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夏商考古探索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8927
- 條形碼:9787030688927 ; 978-7-03-06889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夏商考古探索文集 本書特色
本書所收錄文章按發表時間順序編排,文章中的觀點和認識主要是依據當時的材料得出的,為此盡量保持文章的原貌,以此呈現作者就某一問題的認識和討論過程,有些文章是因發現新材料促使認識提高和討論深入而作。本書所收文章中的主要材料如登封王城崗遺址、禹州瓦店遺址等大都是作者親力親為所獲得。文章中的認識,是作者在參加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幾十年間有感而發、用心所作,祈盼這些拙文能有助于夏商文化考古探索與研究。
夏商考古探索文集 內容簡介
《夏商考古探索文集》收錄作者40余年在河南從事文物考古工作中寫就的有關夏商考古探索的45篇文章。這些文章分為三部分:其一為夏文化探索,主要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相關研究;其二為區域中心聚落研究,如登封王城崗、禹州瓦店、新密古城寨、鄭州商城、偃師商城等遺址的相關研究;其三為若干中心聚落考古探索歷程,從學術史角度留下一些探索者的足跡。
夏商考古探索文集 目錄
夏文化探索
夏商周斷代工程“夏代年代學研究——早期夏文化研究”結題報告(1)
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早期夏文化研究(45)
早期夏文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48)
關于二里頭文化與三星堆文化的幾個問題(55)
潁河上游早夏文化遺存的聚落形態考察(62)
河南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14C測年的若干問題討論(75)
河南地區夏文化考古發現與研究(100)
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存分析(112)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中原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127)
夏代前期城址的考古學觀察(139)
簡論嵩山地區的夏文化考古研究(154)
尋找夏代早期的城址(172)
中國古史傳說之洪水說與大禹治水諸史跡的考古學觀察(178)
河南龍山時代和早期青銅時代考古六十年(196)
中原龍山文化的陶器 聚落 社會(232)
對夏文化探索的一些思考(248)
早期夏文化探索(260)
信古與疑古 考古與證史——以王城崗、瓦店考古與早期夏文化探索為例(327)
區域中心聚落研究
登封八方王城崗遺址的聚落形態考察(343)
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發現龍山晚期大型城址(351)
登封王城崗遺址的新發現與夏文化研究(354)
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考古新發現(357)
登封告成王城崗遺址考古發現與研究(362)
登封王城崗城址的年代及相關問題探討(381)
王城崗遺址考古新發現及其意義(391)
登封王城崗遺址聚落形態再考察(405)
王城崗遺址14C年代的測定、校正與擬合(411)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登封王城崗考古發現與研究(2002—2005)》結語(419)
對《三析王城崗城堡遺址》相關問題的討論(441)
“禹都陽城”——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城址研究(452)
登封王城崗遺址與“禹都陽城”的考古學觀察(466)
夏商周斷代工程《禹州瓦店》結語(474)
河南禹州市瓦店遺址龍山文化大型聚落(484)
河南禹州瓦店龍山文化遺址2007—2010年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獲(487)
禹州瓦店——龍山聚落的多學科演練(491)
禹州瓦店遺址龍山文化玉鷹形笄及相關問題(498)
近年禹州瓦店遺址考古發現與研究概述(510)
禹州瓦店龍山時期環壕城池考古(534)
關于新密古城寨遺址的年代與性質(552)
新密古城寨龍山文化晚期城址考古發現與研究(564)
關于鄭州商城的考古學年代及其若干問題(574)
關于偃師尸鄉溝商城的考古學年代及相關問題(597)
若干中心聚落考古探索歷程
王城崗“禹都陽城”考古發現記(620)
