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歷史的基因:佛羅倫薩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51304
- 條形碼:9787218151304 ; 978-7-218-15130-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的基因:佛羅倫薩 本書特色
★通俗易懂,線索突出,杜絕碎片化!歷史脈絡清晰連貫,有助于建立完整知識體系。 ★東京大學歷史教授寫給大眾的簡明通史,兼具專業性和可讀性。讓專業讀者和大眾讀者都能讀! ★日本一流學者會如何處理外國史?“歐洲史”的日本視角,讓人耳目一新!
歷史的基因:佛羅倫薩 內容簡介
作為世界聞名的藝術之都,人們一提到佛羅倫薩,就必然會聯想到文藝復興。在短短的兩三百年中,佛羅倫薩為歐洲乃至全世界帶來了無數光輝璀璨的畫家、雕塑家、建筑家……但是歐洲有許多文化底蘊深厚的大都市,為什么偏偏是佛羅倫薩成了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呢? 在本書中,東京大學的池上俊一就將帶領我們換個角度看佛羅倫薩,通過梳理這座城市的歷史基因,向我們揭示從古羅馬時代到中世紀,再從文藝復興到近現代,佛羅倫薩在變與不變之中如何保持了她專享的魅力和氣質。如果你有一天想去佛羅倫薩“朝圣”,一定要帶上這本書。
歷史的基因:佛羅倫薩 目錄
前 言 1
**章 古羅馬的殖民城市和基督教的普及 9
公元前6 世紀至公元9 世紀
第二章 城市國家的誕生與發展 29
10 世紀至14 世紀中葉
第三章 中世紀的文化 55
第四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 77
14 世紀中葉至16 世紀初
第五章 教堂、修道院和慈善醫院 107
II
第六章 宮殿和莊園 129
第七章 廣場和街道 153
第八章 世界和世人的新視角 171
第九章 托斯卡納大公國時代 193
1532—1860 年
第十章 近現代的苦惱與輝煌 225
1861 年以后
后 記 241
主要參考文獻 245
歷史的基因:佛羅倫薩 節選
第二章 城市國家的誕生與發展 10 世紀至14 世紀中葉 10—14 世紀,即中世紀鼎盛時期至中世紀后期,佛羅倫薩乃至中部、北部意大利各城,在兩個層面出現了劇烈震蕩。其一是城邦(自治城市)的誕生與發展,其二是基督教的進一步滲透與“城市宗教”現象的出現。 托斯卡納邊境總督和城邦的誕生首先,城邦在意大利的誕生存在如下背景:公元814 年查理大帝死后,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疆土萎縮,日漸式微,被分割為東、中、西三部分。而且根據公元870 年的《墨爾森條約》,包括意大利半島的中法蘭克王國被東、西法蘭克王國瓜分,因而意大利半島成了東法蘭克王國—后來的神圣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貴族階級與神圣羅馬皇帝的宮廷遠隔一座阿爾卑斯山,又坐擁天主教的大本營羅馬教廷,因此對皇帝逐漸采取一種有分寸且敬而遠之的態度。他們都是割據農村的封建領主,為了鞏固自己的地盤互相攻伐,這導致中部、北部意大利被分割成無數行政區。 如前文所述,查理大帝之后,佛羅倫薩始終被有名無實的伯爵管轄。公元847 年,出身巴伐利亞貴族的阿達爾伯特一世將其勢力擴張至佛羅倫薩及菲耶索萊兩處伯爵領地,首次加封“邊境總督”—擁有比伯爵范圍更廣的強有力的軍事等權力—的稱號(公元854 年,菲耶索萊伯爵領地與佛羅倫薩合并)。此舉顯著提升了托斯卡納邊境總督的存在感。 10 世紀的**個25 年,繼承了查理大帝血統的雨果·德·普羅旺斯以普羅旺斯邊境總督的身份兼治托斯卡納,他孫子的名字也是雨果。小雨果繼承了父親休伯特的職務,公元970 年被皇帝奧托一世任命為托斯卡納邊境總督(在此之前就已自稱邊境總督)。 起初,托斯卡納邊境總督的轄區中心位于盧卡,佛羅倫薩只駐扎子爵,或由土地管理官員代為管理,但到了11 世紀中葉,伯爵夫人比亞特麗斯在丈夫死后再婚,嫁給了洛林公爵戈特弗里德,后者在1057 年就任邊境總督,將轄區中心定在佛羅倫薩。之后其繼女瑪蒂爾達(1046—1115 年)于1069 年繼任總督,其政策明顯向佛羅倫薩傾斜。 更幸運的是,這位女伯爵熱忱地支持撼動整個歐洲的格列高利改革。格列高利改革指的是以教皇格列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為核心的教會改革運動,始于前任利奧九世,終于烏爾班二世的《沃爾姆斯宗教協定》(1022 年)。