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探尋對與錯的真相——重新審視麻醉學中的經典內容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284305
- 條形碼:9787519284305 ; 978-7-5192-843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探尋對與錯的真相——重新審視麻醉學中的經典內容 本書特色
本書主編大膽嘗試編寫一本針對該領域所有臨床醫生的書籍,無論他們是否保持現狀。通過126個案例,按照亞專業細分,每個病例內容必須包括兩種對立的觀點:正方和反方,因此編寫過程中作者存在“人格分裂”。病例中作者自由發言,且與其學術頭銜或技術職稱相稱。
探尋對與錯的真相——重新審視麻醉學中的經典內容 內容簡介
本書涵蓋了麻醉學多數亞專業的主要矛盾和問題,通過簡潔易懂的方式為讀者提供以證據為基礎的專業內容
探尋對與錯的真相——重新審視麻醉學中的經典內容 目錄
1.近期的臨床研究能否改變有心臟危險因素患者的圍術期管理?
2.中心靜脈置管是否應常規采用實時超聲引導?
3.慢性腎病患者急診手術,你計劃靜脈輸注什么液體?
4.對氧化亞氮說不!
5.閉環麻醉:是否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6.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預防性通氣策略能否作為成人手術中的標準?
7.3小時前使用羅庫溴銨,是否需要拮抗?
8.如何識別和治療圍術期過敏反應?
9.監測性麻醉對所有病例都是安全的嗎?
10.電休克治療前一定要通過電生理重新編程患者的心臟起搏器嗎?
11.經食管和經胸超聲心動圖什么情況下使用會對非心臟病例有益?
12.全關節置換術患者是否應使用抗纖溶藥?
13.麻醉醫師參與管理,手術室會運行得更有效率嗎?
14.早期接受凝血因子治療的創傷患者預后會更好嗎?
15.腦氧飽和度是否應用于肥胖癥患者的減肥手術?
16.容量復蘇的*佳晶體液是生理鹽水嗎?
第二部分 心臟
17.局部麻醉復合清醒鎮靜是否應該常規用于股動脈入路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18.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患者術前是否應該停止抗血小板治療?
19.心臟手術患者術后在手術室內拔除氣管導管是不是一個好主意?
20.如果你已在常規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中應用了經食管超聲心動圖是否還需要肺動脈導管?
21.體外循環后出血的患者應該何時開始輸血?
22.無癥狀主動脈瓣重度狹窄患者的椎管內麻醉與全身麻醉
23.高危心臟病患者應該接受圍術期他汀類藥物治療嗎7
24.體外循環病例:是否需要血液稀釋?
25.使用抗纖溶藥物后癲癇發作真的是一個問題嗎?
26.區域麻醉用于心臟手術是一個好主意嗎?
27.對中一低收入國家的外科和麻醉醫療援助是有幫助的還是有害的?
——全球麻醉和外科正在發展的領域
第三部分 胸科
28.胸腔手術單肺通氣時抑制低氧性肺血管收縮是否影響氧合?
29.支氣管封堵器是否可達到雙腔管相同的肺隔離效果?
30.胸段硬膜外麻醉無效:開胸手術后如何鎮痛?
