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山南壁畫補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3793
- 條形碼:9787030683793 ; 978-7-03-06837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山南壁畫補編 本書特色
本書反映各個寺廟壁畫的整體面貌,不僅實現了壁畫信息的永久性保存,也為藏傳佛教考古、壁畫圖像和西藏藝術史諸多領域提供了全新的資料。 本書除實地調查資料,還參考了山南市歷次文物普查資料,報告中的文字描述側重于寺廟歷史沿革和壁畫題材的說明。
山南壁畫補編 內容簡介
本書是《山南壁畫》一書的補編,包括了西藏自治區山南市42座佛教寺廟的壁畫圖像資料,反映了各個寺廟壁畫的整體面貌,不僅實現了山南壁畫信息的數字化保存,也為藏傳佛教考古、壁畫圖像學和西藏藝術史諸多研究領域提供了全新的資料。
山南壁畫補編 目錄
1 山南佛教寺院壁畫概述柴煥波
41 第1章桑日縣增期寺
55 第2章桑日縣布窘拉康
61 第3章桑日縣巴朗曲康
67 第4章桑日縣恰嘎曲德寺
85 第5章曲松縣朗真寺
95 第6章曲松縣拉加里王府宮殿
99 第7章乃東縣呂珠寺
121 第8章乃東縣甘丹曲果林寺
129 第9章乃東縣哲布林寺
135 第10章乃東縣曲德沃寺
143 第11章乃東縣曲德貢寺
161 第12章乃東縣吉如拉康
169 第13章瓊結縣堅耶寺
193 第14章瓊結縣若康拉康
201 第15章瓊結縣白日寺
205 第16章瓊結縣唐波切寺
225 第17章瓊結縣曲果頂寺
229 第18章隆子縣覺白嘎爾寺
235 第19章隆子縣日當寺
245 第20章隆子縣直囊噶如拉康
255 第21章隆子縣加玉寺
265 第22章隆子縣白袞寺
269 第23章隆子縣帕堆寺
281 第24章錯那縣貢巴孜寺
293 第25章錯那縣桑亞拉康
303 第26章錯那縣興瑪寺
313 第27章錯那縣卡達寺
325 第28章措美縣強曲林寺
331 第29章措美縣拉沃寺
337 第30章措美縣乃西寺
353 第31章措美縣頂袞寺
363 第32章措美縣日美拉康
373 第33章措美縣卓德寺
381 第34章洛扎縣卞久寺
385 第35章浪卡子縣絨布拉康
389 第36章扎囊縣結林措巴寺
409 第37章扎囊縣朵阿林寺
413 第38章扎囊縣亞欽寺
417 第39章扎囊縣敏珠林寺
459 第40章扎囊縣朗賽林莊園
463 第41章貢嘎縣森布日寺
473 第42章貢嘎縣嘛呢拉康
490 后記
山南壁畫補編 節選
山南佛教寺院壁畫概述 柴煥波 山南市地處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境內雅礱河谷自然條件優越,為藏文 明的發祥地。山南也是佛教寺院壁畫極其豐富的地區,本文依據“山南市 古寺廟壁畫數字化”項目所取得的資料,試從兩個方面進行概述: **,山南市佛教寺院眾多,目前共有寺廟、佛塔、修行洞共 430 處。 本文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對山南佛教史進行初步梳理,力圖將各處寺廟 的歷史沿革納入佛教史整體背景中。 第二,不同教派的壁畫總會帶著自宗的特征,本文通過揭示各教派的 義理與壁畫題材之間的關聯,顯示不同教派壁畫的某些特征。