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農業區域合作的北京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52959
- 條形碼:9787511652959 ; 978-7-5116-529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農業區域合作的北京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介紹了北京農業區域合作的重要意義、現狀、合作模式和合作方式, 分析了北京農業區域合作的優劣勢及內在動因, 例舉了大量典型案例, 并提出了北京農業區域合作的對策建議。
農業區域合作的北京實踐 目錄
一、北京與外省(區、市)農業區域合作的重要性
二、北京與外省(區、市)農業區域合作的必要性
三、北京與外省(區、市)拓展區域合作的必然性
四、北京與外省(區、市)農業區域合作的理論意義
五、北京與外省(區、市)農業區域合作的現實意義
第二章 北京農業區域合作的現狀研究
一、區域合作的研究現狀綜述
二、北京農業區域合作的成就
三、都市型農業發展“兩步走”戰略
第三章 北京農業區域合作的模式和方式
一、區域合作模式
二、區域合作方式
第四章 北京農業區域合作的優劣勢及內在動因
一、北京農業區域合作的優劣勢分析
二、北京周邊相關省(區、市)農業區域合作的優劣勢分析
第五章 北京農業區域合作的合力分析及問題研究
一、科技與生產的結合
二、資本與土地的結合
三、生產與銷售的結合
四、初級生產與精深加工的結合
五、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結合
六、存在的問題
第六章 北京農業區域合作典型案例
一、北京與承德合作案例
二、北京與張家口合作案例
三、北京與吉林合作案例
四、北京與山西合作案例
五、北京與內蒙古對口幫扶案例
六、北京與河北對口幫扶案例
七、安徽金寨案例
八、首都農業集團案例
九、京冀延懷河谷葡萄種植案例
十、延慶馬鈴薯種源案例
十一、京津冀休閑農業“微營銷”案例
十二、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創新研究院案例
十三、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案例
十四、京津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聯盟案例
十五、農業專業合作社合作案例
十六、京津冀會展農業發展案例
第七章 北京農業區域合作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農業區域合作的協調機構
二、科學制定農業區域合作發展的中長期規劃
三、構建農業合作區域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市場準入互認制度
四、實施品牌農業建設工程
五、做好農業區域合作推介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附錄1 北京市“十三五”時期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附錄2 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規劃(2016-2020年)
附錄3 北京市關于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地區合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
附錄4 以新理念引領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研討會綜述
農業區域合作的北京實踐 節選
《農業區域合作的北京實踐》: 1.特色產業基地定義 關于特色產業基地的定義,目前沒有統一的、權威的標準界定。我國較早在政府文件中對特色產業基地定義的是《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認定和管理辦法》(國科火字[2001]號,2010年修改)中指出:“特色產業基地是指在特定地域內,在實施火炬計劃的基礎上,發揮當地的資源和技術優勢,依托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產業關聯度大、技術水平高的高新技術企業建立起來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這一定義主要界定的是“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簡稱為“特色產業基地”。此外,《關于加快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高技[2009]3211號)對“高技術產業基地”的定義是“對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支撐、示范和帶動功能的特色高技術產業集聚區。”這一定義也突出強調“高技術”“特色”,因此也被簡稱為“特色產業基地”。 2.特色產業基地的基本特征 一是產業高度聚集特征。產業的高度聚集是特色產業基地的本質特征。特色產業基地由若干個具有成員間專業化分工、上下游協作配套的關聯產業集群聚集而成。特色產業基地中至少有一個具有強大推動效應的龍頭或者骨干企業。特色產業基地的企業以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為核心,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上,以產業鏈為依托,形成層次分明的企業群。龍頭或骨干企業在基地產業發展中起到領頭羊作用,是特色產業基地的重心,通過集聚作用與輻射作用推動特色產業基地發展過程中支配、乘數和溢出效應的發揮。 二是資源要素獨特性特征。區域資源要素獨特性特征是特色產業基地的基本特征。資源要素是特色產業基地形成與發展的基礎,資源要素的不完全流動性是特色產業基地產生的根本原因,特色產業基地所處區域內資源要素的稀缺程度越高,獨特性越強,特色產業基地的產業特色越突出,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越強,向優勢產業轉變的潛力越大。 三是比較優勢特征。比較優勢是特色產業基地的經濟特征。特色產業基地中的產業發展依托于當地某種特色資源和技術優勢,尤其是產業創新能力和產業技術能力。特色產業基地在對區域內特色資源或特色產品進行產業化開發中逐步形成產品優勢或市場優勢。這種比較優勢包含區域間比較優勢和區域內比較優勢兩個方面,主要表現在相比其他區域相同產業或者相同區域其他產業更具競爭力,更具備向頂端優勢轉變的潛力(于言良等,2011)。 特色產業基地區域內部具有正向累積性因果循環效應,是地方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載體和推動力量。在世界范圍內,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建設以產業鏈為基礎、相關配套產業高度聚集的產業基地已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種嶄新的產業、技術創新的組織形式,被世界廣泛采納,并已經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特色產業基地一般出現在各類經濟開發區體系內,多以產業園區模式形成。 3.北京發展特色型產業基地的意義 按照杜能區位論的理念,基地型農業是城市化進程中農業圈形結構的體現,按照產業梯度推移理論和產業分工協作理論,城市周邊的農業呈現擴散的趨勢,基地型農業可以成為聯系城市和鄉村的農業產業鏈,成立區域農業產業專門化產區為城市中心服務,供應城市農產品,實現農業與城市餐桌的對接。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發展基地型農業對于首都經濟圈內實現京津冀產業對接、提高河北省農產品的競爭力、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有重要意義。加快北京外埠農產品供應鏈基地建設,降低了農業產業鏈的總體交易成本。影響交易成本的因素包括交易資產的專屬性、交易的頻率和交易的不確定性。交易資產的專屬性越差,雙方在合作過程中改變經營用途的可能性越高,交易的不確定性也就越高;交易頻率越高,總體交易成本也越高:交易不確定性越大,雙方在合作中的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監督成本越高,導致總體交易成本越高。將交易成本理論應用到現實當中,如果北京市場各類農產品經銷商不定期地從周邊農業生產基地采購,雙方未形成供應鏈的契約一體化合作,則必會降低北京農產品龍頭企業和周邊農業生產基地的資產專用性,導致雙方交易的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增加,*終增加供需雙方交易成本。而在北京外埠區域建立農產品供應鏈生產基地,則會形成一體化、長效、穩定的農業產業鏈,降低鏈條總體交易成本,促進農民增收,增加消費者社會福利。 ……
農業區域合作的北京實踐 作者簡介
任榮,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社會發展處處長。 谷莘,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實驗室主任。工學學士、高級工程師。兼任北京農業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劉樹,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理論及農業產業開發等。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