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蘇德戰爭1942.12-1943.2:第三部:卷二:終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814970
- 條形碼:9787516814970 ; 978-7-5168-1497-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蘇德戰爭1942.12-1943.2:第三部:卷二:終局 本書特色
*方位多視角介紹斯大林格勒戰役,參考了過去從未見過或被忽略的資料,將取代過去關于此戰的歷史記述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蘇德戰爭1942.12-1943.2:第三部:卷二:終局 內容簡介
借助過去難以獲得或認為已缺失的資料,格蘭茨對德軍命運多舛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做出詳盡描述。簡言之,紅軍阻擋、隨后擊敗了德軍解救第6集團軍的兩場嘗試,粉碎意大利第8、匈牙利第2集團軍,重創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終將德國第6集團軍殲滅在斯大林格勒廢墟中。隨著50多萬名將士消失于東線作戰序列,希特勒的軸心國軍隊驚恐地發現,他們從勝利方陡然淪為失敗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蘇德戰爭1942.12-1943.2:第三部:卷二:終局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蘇德戰爭1942.12-1943.2:第三部:卷二:終局 前言
阿道夫·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國防軍及其盟國軍隊在斯大林格勒與約瑟夫·斯大林的蘇聯紅軍展開激烈廝殺,11月,紅軍發起反攻,這場史詩般的戰役就此到達高潮。自軸心國軍隊向東突擊、跨過蘇聯南部以來,時間已過去約6個月。這段時間里,軸心國入侵者重創了防御中的蘇軍,斃傷100多萬紅軍將士,前進600多公里,一舉到達高加索山脈北坡和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雖然紅軍屢遭挫敗,一次次遏止并擊退入侵者的嘗試徒勞無獲,但1942年10月,他們終于在斯大林格勒瓦礫遍地的街道上阻擋住軸心國軍隊。德國獨裁者及其軍隊的聲譽危在旦夕,希特勒命令德軍*精銳的集團軍——弗里德里希·保盧斯將軍的第6集團軍——不惜一切代價攻占斯大林格勒。激烈的戰斗耗盡了第6集團軍的實力,失望的希特勒別無選擇,只得將軸心盟友的軍隊投入前線。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蘇德戰爭1942.12-1943.2:第三部:卷二:終局 目錄
章 蘇德雙方的困境
第二章 西南方面軍沿克里瓦亞河和奇爾河之戰,12月1日—15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抗擊“冬季風暴”行動,12月1日—19日
第四章 頓河、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消滅斯大林格勒包圍圈的戰斗,12月1日—15日
第五章 “小土星”行動和托爾莫辛進攻戰役,12月16日—31日
第六章 “冬季風暴”“霹靂”行動的告終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科捷利尼科沃進攻戰役,12月16日—31日
第七章 斯大林格勒包圍圈,12月16日—31日
第八章 第6集團軍的態勢、初步戰斗和頓河方面軍的計劃,1月1日—9日
第九章 覆滅:階段,1月10日—17日
第十章 覆滅:第二階段,1月18日—25日
第十一章 覆滅:*終之戰,1月26日—2月2日
第十二章 背景、總結和簡評
參考資料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蘇德戰爭1942.12-1943.2:第三部:卷二:終局 相關資料
第6集團軍1月初面臨的*大問題是彈藥、燃料和作戰兵力嚴重短缺。盡管保盧斯就這三個事項一再向上級抱怨,但缺乏有效的空運,他對物資短缺的問題幾乎無能為力,這些事情只能依靠希特勒和曼施泰因“空軍將加大空運力度”的保證。