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引的寺廟沿革方面的資料【1】,大多未及訂正, 可能存在一些錯誤;此外,對于各教派壁畫特征的論述,也只是列舉了若 干實例【2】,認識尚屬粗淺,不備之處,乞學者指正。 壹、吐蕃時期的山南佛教寺院 約在公元前 2 世紀,早期悉補野部落的**代贊普聶赤統一了牦牛部 落,興建了**座宮堡雍布拉康,并確立了子孫世襲的贊普制度。相傳第 27 代贊普拉托托日年贊當政時期,雍布拉康上空落下一個寶篋,里面有《大乘莊嚴寶王經》《百拜懺悔經》及金塔一座,從此,佛教圣法開始建立 起來。7 世紀中葉,松贊干布(617 ~ 650 年)先后征服了蘇毗、羊同及其 他部落,建立了吐蕃政權,逐步將政治中心由雅礱河谷向拉薩地區轉移。 定都邏寫(拉薩)后,文成公主推算出吐蕃為羅剎女仰臥地勢,于是在吐 蕃全境修建了十二座鎮魔神殿,具有鎮服四方鬼怪的觀念。 乃東縣昌珠寺就是*初十二鎮魔神殿之一,傳說這里原是一片大湖, 湖中有五頭怪龍興風作浪,松贊干布在貢波日修法【3】,令大鵬鳥降服怪 龍,湖水隨之干涸,昌珠寺終于在此建成,F存昌珠寺的乃定拉康,是傳 說中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留居之地。此外,山南市還有一些鎮邊神殿,如洛扎縣拉隆寺、枯定拉康、給曲拉康,浪卡子縣打隆寺、絨布拉康等, 相傳皆為松贊干布時的鎮邊神殿。 赤德祖贊(704 ~ 755 年)時期,扎囊桑耶地方的札瑪止桑是贊普牙 帳所在之一,乃東縣的傍唐宮是贊普為金城公主所筑的宮殿,兩處遺址尚 存。乃東縣的甲薩拉康(意為“漢公主神殿”)是贊普為金成公主修建的一 座拉康。據《衛藏道場勝跡志》記載,吐蕃王朝崩潰后,沃松的后代俞堅 將喇欽 貢巴繞色的弟子噶米 云丹雍仲迎至甲薩而主其地【4】,重修后的 建筑至今尚存。 乃東縣吉如拉康建于 730 年代,是赤德祖贊和金城公主為收留逃難到 吐蕃的于闐僧人而建造的,《巴協》《西藏王統記》對此皆有記載,為山南 現存*古老的寺廟建筑。吉如拉康墻體內還發現大量手抄經卷,不少屬吐 蕃時期,也有 14 世紀從吐蕃經書中輾轉抄寫的。 赤松德贊(755 ~ 797 年)執政時期,吐蕃勢力鼎盛一時。赤松德贊 派遣大臣去印度禮拜大菩提道場和那爛陀,并迎請了印度僧人寂護、蓮花 生、蓮花戒入藏。桑耶寺為西藏**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院, 相傳寺院的地點為蓮花生選定,建筑布局由寂護設計,赤松德贊親為寺院 奠基。桑耶寺建成后,為了培養翻譯人才,赤松德贊又派遣毗盧遮那等二 人為一批、南喀寧波等五人為另一批,先后到印度求學,為佛教在西藏的 傳播奠定了基礎。 寂護是 8 世紀印度那爛陀寺的主講,他與稍前的智藏和自己的門人蓮 花戒,并稱“東方自立量派三大家”【5】。寂護是中觀瑜伽行派的創建者, 他堅持自續派的獨立論證路線,并受到法稱因明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影響, 認為外界一切存在雖然都是“識”的流轉和顯現,但從終極意義(勝義) 上看,則不過是“寂滅戲論”或“畢竟空”。他的《攝真實》等著作,用般 若思想貫通中觀瑜伽兩派理論,他的思想經蓮花戒、師子賢諸大師,對西 藏顯教各派有著重要的影響。據《巴協》記載,寂護死后,“他的靈堂修在亥保山(即哈布日山)背后,還建造了一座佛塔”【6】,現哈布日山東麓的 寂護靈塔為近年重建【7】(圖 1)。此后,耶喜旺布(拔塞囊)被娘 丁增逼 迫,到了洛扎的喀曲。據文獻記載,頓漸法諍開始時,有僧人或自殘、或 點火自焚,在此情形下,耶喜旺布按寂護的遺言,提議赤松德贊到尼泊爾 迎請寂護的門人蓮花戒【8】(圖 2)。 