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我們這樣走向精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431339
- 條形碼:9787569431339 ; 978-7-5694-313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這樣走向精彩 本書特色
本書選收了多位杰出人物的小傳,他們中有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建筑學家,還有平凡而富有光彩的普通人,涉及面很廣,大多都是中學生有所接觸,又有興趣更多了解的杰出人物。主要有徐霞客、冰心、屠呦呦、袁隆平、陳寅恪等,在觸摸這些成功人士獨特的生活軌跡時,感受他們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思索他們的經驗、智慧和求索,細察各種人生的況味和魅力,是一次心靈的美妙旅行。書稿洋溢著文化的清香,充盈著智慧的雨露。
我們這樣走向精彩 內容簡介
本書的閱讀對象主要是中學生,圍繞“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本書主要選收了中國當代一些杰出人物的傳記。他們中有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有杰出人物、青年才俊,還有平凡而富有光彩的普通人,涉及面很廣,大多都是中學生有所接觸,又有興趣想更多了解的杰出人物。選文時間跨度也很大,既有歷史上杰出的探險家,也更關注改革開放的杰出人物,同時也涉及了當下的熱點人物,選文特別注重這些人物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注重他們的生平事跡和精神境界能否激勵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能否從他們身上汲取寶貴的人生經驗和成長力量。同時還考慮青少年寫作需要的素材元素,因而選材的側重點也各有不同,作者以多種傳記文本為藍本,精心選材,重組重建,努力體現這些人物真實的生命歷程和鮮明的啟迪色彩。
我們這樣走向精彩 目錄
那個孤獨而偉岸的身影
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文藝復興式的智者
*是癡心在讀書
一代名師,智慧女神
中國**位物理學女博士
有趣,讓生活昂揚多姿
幸福,從不靠別人成全
有一種專業叫祖國需要
古典詩詞的傳播者
敦煌的女兒
一聲諾獎震寰宇,呦呦鹿鳴響天地
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當代的神農
健康加勤奮,一生不虛度
把所有不可能變成可能
病毒中的逆行者
用技術改變世界
他創造了真實的桃花源
參考文獻
我們這樣走向精彩 節選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長河中,長江后浪推前浪,他們照亮了當世,也光澤了萬代,在時間的長河中站成了永恒。早在1900多年前的東漢,就有這樣一位璀璨的明星,在歷史的天空熠熠生輝,他就是數學家、天文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張衡。他不僅對中國乃至對世界的發展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在世界科學文化發展史上豎起了一座巍巍豐碑。 公元78年,張衡出生在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張衡幼年時家境已經敗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失去了祖蔭人仕的條件,張衡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奮努力,才能改變貧困的家境。所以他刻苦學習,十幾歲就通曉了五經和辭賦,但他的心思并不都用在這上面,他很關心農業生產、山川河流、商旅往來……他還喜歡仰望星空,數著滿天燦爛的星斗,常常癡迷到一望就是幾個小時。在仰望星空的時候,張衡還特別喜歡問一些為什么,如為什么天上的星星會發光?為什么有的星星明亮,有的星星暗淡?為什么有時星星像圓圓的銅鏡,有時卻像一把梳子?當然,在當時沒有人能回答出這些問題。張衡在10歲那年看到一本叫《鹖冠子》的書。他被書中利用北斗星判定季節的四句話深深地吸引住了,從此他在仰望星空時又觀察北斗星的變化,日積月累,他發現北斗星在圍繞著一個中心轉,一年轉一圈兒,他豁然開朗:我終于明白了北斗星移是怎么回事了。 南陽的中心城市叫宛,距張衡的家鄉不遠,宛城北通新都洛陽,南通舊都長安,東通黃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帶,可謂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張衡曾去那里參觀游覽,宛城人口密集,南北雜貨,應有盡有。