但保盧斯可以設法解決兵力問題。雖說缺乏作戰補充兵,但第6集團軍仍有20多萬名德國士兵。12月18日至31日傷亡9991人后,集團軍總兵力從12月18日的211300名未受傷德國士兵降至12月底201309名未受傷、7818名傷兵。德國人認為,這個數字中只有約25000人是作戰士兵。因此,保盧斯解決兵力問題的方案是,降低每4—5名作戰士兵對20—30名輔助人員這種過高的“牙齒-尾巴”比例。在必要情況下,集團軍18萬名輔助人員中的大多數可以接受再訓練,成為作戰步兵或工兵。這只是保盧斯12月30日所下達命令中的一個方面。雖然具體數字不明,但第51軍軍長賽德利茨1月6日下達的一道命令表明,截至當日,他已將4088名輔助人員打造成作戰步兵。 9這就提供了綽綽有余的士兵,完全可以彌補該軍1月份頭9天遭受的損失(參見下文)。因此,如果集團軍轄內各軍如法炮制,第6集團軍1月份的作戰兵力肯定能達到、甚至有可能超過12月底25000名作戰士兵這個數字。
除了增加第6集團軍的作戰兵力,保盧斯和幾位軍長還在12月*后一周和1月份頭9天重組他們的部隊,以應對蘇軍即將發起的進攻。這番重組基本取代了集團軍為支援并維系在南部發起突圍所擺出的姿態,新姿態是為方便整個包圍圈的持續防御。保盧斯12月24日開始這番重組,他把編有第16、第24裝甲師和第60摩步師的第11軍調離第51軍(第11軍一直在第51軍編成內)。此后,施特雷克爾將軍的第11軍負責守衛包圍圈北部防線東半部和至關重要的東北部防線,該防線從博羅德金東延至斯巴達諾夫卡村。這番重組起初將哈特曼將軍的第71步兵師從第51軍轉隸第4軍,但保盧斯隨后撤銷了這道命令,仍把第71步兵師留給賽德利茨軍。賽德利茨也調整麾下部隊,先是從第71步兵師第191團抽調一個營加強第79步兵師,爾后又將遭到嚴重削弱的第79步兵師并入同樣實力不濟但更具規模的第305步兵師。
部隊重組的下一步發生在12月30日12點,保盧斯把海茨將軍第8軍轄下的第376步兵師調給胡貝將軍的第14裝甲軍。 10但是,這一調動的附帶條件是,胡貝必須交換第29摩步師和第376步兵師的防區,從而加強第14裝甲軍從馬里諾夫卡北延至哥薩克墳堆的西部防線。*終,截至1月5日,實力較弱的第376步兵師進入卡爾波夫卡東南面,沿切爾夫連納亞河構設的更強大的防御中,而實力較強的第29摩步師和 第8軍第44步兵師據守集團軍較為脆弱的西部防線。這番措施極大加強了第6集團軍西部防線的防御(參見地圖65和副卷附錄15B)。
第6集團軍1月初面臨的*大問題是彈藥、燃料和作戰兵力嚴重短缺。盡管保盧斯就這三個事項一再向上級抱怨,但缺乏有效的空運,他對物資短缺的問題幾乎無能為力,這些事情只能依靠希特勒和曼施泰因“空軍將加大空運力度”的保證。
但保盧斯可以設法解決兵力問題。雖說缺乏作戰補充兵,但第6集團軍仍有20多萬名德國士兵。12月18日至31日傷亡9991人后,集團軍總兵力從12月18日的211300名未受傷德國士兵降至12月底201309名未受傷、7818名傷兵。德國人認為,這個數字中只有約25000人是作戰士兵。因此,保盧斯解決兵力問題的方案是,降低每4—5名作戰士兵對20—30名輔助人員這種過高的“牙齒-尾巴”比例。在必要情況下,集團軍18萬名輔助人員中的大多數可以接受再訓練,成為作戰步兵或工兵。這只是保盧斯12月30日所下達命令中的一個方面。雖然具體數字不明,但第51軍軍長賽德利茨1月6日下達的一道命令表明,截至當日,他已將4088名輔助人員打造成作戰步兵。 9這就提供了綽綽有余的士兵,完全可以彌補該軍1月份頭9天遭受的損失(參見下文)。因此,如果集團軍轄內各軍如法炮制,第6集團軍1月份的作戰兵力肯定能達到、甚至有可能超過12月底25000名作戰士兵這個數字。
除了增加第6集團軍的作戰兵力,保盧斯和幾位軍長還在12月*后一周和1月份頭9天重組他們的部隊,以應對蘇軍即將發起的進攻。這番重組基本取代了集團軍為支援并維系在南部發起突圍所擺出的姿態,新姿態是為方便整個包圍圈的持續防御。保盧斯12月24日開始這番重組,他把編有第16、第24裝甲師和第60摩步師的第11軍調離第51軍(第11軍一直在第51軍編成內)。此后,施特雷克爾將軍的第11軍負責守衛包圍圈北部防線東半部和至關重要的東北部防線,該防線從博羅德金東延至斯巴達諾夫卡村。這番重組起初將哈特曼將軍的第71步兵師從第51軍轉隸第4軍,但保盧斯隨后撤銷了這道命令,仍把第71步兵師留給賽德利茨軍。賽德利茨也調整麾下部隊,先是從第71步兵師第191團抽調一個營加強第79步兵師,爾后又將遭到嚴重削弱的第79步兵師并入同樣實力不濟但更具規模的第305步兵師。
