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中國氣候與生態環境演變:2021(第二卷上 領域和行業影響、脆弱性與適應)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7813
- 條形碼:9787030697813 ; 978-7-03-06978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氣候與生態環境演變:2021(第二卷上 領域和行業影響、脆弱性與適應)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針對氣候變化對中國重點領域與主要行業的影響進行評估,重點聚焦在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冰凍圈、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以及農業、旅游、交通、能源和制造業、人居環境、人群健康和重大工程等的影響、脆弱性與適應方面。根據已有文獻和研究的程度,有些影響具有較高的確定性,如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冰凍圈以及農業、旅游、交通、能源和制造業等的影響直接且顯著,而有些影響不確定性仍然較大,如海洋生態系統、人群健康和重大工程等,需要在不斷研究中深化科學認識,在豐富科學積累中辨析影響程度。
中國氣候與生態環境演變:2021(第二卷上 領域和行業影響、脆弱性與適應) 目錄
總序一
總序二
總序三
前言
第1章 總論 1
1.1 引言 2
1.1.1 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與適應研究進展 2
1.1.2 IPCC AR5以來氣候變化影響相關國內外動態 5
1.2 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與適應的新認知 8
1.2.1 氣候變化風險構成 8
1.2.2 氣候變化危險性 9
1.2.3 氣候變化脆弱性和暴露度 9
1.2.4 氣候變化風險管理 10
1.2.5 氣候變化適應、能力與成本 11
1.2.6 氣候變化適應、減緩的措施及協同性 15
1.2.7 氣候變化倫理與公平 17
1.2.8 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 18
1.2.9 對氣候變化風險和利益的認識 20
1.3 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與適應評估的主要領域與區域 21
1.3.1 主要領域 21
1.3.2 主要區域 26
1.4 本卷結構 35
參考文獻 36
第2章 水資源 45
2.1 引言 46
2.2 對水資源的影響 46
2.2.1 水資源變化及其歸因 47
2.2.2 預估未來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 52
2.3 對需水的影響 54
2.3.1 氣候變化對我國各行業用水的影響 54
2.3.2 未來氣候變化下我國各流域需水變化趨勢 57
2.4 對洪澇和干旱的影響 58
2.4.1 洪澇 58
2.4.2 干旱 62
2.5 水質水環境 64
2.6 氣候變化下水資源風險與脆弱性 67
2.6.1 水資源脆弱性的變化 67
2.6.2 水資源脆弱性變化的原因 68
2.6.3 未來氣候變化影響下中國的水資源風險和脆弱性 71
2.7 適應措施和策略 73
2.7.1 總體進展 73
2.7.2 典型案例 75
2.7.3 未來展望 78
2.8 主要結論和知識差距 80
2.8.1 主要結論 80
2.8.2 知識差距 80
參考文獻 81
第3章 冰凍圈 91
3.1 引言 92
3.2 冰凍圈變化對河川徑流的影響 93
3.2.1 冰凍圈變化對河川徑流的影響現狀 93
3.2.2 冰凍圈變化對河川徑流的影響預估 96
3.3 冰凍圈變化對生態系統及其碳循環的影響 101
3.3.1 冰凍圈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101
3.3.2 冰凍圈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碳/ 氮循環的影響 104
3.3.3 冰凍圈消融釋放污染物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108
3.3.4 冰凍圈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預估 109
3.4 冰凍圈變化的災害風險 111
3.4.1 中國冰凍圈災害類型 111
3.4.2 陸地冰凍圈變化的災害風險 113
3.4.3 海洋冰凍圈變化的災害風險 115
3.4.4 大氣冰凍圈變化的災害風險 117
3.5 冰凍圈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與適應對策 118
3.5.1 冰凍圈變化對社會經濟系統的影響基本框架 119
3.5.2 冰凍圈不同要素變化對社會經濟系統的影響 120
