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語文名家散文讀本:故鄉不是風景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7862288
- 條形碼:9787537862288 ; 978-7-5378-622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語文名家散文讀本:故鄉不是風景畫 本書特色
專為中學生量身挑選的優質散文,這些散文或寫人、或寫景、或記事、或抒情、或說理,全面指導中學生發現美、抒發情,寫出好文章。
新語文名家散文讀本:故鄉不是風景畫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二十八部作品,作者探索山西獨特的地域風情、厚重的文化積淀和博大的人文內涵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故鄉的一片情深。本書稿共分三輯:“留著記憶作名片”“叩問大地他是誰”“穿破塵埃一米光”。
新語文名家散文讀本:故鄉不是風景畫 目錄
**輯
留著記憶作名片
003 一根拐棍
013 我和王保忠的生死聊
022 檀樹
028 聽夜
032 槐子溝
037 酸棗
043 故鄉不是風景畫
052 那一張債單
060 讀山
065 這老頭
第二輯
叩問大地他是誰
071 泥土的靈魂
078 六歲那年我已經長大
086 訣別
095 我媽有了手機后
104 六叔要“逃亡”
113 一個女人和一口鐵鍋
129 我和那棵老槐樹
138 六叔返鄉記
146 尋找缺失的父愛
第三輯
穿破塵埃一米光
153 唯有磧口
157 那一襲長長的紅色道袍
165 安國,安國,何以安?
170 石窟背后有座山
177 孟門,千年不衰的氣場
187 還你一個更年期
192 別太把自己當主體
195 四祖思富
198 吃遍中國也不難
201 散文的靈魂
——關于張金厚散文的六個關鍵詞/ 馬明高
新語文名家散文讀本:故鄉不是風景畫 節選
一根拐棍 我這里說拐棍而不說拐杖,是因為在我們鄉下拐棍和拐杖是不一樣的。拐杖選料講究,做工也精細,雕個花紋,刻個龍頭,有的還要上一層黃漆,這么一撥弄,你就不敢叫它拐棍了,得叫拐杖。拐杖精致,也貴,一般人拄不起,就拄拐棍。拐棍就簡單了,隨便在樹上砍 一根一頭帶彎的樹枝,剝了皮,略為打磨一下就能用了。遇上粗魯不講究的,連皮也不剝。拐棍不值錢,用著了它是一個物件,用不著它就是一根柴火。拄壞了,隨手一扔,再弄一根,誰也不會覺得可惜。在村里,拐棍也有三種。一種是盲人用的,這種拐棍其實不“拐”,就一根直棍,要細,要長,木質彈性要好,盲人的拐棍一般不是用來拄的,是伸在前面點點劃劃探路用的,盲人的拐棍其實是當眼睛用的。另一種就是在一根粗木棍一端加嵌一根短木棍,這是專供嚴重殘疾不能獨立行走的人用的,走路時橫木頂在腋下,整個身子的重量全由這根棍來支撐。因此,木質需堅硬,要粗,要結實。這種拐棍才是真正當腿用的。村里人用得*多的就是我開頭說的那種廉價拐棍,用它的人大都是老年和腿腳輕度不靈便的人。在我的記憶中,爺爺的手里就沒有離開過拐棍,開始拄的是那種嵌橫短木的粗拐棍,那是因為爺爺得了一場大病,幾乎癱瘓。后來聽人們說,爺爺得病是因為我們家死了人,而且是不到兩年連死帶走一連失去四口人。 先死的是我的爹,那年爹三十三歲,爺爺五十四歲。爹從小耳聾,后來神經又有些問題,爺爺說爹的病是給耽擱了,因此爺爺總覺得自己對不起他的兒子。那年我虛六歲。爹死的場景不是記得很清楚,只記得有不少人在哭,也有不少人忙著,一個個都拉著臉。爺爺沒有哭,只是盤坐在炕沿上抽煙。爺爺兩眼盯著地,臉上沒有一點表情,口水順著煙袋桿流了下來,煙鍋里的火也滅了,爺爺只是抽,不見冒煙。這一切爺爺渾然不覺。 到了父親要入殮的時候,爺爺扔掉煙袋,噌地站起來,幾步跑到我爹的棺材前,爬在棺材上用身子擋住將要合上的棺材蓋。爺爺慢慢地拉展我爹壽衣上的皺褶,用手輕輕地撫平。然后又抖抖地揭開覆蓋在我爹臉上的麻紙,用他那粗糙的手撫摸著他唯一的兒子的臉。從左臉摸到右臉,從上額摸到下巴,摸著摸著兩只眼里涌滿了淚花,但爺爺始終沒有讓它流出來。當人們把他拉起來時,只見爺爺上齒緊緊咬著下唇,牙齒下滲出了淡淡的血印,但爺爺硬是沒有哭出聲來。爺爺剛站起來身體就晃了幾下,眾人慌忙把他扶進屋里,爺爺打發走眾 人,又獨自抽起煙來。 父親死后,我們家里再也沒有了往日的歡笑聲,大家沒事很少出門,說話輕聲悶語,窩在家里小心翼翼地活著,就這樣也沒有逃脫厄運的再次襲擊。 賞析 張金厚的不少散文采用的是一種冷色調的描繪,以此形成了他的作品突顯現實的某種強烈的底色。本文就是比較典型的一篇。 一個半瘋半癲的兒子在他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用他人性的本能傾注心力給自己的父親打造了一根拐棍,為了這根拐棍的一個護手,他冒險打蛇取皮,瘋癲中還要給父親制造一個自己的替身。這種人性深處天然的善良居然沒有被瘋癲泯滅,而這一切又被人視為瘋癲的失 常,這是一種多么震撼人心的筆力。而爺爺呢,他把拐棍看作自己的兒子,在他看來拄這根拐棍就是“拄”著兒子,就有了活下去的理由,活下去的支撐。他把對兒子的不舍、思念、疼愛都傾注在一根拐棍上,一個失子老人的情感和血淚叫人刻骨銘心,潸然淚下。 張金厚說,他寫這個悲劇絕不是要責問誰,也不是為了散文,“只是去體味一下我的父親死的有多苦,我的爺爺活得有多難。父親是如何在那種苦中死去,爺爺又如何在那種難中活著。”一根拐棍濃縮了三代人的情感和血淚,以及人性的光芒,人生的信仰,這是作者 從歲月長河中打撈出來的經驗之談,因而自然而然有了穿透世道人心的力量。 如此說來,好的散文與這主張那主張無關,與文壇的流向亦關系不大,全在一顆心與世界那坦誠的一撞。 (張永紅) 張永紅,男,1984 年生。2007 年畢業于山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為中陽縣**中學高中語文教師。堅持“大語文”的教學理念,偏重對學生寫作的系統性指導和訓練。業余時間偶有文學創作。
新語文名家散文讀本:故鄉不是風景畫 作者簡介
張金厚,1957年生,山西省中陽縣人。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山西省散文學會會員,中陽文學協會主席。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