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戲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64145
- 條形碼:9787503964145 ; 978-7-5039-641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戲曲研究 本書特色
《戲曲研究》17輯五大版塊涉及戲曲研究的多元領域,探索了戲曲發展的內在規律。結合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更迭,研究視角和熱點的轉移,展現了戲曲研究獨特的發展態勢和豐富的學術風貌。
戲曲研究 內容簡介
《戲曲研究》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主辦,創辦于1957年,1980年復刊,是當代戲劇史上創辦非常早的學術雜志之一。 《戲曲研究》自創刊起,堅持繼承與發揚中國藝術研究院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術傳統,堅持嚴謹樸實的學風,努力把刊物辦成高水準、專業性強的學術刊物。 《戲曲研究》的欄目主要有:“理論美學”、“史學研究”、“戲曲文學”、“東方戲劇”、“宗教戲劇”、“比較戲劇研究”、“作家論壇”、“表導演藝術”、“舞臺藝術”、“戲曲與電視”、“戲曲音樂”、“地方戲劇種”、“劇壇人物”、 “文獻考證”、“少數民族戲劇”、“新著評價”、“中外交流”、“海峽兩岸”、“戲曲遺產”、“深度訪談”等,在國內外學術界、文化界具有相當廣泛的影響,是各大圖書館、各大高等院校中文系以及各藝術研究所訂閱的主要刊物之一。
戲曲研究 目錄
戲曲史論研究
昆曲形成的時間與梁辰魚的創新成就
曲海詞山慰平生——我與戲曲志史論的結緣
昭往彰來——《中國戲曲志》編纂出版工作紀實
現代媒介與戲曲傳播研究——媒介演進中的戲曲形態衍生
現代傳媒與民國京劇批評家明星化
從蠟筒、唱片、磁帶到數據庫——有聲文獻保護視角下的京劇史研究
涵化、趨向與新業態:報刊對清末戲曲發展的影響
民國戲曲市場的唱片傳播與營銷初探——以唱片《四五花洞》的灌制發行為例
“鑼鼓”的形象思維——戲曲表演在電影銀幕的跨媒介轉化初探
深度訪談
創作是一個不斷自我博弈的過程——訪青年編劇莫霞
富連成社與京劇研究
富連成社戲曲傳承的現代轉型
“富社”天津演劇活動考論
“花部”與“雅部”的融合——富連成藏《群英會》鈔本淺議
民國北方京劇科班的發展流向及與“外江派”關系論衡
地方戲曲
“九門輪轉”小考——兼論徽班演出“輪轉制”的運作機理
國家因素與當代越劇的跨地域傳播——以芳華越劇團離滬赴閩為考察中心
“梨園戲現象”探微
從宗祠到祠廟劇場——閩東羅源縣陳太尉宮的空間演變及其啟示
《戲曲研究》稿約
《戲曲研究》2021年度約稿專題
戲曲研究 節選
《戲曲研究(**一七輯)》: 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不斷迭代發展,聲音的保存進入了新的紀元。有聲文獻的數字化保存,將一些本身載體壽命有限的歷史錄音轉化為數字文件,使其永久記錄下來,功莫大焉。在此基礎上,用數據庫的方式,按著一定的專業邏輯、數據框架加以整合,*終把這些有聲文獻公之于眾,化身億千,這大概是目前對京劇有聲文獻保護與研究*有效的方式了。 事實上,文獻數據庫的形式,在紙質文獻的保護上已運用得非常成熟,從敦煌文書到宋元善本,再到民國報紙、書刊,幾乎都有相應的數據庫,搜索、下載功能完備,確為“嘉惠士林”的成果。