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中國紅樹林濕地保護與恢復戰略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147929
- 條形碼:9787511147929 ; 978-7-5111-479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紅樹林濕地保護與恢復戰略研究 內容簡介
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西北海紅樹林時指示,“一定要尊重科學、落實責任,把紅樹林保護好”。《中國紅樹林濕地保護與恢復戰略研究》基于全球紅樹林新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中國紅樹林保護、修復、管理和利用的情況,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主要結論 結論1:通過嚴格保護天然紅樹林和大規模人工造林,2000年以來,中國成功遏制了紅樹林面積急劇下降的勢頭,紅樹林面積穩步增加。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有近5萬h㎡的紅樹林。在經歷了60-70年代的圍海造田、80-90年代的圍塘養殖和90年代的城市化及港口碼頭建設之后,中國紅樹林面積急劇減少至2000年的2.2萬h㎡,僅為20世紀50年代初的44%。 21世紀以來,中國政府愈加重視紅樹林的保護和恢復。通過嚴格保護天然紅樹林和大規模人工種植紅樹林,成功遏制了紅樹林面積急劇下降的勢頭,紅樹林的面積由2.2萬h㎡增加至2019年的約3萬h㎡,年均增加1.8%,成為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 中國已經建立了38個以紅樹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地,超過75%的天然紅樹林被納入保護地范圍,遠遠超過25%的世界平均水平。紅樹林是中國保護力度大的植被類型。 結論2: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總體穩定,但局部地區紅樹林退化明顯。 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局部地區退化明顯,主要表現有:紅樹植物成片死亡事件時有發生;局部地區紅樹林群落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群落結構由以木欖等為主的成熟植物群落向以白骨壤、桐花樹為主的先鋒植物群落逆向演替;病蟲害危害程度有加重的趨勢;一些珍稀瀕危紅樹植物種類野外生存現狀不容樂觀。 紅樹林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原因:①海水養殖污染問題長期存在;②來自美國中國紅樹林濕地保護與恢復戰略研究的互花米草和中國本土的魚藤對紅樹林造成了嚴重威脅;③海堤建設使得中國近90%的紅樹林位于海堤外側,阻隔了紅樹林生態系統與海堤內生態系統的聯系。 結論3:中國紅樹林科學研究成果數量居世界前列,但研究成果轉化成生產力和實踐的能力不強。保護地專業人才短缺問題突出,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亟須建立基于生態系統管理的科學管理與監測體系。 雖然中國紅樹林面積僅占全球的2‰,但中國紅樹林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全球發表紅樹林學術論文多的5家單位中有4家在中國(中國科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紅樹林保護、管理與利用經驗,正是“一帶一路”沿線紅樹林分布國家迫切需要的,而“一帶一路”沿線如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的一些國家,是全球紅樹林的分布中心。 全國已經建立了一支總人數為208人的紅樹林保護地管理人員隊伍,但保護地人員學歷層次偏低、專業結構不合理等情況依然存在,尤其是生態、海洋及保護地管理類專業人員嚴重缺乏。在現有的38個保護地中,36.8%沒有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18.4%沒有編制總體規劃,18.4%沒有科考報告,23.7%沒有明確邊界。 雖然歷經多年努力,但目前尚未建立完備高效的紅樹林生態系統監測和評估體系,針對紅樹林保護管理和生態修復的決策,有時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因缺乏有效的基于社區的紅樹林保護修復機制,中國現有的紅樹林保護、修復與管理成效更多是通過行政手段來實現的,雖然效果較為明顯,但也存在行政成本投入大、短期見效快、協調能力差等問題,有些預期目標難以實現。 結論4:灘涂造林是目前中國紅樹林修復的主要方式,對中國紅樹林面積在過去20年的顯著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有些關鍵問題仍須加快解決。 灘涂造林是增加紅樹林面積的主要途徑,也是目前紅樹林修復的主要方式。灘涂造林因操作相對簡單、投資大、見效快、造林成功后社會影響大而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睞。自2000年以來,中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了約7000h㎡,大部分是通過灘涂造林實現的。部分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將植被修復作為主要甚至是目標,較少關注紅樹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整體修復和提升。在修復地點選擇、修復面積、修復措施、樹種選擇等方面,存在科學依據和科學評估不足的問題,個別地點存在過度修復的現象。 灘涂造林面臨著諸多問題,主要有:①造林成效相對較低;②造林成本高;③造林樹種單一;④技術難度大;⑤生態風險無法預測;⑥外來物種入侵;⑦人造純林生態功能有限,防御自然災害能力不足。
中國紅樹林濕地保護與恢復戰略研究 目錄
1.1 全球紅樹林面積和分布
1.2 全球紅樹林破壞情況
參考文獻
第2章 中國紅樹林保護與退化情況
2.1 中國紅樹林現狀
2.2 中國紅樹林的保護
2.3 中國紅樹林的退化
參考文獻
第3章 中國紅樹林的管理
3.1 中國現行的紅樹林保護法律法規研究
3.2 中國紅樹林保護地建設
3.3 社區參與
3.4 監測與評估
3.5 國際合作
參考文獻
第4章 中國紅樹林修復
4.1 修復目標
4.2 修復對象選擇
4.3 修復模式
4.4 退塘還林/濕是我國未來紅樹林修復的主要方式
4.5 紅樹林修復標準
4.6 紅樹林修復樹種選擇
4.7 紅樹林苗圃
4.8 中國紅樹林修復建議
參考文獻
第5章 紅樹林外來種
5.1 無瓣海桑
5.2 拉關木
5.3 管理建議
參考文獻
第6章 中國紅樹林生態養殖
6.1 傳統養殖對紅樹林的影響
6.2 生態養殖
6.3 對魚塘的重新考慮
參考文獻
第7章 紅樹林生態旅游
7.1 生態旅游概念
7.2 東南亞、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的紅樹林生態旅游
7.3 中國大陸各省份紅樹林生態旅游現狀
7.4 中國紅樹林生態旅游展望
參考文獻
第8章 中國紅樹林藍碳研究和發展現狀
8.1 海岸帶藍碳的概念
8.2 紅樹林藍碳的研究進展
8.3 國內外紅樹林藍碳應用案例
8.4 中國紅樹林藍碳的發展展望
參考文獻
第9章 國外紅樹林保護、修復與可持續利用案例
9.1 馬來西亞紅樹林修復
9.2 泰國沙沒頌堪府柯龍孔地區紅樹林保護與修復
9.3 泰國南部素叻省BanDon灣社區參與紅樹林保護
9.4 越南金甌省Nhung Mien地區紅樹林有機養殖及保護經驗
9.5 印度尼西亞Tanakeke島基于社區的紅樹林生態修復
參考文獻
中國紅樹林濕地保護與恢復戰略研究 作者簡介
王文卿,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生態學學會理事、福建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紅樹林濕地生態學的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紅樹植物生理生態、紅樹林生物多樣性、紅樹林濕地生態恢復、濱海濕地生態修復。發表紅樹林方面文章100余篇,出版專著5部。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江西林木種質資源
¥102.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