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語文名家散文精選:表里山河經(jīng)行處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37862318
- 條形碼:9787537862318 ; 978-7-5378-623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語文名家散文精選:表里山河經(jīng)行處 本書特色
在山西散文界,張玉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她的散文*明艷的地方就是那種有硬度的語言,就像中國北方浩蕩的風沙,粗糲、尖銳而又直擊你的心靈。張玉生活在黃土高原上一個叫榆社的地方,太行山亂石穿空,濁漳河縱貫?zāi)媳保蛟S正是這種空寂、粗獷、簡潔的生活養(yǎng)育了張玉散文語言中特有的風韻和氣度。
新語文名家散文精選:表里山河經(jīng)行處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作家張玉的一部精短美文集。作者長期游歷三晉,將三晉地域風貌、歷史人文進行清晰梳理和全面呈現(xiàn)。全景展現(xiàn)山西這一有著表里山河美稱的鄉(xiāng)土,用充滿唯美色彩的語言展示山西的大好河山、風土人情、鄉(xiāng)風民俗,令我們在她如電影鏡頭般的語言畫面中飽覽美麗的風景和厚重的民俗風情。
新語文名家散文精選:表里山河經(jīng)行處 目錄
001序
**輯 衣錦夜行
003 吾王不返
011 一個人的龜城
019 二十年來曉寺情
027 眾里尋他千百“渡”
033 牧童遙指杏花村
038 幽人在澗
——忻州散記
047 又見平遙
051 素昧平生
055 天下大同
第二輯 雪泥鴻爪
063 大紅燈籠
066 潞城聽雨
069 滿池春水
072 洗耳恭聽
075 養(yǎng)心若魚
078 破壁光明
082 邀請?zhí)?
093 純陽白露
099 晉祠流水如碧玉
第三輯 青梅如豆
105 巖良觀荷
108 要過永和關(guān)
111 龍洞的核心
115 這里是蟒河
118 沙棘中的方山
122 棗如秋雨
126 壺口情歌
130 羊湯依舊
133 一生漂流
第四輯 和光同塵
139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
143 三嵕山下少人行
146 王莽嶺中傷離別
149 無端更渡桑干水
152 天涯思君不可忘
156 歌聲流過石板上
160 板藍根中見平魯
167 一生癡絕陌上花
180 在大地上銘刻
——讀張玉的散文集《表里山河經(jīng)行處》/ 張衛(wèi)平
187 愿此生表里如一(代后記)
新語文名家散文精選:表里山河經(jīng)行處 節(jié)選
吾王不返 一 我于三月初十清晨抵龍門下。此前我曾多次路過河津,但從未長久駐足;它于我,只是秦晉之交的一個驛站,聯(lián)結(jié)著太原和西安這兩個城市。在黃河大橋,太陽隱沒于灰白的云層中,光線混沌,彌漫的煤塵讓空氣變得糙黃干裂,使人疑心黃河就是這么干燥,一點水汽也沒有。游人不多,許多行色匆匆的人一望而知是本地居民,衣著和神情都是典型的晉南人的樣貌,憨厚、灰撲撲,眼睛卻圓而靈活——歷史上河津是頗出過幾位俊杰的:論文,有王勃;論武,有薛仁貴;還有史圣司馬遷。他們都是我深愛的人。也許歷史需要他們躍過龍門,成為圖騰,照耀河津的鴻蒙;但是現(xiàn)在他們都故去了。當我終于來到河津,他們卻已離去,只有龍門依舊,在山河之中屹立。我就在一陣風一陣煤塵一陣歡喜一陣悲傷的百轉(zhuǎn)心事間,走進這道從上古招搖到如今的絕世之門。這門仿佛早有神諭,是我一場大夢的入口與出口,是離我的目的地*具淵源的一道門。尋找一個久仰的人,就想找到一個*貼切的地方與他相會;拜會一個有大功業(yè)的人,便想感知他破天荒的勇氣——我說的,是大禹,我是來尋他決開三千里黃河的傳奇;我來了,我走過,門卻在我身后化作了巨石和大浪,門的主人就在前方,他在洪荒中向我走來,當我欲執(zhí)子之手時,他卻與我擦肩而過。我首先尋找的,是禹王洞。相傳,當年大禹疏通黃河來到此地,被積石山擋住去路。