……
第四部分 兒科
第五部分 產科
第六部分 神經外科
第七部分 移植
第八部分 重癥醫學
第九部分 日間手術
第十部分 急性疼痛
第十一部分 局部麻醉
第十二部分 慢性疼痛
第十三部分 創傷
第十四部分 圍術期管理
第十五部分 職業化
探尋對與錯的真相——重新審視麻醉學中的經典內容 節選
《探尋對與錯的真相:重新審視麻醉學中的經典內容》: 反方:退一大步說,全球衛生保健是西方國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為促進中低收入國家發展而提供的多種形式的全球援助、對外援助之一。如果我們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為例,自1970年以來他們獲得了全球超過3000億美元的援助,統計數據明確證明了援助的無效性。在援助期間,大多數國家的貧困、疾病和腐敗現象并沒有改善,而且對外國援助依賴程度*高的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為-0.2%,并且貧困率從11%增長到66%。據估計,*多只有一半的援助資金真正落實到了預定意向目標上。解釋這種失敗甚至可能是傷害的原因是復雜的,并因地理、文化和政治環境而異。然而,有一個現象似乎是普遍的:當外國人試圖通過援助強加他們的解決方案來解決貧窮國家的問題時,這些國家的情況并沒有改善,實際上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為別人解決問題只會消除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壓力和動力。如果他們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的激勵就不是利他主義而是家長式地統治了。全球經濟援助這種陳詞濫調也可以在跨國軍事民主運動中看到,并且類似于現在全球健康方面的努力。上面所提到的危地馬拉故事中的麻醉技師表達了需要外國手術團隊返回的需求——說明了這種慈善項目會導致無休止的依賴關系! ≌剑耗敲,就所有的觀點來說,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作為西方國家的公民和醫生,我們是地緣政治的決策者和商業財富的受益者,這當中剝削了許多中低收入國家,至少我們要對其經濟和醫療保健系統的低迷狀態負有部分責任。當我們能夠做和應該做點什么事情時,我們怎么能夠無動于衷地坐觀他們死亡呢? 反方:在某些情況下,風險收益率無可爭議地傾向于全球衛生援助。由于原有衛生保健系統的闕如或匱乏,在自然災害,武裝沖突和傳染病暴發的情況下很有必要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和醫療保健。如果全球麻醉領域確實需要那些有經驗和受過訓練的人,那么就讓他們參與到這些情況當中,這些情況下不會造成意料之外的傷害。重點是患者優先,制度其次。但對于計劃內的非緊急的內科和外科任務,優先級應該相反。全球衛生援助的宗旨應該是可持續性。外科援助任務本質上依賴于自愿的時間、慈善捐贈以及引進所需的人力和技術資源——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所有的手術人員和必要的醫療用品——這絕對是不可持續的。雖然這個病例給出了120例中只有2例并發癥的樂觀情況,但圍術期死亡率或并發癥發生率的實際統計數據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但是,看到上述的這種常見情況,死亡率可能會更高,外科援助的參與者,就像我們的麻醉醫師,必須經常在一個新的,通常是嚴峻的環境中提供服務,各種障礙還包括不熟悉的藥物、過時的設備、能力有限的助手,以及語言障礙。由于全面的術前檢查、術后護理和隨訪工作的不足,很可能導致不良的預后。但這些統計數據可能是未知的。正如全球經濟援助的情況一樣,參與這些醫療任務的“投資方”希望看到他們的經濟援助能帶來的良好結果。志愿者組織和接受援助者都不想記錄下證明皇帝確實沒有穿衣服或者波將金村莊一片混亂的數據。除了外部資金外,還存在外部特權。決定手術類型和圍術期護理方式的不是根據這些資源有限的人群需要什么,而是根據資源豐富的任務團隊想要提供什么。這種權力往往被一種好客的文化所復雜化,這并不利于東道主想變成什么樣,而是對到訪團隊想要做什么和他們想怎么做表示妥協。這種優先級的不平等也可能導致擾亂醫院中原有的手術,取代當地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甚至干擾教育活動和對其他患者的合理治療,來為手術援助團隊騰出空間! ≌剑阂虼,如果可持續性是*終目標,那么解決方案應注重于通過教育來建立當地的人力資源。事實上,中低收入國家人力資源的匱乏被認為是擴大醫療保健系統的*終瓶頸。當不是緊急情況或人道主義問題時,全球麻醉和外科手術的努力重點應該是互利的國際教育合作。理想情況下,這將是學術醫療機構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兩個組織都可以獲得一些東西——為捐助方的住院醫師和教師提供專門的培訓和研究機會,以換取被捐助方臨床和教育的支持。走出單一外科醫師主導的模式,加強與多學科(麻醉、外科、內科等)和跨專業(醫師、護士、技師等)的協作,可以進一步提高可持續性。領導結構應包括高級地方官員,以提供具體的目標和宗旨。合作應該有足夠長的持續時間,以傳遞必要的知識和臨床技能,但也要有預期的終點。*終期望是當地的人才逐步承擔建立醫療保健領域人力資源的全部責任! 