追尋“禹都陽城”——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考古發現歷程(638)
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親歷記(653)
后記(666)
夏商考古探索文集 節選
夏文化探索 夏商周斷代工程“夏代年代學研究——早期夏文化研究”結題報告 一、引言 “夏代年代學研究”課題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對于建立夏代年代的基本框架有關鍵的意義。“早期夏文化研究”是“夏代年代學研究”課題中的一個專題,是確定夏王朝始年的關鍵。學術界對何種考古學文化是*早的夏文化有不同意見,討論對象主要集中在河南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存和二里頭文化一期遺存上,通過本專題的研究,將就何為早期夏文化遺存以及夏文化的上限提出傾向性的結論。 二、研究概述 早期夏文化研究是夏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關夏文化研究,多少年來有許多學者先后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已有學者在夏商周斷代工程課題1“有關夏商周年代、天象及都城文獻的整理及可行性研究”——專題(4)“夏及商前期都城文獻資料的搜集與整理”中作了較好的總結,可以參考。 本專題研究的出發點是建立在學術界幾十年來研究夏文化和夏代史的基礎之上。這主要是歷史文獻和考古學以及14C測年技術的研究。 從歷史文獻看,商代以前有一個夏代,對夏代的存在是沒有人懷疑的。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于夏代的記載,徐旭生先生統計出在先秦文獻中有關于夏代并包含有地名的史料大約有80條。徐旭生通過對史料的比較,“覺得有兩個區域應特別注意:**是河南中部的洛陽平原及其附近,尤其是潁水谷的中游登封、禹縣地帶;第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大約自霍山以南)一帶”。同時還特別說明“鯀、禹、啟、太康四世,據前面所考證,前三世均在洛陽附近,無疑問,后一世也有在此附近的可能,是夏氏族或部落早期活動的中心當在河南中部,不在山西西部”[1]。這是本專題討論早期夏文化的基礎之一。 從考古學研究看,以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為先導,以鄭州二里岡遺址、鄭州洛達廟遺址、偃師二里頭遺址、鞏義稍柴遺址、山西東下馮遺址、汝州煤山遺址、登封王城崗遺址、新密新砦遺址、禹州瓦店遺址等一系列遺址的發掘為代表,以及對二里岡文化、二里頭文化、河南龍山文化(指王灣三期文化或稱煤山類型)的研究為重點的考古學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目前在何種考古學文化為夏文化、夏文化的起始、夏文化的分期、夏文化與東方夷人的關系等問題上,尚存在不同意見。主要有: (1)河南龍山文化是早期夏文化,二里頭文化一期或二期是晚期夏文化,二里頭文化三至四期是商文化。 (2)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為夏文化。 (3)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河南龍山文化是夏王朝建立前的考古學文化。 (4)二里頭文化是“后羿代夏”后形成的含有一定東方夷文化因素的夏文化,河南龍山文化晚期應是早期夏文化。 以上幾種意見,雖未能確指何為夏文化,也未能確定夏文化的起始時間,但都將河南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作為探討夏文化的主要對象,并將二里頭文化早期置于夏文化之中,看來這已是學術界的共識。基于此,通觀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存的分布地域、文化特征、社會發展階段、年代等,都未能完全包容或涵蓋早期夏文化。到早于二里頭文化一期遺存中去尋找早期夏文化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通盤考察現今能夠看到的考古材料,本專題認為探索夏文化早期遺存,可以將對象大體限定在王灣三期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早期之中。所謂王灣三期文化晚期即指上文的河南龍山文化晚期(或稱“煤山類型”)。“河南龍山文化”一詞是安志敏先生*先使用的[2]。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發掘王灣遺址,將該遺址的新石器文化分為三大期,其中第三期就稱作“河南龍山文化”[3]。