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輕紡城發展口述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215008
- 條形碼:9787308215008 ; 978-7-308-2150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輕紡城發展口述史 本書特色
中國輕紡城是中國紡織行業中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發展的一個典型,輕紡城中的企業與布商,在市場實踐中,不斷捕捉市場信息,謀劃市場戰略與策略,總結經驗,汲取教訓,背后有豐富的精彩內容,有智慧與笑聲,也有失誤與淚水,是活生生的市場競爭典型案例,同時又有生活經驗與人生情懷。本書訪談了中國輕紡城發展過程中的百位親歷者,用口述的形式記錄了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以期從個人的視角,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去解讀中國輕紡城的發展軌跡。
中國輕紡城發展口述史 內容簡介
中國輕紡城是中國紡織行業中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發展的一個典型,輕紡城中的企業與布商,在市場實踐中,不斷捕捉市場信息,謀劃市場戰略與策略,總結經驗,汲取教訓,背后有豐富的精彩內容,有智慧與笑聲,也有失誤與淚水,是活生生的市場競爭典型案例,同時又有生活經驗與人生情懷。本書訪談了中國輕紡城發展過程中的百位親歷者,用口述的形式記錄了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以期從個人的視角,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去解讀中國輕紡城的發展軌跡。
中國輕紡城發展口述史 目錄
紀根立 往事三十年未來更可期
茹關筠 好風憑借力更上一“城”樓
諸劍明 發展與騰飛:一張藍圖繪到底
方優美 領跑并競跑:塑造輕紡城發展新格局
張偉江 共謀紡城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馮華林 “紡城有家”黨建強“布滿全球”不是夢
壽志平 做溫情理性的市場監管人
毛東敏 親歷輕紡城“二次創業” 從線下到線上
周如生 中國輕紡城的國際化發展之路
潘建華 全力打造數智輕紡城讓紡城再次騰飛
濮耀勝 我參與和見證我榮幸并堅信
楊水龍 我的紡城緣:從建市場到管市場
呂瑜潔 紡城十年影響和成就了我
陳月芳 與輕紡城同呼吸共命運的芳華歲月
沈祥星 解放思想是中國輕紡城發展的永恒主題
許可可 盛“市”寫志柯橋紡織貿易的形成與變遷
虞建妙 共建共榮一個布上社區的成長
相江藍 印時尚小鎮從集聚到強鏈
第二章 商會與協會
伏廣偉 結緣柯橋見證紡織業巨變
吳建春 十萬溫商在紹興其中一半是樂清
蔡少雄 守成開拓完善紡織產業鏈
李傳海 柯橋印染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許志鴻 追夢:從南海之濱到江南水鄉
曹天龍 招商隆市需要遠見和魄力
趙云富 不斷創新做好做強柯橋窗簾品牌
顧潔萍 在專注和專業上深耕
母光利 領軍物流業架起連心橋
王昌云 話鄉音謀未來與輕紡城共成長
鄒勝平 唯有實干+愛心才能不負“眾”望
王志堅 以商會友以友促商
馬列鋼 無縫墻布紡織新貢獻
周國軍 學會歸零不斷超越
林龍卿 在紡城里沐浴黨輝
第三章 企業與產業
馬仕秀 富有之謂大業 日新之謂盛德
徐美燦 紹興“**印染”:轉型升級再出發
虞德水 如魚得水與輕紡城共生共榮
楊來榮 管理為本金蟬蛻變
胡克勤 紡織“零”起點的教授級高工
繆華水 開設首家布店的農民個體戶
周冬梅 傲雪冬梅別樣紅
余金方 實干闖出一片新天地
潘永興 秉承“四千精神” 勇立潮頭
馬建新 創新扮靚彩虹裝
傅雙利 專注“一塊布” 深耕紡織印染行業
茅元根 堅毅勤奮恒久遠
王明煜 務實拓展根為魂
濮堅鋒 數字化讓染廠更聰明
魏中華 深耕家紡領域做行業標桿
盛國娟 學習創新紡織女工的華麗轉身
梅兆林 并購重組國企離職后的人生跨越
季國苗 走進G20峰會的勇氣和底氣
