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科技與社會驅動的數字化未來)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215190
- 條形碼:9787308215190 ; 978-7-308-2151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共生(科技與社會驅動的數字化未來) 本書特色
科技創新的潮流勢不可擋,歷史如此,現實亦如此。在科技創新如星辰般浩瀚與復雜的環境中,回歸人的社會性初心,或許是社會與科技達成向善的同歸之途。 ——邱澤奇\/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 中國是被互聯網改造得*為**的**,它以底層的數字化創新應用加速重構新基建的能力,這是科技作用于社會發展的生動體現。同時,被改造的中國成功通過了這次疫情壓力測試,堅定了各行業邁向數字化的群體共識。我們開始重新審視新思維、新技術與新工具的巨大潛能,相信借助它們可以應對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吳曉波\/財經作家,890新商學、藍獅子出版創始人
共生(科技與社會驅動的數字化未來) 內容簡介
本書總結和梳理了2020年全行業對數字化未來的思考與實踐,聚焦疫情中的挑戰,從疫情之下的科技“戰疫”,疫情之中科技與產業的范式變革,到疫情之后未來工作場景和創新動力,產品向服務轉變的趨勢,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發展的影響和相關科技倫理建設,提供多角度的思考和建議。
共生(科技與社會驅動的數字化未來) 目錄
01 挑戰:極限場景下的技術大考
阻擊謠言:權威科普背后的“信息戰”
疫情謠言的“病毒式傳播”
將事實查證到底:技術加入疫情信息戰
后疫情時代的謠言治理
透明化治理:尊重公眾自主性
救命的AI——直擊痛點,與時間賽跑
騰訊AI團隊助力新冠肺炎識別和早期分診
聲音識別無癥狀感染者
AI醫療的潛力和挑戰
公共服務數字化:精度、尺度、溫度
“智慧抗疫”:大數據的精度
數字化治理的“尺度”: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
技術的溫度:“科技適老”成共同關切
轉戰線上:連接力、適應力、復原力
區隔下的連接:技術助力復工、復產
數字化加速:從不得已到新常態?
云上生活:技術只是一把鑰匙
02 探索:透明、普惠與共融
如何讓普通人讀懂AI?谷歌“模型卡”探索
黑箱:從“變”成白人說起
打開黑箱:谷歌的×AI計劃與模型卡(Google Model Cards)
一種讓普通人理解AI的可行性探索路徑
可解釋性AI,也沒那么容易
“流量普惠”如何助力快手突圍?
定義:多元視角下的“流量普惠”
效果:對產品形態的影響
創新點:機會平等
再造“小破站”:B站社區氛圍的失落與新生
彈幕禮儀考古
社區氛圍的本質
B站經驗啟示錄
破圈后的彈幕
舊氛圍的失落
內容社區的歸途
發現“星星的孩子”:AI介入兒童自閉癥診斷
難以抓住的黃金干預期
Cognoa:手機上的AI診斷醫生
借AI之力:Cogrnoa的創新之舉
一條困難但十分光明的路
03 機制:構建數字時代科技責任
數字時代的科技責任挑戰與應對
人工智能倫理風險引發各方關注
數字時代呼喚新的科技倫理機制/0g
人工智能倫理制度建設多方探索
多元主體共建人工智能倫理制度
中美歐采取不同的治理路徑,強調平衡創新與倫理問題門
國際社會推動人工智能倫理對話,達成原則性共識
科技行業日益重視人工智能倫理,積極探索落地機制門
人工智能倫理制度建設的共識和建議
共識門
建議門
04 改變:科技與社會共生的未來
朱恒源:疫情只是一個引發器
疫情改變了什么、沒有改變什么門
創新的成本越來越低
從“反共識”到“存共識”
社會自身的“張力”會倒逼調整
通過社群互動馴舊艮技術的壞處
企業要理解社會的期待門
舊范式不能解決新問題門
姜奇平:從產品向服務的轉變剛剛啟動
線下主動找線上
治理模式變革
在發展中完善
示范效應非常重要門
廖卉:未來工作場景與創新的情感動力
“遠程+現場”的混合辦公模式正在成為新常態
就業市場會是平臺和大企業并存門
科技應用中,要給人文關懷更多比重
“向善”是創新的底線、動力和*終目的
曾毅:如何阻止人工智能犯“低級”錯誤
創新動力激進,倫理問題思考不足門
人工智能為什么會犯“低級”錯誤
真正好的技術創新,要防止負面效應
倫理原則的務實技術落地
可持續的人工智能,要考慮對社會的長遠影響
倫理原則落地需要跨部門、跨學科協作
陳曉萍:互聯網公司管理大變革
“向善”的代價門
用“向善”超越競爭對手
互聯網公司的管理“大革命”
劉海龍:我們正在把“判斷”的權利交給算法
過去關注符號和精神,現在關注物質的影響
瘦情是一種“例外狀態”,但某些改變將成為常態
視頻化社會:抽象能力消解,邏輯思維讓位
“判斷”是人的基本權利,但我們正在把它交給算法
常江:批判讓技術更符合人本精神
如果只能接受30秒短視頻,還如何去理解真正嚴肅的議題
我們正在沒有任何批判性地擁抱智能技術帶來的效能
正因為有大量批判存在,才讓技術更具人本精神
媒介素養應該被放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沒有任何一場觀念革命,可以在毫無沖突的情況下完成
陳楸帆:如何去想象不一樣的未來
反英雄,對抗大機器:賽博朋克的核心是自由
將一切外包給智能設備,人類還剩下什么
談教育:自我尋找的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缺失了
談寫作,AI無法替代人類作家
琳達·格拉頓:技術進步如何改變我們的人生軌跡
“遠程辦公”重新定義工作和生活
技術進步倒逼職業技能提升
薛瀾:科技倫理機制建設要有透明度
企業落實治理*有效率
從發展型向規制型轉變
機制建設要有透明度
展開全部
共生(科技與社會驅動的數字化未來) 作者簡介
司曉
l 騰訊集團副總裁
l 騰訊研究院院長
l 深圳巿版權協會會長
法學博士,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長期從事互聯網產業、政策、經濟等領域的實踐和研究工作,對中國互聯網發展中涌現的大量行業問題有深入分析與研究思考,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強大的研究能力和業界影響力。 馬永武
l 騰訊企業文化部總經理
l 騰訊學習發展總經理
2007年加入騰訊,和團隊一起為騰訊搭建了完善的公司人才培養體系。同時,負責騰訊公司企業文化的策略研究、文化提煉、公司的內部溝通及文化氛圍建設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