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shù)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y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yī)內(nèi)科學·全國中醫(yī)藥行業(yè)高等教育“十四五”規(guī)劃教材
人體系統(tǒng)解剖學實驗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3259
- 條形碼:9787030693259 ; 978-7-03-06932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體系統(tǒng)解剖學實驗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內(nèi)容編寫的順序和與之配套的《人體系統(tǒng)解剖學》教材一致, 分為運動系、內(nèi)臟系、脈管系和調(diào)節(jié)系四大篇, 每篇又分為若干章節(jié)。實驗內(nèi)容編寫以節(jié)為單位, 按照課前導學、實驗目的、實驗標本和模型、實驗方法、實驗內(nèi)容指導和課后思考與討論等六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編寫。
人體系統(tǒng)解剖學實驗 目錄
**篇 運動系
**章 骨骼系統(tǒng) 1
**節(jié) 總論 1
第二節(jié) 軀干骨 4
第三節(jié) 上肢骨 10
第四節(jié) 下肢骨 14
第五節(jié) 顱骨 19
第二章 骨連結系統(tǒng) 30
**節(jié) 總論 30
第二節(jié) 軀干骨的連結 33
第三節(jié) 上肢骨的連結 37
第四節(jié) 下肢骨的連結 40
第五節(jié) 顱骨的連結 44
第三章 肌肉系統(tǒng) 46
**節(jié) 總論 46
第二節(jié) 軀干肌 48
第三節(jié) 頭肌、頸肌 51
第四節(jié) 上肢肌 53
第五節(jié) 下肢肌 57
第二篇 內(nèi) 臟 系
第四章 消化系統(tǒng) 63
**節(jié) 消化管 63
第二節(jié) 大消化腺 74
第五章 呼吸系統(tǒng) 78
**節(jié) 總論 78
第二節(jié) 呼吸道(肺外部分) 79
第三節(jié) 肺 83
第四節(jié) 胸膜和縱隔 84
第六章 泌尿系統(tǒng) 86
**節(jié) 腎 87
第二節(jié) 輸尿管道(腎外部分) 88
第七章 生殖系統(tǒng) 90
**節(jié) 男性生殖器 91
第二節(jié) 女性生殖器 92
第三篇 脈管系
第八章 心血管系統(tǒng) 95
**節(jié) 心 96
第二節(jié) 動脈 100
第三節(jié) 靜脈 106
第九章 淋巴系統(tǒng) 110
第四篇 調(diào)節(jié)系
第十章 內(nèi)分泌系統(tǒng) 113
第十一章 感受器 115
**節(jié) 視器 115
第二節(jié) 前庭蝸器 117
第十二章 神經(jīng)系統(tǒng) 121
**節(jié) 脊神經(jīng) 121
第二節(jié) 腦神經(jīng) 127
第三節(jié) 內(nèi)臟神經(jīng) 132
第四節(jié) 脊髓 135
第五節(jié) 腦干 138
第六節(jié) 小腦 146
第七節(jié) 間腦 148
第八節(jié) 端腦 152
第九節(jié) 主要傳導通路 157
第十節(jié) 腦和脊髓的被膜與血管 161
主要參考資料 165
人體系統(tǒng)解剖學實驗 節(jié)選