部隊重組的下一步發生在12月30日12點,保盧斯把海茨將軍第8軍轄下的第376步兵師調給胡貝將軍的第14裝甲軍。 10但是,這一調動的附帶條件是,胡貝必須交換第29摩步師和第376步兵師的防區,從而加強第14裝甲軍從馬里諾夫卡北延至哥薩克墳堆的西部防線。*終,截至1月5日,實力較弱的第376步兵師進入卡爾波夫卡東南面,沿切爾夫連納亞河構設的更強大的防御中,而實力較強的第29摩步師和 第8軍第44步兵師據守集團軍較為脆弱的西部防線。這番措施極大加強了第6集團軍西部防線的防御(參見地圖65和副卷附錄15B)。
第14裝甲軍右翼,第376步兵師的7個“耗盡”營只相當于3個營(1個中等、1個虛弱、1個耗盡),被第29摩步師的5個營(1個強、4個中強)接替。與此同時,第44步兵師防區內的激烈戰斗迫使第8軍從第76和第113步兵師各抽調一個營加強該師,并以第268團第2營①充當第44步兵師預備隊。這些和另一些措施還加強了第6集團軍西部防線的裝甲力量——從12月30日的42輛坦克和19輛突擊炮增加到1月9日的60輛坦克和16輛突擊炮。雖然守衛該防區的作戰營數量略有下降,但戰斗力明顯增強。當然,由于第6集團軍的作戰兵力并未發生變化,一個防區實力的增強意味著另一個防區實力的削弱。在目前情況下,遭削弱的防區是包圍圈南部防線(參見副卷附錄15C)。
第6集團軍防御的*大變化,是將第29摩步師從南部防線的卡爾波夫卡地域調至西部防線,這自然削弱了卡爾波夫卡東南面的防御。至1月9日,第11和第51軍的防御力量基本未發生變化。另外,第6集團軍設法組建起一支小股預備隊,編有第14裝甲師第36裝甲團和第160裝甲營,約18輛坦克,部署在卡爾波夫卡東北方11公里處的杜比寧斯基地域。從這個中央位置,拉特曼上校可以顧及整個包圍圈,以確保保盧斯的命令得到執行。當然,蘇軍1月3日至6日對第8軍第44步兵師的進攻迫使第6集團軍消耗了大部分預備隊,轄內各軍充其量只有些局部預備隊,通常沒有任何預備力量。
第6集團軍竭力克服作戰兵力的短缺時,還必須解決裝甲力量不斷下降的問題,這種下降不僅僅因為戰斗消耗,還源于零配件和燃料的嚴重缺乏。面對這些挑戰,集團軍維修人員奇跡般地保持了裝甲部隊基本完好(參見副卷附錄15D)。基于第6集團軍轄內各軍零星報告的一份統計表明,集團軍裝甲力量從12月24的159輛戰車(122輛坦克和37輛突擊炮)穩步下降至12月28日的147輛(103輛坦克和44輛突擊炮)、1月4日的125輛(94輛坦克和31輛突擊炮)、1月9日的124輛(102輛坦克和22輛突擊炮)。 11這段時期,裝甲力量的消耗少得驚人,這充分證明了集團軍維修體系及維修人員的效能。但到這段時期結束時,燃料和零配件的短缺使第6集團軍的軍長和師長們別無選擇,只能將他們的坦克半埋入地下充當碉堡。更糟糕的是,此時,集團軍預備隊掌握的少量坦克已無法開動。
頓河方面軍1月10日發起進攻后,戰斗消耗導致第6集團軍的坦克和突擊炮數量急劇下降。例如,經過前三天的戰斗,第11軍1月13日晚些時候報告,第16和第24裝甲師的坦克數量從32輛降至9輛,四號坦克只剩1輛。 13第14裝甲軍同樣如此,第3和第29摩步師1月9日分別有22、24輛坦克,11日日終時只剩5、11輛坦克。 14該軍“弗里德里希”戰斗群的5輛坦克想必已在前兩天的戰斗中消耗殆盡。*后,1月12日日終時,第4軍報告,5輛坦克折損3輛。 15此后,燃料的短缺使這些坦克變得無關緊要,因為它們在各自所處的戰場上成為了無法移動的碉堡。
在缺乏坦克和突擊炮的情況下,第6集團軍*重要的武器是無處不在的反坦克炮,既可以對付敵坦克,也可以打擊敵步兵。因此,集團軍密切留意著各師、各軍可用的反坦克炮和88毫米高射炮的數量,事實證明,對付敵人的坦克時,88炮不可或缺。反坦克炮的主要優勢是,不需要大量零配件來保持其可用性,也無需燃料驅動。與坦克、突擊炮的情況一樣,蘇軍1月10日發起進攻前,第6集團軍所有防區內,各個師掌握的反坦克炮數量都很不錯。大致數字是,第6集團軍1942年12月17日共有317門反坦克炮和步兵炮,1943年1月4日有315門,1月9日尚有309門。可是,蘇軍1月10日發起進攻后,反坦克炮和步兵炮的數量降至1月12日和13日的102門左右。 16這種急劇下降反映出蘇軍的攻勢對第6集團軍殘余力量造成的破壞。
