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在魯迅的余影里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50406
- 條形碼:9787218150406 ; 978-7-218-15040-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魯迅的余影里 本書特色
《在魯迅的余影里》以受魯迅影響的作家作品為 例,考察現當代文學的歷史變遷、追蹤現當代文學的時代 熱點、直面現當代文學存在的問題,為當代中國文學反觀 自我提供了借鑒。書中各篇側重點雖有不同,但都關涉到 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魯迅傳統,觀點公允、論述得當、文 字平實、可讀性強,是一本經得起推敲和考驗的文學 批評著作。
在魯迅的余影里 內容簡介
《在魯迅的余影里》以受魯迅影響的著名作家作品為例,考察現當代文學的歷史變遷、追蹤現當代文學的時代熱點、直面現當代文學存在的問題,為當代中國文學反觀自我提供了借鑒。書中各篇側重點雖有不同,但都關涉到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魯迅傳統,觀點公允、論述得當、文字平實、可讀性強,是一本經得起推敲和考驗的優秀文學批評著作。
在魯迅的余影里 目錄
在魯迅的余影里 節選
一個時代的文學突圍
莫言的突圍意識是建立在智性和想象力的基礎上的。他自知自己這代人的欠缺,他和現代教育的知識譜系的距離是忽遠忽近的。唯一體現其能量的是想象力,他是以不規則的感性思維而彌補知識不足的人。與姚雪垠、茅盾這類作家比,莫言的學識有限,但他卻以良好的想象力超越了知識屏障,顯示了其感知世界的原始的力量。這種想象力漫溢了精神的疆域,把人從庸常的思維引向神奇的世界。精神延伸的方式也完全改變了。
引起人注意的是莫言小說里的聲音。他寫作的時候一直伴隨著各種轟鳴。那多是故土的貓腔的歌詠,這在《檀香刑》《生死疲勞》里尤為典型!短聪阈獭肥悄詳⑹鲛D變的一個重要標志,他逐漸放棄早期語言的油畫般的感覺,而向鄉村的戲曲靠攏。對白、陳述,都是貓腔的翻版,且保持了鄉下野性的力量。那些粗俗的、反雅化的表達,是一種鄉村版的搖滾,被遺忘的鄉野的藝術元素以反諷的方式激活了。
《檀香刑》是一部傳奇,許多章節的敘述都以**人稱為之,作品都與詠嘆相關。這里對家鄉戲曲的戲仿,照例有過去的雄風在,是莫言式的高蹈。小說的粗放的歌詠,是鄉民智慧的幽默的表達,恨得痛快,愛得痛快,死得痛快。男聲部與女性的調子雖然不同,而爽然的感覺如秋風般撩人。小說以浪語、狂言、傻話、恨聲開頭,接著是刀光劍影的世界,殺聲與嚎叫在天地間回響,*后以放歌與絕唱收尾。整體是一部中國式的鄉間歌劇。
概括說來,莫言在高密東北鄉里發現了民腔、官腔、匪腔、鬼腔。每一種腔調都有特點,音符里有不同的色澤。他寫官場上的對白,和民間的狐怪之音大異,而女人溫柔而野氣的聲音繞梁三匝,回旋不已。土語的使用也很奇異,俗詞俗語都非道學可以容忍,是下里巴人的宣泄。這里心靈的密語以幻覺的方式放大了,有時帶有地獄般的陰冷。貓腔里的歌吼,如天風旋轉,唱出大地的哀涼。這些聲音在莫言的小說里是混雜的,我們被其特別的旋律所裹挾著,進入了一個精神迷宮。思想被震顫著,精神被一次次洗禮著。他釋放的音量含有被壓抑的歲月里那種種心靈的苦楚,民族的不可言說的隱秘似乎都可在此找到。作者在《檀香刑》的后記坦言自己對聲音的感覺:
二十年前當我走上寫作的道路時,就有兩種聲音在我的意識里不時地出現,像兩個迷人的狐貍精一樣糾纏著我,使我經常地激動不安。
**種聲音節奏分明,鏗鏗鏘鏘,充滿了力量,有黑與藍混合在一起的嚴肅的顏色,有鋼鐵般的重量,有冰冷的溫度,這就是火車的聲音……
第二種聲音就是流傳在高密一帶的地方小戲貓腔。這個小戲唱腔悲涼,簡直就是受壓迫婦女的泣血哭訴。高密東北鄉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能夠哼唱貓腔,那婉轉凄切的旋律,幾乎可以說是通過遺傳而不是通過學習讓一輩輩的高密東北鄉人掌握的。
莫言談聲音,以顏色繪之,真的如錢鍾書所說是通感的作用。借著聲音,人物的性格、命運、思想都聯翩而至,歷史的場景流動起來。強悍的吼叫,委婉的吟哦,幽默的輕撫,絕望的呼喊,轟鳴中讓人想起馬爾克斯的鴻篇巨制,嘈雜的流韻里,世間不可言狀的存在被一一點染出來了。
宗璞曾說,小說家的寫作是有旋律的。這是許多人的體驗!拔逅摹焙蟮淖骷,在其文本里能夠讀出旋律的不多,許多是暗藏在文字的背后,不易被覺察到。汪曾祺的小說有京劇的元素,明清士大夫的節奏也含在深處,那是暗功夫,一般人不太具備。賈平凹的作品是陜西人魔道,古風的飄動里乃玄學的晃動。莫言文字的聲音,是剔去了士大夫之語的狂放之音,和老去的古音不同。就像老舍改變了北京話,莫言也改造了貓腔,精神里注入了狂士的元素,沉默的土地里涌動的巖漿,噴發出的是無邊的熱度。
在魯迅的余影里 作者簡介
孫郁,本名孫毅,中國人民大學二級崗位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原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副會長、《魯迅研究月刊》主編。曾任北京日報文藝周刊主編,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郁教授“文革”后期在東北插隊,開始文學創作。早年受俄國文學影響,后喜讀古典哲學,遂走向文學批評之路。80年代畢業于沈陽師院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孫郁教授在學術研究與散文創作領域的特點是,以民國文化為核心,討論百年知識分子的精神演化過程。其魯迅研究與民國文人研究,涉及文學史與學術史諸多話題,把學術思考與文學創作融為一體。長期在文學界與文物系統工作形成了特有的學術興趣,孫郁教授的研究在博物館領域也多有延伸。參與主持過國務院第六批、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文物評選工作,參與國家文物局的近現代文物的鑒定工作,對文化遺產保護亦多有心得。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