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shù)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y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yī)內(nèi)科學·全國中醫(yī)藥行業(yè)高等教育“十四五”規(guī)劃教材
教的更少,學得更多——概念地圖用于理解型學習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030693884
- 條形碼:9787030693884 ; 978-7-03-06938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的更少,學得更多——概念地圖用于理解型學習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在分析了學什么、教什么,進而討論怎么學、怎么教的基礎上,提出"以學科大圖景為目標的以系聯(lián)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為指導的以概念地圖為技術(shù)的理解型學習",配以具體學科教學的設計案例,包含學生的學習體會和建議,構(gòu)建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知識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知識為目標的真正的學習方法。
教的更少,學得更多——概念地圖用于理解型學習 目錄
序
第1章 引論:為什么需要概念地圖理解型學習方法 1
1.1 學習和教學需要而且有方法 3
1.2 學什么、教什么:學科大圖景 5
1.3 怎么學、怎么教:理解型學習,創(chuàng)造體驗式學習 11
1.4 基礎設施建設:全學科概念地圖16
1.5 試論教育學科的核心任務 17
1.6 知識生成器和 WHWM 四問 20
1.7 本章小結(jié) 25
第2章 學習的目的:理解知識 27
2.1 知識不是力量,理解了的知識才是 27
2.2 “理解知識”的內(nèi)涵和形式:聯(lián)系、學科大圖景 30
2.3 理解型學習的實踐細節(jié):基礎知識和導出知識 39
2.4 理解型學習與提高成績、節(jié)省時間、提高自信心 42
2.5 從深度學習來看人類的學習:內(nèi)化 45
2.6 本章小結(jié) 48
第3章 教學的目的:教會學習 50
3.1 以傳授知識為目標已經(jīng)不可能了 50
3.2 授人以漁:學習方法、知識理解和組織、大圖景、科學情感 51
3.3 本章小結(jié) 54
第4章 如何促進理解:什么是概念地圖和理解型學習 56
4.1 什么是概念地圖 56
4.2 什么是學科概念地圖 59
4.3 什么是理解型學習 60
4.4 什么是以學科大圖景和成長型思維為目標的、以批判性思維和系聯(lián)性思考為指導的、以概念地圖為技術(shù)基礎的理解型學習? 63
4.5 一些關(guān)于概念地圖和理解型學習的研究結(jié)果 63
4.6 我自己的故事 68
4.7 本章小結(jié) 75
第5章 概念地圖訓練:提升自己 76
5.1 Cmaptools 簡介 76
5.2 Lynkage 簡介 77
5.3 概念地圖制作舉例 79
5.4 如何進一步提高概念地圖制作的能力 88
5.5 焦點問題和 aha moment 88
5.6 本章小結(jié) 90
第6章 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學科大圖景:一個概念地圖用于課程教學的體系 91
6.1 以概念地圖為基礎的課程教學體系 91
6.2 不教知識能夠教會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和學科大圖景嗎? 94
6.3 可能的檢驗這個體系的方法 95
6.4 本章小結(jié) 97
第7章 概念地圖教學實踐:案例 98
7.1 小學數(shù)學的例子 100
7.2 小學語文的例子 105
7.3 力學的例子 113
7.4 量子力學的例子 119
7.5 “系統(tǒng)科學導引”的例子 128
7.6 概念地圖與網(wǎng)絡課程的結(jié)合 132
7.7 本章小結(jié) 133