沈國光 深化產學研專注差異化
錢國春 堅持高端智造馳騁國際市場
陳明賢 “小船戶頭”撐出來的超級工廠
徐壽明 水剌無紡布的起承轉合
第四章 布商與布市
吳張友 從船夫到布商的角色轉換
嚴小珍 繡花市場乾坤大
錢雪芬 輾轉三干公里柯橋安了家
金國祥 關于賒賬和誠信那些事兒
戚賢生 培養好下一代助輕紡城永葆青春活力
方卡佳 紡織廠里走出來的老板娘
葉素芳 我們的目標是有自己的品牌
趙國年 從擺地攤到專賣免檢產品
朱華為 “想客戶所想” 企業發展壯大的法寶
毛鴻飛 奮進路上的輕紡城二代
第五章 外商與外貿
拉德曼 我是來自也門的“新柯橋人”
金基龍 大家都說我是“半個中國人”
李天明 來柯橋有愛有玩有錢賺
阿杜 柯橋既愛我我自愛柯橋
哈桑·艾馬爾 絲路牽動我的“紡都情緣”
安娜·瓦西娜 世界紡都成就的烏克蘭鳳凰夢
阿德里亞娜 柯橋讓我的設計發光發亮
哈姆薩·巴納曼 友好與人文讓我愛上這座“城”
周小燕 樂當中意兩國友好交流的使者
盛菊芳 玉手攬絲萬山輕
魏長軍 非洲市場大總統說我行
戚昕 實業興邦在“一帶一路”上唱響柯橋紡織業
第六章 時尚與科創
吳海燕 創意柯橋讓中國設計走向世界
盛素英 匠心二十載專注花型創新設計
畢光鈞 誠信和創新是點布成金的秘訣
李雅健 “四化集成”打造服裝智造新工廠
夏士潤 百思得其解:做孩子喜歡的校服
王蘇芳 紡城二十載做創新開發的探路者
何錫輝 浴火重生競高飛鳳凰涅槃演傳奇
李軍 配做色彩化學品的中國“芯”
謝亞軍 無水印染創新不止
鄭德均 “花樣比對系統”賦能花樣版權保護
丁建軍 網上輕紡城——打造新型B2B平臺
江一瑋 從單打獨斗走向多元聯盟
第七章 媒體與文創
張井波 從媒體宣傳到行業擔當
吳彩蓮 相遇十六載奮斗不停歇
金鑫榮 輕紡城是一篇寫不盡的大文章
魯蘭洲 誰持彩練當空舞
周智敏 中國輕紡城是新聞的富礦
金明輝 政府“雙手”推市場“雙腳”走
李武軍 透過“窗口”看“紹興縣現象”
李菲 “三重門”里看紡城
顏坎淼 沉浮市場中不變的橋梁
楊鐵剛 把文化做成產業把產業做成文化
黎春芳 賦能創意設計助力產業升級
后記
中國輕紡城發展口述史 節選
**章 決策與管理 中國輕紡城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是全國首家冠名“中國”的專業市場。市場從柯橋的河埠頭起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以“城市與市場、產業與市場、線上與線下”融合發展為導向,堅持走國際化、時尚化之路,一個“開放、時尚、智慧、高端”的現代化輕紡城,已經傲然挺立于世界東方。 *新一組數據彰顯出中國輕紡城的地位:截至目前,市場面積已達390萬平方米,有營業用房2.8萬余間,經營品種5萬余種,經營戶3.3萬戶,常駐國(境)外采購商5500余人。2020年,市場群實現成交額2163.25億元。市場日客流量10萬人次,產品遠銷192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每年近1/4的紡織品在此交易,是全球*大的紡織品集散中心。 如此驕人的業績,是一代又一代的市場經營者打拼出來的,更傾注了一任又一任決策者和管理者的心血。在這一章中,我們可以看到,紹興縣(柯橋區)黨委、政府順應時代之變,抓住發展機遇,不畏艱難險阻,銳意改革創新,譜寫了中國輕紡城建設與發展一篇又一篇精彩華章。在這些決策者和管理者身上,有十分豐富的精神品格值得我們去解讀、去繼承。 首先是為官一任、造富一方的為民情懷。改革開放初期,當柯橋的河埠頭出現市場的雛形時,當時紹興縣(柯橋區)黨委、政府的決策者,以敏銳的目光,搶抓機遇,將烏篷船上的小商小販引導上岸,建起了紹興輕紡市場。此后,紹興縣(柯橋區)歷屆黨委、政府出臺政策,對這一新生事物加以呵護培育,假以時日,終成大器,中國輕紡城橫空出世。30余年,決策者和管理者換了一任又一任,但為官一任、造富一方的為民情懷沒有變,他們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你發財,我發展”,終于奠定了中國輕紡城在全國、全球的地位。 其次是順應潮流、敢為人先的創新品格。中國輕紡城的建設,是一項開創性的工程,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決策者和管理者摸著石頭過河,以敢為人先的勇氣,探尋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以改革解決發展難題,以創新開創市場未來。