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在門外坐一會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35364
- 條形碼:9787513935364 ; 978-7-5139-353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門外坐一會兒 本書特色
全書清雅疏朗的文字如初春抽芽般潤澤,是山間流淌的清冽冽的泉,是清晨時分娉娉婷婷的薄霧,正好壓一壓社會飛速進步帶來的煩躁與焦慮,字里行間從無辛酸,筆端流淌皆是希望于溫柔,使讀者尋得些許心田的靜謐安寧。在浮躁的社會里,堅定地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于無聲無息間,給予閱讀者綿綿密密的力量!于閑暇時,一杯清茶伴著這卷書,掃一掃心上塵埃。
在門外坐一會兒 內容簡介
該文集是筆者近年散文創作佳作集結,多發表于全國各級報刊雜志上。 全書分五輯:**輯,問青山幾里,無笑也無情,邀你一起浸潤四季之美;第二輯,暖暖煙火氣,人間不寂寥,緩緩敘述平淡煙火中的脈脈溫情;第三輯,風自遠方來,去去也無妨,詩與遠方,我去過了,帶回來分享給你;第四輯,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讀書萬卷終不悔,共你細細品;第五輯,看盡長安花,歸來仍少年,回憶童年美好,感恩生活。
在門外坐一會兒 目錄
獨坐春風里
江南野菜破春來
醉桃花
三月香
江南四月春
春意枝頭濃
春事忙
薔薇花開春將盡
山上看花
院中竹
**枝荷
聽夏
夏葉已成帷
五月等待石榴花開
夏食梔子馥郁香
芒種是夏日的高潮迭起
夏蟲竊竊深處語
秋至熬梨膏
秋天里
籬邊菊
深秋分割線
雪落山頭草木知
第二輯 暖暖煙火氣,人間不寂寥
跟蹤一只蝸牛
煮一個完美的蛋
秋夜小院詩酒花
一碗面的學問
見字如晤
濁酒一杯敬生活
養貓糗事
柴米油鹽慰人心
把悲傷留給太平洋
撕與嘶
時光清淺桂花香
生活的詩意
位置
徑路窄處留一步
愛的確認
輪回
三分年味
母親的口罩哲學
靜等春暖花開
微小的愿
褶皺里的光
我想看看你
春日守夜人
第三輯 風自遠方來,去去也無妨
青磚,綠瓦
玉門關外
嗚沙山上
魔鬼城下
你去過敦煌嗎
海的邀請函
喚醒世界的語言
回到那拉提
去賽里木湖吧
風云激蕩在長安
終南山
在門外坐一會兒
且做一回牧云人
秋夜行
山和寺廟
坐下喝杯茶
捉月亮
江南的墻
第四輯 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靜掃心上塵埃
尋味
我是讀詩人
保留那個可以摘星星的房間
光陰里的禪
偷得浮生靜聽雨
能飲一杯無
閑話西瓜
清涼薄荷
葡萄熟了
桂花落
柿之美
忘憂與守望
讀書漫談
捧讀枕邊書
歲寒烹茶慢讀書
女兒酒,女兒茶
談一場冬日風事
浮生夢回
歲末清供
第五輯 看盡長安花,歸來仍少年
那只站在原地的螞蟻
秋蟲趣
在月亮下罰站
請你為我鼓掌
我看見你了
老阿公的背影
白墻黑瓦下的童年
小時候的夏天
舊屋
江南姑娘
記憶中的小板凳
花開時節又還鄉
春味兒
青團里的故鄉
甜粽如蜜艾葉香
在寒風中垂釣
大排檔里的童聲
去老家吃席
聽戲去
爸媽,請讓我做你們的“防彈衣”
在門外坐一會兒 節選
獨坐春風里 藍得有些透明的天空下劃過幾道黑色細線,那是靈巧的小燕子。它們斜著身子在空中極快地掠過,輕輕落在電線桿上休憩,像極了五線曲譜上的輕快音符。 風一吹,春天就有了聲音。 蟄伏了許久的小山,伸了個懶腰,在和風細雨的滋潤下一點點朗潤起來。不復往日干干巴巴的模樣,一身盎然春色顯得生機勃勃。 山腳有小徑,蜿蜒沒人山林深處。說是小徑,不過是寬一些的田壟罷了。只是,這里的田早就荒了多年,無人耕種。就好像魯迅說的那樣,“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里本沒有路,走的人雖不多,但還是硬生生踏出一條小徑來。 地,無人耕種,正好給了小草一個舞臺。一根一根的草、一叢一叢的草、一簇一簇的草,趕趟兒似的紛紛從泥土的縫隙里冒出頭來。嫩嫩的綠,亮亮的綠,明明白白的綠,春的氣息就這樣直截了當地與你撞了個滿懷,硬生生逼走了你心頭積壓一冬的沉悶,單單心情暢快是不足夠的,它非要你飛揚不可。于是,漫漫一片綠意中,你心情飛揚起來了,就像天空浮動的風箏一樣,明明是和煦的春風,卻有股力量不住地拖著你的心往上,往上,再往上…… 小徑的盡頭有條溪、有座橋。溪窄,橋小。橋下溪水涓涓,兩岸草色青青。這個時節,野花還不多,偶有幾朵點綴其問。好不容易看到零星點點的粉嫩散在草叢里,剛要定睛瞧仔細,風吹草動,哪里還有粉嫩顏色?盡數被綠意吞沒了。 過了橋,便是山林了。 