后來,學術界將以王灣三期為代表的遺存看作是“河南龍山文化”的一個地方類型,稱其為“王灣類型”[4]或稱“煤山類型”[5],嚴文明先生和李伯謙先生先后使用“王灣三期文化”一詞[6]。*近有學者對王灣三期文化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7]。本文贊同王灣三期文化的提法,并將在下面的行文中使用之。 關于我們擬在王灣三期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存之中尋找早期夏文化,大體出于以下諸種考慮: **,夏代的紀年,學術界一般認為夏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世紀末或21世紀初,結束于公元前17世紀末,大體存在約500年[8]。二里頭文化早期或一期測定的14C年代為公元前1900年,而二里頭文化四期測定的14C年代為公元前1600年,由此看二里頭文化一期至四期的年代大體為公元前1900—前1600年,大約延續了300多年的時間[9]。無論從二里頭文化早期的開始年代,還是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的積年,都無法與歷史上的夏代始年和夏代積年相符合。因此,二里頭文化的主體只能是夏代文化中的一部分遺存,到早于二里頭文化一期的遺存中去尋找早期夏文化是可行的。 第二,從文化間的發展承襲關系看,王灣三期文化與二里頭文化之間的緊密相連的關系是其他任何考古學文化所無法比擬的。同時王灣三期文化晚期遺存的年代也大體落入夏文化的紀年之內,所以對王灣三期文化,特別是對王灣三期文化晚期遺存與早期夏文化的關系的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 第三,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新研究成果,如李伯謙先生在1997年“夏商周斷代工程”考古課題進展情況中所舉出的“夏代、商前期考古年代學”研討會的重要學術成果之一便是“偃師商城是商滅夏后*早建立的商城之一,商城小城的始建應是夏、商分界的界標的論斷取得廣泛認同”[10]。有學者認為偃師商城的始建年代大體為二里岡文化下層甚或早至二里頭四期[11]。二里岡文化下層的年代為公元前1620—前1595年[12]。這與歷史上商代開始于公元前16世紀大體相吻合。若從已知推未知看,早于二里岡文化的二里頭文化應劃入夏文化。只是二里頭文化未能代表整個夏文化,所缺少的早期夏文化是需要探索的問題。 第四,就目前考古資料看,王灣三期文化晚期的登封王城崗、郾城郝家臺、新密古城寨等古城址,以及再遠些的淮陽平糧臺、輝縣孟莊等古城址的發現,與文獻記載夏初前后萬國林立的情形是大體相符合的。而屬于二里頭文化的城址則罕見。這是否與夏代建國前后的政局和需要有關,也是可以討論的。同時,王灣三期文化所顯現出來的諸項文明因素,也將是判定王灣三期文化晚期已進入早期夏文化的重要證據。 第五,學術界一般認為二里岡文化為早商文化,殷墟文化為晚商文化。這些考古學文化的年代與歷史上商的始年和終年是大體吻合的,而且在文化特征、分布地域、社會發展階段等方面都大致與商的歷史相合,足見文獻上有關商的記載是可信和重要的。依商的歷史和考古大體相符的情況,可以推知文獻記載的夏的積年以及夏的歷史也是可信的。既然二里頭文化遺存尚不能完全包容夏代整個的物質文化,我們可以到早于二里頭文化的考古文化遺存中去尋找早期夏文化。 應該說,已有的對夏文化的考古學研究,以及我們提出的若干條理由,是本專題探討“早期夏文化”的基礎之二。 以14C測年技術為代表的新的測年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考古學文化絕對年代值的精確度,為深入討論其文化性質提供了可能。這種將自然科學技術應用于社會科學研究之中,其價值和意義是不可低估的。有了測年技術的使用和進步,當由考古學研究指認出夏文化時,在精確測年的前提下,才可以對其文化遺存做進一步分析。所以說以14C為代表的年代學研究,將是本專題研究“早期夏文化”的基礎之三。 為了做好14C測年工作,我們從數百份含碳樣品中精心地選出近百份樣品送“夏商周斷代工程——14C測年技術的改進與研究”課題組做14C測年。 三、含碳樣品采集 1996年7月,夏商周斷代工程“夏代年代學研究”課題論證報告獲得通過后,“早期夏文化研究”專題即按照課題論證報告的計劃展開研究工作。所進行的主要工作有: (1)1996年下半年,收集與本專題有關的資料。在對河南登封王城崗分期做進一步分析的基礎上,為有計劃的收集含碳樣品,對王城崗遺址進行了發掘采樣,同時還對王城崗遺址原發掘品中的含碳樣品進行收集。考古領隊為安金槐先生。主持此項工作的是方燕明,參加工作的有郁紅亮、鄧殿章、安偉等。 (2)1997年上半年,本專題組對河南禹州瓦店遺址開展鉆探、發掘和采集含碳樣品的工作。1997年下半年,開始對瓦店遺址的發掘品進行整理;并對河南鞏義稍柴遺址做進一步的分期研究。考古領隊為安金槐先生,主持考古工作的為方燕明,參加瓦店遺址發掘和整理工作的有韓召會、郁紅亮、翁兆功、苗慧等。 (3)1998年,專題組開始整理禹州瓦店遺址1997年發掘報告,同時編寫“早期夏文化研究”專題報告。主持此工作的是方燕明,參加工作的有韓召會、祝賀、魯紅衛等。 (一)登封王城崗遺址含碳樣品采集與收集 王城崗遺址含碳樣品的獲得,分發掘采集和在原有發掘品中收集兩部分工作組成。 1. 發掘采樣 王城崗遺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原登封縣)告成鎮西部約1千米處潁河與五渡河交匯的臺地上(圖版一,1)。潁河在遺址南面流過,五渡河流經遺址東邊注入潁河。遺址北依嵩山,南望箕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圖一)。王城崗遺址屬1963年公布的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登封八方遺址的一部分,八方遺址面積為50多萬平方米[13]。 王城崗遺址發現于1977年,經過5年多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1萬平方米。發現的遺存主要為王灣三期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的。這些遺存正是學術界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 王城崗古城址是該遺址中*重要的發現,該城是由東西并列的二座城組成的,皆僅存城墻的基礎部分(《登封王城崗與陽城》圖一八)[14]。東城尚存呈“L”形的西南角,西墻南段殘長約65米,南墻西段殘長約30米。因東城被嚴重毀壞(似毀于水患),其面積已不可考,但從其城墻夯土的形制和結構看似不應小于西城。 西城保存情況較好,唯其北墻東段被水沖毀。其東墻即為東城的西墻,東西兩城共用一墻。西城的幾面墻分別是:南墻長82.4米,西墻長92米,北墻西段殘長29米,東墻與東城西墻長相同。西城面積約1萬平方米。在西城南墻東段發現一寬9.5米的缺口,似為西城的城門所在。西城的西南角呈外凸狀,突出城墻3.68米,類似后來城墻上被稱為“馬面”的防御設施。城墻基礎槽口寬4.4米,底寬2.5米,深2.4米,槽內每層夯土厚度0.1—0.2米(《登封王城崗與陽城》圖一九;圖版一,2—4)。在西城內的中西部較高處和東北部一帶,發現有夯土建筑基址,惜被破壞嚴重,現殘存13座埋有人骨骸的夯土奠基坑、13座夯土坑和一些形制不明的夯土基址遺跡,夯土基址一般厚1.5米,現存*大的一塊夯土基址為東西殘長約12米。 圖一 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位置示意圖 1996年10—11月,本專題組對王城崗遺址進行發掘。將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王城崗遺址上發掘的一些探方挖開,從保留的王灣三期文化晚期遺跡中采集含碳樣品。在王城崗遺址揭開5米×5米的探方6個,這6個探方均位于王城崗古城的西城內,探方編號為T48、T157、T189、T194、T195、T254,揭露面積計150平方米。隨后將位于T48中的1號奠基坑(圖版二,1—3)、T254中的4號奠基坑(圖版三,1—3)、T157中的6號奠基坑(圖版四,1、2)、T195中的10號奠基坑(圖版四,3、4)清理出來,從這4個奠基坑中分別采集了人骨標本,同時在6號奠基坑內還采集到木炭標本。這幾個奠基坑的年代均屬于王城崗遺址第二期,即王城崗古城的使用時期。 2. 收集樣品 王城崗遺址的試掘采樣工作結束后,專題組遂在登封告成工作站轉入對王城崗遺址原有發掘品中含碳樣品的收集。王城崗遺址的王灣三期文化遺存被分成五期,二里頭文化遺存被分成四期,我們根據對于王城崗遺址有關資料的分析,仔細檢查了近500個單位的遺物,收集到可供測年的典型單位的含碳樣品202份,其中數十組單位有層位關系,大體包括了從王城崗遺址一期到二里頭文化四期共九個時間段的樣品。 我們從王城崗遺址采集和收集到的200多份
夏商考古探索文集 作者簡介
方燕明,1977年到河南省文物工作隊(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參加工作,1986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曾任《華夏考古》編輯部主任,為河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副秘書長,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理事,鄭州古都學會副會長。先后承擔夏商周斷代工程、全國文物博物館事業人文社會科學重點課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研究8項,均已結項;已出版考古報告和專著4部,發表研究文章等近百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