3.5.3 適應冰凍圈變化的社會經濟發展策略 124
3.6 主要結論和認知差距 128
參考文獻 129
第4章 陸地生態系統 137
4.1 引言 138
4.2 氣候變化對植被與土地覆被格局的影響 139
4.2.1 未來氣候變化對物候與植被地理分布格局的影響 139
4.2.2 未來氣候變化下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 141
4.3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142
4.3.1 對生態系統組分與結構的影響 142
4.3.2 對生態系統過程及功能的影響 143
4.3.3 生態系統的脆弱性 145
4.4 氣候變化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和災害風險 146
4.4.1 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服務供給的可持續性 146
4.4.2 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及風險 147
4.4.3 極端氣候事件造成的生態災害和風險 149
4.5 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及脆弱性與風險評估 151
4.5.1 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151
4.5.2 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生物多樣性的脆弱性 153
4.5.3 物種瀕危滅絕的潛在風險與評估 156
4.6 應對氣候變化的生態系統適應途徑和對策 157
4.6.1 應對氣候變化的生態系統適應途徑 157
4.6.2 現有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及其有效性 157
4.6.3 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及措施 163
4.6.4 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的生態系統途徑聯系 165
4.7 主要結論和認知差距 165
4.7.1 主要結論 165
4.7.2 認知差距 166
參考文獻 169
第5章 海洋生態系統 183
5.1 引言 184
5.2 氣候變化對海洋浮游生物的影響 184
5.2.1 氣候變化對海洋浮游植物的影響 184
5.2.2 氣候變化對海洋浮游動物的影響 187
5.3 氣候變化對海洋底棲生物的影響 190
5.3.1 氣候變化對海洋底棲生物種類、數量和分布格局的影響 190
5.3.2 氣候變化對海洋底棲生物優勢種的影響 192
5.3.3 氣候變化對海洋底棲生物功能群的影響 194
5.4 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產力的影響 194
5.4.1 氣候變化對初級生產力的影響 194
5.4.2 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影響 196
5.5 氣候變化對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與脆弱性 197
5.5.1 珊瑚礁生態系統 197
5.5.2 紅樹林生態系統 200
5.5.3 海草床生態系統 203
5.6 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的影響 206
5.6.1 海水升溫、低氧和酸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206
5.6.2 氣候變化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轉變 208
5.6.3 氣候變化影響海洋有害生物的暴發與分布 208
5.7 我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以及應對措施 213
5.8 主要結論和認識差距 214
參考文獻 215
第6章 農業 227
6.1 引言 228
6.2 農業氣候和環境變化 229
6.2.1 農業氣候資源變化 229
6.2.2 農業生產環境因素變化 236
6.3 氣候變化對糧食作物生產的影響與脆弱性評估 242
6.3.1 水稻 242
6.3.2 小麥 245
6.3.3 玉米 246
6.3.4 馬鈴薯 248
6.3.5 其他糧食作物 249
6.4 氣候變化對經濟作物生產的影響與脆弱性評估 249
6.4.1 棉花 249
6.4.2 油料作物 251
6.4.3 糖料作物 252
6.4.4 經濟果蔬 253
6.5 氣候變化對養殖業生產的影響與脆弱性評估 254
6.5.1 草地畜牧業 254
6.5.2 農區養殖業的脆弱性和適應途徑 256
6.5.3 漁業 256
6.6 農業適應氣候變化途徑與適應方案 257
6.6.1 適應途徑及適應能力 257
6.6.2 適應氣候變化的閾值與有序性方案 261