》捶剑阂苍S那種設計的項目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離現實仍然很遠。就我個人和坦桑尼亞、烏干達、埃塞俄比亞、盧旺達、哥斯達黎加和意大利的全球衛生合作的**手經驗來看,我已驚人地發現,即便是*具善意的、精心設計的項目,由于文化不和諧所造成破壞的程度是一致的。奇聞軼事層出不窮,例如:中低收入國家的患者在接受有風險的干預之前不需要提供知情同意;使用“消毒”自封袋用于覆蓋開放性傷口;采取雙重標準或者低標準的治療;醫療從業人員在患者身上“試驗”不同麻醉技術;使用氯己定和自來水混合液來灌洗腹腔;使用在志愿者本國機構審查委員會永遠不用通過的研究方案;工作超出了自己的執業范圍或所接受的培訓經歷;當外國醫師做出即使非惡意的抱怨時,當地醫療工作者也會被上司解雇等等,還有很多很多類似的事情。雖然這些文化失禮往往是例外,而不是常態,但很少有人不同意西方人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工作時經常遇到的挫折感——“當地人做得還不夠!”。這不是被觀察到的冷漠,而是一種文化上的誤解。這是他們在中低收入國家援助背景下的看法。因此,對于長期從事國際醫療工作的醫師,他們更愿意獲得人類學或社會學的輔修學位而非教育或公共衛生的輔修學位。文化上的誤解不僅會導致搭檔關系不那么有效,甚至會對他們想要服務的人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 τ诋數貙I人員的無意傷害,例子也很多,包括當地醫師不與外國醫師合作,因為在決定將外國醫師送到那里時沒有咨詢他們,同時他們感到受到了冒犯,因為外國醫師比較年輕和少經驗,但是由于他們的資格使他們認為自己是平等甚至優異的。當地醫師實際上打斷了外國醫師的擴展教學,因為他們擔心失去競爭力而造成職業和工作不保,會使其離開他們的工作崗位或因為外國醫師的存在而間接被解雇。外國醫師通過專業的方式對當地醫師的尊重和地位進行損害,他們在公共場合不同意或貶低當地醫師的行為,盡管這些做法在發達國家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并且,*糟糕的是,在患者死亡或外國醫師造成并發癥之后,當地醫師的社區信任會受到醫療法律的影響和損害。 關于對患者的意外傷害,一個經典的例子是英勇的外科醫師(以及隨行的麻醉醫師)在整個系統中執行不尋常的手術,需要不尋常的資源——為了挽救一個急需手術的患者的生命。如果沒有外國團隊,該手術就不能也不會進行。醫師們甚至捐出自己的錢,或采取極端措施,為患者建立一個微型醫療體系,而這種情況并不少見!
探尋對與錯的真相——重新審視麻醉學中的經典內容 作者簡介
張鴻飛,醫學博士,博士后,主任醫師,學術型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廣東省首批杰出青年醫學人才,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麻醉科主任,首屆“珠江青年醫師獎”獲得者。 現為中國藥理學會麻醉藥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麻醉藥理學組學術秘書、中國神經科學學會麻醉與腦功能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腦與血管分會委員、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麻醉醫學管理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麻醉學分會常委、廣東省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心臟麻醉學組副組長、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腦血管病防治和健康促進專業委員會常委、廣州市醫學會血液保護分會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擔任Anesthesia&Analgesia、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麻醉安全與質控雜志、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等審稿專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6項,在Anesthesiology、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Stroke、Anesthesia & Analgesia等期刊發表SCI及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主編/主譯著作7部。主要研究方向為糖尿病合并腦卒中的炎癥機制、圍術期器官功能保護,危重病患者圍術期血流動力學變化及容量管理。 列翁·M.卡潘(Levon M.Capan),醫學博士,美國紐約州紐約市紐約大學醫學院麻醉科、圍術期護理和 安妮·克利博恩(Anna Clebone),醫學博士,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芝加哥大學麻醉和危重病護 理系 桑福德·M.米勒(Sanford M.Miller),醫學博士,美國紐約州紐約市紐約大學醫學院;美國紐約州紐約 市表維醫院麻醉科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