第8章 以概念地圖為技術(shù)基礎的理解型學習 134
8.1 學習心態(tài)的層面 134
8.2 學習方法的層面 135
8.3 學什么的層面 139
8.4 做題的層面 140
8.5 本章小結(jié) 144
第9章 概念地圖作為學習體系的基礎架構(gòu) 145
9.1 按照大圖景、核心思想來精簡內(nèi)容 145
9.2 視頻課程的優(yōu)點 147
9.3 課程視頻的組織方式——從樹到概念地圖149
9.4 讓學習者明白每一步的目的 150
9.5 尊重學生的選擇權(quán)利的學習系統(tǒng) 153
9.6 概念地圖為基礎架構(gòu)的學習系統(tǒng)下的學校 157
第10章 一部分學生的反饋 158
10.1 郭姍姍:一場學習的革命 158
10.2 付涵:量子力學,與你有關(guān)的記憶 162
10.3 戴瑞娜:丟掉知識,收獲智慧 165
10.4 白璐:大圖景和 WHWM 170
10.5 李何慧:概念地圖如何解決學習中兩大問題——“不會思考”和“沒有問題” 171
10.6 吳俊杰:概念地圖擺脫學習噩夢的方法 174
10.7 聶維:自己思考自己學習體驗聯(lián)系、Aha Moment 176
10.8 徐群霞:探索自己改變自己 179
10.9 李轉(zhuǎn)亭:教育理念的一場革命 182
10.10 王啟萍:一見閃閃終身誤 185
10.11 張一恒:對學習知識的目的和方法的新的認識 187
10.12 劉康琳:概念地圖與傳統(tǒng)框架圖的對比 189
10.13 李心同:一次充滿與個性化思想交鋒之喜悅和大膽自我剖析之快感的旅程 193
10.14 肖米男:《教的更少,學得更多:概念地圖在學習與教學中的應用》學習總結(jié) 198
10.15 王正禮:利用概念地圖學習方法學習量子力學的體會 205
10.16 王雅超:從“做題機器”到“思考達人”,我仍在路上 206
10.17 秦磊、吳金閃:關(guān)于數(shù)學和科學理論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以及學習方法的對話 212
10.18 小白、吳金閃:關(guān)于批判性思考、學會學習和思考的對話 214
參考文獻 222
附錄1 Novak所作的本書序的原文 225
附錄2 人名與常用翻譯 227
附錄3 名詞索引 230
致謝 235
圖目錄
圖1.1 什么是一個學科的學科大圖景 9
圖1.2 知識生成器 21
圖1.3 理解型學習基本概念和大圖景 24
圖1.4 為什么需要概念地圖26
圖2.1 寫滿了知識點的樓梯 29
圖2.2 各種乘法口訣 30
圖2.3 初中一年級地理課本**章**節(jié) 40
圖2.4 混亂的還是有組織的頭腦 43
圖2.5 從“大爆炸”看孩子對意義的追求 45
圖2.6 深度學習不同層網(wǎng)絡上汽車層次的特征 46
圖2.7 學習的目的 49
圖3.1 填鴨式的還是理解型的學習 51
圖3.2 教學的目的 54
圖4.1 概念地圖的概念地圖58
圖4.2 什么是理解型學習 62
圖4.3 有關(guān)“概念地圖”的論文數(shù)量和這些論文中的參考文獻的數(shù)量 66
圖4.4 “概念地圖”論文的研究主題 68
圖4.5 常用漢字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圖69
圖4.6 漢字學習順序比較 71
圖4.7 漢字結(jié)構(gòu)網(wǎng)絡與理解型學習系統(tǒng)網(wǎng)站 72
圖5.1 網(wǎng)頁版 Lynkage 的界面 78
圖5.2 Lynkage 軟件簡介 79
圖5.3 “概念地圖的制作”**步 80
圖5.4 “概念地圖的制作”第二步 80
圖5.5 “概念地圖的制作”第三步 81
圖5.6 我們的**張概念地圖的制作,長程連接 82
圖5.7 “什么是課程設計”之一:相關(guān)概念 83
圖5.8 “什么是課程設計”之二:基本布局 83
圖5.9 “什么是課程設計”之三:下一層概念展開 84
圖5.10 “什么是課程設計”之四:再下一層概念展開 84
圖5.11 “什么是課程設計”之五:進一步的關(guān)系 85
圖5.12 “什么是課程設計”之六:比較遠的關(guān)系和再下一層概念展開 85
圖5.13 “什么是課程設計”之七:長程連接 86
圖5.14 什么是網(wǎng)絡研究 87
圖5.15 如何提升概念地圖制作能力 90
圖6.1 吳金閃量子力學教學 92
圖6.2 以概念地圖為基礎的課程教學體系 93
