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鄉村第一書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02977
- 條形碼:9787521202977 ; 978-7-5212-029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村第一書記 本書特色
忽培元寫出《鄉村**書記》絕非偶然,這來自他的豐富基層生活工作經歷、對黨和人民的真摯感情、矢志不渝的文學熱愛。本書是一部視野廣闊的現實主義力作,塑造的**書記是極具時代意義的可親可敬的文學典型。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閻晶明 作品深接地氣,描繪了中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歷史畫卷,是為我們這個時代畫像,為我們這個時代立傳。書中塑造的主人公白朗飽滿鮮活,生動形象,是帶有時代體溫、富有生活溫度的典型人物,營造了新一代的年輕共產黨人的形象。 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 王衛民 《創業史》《鄉村**書記》等作品對于明德樹人引領風尚功莫大焉!理應是中國農村題材長篇小說創作上非常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對象。 評論家 仲呈祥 忽培元是把扶貧作為一個歷練干部的舞臺,帶著拼搏意識去審視問題,把基層工作生活寫得鮮活、深刻。書中具有扶貧攻堅和基層觀察的雙重主題。 評論家 白燁 新時代呼喚反映新時代現實生活的力作,作家忽培元的長篇小說《鄉村**書記》就是一部應時代之命,勇于直面現實的矛盾沖突,積極反映生活,突出表現時代主題的好作品。 評論家 張陵
鄉村第一書記 內容簡介
一部同現實生活連接生命臍帶的長篇力作。 《鄉村書記》講述了書記白朗帶領干部群眾腳踏實地破解一個又一個難題,保衛綠水青山,建設美好家園的創新實踐,描繪文化復興與經濟繁榮的農村新面貌,演繹跌宕生動的典型活劇,譜寫了鄉村振興的美妙華章。 高揚理想風帆,鼓舞時代精神。主人公白朗的實踐與思考,彰顯了當代青年的擔當與風采。作品深接地氣、發人深省,具有開拓基層工作、引導干部成長的教科書意義。 《鄉村書記》,一部新時代的《創業史》。
鄉村第一書記 節選
上牛灣是個古老的村莊。村子面南坐落在伏牛山區一個簸箕形的山坡上。站在遠處的牛尾山上向北遠遠望去,神泉溝、硯臺村、鐵匠營、磨盤子、下牛灣、朱家寨子、清水灣和簸箕峁,周圍這八個村子對稱分布兩側,整個形狀又像一只展翅欲飛的老鷹。鷹嘴是上牛灣村里凸起的太公峁。近些看,峁上的小柏樹林像鷹頭上那片長長的羽毛。太公祠堂的大門,就像鷹的眼睛。祠堂院壩的那棵千年古槐,像鷹嘴下端的一縷須髯格外引人注目。村里新中國成立前的房屋幾乎看不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清一色黃泥坯墻、灰瓦頂的農舍群落里面,只有村東醒目地點綴著一些貼了白瓷片的水泥平板房。那是漸漸殷實起來,初能溫飽的農戶的招貼。而一東一西兩棟新近蓋起的、城里人都會羨慕的別墅式小樓,如鶴立雞群,十分顯眼。各家各戶的經濟狀況,貧富差別從各家的蓋造上一眼就可以區分出來。兩棟漂亮小樓,東邊的主人是復員軍人、民營企業家劉秦嶺,西邊的是只當了不滿四年村支書的姜耀祖家。劉秦嶺家蓋的較早,是四年前鑼鼓喧天封的頂。姜耀祖家蓋的較遲,是去年年底才氣派張揚地舉行的落成典禮。也就是說,他擔任支書后,干的頭一件大事,就是先為自己家建起全村*講究的新式樓宅。 **章 這年八月上旬的一天。傍晚時分,白朗風塵仆仆走進潁川縣牛頭鎮上牛灣村。村支書姜耀祖滿臉堆笑握著新到任的本村駐村**書記白朗的手,表示熱烈歡迎,然后把他引進一座明顯多年失修的老飼養院里。