鐵器鋪里,刀劍戈矛,琳瑯滿目。張衡看得流連忘返,他不禁問道:“這打鐵的原料是什么呢?”別人告訴他鐵錠。他又追問:“鐵錠從哪里來呢?”“城外煉鐵爐煉出來的。”有人說。他到城外找到了煉鐵爐,看到一排排煉鐵爐里裝著鐵礦石,每個爐子有幾只風箱鼓風,爐火熊熊,工匠們忙著運送鐵礦石和木炭,卻沒有人拉風箱,張衡很詫異,就想仔細探個究竟。原來,這里的水流很急,急流中裝了一個平放的水輪,被水沖得轉個不停。水輪的鐵軸很長,軸的上端裝了個大齒輪,這齒輪套著另一個齒輪,那個齒輪又帶動別的機件,*后帶動一根鐵桿一來一回地拉風箱。一排幾十個風箱,不用一個人,就能自動鼓風,使爐火熊熊,礦石熔化,鐵水奔流。張衡看得驚呆了,機械的巧用居然可以代替人力而且效率還這么高!后來他還知道了發明水力鼓風方法的是幾十年前的南陽郡太守杜詩,他漸漸明白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自古圣賢之言學也,咸以躬行實踐為先,識見言論次之。他的學習方法和所走的道路與眾不同。那時的仕宦人家子弟六七歲便開始入學,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以后,就外出投奔名師進一步攻讀。而張衡到了十六七歲時才告別家人,只身外出游學。當時洛陽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急于仕進的讀書人,都愿意到那里學習。在洛陽經郡太守的推薦成為博士子弟以后,才能進太學受業。太學是當時的*高學府,士子在那里學習一年后,通過太學官的考試便可被任命為小官。以張衡的才學和其祖父的功德而論,他當可被推薦為博士子弟,但張衡十分重視在實踐中學習,以此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他并未直接去洛陽,而到長安京畿之地三輔地區考察了3年。 張衡在三輔地區考察期間,走遍了廣闊的渭河平原,游歷觀覽了太華、終南山等名山的風景,考察了當地的民情風俗,特別對長安的宮廷建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觀察得更為仔細。通過游覽,張衡積累了大量的文學素材,為日后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張衡游歷完三輔后經過灞橋,于永元七年(公元95年)來到驪山。在驪山停留的時候,他被驪山溫泉的美麗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寫了《溫泉賦》,這是他流傳至今的*早的文學作品。其中觀溫泉、浴神井、風中巒的激情表達,正是他飽覽山水的體驗,后世柳宗元的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記》)的有關體驗,正是與此一脈相承。張衡在這幾年的考察中提筆作賦,隨時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既表達了對山河的熱愛,也鍛煉了自己的文思,提高了自己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張衡在洛陽的五六年博覽群書,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他不僅虛心求教,聽他們講學,還讀遍了各家流派的著作,結識了很多和他志趣相投的朋友,如后來成為東漢儒學大師的馬融,寫下東漢政論名著《潛夫論》的王符,后來成為東漢數學家、天文學家的崔瑗。他們在一起研究文學、音樂、數學、天文歷法。當時太學的學生學習“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畢業時每人也不過通曉一經一藝,但張衡已經達到了通“五經”、貫“六藝”的地步。張衡還學習了天文、地理、氣象、歷算等方面的知識,他的好友崔瑗評說張衡:“焉所不學,亦何不師,盈科而進,成章乃達;一物不知,實以為恥,聞一善言,不勝其喜。” P2-4
我們這樣走向精彩 作者簡介
王翠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中學教師,校學科帶頭人、烏魯木齊市骨干教師,新疆中語會理事,新疆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國培計劃”講座專家,全國語文十大領軍人物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成員,全國部編版教材審讀委員會專家,在全國教學大賽和論文大賽中多次獲獎,主編、參編8本教學用書,發表教學論文30多篇,指導學生獲得全國作文大賽特等獎、一等獎120多人次。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