圖7.1 “教的更少,學得更多”體系的設計原則 98
圖7.2 小學數(shù)學概念地圖102
圖7.3 數(shù)學四步和數(shù)學解題四問 103
圖7.4 加法的含義和所描述的關(guān)系 104
圖7.5 多邊形面積公式之間的關(guān)系 105
圖7.6 小學語文學科大圖景 106
圖7.7 WHWM分析性閱讀和寫作 107
圖7.8 語文的分析和綜合 108
圖7.9 漢字“美”的拆分和理據(jù)性 109
圖7.10 漢字“大”的拆分和理據(jù)性 109
圖7.11 WHWM、分析和綜合舉例 112
圖7.12 力學的大概念地圖116
圖7.13 力學課程的運動學小圖117
圖7.14 力學課程“物理學理論的范式”小圖118
圖7.15 力學課程“內(nèi)力和外力”小圖119
圖7.16 量子力學大概念地圖121
圖7.17 經(jīng)典概率論和經(jīng)典波不能解釋量子行為 123
圖7.18 經(jīng)典概率論的密度矩陣形式 124
圖7.19 單光子 which-way 實驗的可能解釋 126
圖7.20 經(jīng)典和量子系統(tǒng)的測量 127
圖7.21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概念地圖127
圖7.22 系統(tǒng)科學導引大概念地圖129
圖7.23 系統(tǒng)科學導引課程“網(wǎng)絡科學”小圖131
圖7.24 系統(tǒng)科學導引課程“信息熵”小圖131
圖8.1 用于組織網(wǎng)絡研究文獻的概念地圖139
圖8.2 概念地圖幫助做題舉例 143
圖9.1 “教的更少,學得更多”系統(tǒng)的基本要求 146
圖9.2 核心思想大圖景決定內(nèi)容示例、內(nèi)容選擇 147
圖9.3 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視頻樹 149
圖9.4 以概念地圖來組織視頻 150
圖9.5 教學的目的(作為具體知識的模板) 152
圖9.6 教授概念地圖理念這一部分的教學目的 153
圖10.1 100ml的杯子如何裝下200ml的水 167
圖10.2 100ml的杯子為什么裝不下200ml的水 167
圖10.3 基因和抑郁的關(guān)系 168
圖10.4 基因和抑郁的關(guān)系修改版 169
圖10.5 水換成錢裝杯子里? 170
圖10.6 “如何識別他人情緒”圖一 180
圖10.7 “如何識別他人情緒”*后的概念地圖181
圖10.8 初中物理光學的知識框架圖190
圖10.9 初中物理光學的概念地圖191
圖10.10 高中物理教學中關(guān)于相互作用的框架實例 195
圖10.11 高中物理關(guān)于相互作用的概念地圖195
圖10.12 《費曼物理學講義》(第三卷)第1、3章概念圖版本一 202
圖10.13 《費曼物理學講義》(第三卷)第1、3章概念圖版本二 203
圖10.14 《費曼物理學講義》(第三卷)第1、3章概念圖版本三 203
圖10.15 《費曼物理學講義》(第三卷)第1、3章概念圖版本四 204
教的更少,學得更多——概念地圖用于理解型學習 節(jié)選
第1章 引論:為什么需要概念地圖理解型學習方法 I think we should teach them wonders and that the purpose of knowledge is to appreciate wonders even more. 我認為應該教給他們奇跡,并且教給他們,學會知識的目的是更好地欣賞這些奇跡。 ——費曼(Richard Feynman) 這一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給整本書做一個介紹和概覽,也說明一下寫作本書的動機。整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和主要思想都在這一章有所體現(xiàn)。目的在于,**,這樣你就可以很快地決定是不是真的購買和閱讀這本書,第二,對于沒有時間細看本書的讀者,看完了這一章就基本上了解了概念地圖理解型學習是什么了,然后,請花一點時間瀏覽一下第四章和第五章,做一定量的練習來熟悉這個工具,內(nèi)化這些思想,也能夠基本上學會本書分享的教和學的方法了。如果還有時間,推薦你看一看《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1],里面討論了如何用更少的時間更好地來看書。