**篇 運動系 運動系包括骨骼、骨連結(關節(jié))和肌肉 3個系統(tǒng)。運動系執(zhí)行支持、保護和運動的功能。在運動過程中,骨是運動的杠桿,關節(jié)是運動的樞紐,肌肉是運動的動力。 **章 骨骼系統(tǒng) **節(jié) 總論 【課前導學】 案例:患者,女,5歲,爬山時不慎摔倒,右上肢前臂部受傷,疼痛,局部紅腫。X線片顯示:橈骨“青枝骨折”。臨床相關解剖學問題:①為什么稱青枝骨折?常發(fā)生在哪些人群?②骨折后為什么能修復愈合? 一、實驗目的通過對標本、模型上結構的學習辨認,①掌握:骨的形態(tài)、分類和構造。②了解:骨的化學成分、物理性質(zhì)及骨的可塑性。二、實驗標本和模型 (一)標本 全身骨架、分離全身骨、成人長骨兩端縱切面、成人椎骨體縱切面、成人新鮮骨、兒童新鮮長骨兩端縱切面或冠狀切面、顱蓋骨切面、脫鈣骨。 (二)模型 全身骨架模型。三、實驗方法通過觀察,在標本或模型上辨認出相應的解剖學結構,并適當聯(lián)系臨床實踐。四、實驗內(nèi)容指導成人骨共有 206塊,按其部位分為中軸骨(包括顱骨和軀干骨)及附肢骨(包 括上肢骨和下肢骨)。 (一)骨的形態(tài)、分類 骨按照形態(tài)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guī)則骨四類。在骨標本(圖 1-1)上,觀察并記憶如下結構: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guī)則骨。 1. 長骨(long bone) 多位于四肢,呈長管狀,分一體兩端。中部為體,又稱骨干,內(nèi)有髓腔,容納骨髓。兩端膨大稱骺,表面有光滑的關節(jié)面;骨干與骺鄰接的部分稱干骺端(黃色虛線所示)。幼年時,骨干與骺之間借骺軟骨相連;成年后,骺軟骨骨化成為骺線(圖 1-1c)。 2. 短骨(short bone) 形似立方體,位于連接牢固且有一定靈活性的部位,如手的腕骨和足的跗骨(圖 1-1d)。 圖 1-1 骨的分類及構造 3. 扁骨(.at bone) 呈板狀,參與圍成體腔,可保護臟器,如顱蓋骨、肋骨等(圖 1-1a)。 4. 不規(guī)則骨(irregular bone) 形狀不規(guī)則,如椎骨(圖 1-1b)。有些不規(guī)則骨內(nèi)有含氣的空腔,稱含氣骨,如上頜骨和額骨等。 (二)骨的構造 骨由骨質(zhì)(osseous substance)、骨膜(periosteum)和骨髓(bone marrow)構成,并有血管和神經(jīng)分布。在成人長骨冠切面(圖 1-1c)和椎骨體冠切面(圖 1-1b)標本上,觀察并記憶如下結構:外層的骨密質(zhì)和內(nèi)層的骨松質(zhì);在顱蓋骨標本(圖 1-1a)上,觀察并記憶如下結構:內(nèi)板、外板及板障。 人一生中擁有兩種骨髓,即紅骨髓和黃骨髓。胎兒、幼兒的骨髓均為紅骨髓,紅骨髓具有造血功能,含有大量不同發(fā)育階段的紅細胞和其他幼稚型血細胞。黃骨髓見于 6歲以后的長骨髓腔內(nèi),含大量的脂肪組織,失去造血活力。成人紅骨髓主要分布于骨松質(zhì)密集的部位,如長骨的兩端、肋骨、胸骨和椎骨等處,這些部位的紅骨髓可終生保持。臨床上常在髂結節(jié)、髂后上棘和胸骨等處穿刺取樣檢查骨髓。 (三)骨質(zhì)的化學成分及物理特性 骨質(zhì)的化學成分包括有機質(zhì)和無機質(zhì)。在脫鈣骨標本(圖 1-2)上,可看到打結的肋骨,這是由于將肋骨浸泡在酸性溶液中,骨中的無機質(zhì)成分被去除,只余有機質(zhì)成分,因此使堅硬的肋骨變得柔軟。 隨著年齡的變化,骨中的無機質(zhì)與有機質(zhì)的比例不斷變化。年齡越小有機質(zhì)比例越高,年齡越大無機質(zhì)比例則越高。因此,年幼者的骨易變形,年長者的骨易發(fā)生骨折。 五、課后思考與討論 1. 討論骨的形態(tài)分類。 2. 結合新鮮骨的標本討論骨的構造。 3. 討論老年人易骨折的原因及骨折后修復愈合的主要因素。 【課前導學問題解答】 解答:①青枝骨折是指骨質(zhì)和骨膜出現(xiàn)皺褶或部分斷裂,常有成角、彎曲畸形,有時不明顯,或僅有劈裂,類似于青嫩的樹枝被折斷狀的一類骨折,多見于兒童,常發(fā)生在四肢長骨骨干。因為幼兒骨的化學成分中有機質(zhì)含量較高(無機質(zhì)和有機質(zhì)各占一半),故骨的彈性較大,柔軟,易發(fā)生變形,骨折時折而不斷。