有聲文獻數據庫,其建設時間相對晚于文字數據庫,目前已有一些比較成熟的產品面世,如筆者參與建設的中國音網(www.china1904.com),主要面向高校與科研機構等用戶群體,在形式上借鑒了中國知網的架構體系,內容上涵蓋了從清末至今的戲曲曲藝蠟筒、老唱片、開盤帶、磁帶等多個門類,編目信息較為完整,目前正在進行唱片唱詞、關聯歷史信息的補充與專題子庫的建設;“中國京劇戲考”及其附屬的“梨園”“中國京劇老唱片”網站(www.xikao.com),雖不是一個標準形式的數據庫,然其面向公眾、內容全面,京劇劇目錄音、唱片錄音都能查到,且有大量可在線查閱的京劇劇本,很多研究者與愛好者受益于此;國內外的公共或高校圖書館,近年逐漸將歷史錄音的數字化與開放列入日程,如哥倫比亞大學數字圖書館網站(dlc.library.columbia.edu)的中國口述史數字化工程、美國國會圖書館(www.loc.gov)的“國家錄音保存計劃”等,其中包含了一些海外保存的中國戲曲、曲藝與民族音樂錄音,但這類條目大都附于數字圖書館之下,相對零散,缺乏系統化整理。分析、比較這些數據庫或網站,可以總結出一些建設有聲文獻數據庫的基本原則與思路。 對于使用者來說,數據庫*基本也是*實際的功能,一為分類,二為檢索。具體到京劇有聲文獻,其基層數據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建設,基礎劃分如錄制時代的次序、錄音介質的區別、錄制者的行當流派、劇目故事的時間順序等,可以進一步構建數據與數據之間的聯結,比如演唱者之間的血緣、師承關系,具體曲目的風格承接關系,從而搭建起一個藝術譜系。眾所周知,數據庫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數據疊加,而要從中建立起數據之間的聯系,用學術與算法,把一條條散落的音頻貫穿起來,這才是數據庫區別于以往整理方式的優勢所在。 同時,有聲文獻的數據庫內容,須有一定的延展性。每一條音頻,配有與之相關的其他種類文獻,像唱詞的文字版、唱片的封套圖片、錄音帶的簽條、包裝圖片,演唱者的文字介紹、照片、劇照,還有與曲目相關的文字評論、記載等,都應該作為相關數據附加上去,把聲音、圖像、文字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體現數據的完整性。 從選題來看,京劇有聲文獻數據庫可以從多個角度人手,比如藝術家個體,像梅蘭芳的唱片錄音、靜場錄音、實況錄音,完全可以建立一個屬于他個人音頻的集合;可以唱片公司為單位,如百代公司京劇唱片的專題集合;可以一個藝術體系為單位,如京劇譚余體系的有聲文獻集合;可以劇目為單位,將各個時代不同藝術家的相同劇目進行了整編。角度越多,帶來的啟發可能也就越大。或許一些常見的音頻,由于組合方式變化,產生出不一樣的效果。就如同優秀的歷史研究者,能用人人可見的史材,經過嚴密論證,推導出不同尋常的結論一樣。 當然,數據庫不是萬能的,研究過程中,如果過于依賴數據的分類、索引,很可能出現“一葉障目”的疏漏。無論專業學術研究,抑或藝術欣賞,*好是尊崇“見全豹而后窺一斑”。研究文字史料與有聲文獻,都應縱覽大局后再進行局部的細致探索。 聲音,是人類表達感情、傳遞信息*直觀的方式。京劇作為中國古典文化在戲劇領域里的表現形式,依靠的便是舞臺上的聲音與表演,整理與保護京劇有聲文獻的過程,正是一個追溯、還原京劇歷史的路徑。希望這個工作,能得到界內外更多人士的重視,把歷史的聲音留存下來,充分發揮其藝術價值與研究價值,使其流傳后世,永無散佚之虞。 ……
戲曲研究 作者簡介
《戲曲研究》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主辦,《戲曲研究》編輯部堅持繼承與發揚中國藝術研究院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術傳統,堅持嚴謹樸實的學風,努力把刊物辦成高水準、專業性強的學術刊物。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