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教師的使命:大教育書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221875
- 條形碼:9787570221875 ; 978-7-5702-218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師的使命:大教育書系 本書特色
1.生命化教育發起人張文質全新作品,繼《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的勇氣》之后,再次書寫教育真諦,指引教師尋找教育生命的精進與歸依之路。 2.剖析職業發展三階段:職業—事業—命業,助力教師成為一個真正有影響力的教師。 3.立足本土,指向教師的真實困境,不論是剛走上教師崗位的新教師,還是已經工作數年、在工作中遭遇瓶頸、沒有發展方向的老教師,都可以從書中收獲成長的關鍵秘訣。 4.從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從教師這個職業的難度所在,了解教師應該具備哪些專業素養,如何理解兒童,理解生命,明確教師的專業發展路徑,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有影響力的教師。 5.教師是一份既給人希望又時常充滿愧疚感與本領恐慌的職業,堅定的信念會幫助人變得從容。內心有光,先照亮了自己。
教師的使命:大教育書系 內容簡介
本書是教育學者張文質的教育隨筆集。作者立足于教育的本土化,探討教育在我國當下的現狀以及教師如何在這種現狀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把教育當成一生的事業來經營。教師在成為教育者的過程中,既要有專業成長,又要有生命成長,向精神的高度不斷追求,從職業到事業再到命業,完成教育生命的精進與歸依。 從能夠改變的地方開始,從一些小事開始,你會發現一切皆可改變,也會看到教育的未來之光。
教師的使命:大教育書系 目錄
目錄
**輯 教育是更難的事業
我們低估了教師這個職業的難度 / 3
我為何強調關注本土教育學 / 12
手中有書,遠方有導師 / 19
我的“三命論” / 24
人的教育:生命,兒童,童年 / 32
小學教育的核心點 / 38
“生長性”與“標準化”的對峙 / 45
比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什么? / 48
如何符合能力、素養的多維要求 / 54
在熱愛的同時,更專注一些 / 59
第二輯 教育的退守之路
塵埃中的教育學 / 65
一個人的力量 / 70
學校文化和戰場文化 / 73
教師的命業 / 79
我的教育退守之路 / 87
我對教學現場管理的思考 / 98
那些老先生的啟示 / 102
三個典型的職業困境 / 108
第三輯 以教育為志業
以教育為志業 / 115
教育要回歸到人性起點 / 119
保持一顆偉大的童心 / 130
教學的情感起點與學業起點 / 133
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生命成長 / 138
當媒體創新轉化為教育傳播力 / 153
可實踐的生命教育 / 163
回到每一個人的生命化教育 / 171
屬于個人的教育研究簡史 / 179
后記:我需要把余生交給更偉大的事業 / 186
教師的使命:大教育書系 節選
我們低估了教師這個職業的難度 一 我覺得在未來,人們終將會認識到教師這一職業乃是世上*重要的職業。 其實說它重要,核心是從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這個角度說的。但更重要的角度還在于,隨著對生命復雜性的理解,整個社會也終將認識到:教師這個職業其實是世界上所有職業中*難的。 教師是很古老的職業。對于古老的職業,大家在認識上可能存有這樣一種習見——在經驗系統里,它已經有足夠豐富的積淀,也想當然地認為教師這個職業很尋常,很常態,甚至會隱隱約約有這樣的錯覺:誰都可以當教師。 大多數人認為,教師首先被賦予了一種權力——一旦你在任何一種情形下被確認為教師,就可以上臺講課,就可以對學生提出各種要求。教師自己的自我認知也是如此——因為我是一個教師,所以可以講課,可以組織活動,可以評價、批評、懲罰。 其實,有時教育中的麻煩,也跟大眾以及教師這樣根深蒂固的認知有關。 我們很少去詢問:你憑什么做教師?拿對一個生命的理解來說,你能說你理解自己嗎?你能說你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緒嗎?在各種復雜的糾結里,你確信自己能獲得內心的平衡嗎?在受到不當刺激的時候,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緒嗎?這些都是極其困難的挑戰。 認識自我,本身就是生命永恒的主題,也是一個人終生的任務。但反過來,其實上述這些認知,在你做教師時,不是經常會遇到嗎?你憑什么說,我就是能夠教那些學生學習呢?其實所謂的學習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們現在也不一定知道呀。人到底要怎么去學習,仍是一個有待探尋、有待進一步獲得更多認知的漫長工作。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班級到底該有多少學生才算合適呢?前幾天我還在想,孔子開壇辦學,他的學生(組成)是很復雜的,有父子同學,有兄弟同學,有叔侄同學等形式。雖然在教學內容上有“六藝”,但我認為當時的學習是一種生命的學習,是“所遇皆所學,所思皆所學”,是在各種場景中進行的一種生命的熏陶。從現代教育的角度來說,那并非正式的學校教育。自從有了正式的學校以后,就有了班級制——但我要說,班級制是*值得質疑的。 我經常引用美國教育家鮑耶爾的一句話:當一個班級內學生總數超過三十的時候,教師對學生的注意重心,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為對班級的控制。這是他考察了千百所學校之后得出的結論——但是我對這句話也有疑問:為什么是三十個人,而不是二十個人、十個人、五個人呢?因此我要作一個預言:今后每班學生的數量一定還會不斷地下降。那要下降到什么程度呢?一直下降到個別化的一對一的教育為止。 可能有一天,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以及文明與富足,“一對一”的教學會成為*常態的一種教學方式。但是,“一對一”的教學就一定能教好孩子嗎?如果能,那么父母知識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就可以自己教孩子了? 今天很多人都說“父母是孩子的**任教師”,我覺得說錯了——父母跟教師是不一樣的,父母對孩子懷有生命的責任,而生命的責任*重要的內容,正是我反復強調的:孕育、哺育、培育。其核心不在于知識的傳承,以及趨向于社會化要求的行為規范教育——包括作為未來公民的擔當、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等的教育。其實,父母和教師的教育范圍和角度還是有很多不同的。
教師的使命:大教育書系 作者簡介
張文質,詩人,生命化教育發起人,教師公益研修“教育行走”項目創始人。植根中小學與家庭教育研究30多年,出版了《引向黑暗之門》等多部詩集,和《唇舌的授權》《教育是慢的藝術》《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奶蜜鹽——家庭教育第一定律》《教育的勇氣》等近30部教育專著。2017年發起了全國十萬班級百萬家庭公益共讀活動,已累積近20萬家庭參與。2018年創辦了文質教育研究院,致力于教師成長與新父母成長系列課程的研發和實施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