院子緊靠著山根,坐北朝南約半畝地大小, 院里長著一棵樹冠碩大的香椿。迎面望去,中間是三間廈房,兩邊是對稱的各五間開敞牲口棚圈。棚圈如今全都空著,中間的草頂廈房竟成了村里絕無僅有的“貴賓客房”。白朗初進院子時,瞅著那副破敗景象心中隱約有些失望。進屋一看,發現屋里陳設雖說格外簡陋,但白灰刷過的墻壁還算整潔明亮,通盤大炕顯然也剛燒過,散發出熱氣兒。山區的屋間,大夏天也得燒把火,不然就會陰潮。 天氣正熱,屋里的縣駐村干部老趙光著上身在看報,見有人來急忙穿上T恤衫。他人很和氣,一見面就拉住白朗的手不放。那親熱的氣氛,也像白朗事先想象的一樣。仔細看,屋里除了一桌兩凳兩椅,就是一盤大炕。老趙睡在東頭正對窗戶處。白朗的鋪蓋卷兒、旅行包、書箱子和背包等所有的行李暫時都堆在土炕當中。農村人喜歡坐炕。前來迎接他的幾個人,矮胖的老支書姜建國、瘦小的現任支書姜耀祖和過早就謝了頂的村主任王石子幾個,很自然地并排坐在炕棱上說話。 說啥呢?無非是噓寒問暖之類。寒暄之中,大伙兒的臉上都笑呵呵地泛著光澤,嘴角一律上彎,更像從前發行的豐收年畫, 人人表面都是一樣的喜笑顏開。這讓白朗感到格外溫暖,心情一下子就平靜下來。老實講,省上、市上和縣里、鎮上,這幾天鑼鼓喧天鬧哄哄了一路,眼下終于安靜下來。白朗不由得長嘆一口氣,感到雙腳到底接上了地氣兒,心中一陣輕松愉快。 “哈哈哈,房子是老了點,可是草屋頂透氣,熱炕睡著也舒坦。”老支書姜建國說。老漢眼睛笑瞇成兩條細縫兒,瞅著就像一尊彌勒佛,一看就是個好脾氣老頭兒。 村主任王石子嘿嘿笑著,也說:“就是,這屋向陽,冬暖夏涼。” 白朗注意到了,說話之間,老趙一直在忙。燒水燙碗舀水, 動作麻利而有條不紊。 “白書記,先喝碗銀茶,解解渴。接下來我給咱做晚飯吃。想吃啥?干脆就吃鍋出溜吧。” “銀茶?鍋出溜?” 白朗很是好奇,以為是當地什么特產、名吃。他雙手接過粗瓷大碗一看,發現也就是一碗白開水嘛。剛喝了一口,就覺得外面有些響動不大對勁。接下來屁股方才挨上凳沿兒,嘴唇還沒離開碗沿兒,就聽院子大門外面一陣雜沓的腳步聲,隨即就聽見有人隔墻嘶聲叫喊開來。 “鄉親們,你們都聽著!大伙兒不要害怕,既然上面派了個大書記,對!叫啥**書記,那就是給咱解決問題來的。有啥困難, 咱一會兒盡管開口講。不要客氣,不要害怕。”一個甕聲甕氣的聲音用地道的當地口音說。 “這是啥情況?!像是姜武那愣小子叨叨。” 老支書姜建國瞪起一雙小眼睛驚異地直瞅現任支書,也就是他的兒子姜耀祖。而那位卻穩穩地坐在炕棱上,目光故意躲開他老爹,臉端得平平,像個沒事人一樣。 “耀祖,你說話呀!究竟是咋回事?人家白書記遠道剛來,咋就這樣?”姜建國追問。 姜耀祖聽得若有所動,只是并不說話。 村主任王石子顯得格外焦急,嘴里一個勁嘟囔著問姜支書: “這啥情況嗎?這啥情況嗎,支書?” 支書姜耀祖就像沒聽見,完全不理他的話茬兒。 王石子想出門去,又退了回來。因為人群里突然有人喊道: “村主任王柿子不中,新來的大書記保險中呀!” 村主任王石子原本是團支部書記,叫你一眼瞅著就很老實。村民背后都叫他“王柿子”。柿子是上牛灣的一大特產,可是近些年由于運不出去,在當地并不值錢,原先承包柿園的村民就不愿繼續承包。無奈村主任只得自己承包隊里的老柿園,秋天又千方百計負責經銷全村各家各戶的牛心大柿子。其實也沒多大利潤, 就是為村民服務,賺個人脈威信。 此時,外面的喊叫聲更大了。王石子同縣里駐村干部老趙心慌得直搓手心滿地打轉兒。兩人不停相互瞅瞅,又看看新來的**書記。白朗的表情很是不安。 “這是啥情況嗎?亂糟糟的!成何體統?”老支書姜建國生氣地站起身問,屋里還是沒人回答,氣氛顯得有些怪怪的。村主任和老趙都看出姜家父子像在演雙簧。 白朗一時有些發蒙。他哪里見過這陣勢,精神上沒有任何準備。他強耐性子坐在那里,滿臉流汗,發汗的手在凳沿上不停地搓著,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老趙給他遞上濕毛巾,他拿在手里, 也忘了擦汗。 望著姜建國老漢,白朗想到了自己的父親。