第6集團軍1月10日前成功保持住他們的反坦克炮數量,這一事實解釋了蘇軍1942年12月中旬至1943年1月9日難以取得突破并守住已奪取地盤的原因。第8軍(特別是該軍轄下的第44步兵師)反坦克炮數量的嚴重下降也說明了這段時期戰斗*為激烈的地段——具體說來,就是第6集團軍西部防線。不過,以第29摩步師接替第376步兵師的決定彌補了德軍在該地域反坦克炮的損失。但比這些數字更加重要的是,可用的彈藥量決定了反坦克炮的效能,因此,反坦克炮彈短缺是*令人擔心的問題。
頓河方面軍1月10日發起進攻后,第8軍和第14裝甲軍損失的反坦克炮*多。這是因為經過數日激戰,進攻中的蘇軍打垮了這兩個軍的防御,德軍隨之而來的退卻比過去更加無序。但是,后撤中的德軍采取了一切措施挽救他們的反坦克炮。
后勤:補給、口糧和空運再補給
被圍困期間,后勤問題仍是第6集團軍的“阿喀琉斯之踵”。雖然希特勒和曼施泰因一再向保盧斯保證,空運能夠滿足他的需求,但這些承諾落了空。空運交付量依然斷斷續續,主要是運輸機數量不足、飛行條件惡劣、至關重要的塔欽斯卡亞機場丟失數日、敵戰斗機和防空炮火造成的飛機損失所致。即便有足夠的運輸機飛抵皮托姆尼克機場,交付的補給噸位也太少,無法維系第6集團軍(參見副卷附錄15F)。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第6集團軍的記錄表明,1月1日至9日,德國空軍共計620架次飛抵斯大林格勒機場,平均每天69架次。雖然記錄中未指明運抵的噸位數,但日*大運載量只有323噸,日均運載第八章 / 第6集團軍的態勢、初步戰斗和頓河方面軍的計劃,1月1日—9日 447量僅為158噸, 17遠遠低于維持第6集團軍生存的*低需求量。
保盧斯和他的參謀人員向上級匯報了補給的不足,但無濟于事。雖然德國空軍設法組織起飛往斯大林格勒的運輸機編隊,但1月份頭10天,100架次以上的只有一天。這導致第6集團軍與上級部門進行了一場饒有趣味的交談,生動說明了被圍集團軍越來越強烈的沮喪之情。
1月份到來時,第8航空軍以一封簡短的電文向第6集團軍保證:“新的一年里,為正勉力求生的集團軍提供支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18但這并不意味著好兆頭,次日,沒有一架運輸機飛抵包圍圈。1月4日7點,第6集團軍軍需長報告,前一天下午17點至當日晨6點,64架Ju-52運輸機飛抵,運到25立方米物資和107噸食物,其中包括65噸面包。但報告指出,這些補給只夠集團軍的每日面包量和1月4日的午飯口糧配給。
第6集團軍作訓處長在1月5日18點15分發給“頓河”集團軍群的每日報告中提及令人震驚的補給問題:“1月4日17點至1月5日17點,只運抵129噸補給。食物供應和部隊的狀況越來越糟糕。關鍵物資和彈藥的儲備正發生危險的下降。” 20這份報告發出后,保盧斯也發了一封電報給曼施泰因:“補給不足導致要塞的戰斗力逐漸下降……盡管有各種保證,但飛抵的運輸機并未達到足夠的規模。” 211月8日晚些時候,這些交流隨著一份食物情況評估達到高潮,該評估強調了空運的不足: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蘇德戰爭1942.12-1943.2:第三部:卷二:終局 作者簡介
戴維·M. 格蘭茨撰寫過多部著作,包括《列寧格勒戰役,1941—1944年》《朱可夫很大的敗仗:1942年,紅軍“火星”戰役的慘敗》《蹣跚巨人:大戰前夕的蘇聯紅軍》《巨人重生:大戰中的蘇聯紅軍》《巴爾干的紅色風暴:蘇軍進攻羅馬尼亞的失敗》。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軍事學院擔任馬克·W. 克拉克客座歷史教授。
喬納森·M. 豪斯撰寫過《20世紀的主兵種合成作戰》,這位前職業軍官、參謀長聯席會議政治-軍事分析員現在是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的軍事史教授。格蘭茨和豪斯的合著還包括《巨人的碰撞:紅軍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庫爾斯克戰役》。
小小冰人,二戰迷、著作者、翻譯者,現聚焦于二戰歷史的研究與翻譯。翻譯的二戰類書籍有:《東線狙擊手——艾勒伯格回憶錄》《*后的勝利——曼施坦因哈爾科夫反擊戰》《地獄之門——切爾卡瑟戰役》《雪白血紅》《士兵》《東進》《焦土》《空中英豪》等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推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