其目標是保護教皇及神職人員免遭世俗權力的干涉(特別是圍繞圣職敘任權,教會與皇帝的斗爭是一個迫在眉睫又懸而未決的問題),要求神職人員獨身,禁止神職買賣、確立教皇至高無上的特權,等等。對于格里高利改革,瑪蒂爾達站在了教皇一方,并從中斡旋所謂的“卡諾莎之辱”事件(1077 年),從而聲名大振。 瑪蒂爾達自從1069 年接替繼父成為邊境總督,此后數十年間始終以領主身份統治著托斯卡納地區和中部意大利,但據說因為她與丈夫關系冷淡,皈依基督教的愿望十分強烈。但是她對皇帝敬而遠之,堅決站在教皇一方,這造成了嚴重后果。不僅佛羅倫薩的權貴們利用對瑪蒂爾達女伯爵的支持換取了大量特權,而且由于瑪蒂爾達的權威本身也來自皇帝,她在佛羅倫薩的權力*終也遭到了削弱。 佛羅倫薩毅然決然地參與到了教會改革當中,特別是在1035—1065 年,這一舉措讓托斯卡納地區這座曾經的小城市,一躍成為基督教世界的改革中心,走到了國際政治的舞臺前沿。就這樣,城邦增強了自信,逐漸崛起,從以前皇帝的封疆大吏手中奪走了權力,開始實行自治。1125 年,佛羅倫薩攻陷了母城菲耶索萊,這一勞永逸地杜絕了佛羅倫薩敵人之間的勾連,佛羅倫薩城邦的聯合意識陡然而升。 在這里預先介紹一下。縱觀這張巨大的歷史略圖,此后,羅馬教皇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權力游戲奠定了佛羅倫薩的歷史基調,從13 世紀下半葉開始(尤其是15 世紀以后),法蘭西國王始終對這片土地野心勃勃…… 城邦的“文明設施”屬性覆蓋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文化等領域的意大利城邦,是中世紀鼎盛時期的一大文明裝置。一方面是不斷向城市市民轉變的農村貴族,另一方面是商人、工匠,他們共同造就了意大利城邦,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并未出現歐洲北部地區“公社運動”那樣的平民和領主的激烈斗爭。 自治的標志是史料記載出現了“consul”這一執政官的名稱。同樣是在托斯卡納大區,比薩*早在1085 年發現了這一史料記載,佛羅倫薩則是在1138 年的史料中發現了四位執政官的名字(在此之前,1115 年佛羅倫薩宣布自治,脫離皇權)。執政官每年由參加“公民大會”的公社成員從有權勢的家族中選出。 到了12 世紀下半葉,形成了由12 名執政官組成的具有立法權的小型議會。此外還有由“好人”—有勢力的市民—等組成的100~ 150 人的議會,該議會具有擬定法律、討論、建議 等功能。他們大多是擁有騎士身份的貴族,有些是有經驗的法學者。每年有四個星期天會在大教堂(圣雷帕拉特教堂)召開公民大會。大會職能包括認可執政官的行動,批準與其他城邦或執政者簽訂的條約,裁決明確官員義務的法令或敕書,等等。 這一時期,佛羅倫薩已發展成真正的自治城市,反對皇帝和教皇的干涉,自主征稅、防衛、維持秩序以及協調利害關系,擴大了統轄的權限。他們還將管轄范圍擴展到了城墻之外—周邊農村地區,征服了封建領主的塔樓和要塞。 然而在城市內部,將封建余孽帶進城市的貴族們紛爭不休。因為城邦政治的官員本身來自這些騎士階級,所以好勇斗狠的習俗很難禁絕。不過,騎士階級以外的其他階級也逐漸壯大,開始提出政治主張。 略微回溯一下時代。11—12 世紀初,佛羅倫薩就因為農村人口流入,人口日益增長,經濟、社會不斷進步。活躍的工匠團體*早開始成立公會性質的組織,即日后的“行會”。此后的1150—1180 年,商人階級崛起,各種商業和貨幣兌換、借貸等興旺發達。從11 世紀下半葉至12 世紀下半葉這不到100 年的時間里,人口從約兩萬增長到約3 萬,為了將新住民定居的新土地(博爾戈)全部圍攏起來,1172—1175 年重新修筑了新的城墻—*初是羅馬時代的城墻,然后是公元6 世紀中葉拜占庭帝國控制下的城墻,之后是加洛林王朝時代的城墻,進而是1078 年的城墻。新城墻把奧特拉諾外圍地區也囊括其中,并在當地新營建了大量作坊和倉庫。 商人們本身無法坐上權力的寶座,但為了響應他們的訴求,控制彼此爭斗,使市內陷入混亂的貴族實現和平,佛羅倫薩創造了一種有別于執政官議會的統治機構—“市政官”。1193 年,杰拉爾多·卡逢薩基被委任為首任市政官,此后13 世紀初,市政官通常由外國人—大多是倫巴第貴族(也就是不涉及黨派之爭且博聞多識的學者)擔任,任期一年。市政官會得到小議會的輔佐,以及總議會的幫助。
歷史的基因:佛羅倫薩 作者簡介
池上俊一,生于1956年,日本歷史學家,專攻西歐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歷史,擅長把歷史以輕松易懂的方式呈現給大眾讀者,著有《歐洲中世紀的宗教運動》《羅馬式世界論》,以及《法國甜點里的法國史》《意大利面里的意大利史》等著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