他率民眾日夜開山,某一天,天空一道閃電,直擊東邊高崖,頓時山崩地裂,萬仞絕壁上出現(xiàn)一個大洞口。禹攀緣而上,發(fā)現(xiàn)山洞深不見底,山情水勢一覽無余,遂決定在山洞居住,指揮千軍萬馬開鑿龍門,此后人們一直稱其為禹王洞。民國版《鄉(xiāng)寧縣志》記載:“禹王洞,在小梯子崖上,絕壁千仞,下臨黃河,相傳大禹鑿龍門時,常憩于此。洞深莫測,人無敢入。”小梯子崖曾是當?shù)厝讼律街罚埢⒐烽_通后,這條天路便告 退役,少有人跡;加之近年來炸山開礦,梯子口已毀,無法通行。我們順崖口依小徑盤旋而上,腳下荊棘叢生,坡上怪石亂滾,絕壁之下是天然的石龕,龕下有就地壘起的小石屋,塵埃堆積,糞便散落,墻面犬牙交錯,不知何人所建。順石龕一路攀緣至東面的峭壁,抬頭看到三個石洞,我已經(jīng)手足酸軟,只想歇息一下。然而禹王洞仍然需要艱難的攀登。洞在絕壁之中,*下面的洞口距路面也有幾人高,摩崖有人工鑿出的小石窩,腳尖可以探入,石縫里插著一根木樁,大約是從前人們上下時的抓手。中間的洞有門和窗,*上的洞口是敞開的,但是高有數(shù)十米,無路可登。我攀巖而上,進入下洞,這洞很狹窄,或者說它僅僅是一條通道,它向上延伸,兩側(cè)的石壁上有小石窩可供手臂支持。我腳下發(fā)出咔嚓咔嚓的碎裂聲,那是風化的石渣寂寞的呻吟。我回頭看看山下,黃河水發(fā)出強烈的反光,白亮如銀,沿岸群山如同列陣的雄兵,令人心生敬畏。沿著這條縫往上爬行,越來越陡而窄,*后收束為一個僅容一人通過的葫蘆口,爬出去,卻是豁然開朗的天地,這就是我們在下面看到的那個中洞。這里無疑別有洞天,它寬闊明亮,構(gòu)造精巧,石條砌就的墻壁和門窗,陽光從外射入,洞內(nèi)滿是碎金的光芒;墻根有一盤小石炕,平整光滑,觸手生涼,可以容兩三個人并臥。炕前有兩個石池,一條石渠從洞外直達池中,可惜水流干涸,不復(fù)當年情境。洞口筑有圍墻,出洞口,石根鑿有水道直通北邊的石縫,可以想見,泉從此石而出。石縫有一丈多高,兩條麻繩從上面的灌木叢中垂下來,抓著繩子攀上去,是一個兩米見方的石臺。坐在臺上極目遠眺,群山萬壑盡收眼底,黃河奔雷噴雪,聲震乾坤。 此處大風呼嘯,云霧蒸騰,令人心胸浩蕩,有欲乘風羽化的感覺,我想這里必然曾經(jīng)有高人長久居住,也許是禹王,也許是別的神仙隱士,也許是亡命天涯的刀客,也許是楊過和小龍女……洞內(nèi)墻上和周邊崖壁沒有留下只言片語,一切都像一個巨大的謎;上洞可以看見,但是無路可通,我終究不能抵達那真相的目的地嗎?我忽然覺得我曾經(jīng)在某一個瞬間到過那里,在我看不到的深處,一定留有禹王饋贈我的遺跡,我坐在風云之中,盡管耳際河聲如雷,我仍然從中聽到了一縷細而清悅的聲音。同行的一位詩人說,那是水龍吟。禹鑿龍門,千秋功垂。龍門曾有許多禹的行跡,河津這邊有東禹王廟,對岸的陜西韓城也有,叫作西禹王廟。兩座廟宇隔河相望,石崖上刻有《禹王鎖蛟》和《龍門虎圖》,鐫刻著大禹的蓋世功績,遺憾的是這兩座禹王廟都在抗日戰(zhàn)爭中毀于倭寇的炮火。禹廟已成齏粉,唯余虎嘯龍吟,今天的九州大地,依然沒有完全消除洪澇之災(zāi),他知不知道當今的水患遠非上古之時的水患可比?他知不知道現(xiàn)在的水患一半在山河大地一半在都市城邑? 吾王不返。 ……
新語文名家散文精選:表里山河經(jīng)行處 作者簡介
張玉,女,1981年生,山西省榆社縣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文學(xué)院第四屆簽約作家、山西省委宣傳部基層優(yōu)秀文化人才、晉中市第六屆市委聯(lián)系高級專家。在省內(nèi)外報刊發(fā)表詩歌、散文小說二百余萬字,作品入選多種選本。曾獲孫犁散文獎、長安散文獎等文學(xué)獎項一百余項,有部分作品入選中小學(xué)生語文試題,著有《北寨以北》《表里山河經(jīng)行處》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xué)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xué)術(shù)叢書(紅燭學(xué)術(shù)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