此時的山林,植物繁茂,無不爭先恐后地抽枝、發芽,蓬勃、有力量。那些憋著勁兒蠻橫生長的樹多是新樹,像是急吼吼的初生牛犢,總想與萬物斗春。有些年頭的老樹則不然,它們有自己的節奏,不疾不徐,氣定神閑地抖一抖身子,緩緩呼吸,緩緩生長。它們知道,春天還長著呢!春光就在這里,急急忙忙是一天,不急不躁也是一天。總是長在這春天里,急什么呢? 山路盤旋,僻靜處,大叢黃燦燦的迎春花獨自芬芳。一路走來,也就在此處才看到了迎春花。枝條細長稀疏,熱烈中透出幾分柔弱,想來是這里背陰,缺了春光的滋養吧。 一路行至山頂,極目眺望,一波一波的綠,層層疊疊,似浪,悠悠然往天邊去了。看得久了,那波綠似乎又在往回返了,竟是徐徐然往我這兒來的架勢。我就這樣站在山頂,看著春天在那兒來來回回,忙個不停。 原想出門尋一抹綠,不曾想與春色撞了個滿懷。于是,我樂得獨坐春風里,看那春光喧鬧枝頭,聽那春水流過小橋…… 江南野菜破春來 立春之后,我便對田野有了念想,薺菜、蔞蒿、馬蘭頭……也不知道,長得怎么樣了? 薺菜是極好吃的。每年春天在田野間挖回家的**茬薺菜,母親都會拌來吃。薺菜洗凈,在水里焯一下,切碎。香干切丁,翠瑩瑩的綠和肥嘟嘟的香干丁拌在一起,加些麻油醬醋,清香滿口,箸不能停。年幼時我曾問母親:“為什么薺菜就是比菜園子里的菜好吃呢?”母親笑著答:“因為那股子野氣啊。” 那時,我還不明白“野氣”是什么,只知道下個星期就吃不上拌薺菜了。薺菜老了,只能剁碎了做包餛飩的餡兒。薺菜碎與肉糜和在一起,再撒上一小撮蝦米,包裹在餛飩皮子里,圓圓滾滾得像個元寶。這一頓薺菜餡兒的餛飩,就是春天里的絕佳美味了。 本來只是饞一饞薺菜,卻在汪曾祺的《大淖記事》中又與蔞蒿相遇——“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蔞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這讓我想起了蘇東坡的詩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關于河豚,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幼年時在一家酒店墻上看到的海報“河豚劇毒,嚴禁食用”八個大字,觸目驚心。因此,學到蘇東坡那兩句詩時,總是想著他到底吃沒吃河豚呢?后來,讀書漸多,發現古人寫河豚多是要帶上蔞蒿、荻芽等野菜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錄:“河豚,水族之奇味……但用菘菜、蔞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見死者。”以至于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蔞蒿在我心目中地位超然。清炒蔞蒿,那就是“可解百毒”的秘方。 我為自己在書中尋找的秘方沾沾自喜了很久,而母親卻是每天念叨著“清明前要吃三次馬蘭頭,眼睛一年都不會花了”。 周作人在《故鄉的野菜》中寫道:“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后門頭。”馬蘭頭,是江浙一帶人春天常吃的野菜。在鄉間,河岸邊、田埂上,馬蘭頭密密麻麻,東一簇、西一叢,一會兒工夫就能挑滿滿一籃子。馬蘭頭的做法極多,可炒可烹可拌可煮,還能當成包餃子、包子、團子的餡兒。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寫道:“馬蘭頭,摘取嫩者,醋合筍拌食,油膩后食之,可以醒脾。”汪曾祺也不吝筆墨:“我們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馬蘭頭晾干,過年時作包子餡。她是吃長齋的,這種包子只有她一個人吃。我有時從她的盤子里拿一個,蘸了香油吃,挺香。”可見馬蘭頭實在是種好食材。 每年清明前,母親總要忙忙碌碌地做好幾次馬蘭頭餡兒的團子,說是要給我這個“近視眼”補補眼力。這個說法顯然沒什么科學依據,吃了這么幾十年,我
在門外坐一會兒 作者簡介
陸鋒。蝸居江南,教書育人為生。筆耕多年,讀者贊其文風藻麗、纖巧、疏放,文字飄逸、靈動、灑脫,近乎“妖”。其作品不僅散見于《人民日報·海外版》《讀者·校園版》《中學語文》《中國應急管理報》《中國審計報》《中國水運報》《中國社會報》等全國數百家報刊,更有作品在蘇里南共和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發表。其指導學生作品亦屢屢在《中國少年文摘》《小學閱讀指南》《少年月刊》《新民晚報》《語文世界》等報刊發表。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