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李伯元說清朝人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689572
- 條形碼:9787512689572 ; 978-7-5126-8957-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伯元說清朝人物 本書特色
南亭亭長李伯元先生,為近時小說家巨擘。此其遺著,書中所記,多為前清一代遺聞軼事,上自宮廷,下至閭巷,自云得諸四方友人所傳述,無事不確,無語不新,非東抄西撮,臆造偽托者可比,曉嵐、留仙,差可比擬,讀者當信言之不謬也。 ——上海大東書局《南亭筆記》廣告 然其隨筆,并非只為滑稽引人發噱,而是提倡“莊諧并包”,寓莊于諧,亦莊亦諧。所謂“滑稽中雜有哭音,詼諧中帶有苦澀”,所言皆有所寄,似不可盡以野史輕之。 ——歷史作家金滿樓
李伯元說清朝人物 內容簡介
本書原名《南亭筆記》,為晚清著名小說家和報人李伯元的清史筆記小說,全書共十六卷,六百九十一則,記敘了清朝皇帝、親王、重臣、畫家、文學家、書法家諸多名人的趣聞軼事,以筆記體小說的形式呈現,書中對清代官場的黑暗腐敗和一些官僚的昏庸無能、貪鄙腐敗,頗多揭露,也對當時的社會風貌、名人風骨,有很多細致入微的描寫,可以說是清朝社會的百花筒。 書中涉及從康熙、乾隆到和珅、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等諸多政治名人,也涉及何紹基、任伯年、納蘭性德等清代文學家、藝術家。 李伯元是晚清受維新思想影響較重的小說家,對清廷政治和時局的立論相對中平,臧否人物,亦無特別戾氣,本書雖非正史,但可補史乘之闕。
李伯元說清朝人物 節選
和珅當國,恃寵而驕。嘗賜食大內,御前設榻坐之,盡巨觥無算,未幾洪醉,上亦微醺。時廣西將軍某,赍表獻珠串至,珠巨如菽,凡一百有余粒,皆精圓腴潤,不差毫厘。上命和珅試佩,珅碰頭稱死罪,強而后可。 上曰:“朕棄天下,當以此串畀若。”珅曰:“串,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 二王,亦主所惡也。”上笑曰:“若又安知朕不為唐虞之揖讓?”珅即抗聲顧 謂內豎曰:“天子無戲言,若曹志之,他日食言,若曹皆證人也。”內豎均 失色,上獨微哂不忤。和歸私第,懸賞潛購珠串,重值不惜。未逾月,某 省撫臣,因事罷官,所藏寶珠獻珅,多寡大小輕重,與大內物無異,謂是 及身有天下之兆。及晚,屏去姬侍,取串飾項際,臨鏡顧影自笑。益陰蓄死士,潛謀不軌,卒以此串構籍沒禍云。 吳三桂盛時,頗留意聲伎,蓄歌童自教之,中六人*勝,稱六燕班, 因六人皆以燕名也。嘗微服漫游江淮,與六燕俱。鹺賈某亦嗜聲伎,值家宴演劇,吳具偽姓名致賂為壽,賈入而觴之。未幾樂作,列坐少長,獎借 不遺余力,吳惟嘿坐瞑目搖首而已。主人怒目吳曰:“若村老,亦諳此耶?” 吳曰:“不敢!但嗜此已數十年矣。”主人愈不懌。客有黠者請吳奏技,否 則因而折辱之。吳欲自炫,不復辭謝,欣然為演《寄柬》,聲容臺步,動中 肯綮,座客相顧愕咍。少焉樂闕,下場一笑,連稱“獻丑”而去。 吳三桂 紀曉嵐之外舅曰姚安公,兩目夜視,能見鬼物。紀方壯盛,頗不是善。 會夏夜納涼圍坐,紀潛墨兩頰,披發及地,口蘆管有聲嗚嗚然,立暗陬而 咻之,婢媼皆逃,漸及姚前。姚笑曰:“爾非鬼,乃鬼倀也。眈眈瞰爾后 者,是真鬼,曷睨之?”紀不信,試回顧,則一面窄且長,色白如綻之孱 鬼,躡足尾其后,漸小漸沒,始駭異求教。姚曰:“螳螂捕蟬,黃雀隨之。 此一理也。械心即鬼,以鬼召鬼,儼然聲應氣求。此又一理也。”紀聞言, 恍然覺悟。嗣后著書,雖怪力亂神,而侃侃說理,必軌于正,蔚然成一家 言,蓋其得力于理想者甚深也。
李伯元說清朝人物 作者簡介
李寶嘉(李伯元,1867-1906),晚清官場小說大師。字伯元,自號南亭亭長。 出身官宦之家,成長于山東,幼年喪父,由伯父撫養成人。 16歲時通讀“四書五經”,擅制藝、詩賦,能書畫,工詞曲,精蒙刻。 19歲時考取秀才,此后屢試不中,亦拒絕納捐買官,后因時局動蕩,遠離仕途。 30歲時舉家來到上海,先后創辦《游戲報》《世界繁華報》,領一時風氣之先。 36歲時在報紙上連載《官場現形記》,引發官場持續震動,據說攝政王親自下令追殺李寶嘉,慈禧太后讀了此書后按名調查腐敗官員。 39歲時,李寶嘉因積勞成疾,逝于上海。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