6.6.3 適應實例及經驗 262
6.7 結論與認知差距 263
6.7.1 結論 263
6.7.2 認知差距 264
參考文獻 265
第7章 旅游、交通、能源和制造業 279
7.1 引言 280
7.2 旅游 280
7.2.1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旅游的影響 280
7.2.2 氣候變化對旅游氣候舒適度的影響 281
7.2.3 氣候變化對時令旅游的影響 282
7.2.4 氣候變化對飲食文化的影響 283
7.3 交通 284
7.3.1 氣候變化對交通業的影響 284
7.3.2 交通系統應對氣候變化脆弱性評估 286
7.4 能源 287
7.4.1 對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影響 288
7.4.2 對能源需求的影響 292
7.4.3 電力系統脆弱性 296
7.5 制造業 297
7.5.1 氣候變化對制造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298
7.5.2 氣候變化對制造業經濟損失影響 298
7.5.3 氣候政策對制造業經濟的制約影響 299
7.6 適應措施 300
7.6.1 旅游業的適應措施 300
7.6.2 交通業的適應措施 301
7.6.3 能源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措施 302
7.6.4 制造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措施 303
7.7 主要結論和認知差距 303
參考文獻 305
第8章 人居環境 311
8.1 引言 313
8.2 氣候變化對人居環境的主要影響 314
8.2.1 氣候變化下的城鎮化進程 314
8.2.2 氣候變化與人居環境的交互影響機制 315
8.2.3 氣候變化對人居環境的影響 316
8.3 城市人居環境的關鍵領域與適應途徑 321
8.3.1 城市人居環境與氣候變化風險 321
8.3.2 城市人居環境的重點適應領域 322
8.3.3 提升城市人居環境適應性的政策與實踐 327
8.4 農村人居環境的氣候變化風險、影響、脆弱性與適應 332
8.4.1 農村人居環境的基本特征 332
8.4.2 農村人居環境的氣候變化風險、影響與脆弱性 333
8.4.3 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村人居環境的適應需求及途徑 337
8.5 未來氣候變化對我國人居環境影響、風險與適應 343
8.5.1 影響人居環境的未來氣候變化風險特征 343
8.5.2 對人居環境的可能影響 344
8.5.3 人居環境改善與提高的適應選擇 346
8.6 主要結論和認識差距 348
8.6.1 主要結論 348
8.6.2 認識差距 349
參考文獻 350
第9章 人群健康 363
9.1 引言 364
9.2 氣候變化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365
9.2.1 氣溫升高與氣溫變率 365
9.2.2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368
9.2.3 氣候變化與空氣質量 373
9.2.4 氣候變化對傳染性疾病的影響 376
9.2.5 氣候變化對非傳染性疾病的影響 382
9.2.6 氣候變化對職業人群健康和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384
9.3 氣候變化影響人群健康的脆弱性 386
9.3.1 健康脆弱性的人群差異 387
9.3.2 健康脆弱性的地區差異 389
9.4 應對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的適應策略 391
9.4.1 保護人群健康的政策與行動 391
9.4.2 氣候變化健康風險治理的主要挑戰 393
9.4.3 建設具有氣候恢復力的衛生系統 394
9.5 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健康協同效益 395
9.5.1 優化能源結構的健康協同效益 396
9.5.2 治理城市交通的健康協同效益 397
9.5.3 改善農業生產的健康協同效益 398
9.6 主要結論與認
中國氣候與生態環境演變:2021(第二卷上 領域和行業影響、脆弱性與適應) 節選