全國率先發布紡織指數,率先開展花樣保護,率先開辟創意園區,率先建設網上輕紡城,正是憑著這敢為人先的創新品格,才使中國輕紡城行穩致遠,越做越強。 第三是越坎爬坡、攻堅克難的擔當精神。中國輕紡城的建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30余年的發展進程中,碰到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國際紡織之都、時尚創意之城,這些口號和目標提出容易,實施起來很難;“611”工程,藍圖十分美好,但要落地成為現實,也非易事;引進經營戶,留住人才,一樁樁做起來也不容易。但決策者、管理者憑著越坎爬坡、攻堅克難的擔當精神,一個又一個加以克服,終使中國輕紡城一步一步走向繁榮,成就了現在的輝煌。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厥淄簦锌f千。還是讓我們看看當年的決策者、管理者和親歷者是怎么說的,或許我們可以悟出更多。 特約撰稿人:周智敏 往事三十年未來更可期 人物名片 紀根立,男,1947年6月生,山東寧陽人,中共黨員。1970年7月從華東師范大學畢業分配到紹興東浦中學任教,1973年入黨。1977年調入紹興縣委辦公室,先后擔任紹興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紹興縣鄉鎮企業局副局長、紹興縣農工部部長、諸暨市副市長、紹興縣縣長、紹興縣委書記、紹興市市長、浙江省計劃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正廳級)、浙江省旅游局局長等職務。 往事30年,彈指一揮間。時間久遠,多有遺忘。今日所言難免有疏漏、謬誤,僅供參考,不足為訓。清茶一杯,海闊天空閑聊一聊。只因賦閑十余年,恬淡無為,肯定跟不上形勢,達不到你們的要求,只求原諒為幸。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崛起。崛起在工業成體系,產業興國,實干興邦。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能夠霸氣地對美國人說:你們沒有那個實力,美國沒有資格這樣和我們說話,不能對我們指手畫腳了。就是因為1990年前,中國和美國的GDP相差60多倍,而今這個距離縮小到只差6萬多億美元,并且我們制造業已經超過美國。我國這40多年的發展相當于西方200年的發展,這40多年應大書特書。 回顧昨天,是為了服務今天,展望未來。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的成功在于發展鄉鎮企業和培育市場。以紹興縣、義烏市為例,紹興縣是先工業后商業,義烏市是先商業后產業,異曲同工,殊途同歸。浙江學蘇南發展鄉鎮企業,市場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值得總結。治國必先治縣,中國的問題是縣的問題,強國必先強縣。發展要善于牽住牛鼻子,縣域經濟就是牛鼻子;牽一發而動全身,促進商品市場發展就是“一發”。發展鄉鎮企業、商品市場,一石多鳥,聯動效應強大。 建設中國輕紡城是歷史的必然 紹興建設中國輕紡城有三大優勢。一是資源優勢,我稱之為“天然的萌動”。浙江自帶基因,紹興自然資源少,人多地少,但資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傳統手工業和傳統商業,紹興布店、布商古已有之。紹興素有“三缸”之稱,即染缸、酒缸、醬缸。紹興是寶地,早有“日出華舍萬丈綢”之說。這是
中國輕紡城發展口述史 作者簡介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是1999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確認、浙江工業大學舉辦的全日制本科獨立學院,2012年起由浙江工業大學與紹興市柯橋區合作舉辦。2015年,被列為浙江省首批十所應用型建設試點單位。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