如果你是有心的老師,有心的教育管理者,或者是正在開展公開課方面的教學改革,推薦你再額外花點時間閱讀第九章——關(guān)于基于視頻課程的教學與學習的一個新體系的討論。在這個體系里面,我們主張,除了概念上的依賴關(guān)系,不能有任何限制學生選擇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順序的其他因素。 同時這一部分的目的是告訴大家這一章的主要思想和主要內(nèi)容,希望讀者能夠盡早決定是否閱讀這一章,或者決定是瀏覽還是細讀這一章。我們在這一章里面對整本書的理念做了一個概述,從為什么提出學習和教學需要有方法、有什么樣的方法的問題到這個問題的大致的答案。我們的核心理念是:做系聯(lián)性思考和理解型學習(批判性思維,搞出點意思,對我意味著什么),關(guān)注學科大圖景和基本問題,老師提供方向性指導和答疑等幫助,老師分享給學生自己對學科的熱愛,其他的留給學生自學(自己看書找資料、做作業(yè)、完成小項目)。我把這些總結(jié)如下,整本書會做更加深入的闡述、探討和應用。 教的更少,學得更多。(Teach less, learn more.) 洞徹聯(lián)系(see through connections) 別告訴我事實,讓我思考;別教我知識,讓我學習(Don’t tell me facts, let me think; Don’t teach me knowledge, let me learn.) 搞出點意思:對我意味著什么?我喜歡我學到的或者被教的東西嗎?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或者欣賞這個世界嗎?(Make Sense:Do I like what I have learned/been taught? Do I understand or appreciate the world better?) 然,所以然,所以所以然,我喜歡嗎?(What, How so, Why this question and why so, Meaningful to me or do I appreciate this?) 學科大圖景(disciplinary big picture) 按照我們?nèi)齻“然”的理念,我們希望讀者來思考和理解作者為什么在這個章節(jié)里面討論這些,為什么安排這樣一個章節(jié)。因此,在這里我們也交代這一章的動機。寫下這樣一章主要是為了刺激你,啟發(fā)你的思考,為轉(zhuǎn)變你的思想(如果不是下面描述的那樣)做準備:促使你放棄已經(jīng)習慣的記憶型學習,鄙視所有的記憶型考試和記憶型教學,變成時時刻刻思考為什么學,什么意思,和以前所理解的知識的聯(lián)系是什么,對于我認識世界有什么意義,這樣的問題。其他章節(jié)分成兩個部分:概念地圖簡介和技能訓練、以概念地圖為基礎的精簡的教學體系。前者用來幫助讀者實現(xiàn)從記憶型學習到理解型學習的轉(zhuǎn)變,后者主要供老師和管理者參考。因此,對于學生和家長這樣的讀者來說,我們提出的新的教學體系和體系的例子的那一部分可以略讀。另外,由于例子來自我自身的教學,大多數(shù)是關(guān)于大學物理的,對于老師和教育管理者這樣的讀者,需要盡量從具體例子里面看出我為什么這樣做,怎么做,才會更有意義。這也是整個理解型學習的主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所以然,關(guān)注知識、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學習和教這部分知識的動機和意義。有的時候,甚至在不太明白前兩個“然”的時候,理解*后那個“然”,也是有意義的。學科大圖景的意思是一個學科大概是什么,也就是這個學科的典型研究對象、典型研究問題、典型思維方式、典型分析方法,和世界以及其他學科的關(guān)系。學習任何一個學科的真正的目的都應該是明白這個學科大概是什么,而不是學習這個學科的具體知識,具體知識僅僅是理解這個學科大概是什么的一個載體。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在下面會進一步展開。 