第1章 總論 主要作者協調人:羅勇、吳紹洪 編審:林而達 主要作者:丁永建、李寧、寧理科、王生霞、殷杰、張繼權 執行摘要 本章簡要介紹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AR4(AR4即第四次評估報告,以此類推)以來國際科學界有關影響、脆弱性與適應方面的核心結論以及近年來國際社會的相關動態。通過系統分析近年來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影響,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近幾十年大量的影響歸因于氣候變化,其分析的時空尺度更廣,評估范圍覆蓋整個地球系統;該領域研究更加關注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人類生存與安全的影響評估。特別是適應性的綜合評估。本章還識別出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與適應性評估的主要領域與區域,并從中凝練出中國在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與適應方面的主要關注點。 1.1 引言 1.1.1 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與適應研究進展 自IPCC第二工作組(WGⅡ)發布AR4以來,與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與適應相關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文獻知識庫規模劇增。文獻增加有助于對更寬泛的主題和部門做出全面評估,其中關于人類系統、適應和海洋的覆蓋面得到了擴展。IPCCAR5整理自AR4以來的36000多篇科學文獻,系統分析了近年來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影響,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近幾十年大量更多的影響歸因于氣候變化,其分析的時空尺度更廣,評估范圍覆蓋整個地球系統;更加關注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人類生存與安全的影響評估,特別是適應性的綜合評估。其新增了許多脆弱性評估、適應途徑及區域評估內容,評估方法除了繼續采用排放情景特別報告(SRES)和典型濃度路徑(RCPs)情景外,推出了新的氣候變化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SPs)情景,以代表不同社會經濟情景的矩陣用于氣候模式、影響評估和減緩適應等方面(曹麗格和姜彤,2011)。其歸納總結了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與適應方面的重要結論,其中九條是針對已經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和暴露度評估后的核心結論,七條是針對目前氣候變化適應方面的重要結論,三條是針對不同區域、部門、關鍵領域的未來氣候變化風險和適應的結論,兩條是針對未來風險管理和氣候變化恢復能力的重要結論,四條是針對適應決策環境方面的建議。 許多觀測資料證明,目前已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對自然系統的影響是*強、*全面的,對人類系統的一些影響也已歸因為氣候變化,氣候變化作用有主次之分,但能夠與其他影響區別開(圖1-1)。對人類系統的影響受氣候變量變化和社會經濟因素影響往往呈地理異質化。 據現有資料,氣候變化的“級聯”(cascade)影響現在可以歸因于從物理氣候到中間系統再到人類的證據鏈(圖1-2)。某些情況下,導致級聯的氣候變化與人類驅動因素有關,但另一些情況下,人們對無法觀測到的、導致級聯影響的氣候變化的成因進行評估。 目前,氣候變化已經并將持續影響自然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的方方面面,未來不同領域、部門和行業的氣候變化風險更大,降低風險主要通過降低暴露度、減小脆弱性、提高適應能力實現,但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在氣候變化適應方面,人類社會一直在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事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人類對觀測到的和預估的氣候變化影響,不同部門、不同層面都在積累適應經驗。在未來幾十年及21世紀下半葉以后,據已有資料,對跨部門、跨地區如何受到不同氣候變化強度和速率及社會經濟選擇影響進行了研究,并評估了其針對未來風險,通過適應來降低影響和管理風險的機遇。歸納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應對措施概況如下(圖1-3)。 圖1-1 目前已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影響及歸因(IPCC,2014) 根據IPCCAR4之后的科學文獻,現在能夠將近幾十年大量更多的影響歸因于氣候變化。歸因需要對氣候變化的作用拿出明確的科學證據。圖中沒有增加歸因于氣候變化的影響不表明此類影響沒有出現。支持歸因影響的文獻反映了知識庫在不斷擴大,但是很多地區,系統和過程的有關文獻目前仍然非常有限,這彰顯了在數據和研究方面存在空白。符號表示歸因影響的類別、氣候變化對觀測到的影響的相對作用(主要或次要)和歸因的信度。每一個符號表示第二工作組報告的表SPM.A1中的一個或多個條目,其是按照區域尺度的相關影響分組的。