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阿瑟.密勒關于社會劇的理論及其多方位的探索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4051091
- 條形碼:9787104051091 ; 978-7-104-0510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阿瑟.密勒關于社會劇的理論及其多方位的探索 內容簡介
在20世紀的美國劇壇,可以與田納西齊名的戲劇大師,當數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他是繼奧尼爾之后,美國當代著名的劇作家,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阿瑟·密勒1915年出生于美國紐約,他的父親是一位商人。在密勒中學時期,遍及全美的經濟危機以及由此導致的大蕭條使得這個猶太商人家庭不幸破產。密勒的大學生活是在密歇根大學度過的,主修新聞和英文。這一時期他一邊打工養活自己,一邊創作劇本。密勒在美國劇壇乃至世界劇壇初露鋒芒是在30歲之后,1947-1949年,他的成名作《都是我兒子》和具影響力的作品《推銷員之死》在美國火熱上演,并得到一致好評,*終囊括了托尼獎、普利策獎和紐約劇評界獎。除此之外,密勒的作品還有《薩勒姆的女巫》《橋頭眺望》《美國時鐘》《墮落之后》等,其中《墮落之后》被視為密勒的自傳性劇本,涉及他與好萊塢著名演員瑪麗蓮·夢露失敗的婚姻。密勒與中國戲劇的關系較為密切,曾于1978年和1983年兩度訪華,并先后寫下了《訪問中國》和《“推銷員”在北京》兩部作品,而他的劇作《薩勒姆的女巫》和《推銷員之死》也都在中國成功上演。
阿瑟.密勒關于社會劇的理論及其多方位的探索 目錄
**節 國內外對于密勒的研究概況及評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三、一個簡單的評述
第二節 一個新的切入點:阿瑟·密勒與中國戲劇的關系
上篇
**章 關于中國的“問題劇”
**節 中國戲劇倡導“問題劇”的原初動機
第二節 為”問題劇“正本清源”
第三節 新時期中國戲劇創作的趨勢
一從問題劇向社會劇的轉變
第二章 阿瑟·密勒關于社會劇的主張
**節 密勒心目中的“易卜生”
第二節 倡導嚴肅戲劇
第三節 悲劇的主人公是普通人
第四節 戲劇要有“社會性”
第五節 倡導新型社會劇
中篇
**章 《都是我兒子》(以下簡稱“《都》”)
**節 家庭和社會——《都》劇中的父子關系
第二節 引入討論,使得情節戲劇化
第三節 從第三幕看《都》劇創作的得與失
第二章 《推銷員之死》
**節 《推銷員之死》:阿瑟·密勒的改變及其評價
第二節 戲劇情境的構成
一、環境
二、事件
三、關系
第三章 《薩勒姆的女巫》《橋頭眺望》和《回憶兩個星期一》
**節 關于幾部劇中的“社會問題”的探討
一、《薩勒姆女巫》和“麥肯錫主義”
二、《橋頭眺望》和“美籍意大利移民”問題
三、《回憶兩個星期一》:赤裸裸的現實和心中壓抑不住的欲望
……
下篇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阿瑟.密勒關于社會劇的理論及其多方位的探索 節選
《阿瑟·密勒關于社會劇的理論及其多方位的探索》: 《薩勒姆的女巫》(以下簡稱“《薩》”)是密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戲劇作品中上演次數*多的劇目之一。讓很多觀眾和評論家不解的是,密勒完全可以按照《推銷員之死》(以下簡稱“《推》”)成功的路子,繼續創作和《推》同類型的劇本。但是,他沒有這么做,而是另辟蹊徑,決心用一種不一樣的方式創作。他“希望找到寫出一部尖銳劇本的方式,這樣的劇本要從主觀主義的陷阱中把那令人輾轉不安的、單一的、規定好的過程拉出來,以顯現它造成公眾恐怖的罪行,是它在剝奪人的良心,剝奪人的自主權。這個主題與前幾部劇本的主旨不無關聯”①。 《薩》這個劇本以獨特的視角、特殊的事件以及和當時政治的特殊關系,常常被認為是密勒借以對抗當局對其采取不公正“待遇”的一部作品。故事的背景是美國馬薩諸塞州薩拉姆鎮1692年發生的一場慘案,劇本根據真實歷史改編,劇中主要人物的原型,也都是在當時的文件中有記載的。故事圍繞主人公普洛克托展開,這個35歲上下的莊稼人給人的感覺是“沉穩而富有信心”,當他從喧鬧的人群中走來的時候,身上“隱藏著一股尚未發揮出來的力量”仿佛是這個布滿“女巫”疑云的小鎮的一股堅定的力量。 因為幾個女孩子深夜在樹林中圍繞著一口大鍋跳舞,之后其中的一個小孩子——當地牧師巴里斯的女兒貝蒂昏迷不醒。這原本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卻被別有用心的地主普特南夫婦搞得沸沸揚揚,造成了“小鎮上隱藏著歹毒的‘女巫’”這一風言風語盛傳的混亂局面。