同時,在老師選擇講課內(nèi)容、學生課堂學習或者自己看書、看其他學習材料的時候,要注意問以下幾個問題: What, How, Why, Meaningful (WHWM 四問,即主要信息是什么,這個信息是如何通過更多的細節(jié)和例子來構(gòu)建和表達的,為什么這樣來表達和構(gòu)建,為什么老師或作者要選擇這個信息來傳達,對于學生或讀者來說意味著什么?) WHWM 這四個問題,和上面的三個“然”的問題是相通的,只不過更關(guān)注講課、聽課、寫書、讀書這些表達和接受表達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其實,整本書的核心就是這里的幾句話。下文中你會看到我是如何展開來闡述上面和這里居中顯示的這幾句話,為什么這樣展開闡述,我為什么要選擇這幾句話來作為*重要的信息,對于讀者來說,有什么意義。 根據(jù)上面這些居中顯示的理念,我們提出一個系統(tǒng)性的學習方法:以學科大圖景和成長型思維為目標的、以批判性思維和系聯(lián)性思考為指導的、以概念地圖為技術(shù)基礎的理解型學習。有的時候,為了簡單計,我們也把這個學習方法稱作“概念地圖理解型學習”或者“概念地圖理解型學習方法”。整本書的任務就是解釋這個教和學的方法,提供這個教和學的方法的案例來展示一下大概怎么用,啟發(fā)和刺激你來思考、質(zhì)疑和嘗試這個教和學的方法。在這一章我們也會對這個教和學的方法做一個簡短的介紹。 在本章的末尾還會有一個小結(jié)。我們希望這些章節(jié)的導言(提出問題、交代主要思路、主要結(jié)論,但是沒有細節(jié))、小結(jié)(總結(jié)主要結(jié)論、點出關(guān)鍵點、有的時候給后面做鋪墊),以及中間的展開部分“怎么說的、為什么這樣說、為什么說這個”能夠幫助讀者有更清晰的思路,并且啟發(fā)你來思考“我覺得怎么樣”。一般情況下,我們會保持這樣的章節(jié)形式。 1.1 學習和教學需要而且有方法 大家都知道學習是需要方法的,可是具體這個方法是什么,就不知道了。一個偷懶的或者無奈的回答是:無一定之規(guī)。我們看到很多學習很好的學生并不是把時間都花在學習上。我自己當學生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可是,當我們思考,或者被問及,到底什么學習方法使我們達到了這個效果的時候,我們通常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我記得我自己曾經(jīng)給出的答案是多想,隨便想,不限制地想。盡管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知道這個答案其實有道理(這個道理在本書中會用概念地圖理解型學習來解釋),但是,聽者和問者能從這個答案里面悟出多少就很難說了。我們還有這樣的一些經(jīng)驗或者體會:有些人在對一個領域熟悉到一定程度之后,她們可以“靈機一動地”或者“深思熟慮地”建立這個領域與其他領域的聯(lián)系;還有的人可以提出和解決非常深刻、非常困難的問題,而且往往這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成為解決其他問題而不僅僅是原來的問題的基礎。我們往往把這樣的人稱作創(chuàng)造力很強的人。如果我們問這樣的人,什么提升了其創(chuàng)造性,能夠說出一個道理來的也不多。我自己也應該算這樣的人,常常會把不同領域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也常常思考一門學科里面*深刻的幾個問題中的一兩個,盡管已經(jīng)解答的還不是很多。如果問我,事實上我也確實被問過,我的答案也基本上是多想,隨便想,不限制地想。可以算是略有小成的物理學家湯超——沙堆模型的原創(chuàng)者之一——也被問過這個問題。他經(jīng)過幾分鐘的思考之后,以開玩笑的方式給出的答案是,多看、多想、多聊。盡管現(xiàn)在我知道這個答案很有道理,但是聽者和問者能夠從這個答案中悟出真知的人也是少數(shù)。所以,高效率的學習和思考都是需要而且有方法的。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都同意。可是,方法是什么并不知道。 高效率的教學也是需要而且有方法的。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和思考,既然學習和思考是需要而且有方法的,那么教學自然也是需要而且有方法的。可是這個問題比前者還要難,可供參考的方法還要少。我們大概都聽說過,“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凡是藝術(shù)就意味著能夠一般化程序化的東西少,個性化的東西多。