他從小在農村長大。父親就像一棵大樹,在風雨來臨的時候,總能為他遮風擋雨; 父親就像一盞明燈,在黑暗中總能為他指明方向。他的童年記憶中,擔任家鄉村支書的父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當白朗的工作單位分配到一個駐村**書記名額時,很多人不了解“**書記”是干啥的,更沒有人主動報名。說老實話,人們都愿意到市縣基層掛職鍛煉,回來等著提拔。駐村**書記,一下沉到村里, 就像落到了井底,能不能回來還是未知數。生活如何適應,工作如何展開,如何處理和村里、鎮上干部的關系,回原單位后如何安排新崗位等諸多不確定的問題擺在那兒,因此沒人愿意冒這個險。大家似乎都沒意識到這也可看成是一個人鍛煉成長的機會。白朗大學畢業后,曾參軍到部隊,七年時間由排長、連長提拔擔任營教導員,多次立功受獎,在中央國家機關工作也是年年評為優秀。組織根據白朗的經歷和才干,有意選派他下去,但也只是征求意見。這給他出了一道難題。他以往下基層調研,了解到不少基層情況。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的貧困村,很需要加強領導力量。有些地方采取派干部駐村幫助工作,很能解決實際問題。他發現在福建和浙江的一些落后地區,許多年前就有派大批干部下村任職的先例。這些都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工作過的地方,也是總書記的一貫主張。白朗還讀過一本書《擺脫貧困》。這是作者在擔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時的實踐與思考,書中用樸實的話語娓娓道來,對白朗啟發很大。《擺脫貧困》圍繞閩東地區農民群眾如何早日脫貧致富,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創造性、前瞻性和針對性的觀點和主張。讀這本書,就好比閱讀毛主席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令人茅塞頓開。顯然,白朗對派干部下基層工作并不感到陌生。但是現在真正要他自己下去,就犯難了。他連續好幾天吃不好,睡不香,想到自己已是三十出頭的人了,還沒有成家。母親整天催著他結婚,自己談了四五年的女朋友在美國留學,也等他去團聚。自己眼瞅著就要提拔為正處,真不知道該如何給組織答復。在這種情況下,他給父親打了電話,得到的答案就是四個字:機會難得。 這時候,只聽外面鬧騰得更兇了。屋頂上積存多年的塵灰被喊聲震得嗖嗖抖落下來。 “當官的出來嘛!當官的出來嘛!” “什么軟柿子、硬柿子,讓俺們老百姓捏捏軟硬嘛!”
鄉村第一書記 作者簡介
忽培元,祖籍陜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全國傳記文學創作與研究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現任國務院參事。 主要作品:長篇小說《雪祭》,中篇小說集《青春記事》《家風》,中短篇小說集《土炕情話》;散文集《延安記憶》《人生感悟》《大慶賦·鐵人銘》《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記》《秦柏風骨》《山秀珍》《義耕堂筆記》;文學傳記《蒼生三部曲——群山、長河、浩海》《耕耘者——修軍評傳》《百年糊涂——鄭板橋傳》《難忘的歷程——習仲勛延安歲月回訪》《劉志丹將軍》《謝子長評傳》《閻紅彥將軍傳》等;長詩《共和國不會忘記——大慶人的故事》和詩集《北斗》等。 《群山》《耕耘者——修軍評傳》分獲第一屆、第四屆中國傳記文學優秀作品獎(長篇),長詩《共和國不會忘記——大慶人的故事》獲中華鐵人文學獎。作品被譯成英文、俄文在國外出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