橢圓圈內的數字表示2001~2010年關于該地區氣候變化文獻的總數,依據是Scopus目錄數據庫中在標題、摘要或關鍵詞中提到的具體國家的英文出版物(截至2011年7月)。這些數字反映了各區域現有關于氣候變化科學文獻的總體情況;它們不能反映每個地區支持氣候變化影響歸因的出版物數量。用于歸因評估文獻的挑選遵循了IPCC第二工作組報告中的第18章確定的科學證據標準。關于極地地區和小島嶼的研究并入鄰近的大洲研究。歸因分析考慮的出版物源于IPCC第二工作組AR5中評估過的更多文獻。對歸因影響的描述可參見第二工作組報告的表SPM.A1 圖1-2 氣候變化對一些重要系統的級聯影響(IPCC,2014) 括號里的文字表示檢測到的氣候變化影響的信度和觀測到的影響歸因為氣候變化的信度。氣候變化的作用可以是主要作用(實線箭頭)或次要作用(虛線箭頭)。初步證據表明海洋酸化與海洋變暖在對人類系統的影響方面有著相似的趨勢 圖1-3 管理氣候變化風險解決方案概況圖(IPCC,2014) 結合WGIIAR5的核心概念,說明在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方面的交疊切入點方法及關鍵考慮因素。WGIIAR5的核心概念: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來自氣候相關危害與人類和自然系統的暴露度和脆弱性相互作用,氣候系統的變化(左藍色背景部分)及包括適應和減緩在內的社會經濟進程的變化(右)是危害、暴露度和脆弱性的驅動因子氣候影響產生的風險是氣候相關危害與人類和自然系統的暴露度和脆弱性相互作用的結果。氣候變暖及其他變化的速率和程度不斷增加與海洋酸化疊加導致災害性、普遍性及某些情況下不可逆轉的風險。未來的氣候變化將放大現存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并同時產生新的風險。而確定關鍵風險以影響的高概率、不可逆、持續脆弱性、暴露度和有效降低風險的潛力為基礎。各地區的代表性關鍵風險及減輕風險的潛力評估結果如圖1-4所示。 1.1.2 IPCCAR5以來氣候變化影響相關國內外動態 1.IPCCAR5以來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新動態 IPCCAR5(報告啟動)以來國際社會對重大氣候變化政策所持的態度迥異,并采取了不同的行動,如2017年6月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2017年11月中國發行人民幣種的氣候債券等(圖1-5)。 此外,國際社會紛紛制定、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行動綱要(圖1-6),如2012年1月英國發布的《英國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報告》、2018年4月中國氣象局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8年11月美國發布的《第四次國家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等。 圖1-4 各地區的代表性關鍵風險及減輕風險的潛力評估結果(IPCC,2014) 各地區的代表性關鍵風險(對關鍵風險的確定是基于專家判斷,其利用了下列具體標準:影響的程度大、概率高或不可逆性;影響的時效性;促成風險的持續脆弱性或暴露度;或通過適應或減緩減輕風險的潛力有限),包括通過適應和減緩降低風險的潛力以及適應的極限。各關鍵風險被評定為:很低、低、中等、高或很高。風險等級被分為三個時段表述;目前、近期(此處為2030~2040年)和長期(此處為2080~2100年)。近期,在所有不同排放情景下,預估的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幅度沒有顯著的差異。對于長期而言,列出了未來兩種可能的風險等級(全球平均溫度上升高于工業化前水平2℃和4℃)。圖中標示出目前沿用的適應方案以及假定使用目前或未來的高級適應方案情況下各時段的風險等級。風險等級未必具有可比性,尤其是區域間的風險等級 2.IPCCAR6評估報告展望 IPCCAR6在前面五次評估報告的基礎上,根據新的氣候變化動態和形勢,結合海洋與冰凍圈對區域氣候變化強烈的反饋作用,不僅影響區域氣候,還直接影響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其新增加了《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IPCC全球1.5℃溫升特別報告》和《氣候變化與土地特別報告》。其中,《IPCC全球1.5℃溫升特別報告》已于2018年10月發布。 2018年7月23~28日,IPCCAR6《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SROCC)領銜作者會在蘭州召開,來自35個國家的117位科學家參會。SROCC將根據若干政府提議,評估有關物理科學基礎的*新科學知識及氣候變化對海洋、沿海、極地、山地生態系統和依賴它們的人類社區的影響,還將評估海洋和冰凍圈的脆弱性和適應能力,介紹實現氣候適應性發展路徑的方案。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