很多有名的教師,例如 Richard Feynman——《費曼物理學講義》的作者、天才物理學家,Leonard Susskind——超弦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之一、一系列斯坦福大學理論物理公開課的主講人,Michael Sandel——哈佛大學“Justice”(正義)公開課的主講人,Ben Polak——耶魯大學“Game Theory”(博弈論)公開課的主講人,都不是學教育出身,而是從自身的研究工作和研究領域出發(fā)體會出來的。好吧,既然如此,我們有沒有一些方法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呢?有,但是,一般性的方法很少,不過,我們即將介紹的概念地圖教學方法就是一個。順便,我們不得不指出來,教育學作為一門科學,如果不能提高我們老師教學的效率,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它就是沒有完成自己的本職任務。為什么一般性的方法很少,教育學真正成為科學還有很長的路呢?我們已經(jīng)說過,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思考,而且是要依靠老師的幫助和引領來達到這個目的。可是學習和思考的規(guī)律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提高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方法也還沒有,如何把老師的思考和引領與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結(jié)合起來呢?所以,教育學的根本問題是腦科學。可是問題是現(xiàn)階段的腦科學大部分還是在關(guān)注描述性(感知覺接收信號方面)的問題,還遠遠不能用來回答發(fā)展教育學理論所需要的例如思維如何產(chǎn)生、如何變化、認知結(jié)構(gòu)的物理基礎和變化規(guī)律等問題。當然,如果有一天腦科學能夠回答這些問題了,那么,教育學就是腦科學的應用科學。問題也就解決了。 可是,在沒有完善的理論基礎之前,我們就不可能有可行的可靠的教學方法了嗎?不是的。從物理學研究和復雜性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底層的物理結(jié)構(gòu)的系統(tǒng),可以展現(xiàn)相同的上層結(jié)構(gòu),而且往往這個上層結(jié)構(gòu)具有底層系統(tǒng)沒有的新的物理性質(zhì)[3–5]。這個通常叫作涌現(xiàn)性,或者低能近似(對于包含更基本的相互作用的單元系統(tǒng),僅僅考慮這個系統(tǒng)在能量比較低的時候的行為。不是智力發(fā)展遲緩的意思)。例如,化學作為一門科學,它的基礎實際上是量子力學,但是在量子力學發(fā)展起來之前,甚至之后,化學都有化學自身作為科學的地位。當然,另一方面,在量子力學建立之后,化學也確實很大程度上依靠和運用了量子力學。那么,同樣地,教學方法(注意,這里我避開教育學這個名詞。以后在不加說明的情況下,如果我用了教育學,很大的可能是指教學方法,或者說教學學。一個教學學的問題都解決不了的話,教育學就更加不可能存在了)的基礎是腦科學,在腦科學完善起來之前,教學方法的研究還是有其自身的價值的。有可能,教學方法這個上層結(jié)構(gòu)有它自身的規(guī)律,而且有的方面不需要等待腦科學這個基礎科學的研究結(jié)果。當然,我們也期待著甚至促進著腦科學的發(fā)展完善,從而促進真正的教和學的科學的建立。 1.2 學什么、教什么:學科大圖景 我們這本書要介紹的概念地圖理解型學習就是從這個“低能近似”的層次的研究中——“低能近似”不太好聽,我們給取它一個名字,唯象研究,就是基本上從現(xiàn)象出發(fā),基本原理還不太清楚的研究——提出來的有效的學習和教學方法。除了這個提高學習和教學的效率的目標,更具體地,這個方法主要解決什么問題呢?解決學什么、怎么學,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千萬不要認為學什么、教什么的問題是一個平庸的問題。當然,如果你認為什么都應該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