是產生了相當數量的民樂協奏曲(包括為一件獨奏樂器與樂隊創作的樂曲,如“二胡與樂隊”等)。其中,笛子協奏曲有《幸福水》(何占豪、陸春齡、郭予春曲)、《走西口》(烏滿棟、劉鐵鑄曲)及笛子與樂隊《阿詩瑪敘事詩》(易柯、易加義、張寶慶曲)等,笙協奏曲有《井岡頌》(胡天泉、董洪德曲)、《文成公主》(高揚、唐富、張式功曲),琵琶協奏曲有《花木蘭》(顧冠仁曲)等。除以上作品之外,還有柳琴協奏曲《畢茲卡歡慶會》、箏協奏曲《淚羅江幻想曲》、箜篌與樂隊《孔雀東南飛》、月琴與樂隊《北方民族生活素描》等彈撥樂協奏曲。拉弦樂協奏曲則有二胡協奏曲《不屈的蘇武》《長城隨想》、二胡與樂隊《新婚別》《紅梅隨想曲》《音詩》及板胡與樂隊《勝利中的思念》、高胡與樂隊《思念》等。在這些協奏曲中,*有影響的、演奏*為廣泛的是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o這部作品共四個樂章,其標題分別是“關山行”“烽火操”“忠魂舞”“遙望篇”。作曲家劉文金通過表現對長城的熱情,謳歌了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未來。在音樂表現上,這部作品也表現出了一些可貴之處。首先是運用序奏中的核心音調貫穿全曲,從而使整個作品在音樂材料上基本獲得了統一,使作品具備完整性和連貫性;其次是旋律寫作十分強調民族音樂的神韻,而不具體地采取某一特定的地方風格,或采用某一特定的民間音調。總之,《長城隨想》以它雋永的創意、流暢的旋律、純熟的配器及交響性、史詩性,成為中國當代民族器樂的一個里程碑,具有重要意義。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