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重估政治:理解18世紀法國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213325
- 條形碼:9787308213325 ; 978-7-308-2133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估政治:理解18世紀法國史 本書特色
隨著年紀增長,對現實關切加深,作者意識到,必須要放棄對這種拜物教崇拜,需要帶有一定現實功用主義的立場進行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暢游在好奇中。好奇心盡管從未丟失,對新知識永遠懷著孩童一樣的熱情,但是自己知道,畢竟要有所節制。 本書其實就是這樣一個摸索、搖擺階段的產物。作者試圖從政治與文化、制度和思想等幾個方面,來讓讀者們理解18世紀法國如何由絕對君主制國家轉變為現代國家。
重估政治:理解18世紀法國史 內容簡介
法國大革命的研究已經汗牛充棟,從文化角度進行的論述也不在少數,而本書則從整體性文化的敘事鋪陳開來,對大革命時期的舊制度、新文化、新公民等多個層面進行分析討論,較為全面地解析了大革命的內在邏輯和基礎架構,并基于文化視角提出了一些比較新穎的觀點。本書對于大革命的討論具有的前沿性和思想性,不僅具有歷史研究的價值,更是在史學理論探討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挖掘,進而能更加宏觀和整體性地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重估政治:理解18世紀法國史 目錄
**部分 政治體制
一 從國家中心到社會合作:法國絕對君主制研究路徑及其轉向
二 法國革命時期中央集權體制的廢棄與重建
第二部分 政治語境
三 《法國古今政體論》析義:兼論18世紀法國政治激進主義的起源
四 法國革命時期的財產觀念、政治權利與資產階級的自我認同
第三部分 政治文化
五 誰是無套褲漢:身份意識與法國革命前后政治文化變遷探析
六 歷史語境中的歷史行為:以1792年法國國民公會選舉為例
七 理解法國革命中的農民
第四部分 再評法國革命
八 “社會”的回歸:近十年內國際學界法國大革命起源研究的轉型
九 從起源爭論到歷史分析:歐美學界關于法國大革命恐怖研究述評
第五部分 歷史與文化研究
十 從脫離到深嵌:威廉·休厄爾的文化概念
十一 年鑒學派的一種形象:一個“圈外人”提供的視角
十二 文化與實踐
附錄
帕森斯與哈佛大學“社會關系”系
重估政治:理解18世紀法國史 節選
及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中心論”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當時,英美學界的研究盡管已經起步,而且涌現了不少經典之作,如沃爾夫研究的文藝復興時代稅收體系,馬修斯研究的18世紀包稅商,巴克斯特研究的中央國庫,但大體上只能追隨法國學者,無力挑戰他們的權威。㈢而在當時,穆尼埃的影響很大,有一大批追隨者,并借著經濟社會史的勢頭,采用了計量等方法,對17世紀法國各地的民眾騷亂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目的就是要證明絕對君主制扮演了維持穩定、重塑法國的進步角色。㈢比如皮洛爾熱對普羅旺斯的研究以及貝爾塞對關于西南民眾運動的統計,均表明地方叛亂在1660年之后明顯衰退。穆尼埃的著作《絕對君主制下法國的制度(1598一1789)》是對這一批學術成果的總結。在此書中,他毫不掩飾歷史敘述中的“國家中心論”立場:16一17世紀構建中的君主國家是現代化的*佳推進器,是理性化的*佳代表。修正派的“社會合作論”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英美學界興起的修正派,在新的經驗石j究基礎上,展開了針對“國家中心論”解釋范式的全面反思與沖擊。從整體學術史角度看,修正派的出現與“政治的回歸”這一整體學才轉向桴鼓相應。而從外部環境來看,西方社會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秸中社會結構的深層變化,社會分化與對抗的日趨激烈,以及各類弱贅人群的抗議,都對制度史和政治史研究產生了影響,諸如此類的現象和問題都不是一個作為制度的國家概念所能涵蓋的。①因此,修正派更留意社會內部不同的利益團體,更重視社會各構成群體之間的張力,他們認為“國家中心論”將絕對君主制的勝利看成是國家制服社會的結果,不過是一種由中央俯視地方的視角,只關注中央意愿,忽視這種意志如何落實到地方層面,也不顧及地方是如何回應中央等問題。所以,對應于上述進步史觀下的“國家中心論”,修正派提出了。。社會合作論”。在修正派陣營中,*有影響的當屬貝克和凱特琳兩人。他們同一年獲得博士學位,都研究地方史,②但是他們的政治立場則完全不同。貝克是左派史家,崇尚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對波爾日涅夫、安德森等人的研究情有獨鐘。凱特琳則屬保守派,奉穆尼埃為20世紀*有影響的史家,而且關注政治精英。U兩人的研究風格也有差別。貝克從事社會史研究,其代表作《17世紀法國的絕對主義與社會》關注朗格多克省三級會議管理與運作中的等級利益問題,用的是階級分析方法。凱特琳研究傳統的政治史,在《17世紀法國的庇護、掮客和委托人》中,她借用穆尼埃提出的團體忠誠概念,分析政治官僚體系上下級之間的朋黨以及政治官僚上的恩庇現象。但兩人的研究關心同一個問題,即與前朝相比,絕對君主制的統治何以更加成功。他們的回答從不同角度顛覆了“國家中心論”。P39-40
重估政治:理解18世紀法國史 作者簡介
張弛,1982年生,浙江湖州人。2012年于北京大學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2012年后任教于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從事18世紀法國史研究。曾在美國哈佛大學、英國樸茨茅斯大學、法國魯昂大學訪學。出版專著《法國革命恐怖統治的降臨:1792~6月一9月》,另有譯作多部,并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名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