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山西神話傳說叢書:牛郎織女神話傳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7864428
- 條形碼:9787537864428 ; 978-7-5378-6442-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山西神話傳說叢書:牛郎織女神話傳說 本書特色
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為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在中華大地已歷數千年之久。本書對在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故事,從故事傳說的流傳分布、民俗信仰、文獻與考古、文化內涵四個方面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搜集整理、研究闡發;并對這些神話傳說資源的旅游價值開發提出宏觀指導思想、原則、基本模式、與具體可行的設想與建議。
山西神話傳說叢書:牛郎織女神話傳說 內容簡介
本書屬于《山西神話傳說叢書》,該叢書由國內高校民間文學專家、教授編寫而成。山西是中華神話的發源地之一,在晉東南上黨地區流傳著許多上古神話故事。本書采用理論研究與文獻考古、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在山西境內流傳的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故事,從故事傳說的流傳分布、民俗信仰、文獻與考古、文化內涵四個方面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搜集整理、研究闡發;并對這些神話傳說資源的旅游價值開發提出宏觀指導思想、原則、基本模式、與具體可行的設想與建議。
山西神話傳說叢書:牛郎織女神話傳說 目錄
山西神話傳說叢書:牛郎織女神話傳說 節選
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的產生,滲透了關于男耕女織的理想社會觀念,它在民間的發展是一個階段性的形成過程。牛郎織女傳說源于古人對天文的認知,夏商時期已有織女星這個星宿名稱,到了西周時期,《詩經》又將其文學化。漢代以后,人們對牛郎織女傳說進行新的加工和創造,反映了民間對男耕女織的觀念與追求,《古詩十九首》之《迢迢牽牛星》以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書寫愛情別離,成為千古絕唱。東漢末年,泰山太守應劭的《風俗通》中出現了鵲鳥架橋讓織女渡河的故事。至南朝宋時《齊諧記》,牛郎織女傳說已經有了相對完整的情節,但此時牛郎、織女還都不是世俗之人。 唐代以后,牛郎的身份逐漸發生了轉變。到了明清,隨著城市的興起繁榮和市民階層的激增,商業往來、集市貿易及與其相關的城鄉廟會應運而生,大大刺激了市井文化的需求。在戲曲小說里,出現了“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的戲曲創作觀。作品的思想性和“情”作為衡量戲曲美的主要標準,這種審美趨向豐富了牛郎織女傳說的故事情節,賦予其多維的情感面向,從人神相戀的主題逐步靠近民間愛情悲劇,成為個體意識覺醒背景下的民間話語表述。山西地區作為“牛郎織女傳說圈”之一,流傳的故事手抄本和戲曲韻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2008 年,和順牛郎織女傳說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順作為“牛郎織女文化之鄉”享譽全國,其美麗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地理環境、淳樸的民俗生活,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和順的南天池村,分布著許多與牛郎織女故事情節相重合的地域景觀,如牛郎峪、牛郎溝、織女廟、南天池、南天門、天河梁、簪峪等等,成為這一地域“神話敘事”的重要參照。當地每年七月初七都會舉辦民俗活動來慶祝七夕節,活動隆重且熱鬧,“從其源起、傳承、變異和衰落的整體演變軌跡中,我們可以發現七夕的遞變歷經了極其復雜的過程”,它從*初功利性強烈的節日類型,逐漸向娛樂性轉變。 (一)牛郎織女傳說的嬗變 “民間傳說在千百年的流傳過程中傳承氛圍之廣、變異幅度之大超出我們的想象”a。牛郎織女傳說的情節類型大致可分為:牛郎竊取天衣強迫織女成婚的天鵝處女型故事、兄弟鬩墻的故事,以及王母或天帝破壞兩人婚姻的反抗故事。 早期的牛郎織女傳說 歷史上的牛郎織女傳說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貪歡型,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中關于牛郎織女傳說的記載,所說的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年輕貌美,但常年忙著紡織不顧及自己的容顏,日子過得越來越平淡。天帝心疼織女,就將她嫁給了河西的一個放牛人,這個人就是牛郎。成婚后的織女只懂得享受人間的快樂,荒廢織工,很少織錦,她也不想再回到無聊的天宮。天帝聽說后,下令將他們分開,只允許他們七天相見一次。烏鴉傳話的時候傳錯了,說成是每年七月七相會一次。這是目前所見關于牛郎織女傳說*早的版本。 第二種是竊衣成婚型,大致內容是牛郎在家遭兄嫂虐待,分家后弟弟得牛。老牛告訴牛郎,某日織女在湖中洗澡,取走她的仙衣,不要還給她,就可以娶她做老婆。牛郎依計而行,娶到織女。婚后他們生下一對兒女。老牛臨死前告訴牛郎,把它的皮留下,將來有用。后來織女騙牛郎說出仙衣所藏之地后飛走,牛郎立刻披上牛皮去追?椗娕@勺返镁o,就拔出玉簪劃成天河擋住牛郎。王母或者天帝替二人說合,讓兩人每年七夕相會一次。這種類型的傳說情節豐富、數量*多。a有的傳說中,織女為了找回仙衣,欺騙牛郎:“我那(哪)能走呢!孩子都這么大了,你快給我洗洗穿了吧!”牛郎聽后便找出仙衣還給織女,不料織女穿上仙衣便離開,牛郎發現織女逃走,邊追邊喊:“無恩義的東西!往那(哪)里跑!生了兩個孩子你就逃了嗎?”織女看見牛郎追得緊,趕緊向王母娘娘喊救命,這時王母娘娘正在做飯,忽聽得“喊救命”,她出來一看,原來是織女。王母娘娘使用劃水成河的辦法,隔絕牛郎。王母娘娘問:“你愿在你娘家住的日子多呢?還是在你家住的多呢?”織女說:“我愿在娘家住的日子多。”王母娘娘便下令:“那么每年七月初一至初七為你和牛郎相會之期!薄皬拇艘院,每年到了七月初一的時候,就有許多喜鵲給他們塔成橋梁,使他們夫妻相會。到了初七的時候,他們就大哭一場,再離別開。” “中國的牛郎、織女星神話,起源甚古,在傳播上形態也屢有變化”,據考證,其故事中關于拔簪劃成河的記載,也許在宋代就已經出現。如宋代龔明之《中吳紀聞》 : 昆山縣東三十六里,地名黃姑,古老相傳云:嘗有織女牽牛星降于此地,織女以金篦劃河水,河水涌溢,牽牛因不得渡。今廟之西,有水名百沸河…… 在早期的牛郎織女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牛郎通過竊取仙衣娶到織女,這是天鵝處女型故事中的固有母題。“男子以竊取羽衣的手段強迫成婚,乃是搶親習俗的象征性反映。女子尋得羽衣即飛去,包含著女性對母系氏族社會生活的留戀。” 該母題比較完整的文獻記載較早見于晉干寶的《搜神記》和郭璞的《玄中記》中的毛衣女故事:
山西神話傳說叢書:牛郎織女神話傳說 作者簡介
毛巧暉,女,漢族,山西襄汾人,文藝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的研究。主編《新編民間文學教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發表論文《現代民族國家話語與民間文學的理論自覺(1949—1966)》(《江漢論壇》2014年第9期)等五十余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