②骨膜內(nèi)層分化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參與造骨,對骨的發(fā)生、生長、改造和修復有重要作用,成年后細胞靜止,但骨損傷后仍可分化,重新造骨,修復缺損;同時,骨內(nèi)膜也有造骨的功能。 圖 1-2 脫鈣骨 第二節(jié) 軀干骨 【課前導學】 案例:患者,男, 43歲,因為車禍從高速公路上摔下,昏迷不醒,擔架救護時,醫(yī)生強調(diào)說“應托平他的頭部,禁止左右轉(zhuǎn)動或扭動”,就近醫(yī)院搶救及治療。 X線片顯示,第 2頸椎齒突骨折。 臨床相關解剖學問題:①如何搬運頸椎骨折的患者?為什么這樣做?②骨質(zhì)增生有時為什么會導致肩、上肢、腰及腿的疼痛? 一、實驗目的通過對標本、模型上結構的學習辨認,①掌握:軀干骨的組成、數(shù)目和各骨的位置;椎骨的基本形態(tài)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真肋、假肋、浮肋和肋弓的概念;胸骨的形態(tài)和分部,胸骨角的位置、形態(tài)和臨床意義。②了解:肋骨的一般形態(tài)和第 1肋骨的形態(tài)特征。二、實驗標本和模型 (一)標本 分離的頸椎骨(寰椎、樞椎、隆椎及其他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胸骨、第 1肋骨、第 2肋骨及其他肋骨。 (二)模型 全身骨架模型、脊柱模型。三、實驗方法通過觀察,在標本或模型上辨認出相應的解剖學結構,并適當聯(lián)系臨床實踐。四、實驗內(nèi)容指導軀干骨由椎骨、12對肋和 1塊胸骨組成。椎骨包括頸椎 7塊、胸椎 12塊、腰 椎 5塊、骶骨 1塊(5塊骶椎融合而成)、尾骨 1塊(4~ 5塊尾椎融合而成)。 (一)椎骨 1.椎骨的基本形態(tài) 椎骨(vertebra)由椎體、椎弓和突起三部分構成。在椎骨側(cè)面觀標本(圖 1-3)上,觀察并記憶如下結構:前方短圓柱形的椎體、后方的椎弓及椎弓上伸出的橫突、棘突、上關節(jié)突、下關節(jié)突。椎弓前部縮窄與椎體相連的為椎弓根,其上、下緣為椎上切跡、椎下切跡;后部較寬的為椎弓板(圖 1-9,圖 1-10)。在椎間孔及椎管標本(圖 1-4)上,觀察并記憶如下結構:由上、下椎弓根圍成的椎間孔(紅色虛線所示),椎體和椎弓共同圍成的椎孔及各部椎孔相連成的椎管(黃色虛線所示)。 圖 1-3 椎骨(側(cè)面觀) 2.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頸椎(cervical vertebra):椎體小,椎孔大。在頸椎標本(圖 1-5~圖 1-8)上,觀察并記憶如下結構:橫突根部的橫突孔;第 6頸椎橫突末端前方的頸動脈結節(jié)。此外,第 1、2、7頸椎的形態(tài)又各有不同:①第 1頸椎又名寰椎(atlas),是“三無產(chǎn)品”,即無椎體、棘突和關節(jié)突。在其標本(圖 1-5)上,觀察并記憶如下結構:前弓、后弓、側(cè)塊;前弓后面正中的齒突凹,側(cè)塊上的上、下關節(jié)面。 ②第 2頸椎又名樞椎,在其標本(圖 1-6)上,觀察并記憶如下結構:由椎體向上伸出的齒突。③第 7頸椎又名隆椎,在其標本(圖 1-8)上可看到:其棘突長,末端不分叉,活體易于觸及,常作為計數(shù)椎骨序數(shù)的標志。 (2)胸椎(thoracic vertebra):椎體呈心形。在胸椎標本(圖 1-9)上,觀察并記憶如下結構:椎體的后外側(cè)上、下緣的上、下肋凹;橫突末端前面的橫突肋凹。胸椎棘突細長向后下方傾斜,彼此掩蓋成疊瓦狀。 圖 1-5 寰椎 圖 1-6 樞椎 圖 1-7 第 4頸椎(上面觀) 圖 1-8 第 7頸椎(上面觀) (3)腰椎(lumbar vertebra):椎體大,呈腎形。在腰椎標本(圖 1-10)上,觀察并記憶如下結構:腰椎關節(jié)突的關節(jié)面呈矢狀位,棘突扁短呈板狀,水平伸向后方。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