普洛克托作為全劇中心人物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他的現任女仆瑪麗·沃倫是那晚在樹林里面跳舞念咒的當事人之一,這無疑給他原本平靜的生活帶來了不可避免的麻煩,使得他無法置身之外。更為重要的原因,劇作家給他安排了一段不能回避的“舊事”——整個“女巫”事件中*主要的煽動者阿碧格,曾經是他的女傭人,且與他有過奸情,這也直接導致了普洛克托的妻子辭退了阿碧格,并且減少了去教堂的次數,理由是“不想和那個臟東西坐在一起禱告”。這也為后面妻子伊麗莎白被指控埋下了伏筆,成為普洛克托無法面對的舊疾。 不同于《推》劇中老年的威利·洛曼因為疲于應對高強度的工作以及面對兩個不成器的兒子的內疚所形成的經常喃喃自語的狀態,普洛克托所面對的是更為復雜和嚴峻的現實。在塑造普洛克托這個人物的時候,一方面,作者要將其放置在錯綜復雜的事件糾葛中去;另一方面,還不能不兼顧他的個性化的塑造。然而縱觀整個劇本,在《薩》劇中,阿瑟·密勒似乎并沒有做得很好,正如他自己談的“在《薩勒姆的女巫》中還試圖超越那發現并揭露主人公的內疚的境界,這種內疚扼殺了個性。在我過去的作品里,我對這個主題的感受日益深切,并且也意識到像過去那樣把劇本的基礎僅僅建立在揭示內疚上以及使劇本完全依仗在一種向應受懲罰的人索取代價的命運上是不夠的”①。通過上述的話我們也可以感知到,阿瑟·密勒并不滿足于依靠這種“內疚”來揭示應該受懲罰的人物的命運,而是將全部的筆力集中在主人公的心靈*深處的隱痛的展示上。 劇本一開始,小鎮的人們都深信牧師巴里斯的女兒貝蒂的昏迷不醒與“女巫”的迫害有關時,這位一向以正直和堅定而著稱的硬漢并沒有將這些看得很重要,而是認為這僅僅是幾個小孩子的“小把戲”而已,所以他面對整個事件,表現很“輕松”的態度,這從他**次和阿碧格在巴里斯主教的家里見面時候的狀態就可以看出。當時的他面對含情脈脈的阿碧格,盡管采取了回避的態度,但是還是似乎帶有一種成年男性對心愛女孩的一種特有的“默契”在里面。這種大意的態度一直延續到第二幕的開始才發生了改變,只是當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的時候,為時已晚。 第二幕是以一種類似于契訶夫式的日常的、瑣碎的筆觸來開始的。幕啟的時候,普洛克托外出干農活剛剛回到家。盡管夫妻兩個都是帶著一種表面平靜的語氣在對話,但是細心的觀眾不難看出,兩人之間存在的矛盾已經到了爆發的邊緣。終于,在談到薩勒姆鎮的這場災難時,普洛克托漫不經心的態度引起了妻子的爆發,她終于將矛頭對準了普洛克托*隱蔽的傷口,直接指出,為了事態不至于進一步發展成無法回避的悲劇,他應去法庭“揭露那個婊子”的真面目。突如其來的問題讓普洛克托猝不及防,他陷入了猶豫之中,而正是這種猶豫進一步激怒了妻子,讓她將整個事實揭露出來。但是現在這個時刻似乎有點晚了,警長帶著人已經到了他家,要帶走他的妻子伊麗莎白,理由是妻子遭到了阿碧格的指控,說她使用巫術來陷害她。盡管懷著很大的憤怒,但是普洛克托無力回天,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妻子被帶走,同時帶走的還有在村里一向有著良好聲譽的善良的老奶奶呂蓓卡,以及詹理斯的妻子。眼看著眼前這場鬧劇一步步演變成更大的悲劇,普洛克托的內心五味雜陳,他終于決定要站出來,用自己的正義來制止這場鬧劇。 ……
阿瑟.密勒關于社會劇的理論及其多方位的探索 作者簡介
張永明,戲劇美學博士 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編劇協會會員 河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 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教師 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博士,師從中國戲劇美學奠基人譚霈生教授。 參與主持多個國家藝術基金、省部級重點項目等。主要從事影視劇創作,還有戲劇美學、中國戲曲、中外音樂劇、中外戲劇經典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在《中國戲劇》《戲劇文學》《中國文藝評論》《藝術學研究》《藝術評論》《中國藝術時空》《傳記文學》《當代戲劇》《北京文史》《曲藝》等刊物發表論文二十多篇。并在《人民日報》《中國藝術報》《北京青年報》、新華網等媒體上發表文章十余篇。 影視劇(編劇):《繭鎮奇緣》《愛情萬萬歲》等導演舞臺劇:《長椅》《兄弟》《戀愛的犀牛》等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