圖1 哈布日山東麓的寂護靈塔 當時,吐蕃僧人的思想正徘徊在寂護和摩訶衍那之間,摩訶衍那“三 摩地”教義的基本內容是“離一切想”,這種禪定方式也被理解為“什么都 不想”。但對于正統佛教徒來說,“離一切想”的修習方法算不上什么,只 能給取得“妙觀察智”制造障礙。辯論的結果,蓮花戒勝出,吐蕃*終采 用了印度中觀瑜伽行派的理論,摩訶衍那被趕回內地。后來,“呷瑪拉喜拉(即蓮花戒)夜晚在譯經的房中被外道派來的刺客捏擠腰子而害死”【9】。寂 護和蓮花戒的著作,當時除給少數人傳授外,大部分都作為伏藏,直到后 宏期才被陸續發現。 蓮花生是西印度烏仗那人,他是寂護的妹夫,他來西藏是為了制服西 藏的苯教勢力。苯教是佛教之前的本土宗教,帶有濃厚的薩滿氣息。在苯 教傳統中,居住地附近的山神或家族中某個忠實的管家,都可以成為自己 的保護神而被加以供奉,它們以動物、兵卒或頭盔、胸甲、筒靴、劍刀、 旗幟、長矛等面目出現。如何通過佛教儀軌控制它,是蓮花生所面臨的任 務。蓮花生不僅驅除和鎮伏阻擋佛法的神鬼,也致力于靈魂的解脫,他在 西藏所采用、傳播的密咒,屬于印度持明密教的范疇。這一時期山南境內的許多山清水秀之處,大多留下了蓮花生修行的傳說,至今仍為僧人的野 外修行地。 圖2 桑耶寺烏孜大殿內側圍廊二層壁畫 蓮花戒和摩訶衍那和尚隔河斗法情景,19 世紀初期 青樸修行地位于桑耶寺東北 15 里的納瑞山麓,相傳寂護、蓮花生、赤 松德贊等 25 位大德都曾在此修行,并獲得成就(圖 3)。青樸也是重要的暗 埋伏藏之處,寧瑪派高僧隆慶饒將巴(智美畏賽)在青樸巖洞苦修三年, 發掘出寧瑪派*高密法“堪卓寧提”(空行心要)伏藏,宏傳了大圓滿心要 法門。 曲臥日修行地位于曲水縣雅江南岸,拉薩河下游和雅魯藏布江匯合之 處,現屬貢嘎縣境(圖 4)。山上有蓮花生的修行洞。牟尼贊普的王妃嘎杰 措美多準曾在此建造貝曲臥日神殿。據《道路指南》:“曲臥日有可使西藏 產生幸福的 108 處山泉及百余座修道處!薄10】朗達瑪滅佛時,貢巴饒賽、 約格迥、瑪 釋迦牟尼三大德(史稱三賢士)正在吉祥曲臥日山修行,聞 訊后,從此逃往安多的定底寺【11】。神山東南角的次久珠德寺和西北角的秀 布日拉康,至今尚存。 貢嘎縣阿扎鄉的查央宗、宗工布修行洞也因蓮花生的修行而聲名遠播, 從吐蕃晚期開始,有人在這兩處自然洞穴的石壁上,雕刻蓮花生、無量壽 佛、人身獸面護法神、六字真言等石刻,后人還在附近修建寺廟。 卡久寺位于洛扎縣拉康鎮西南的卡久山巔,“夾普堅”修行洞位于寺廟 西面的崖壁中間,相傳蓮花生及眾弟子在此修行達 7 年之久,先后有 21 位 修行者獲得成就。 圖3 青樸修行地 在山南地區,相傳為蓮花生創建的寺廟也很多,如現存的貢嘎縣果曲拉 康、桑日縣里龍寺、加查縣巴崗寺、錯那縣色木扎拉康、浪卡子縣姆地寺等。 據《智者喜宴》記載:“蓮花生向贊普(赤松德贊)傳授了秘密滋生圓 滿之三部經教,即為贊普灌頂,而贊普則將王妃堪卓耶協措杰(堪卓,意為“空行母”)作為灌頂的報酬獻給了(蓮花生)”【12】。赤松德贊之女白瑪 賽也曾依止蓮花生學密法。這些都導致反佛勢力的不滿,蓮花生被迫返回 印度。此后,“王(赤松德贊)又迎請阿阇黎大咒師法稱、無垢友、佛密、 靜藏等諸天竺班智達多人來藏”【13】。 法稱、無垢友都是傳播密宗金剛乘的大師,法稱依瑜伽金剛曼陀羅傳 授灌頂,并在吐蕃培養了一批譯經人才,從梵文中翻譯了大批佛典,并編 著了三部著名的經典目錄,即旁塘目錄【14】、丹噶目錄【15】、青浦目錄【16】。 乃東縣毗如洞位于昌珠鎮白榮村石馬山腰處,是赤松德贊時期大譯師 毗如遮那的修行巖洞。毗如遮那,意譯為“遍照護”,前藏尼木人,為桑耶 寺建成后出家的藏族七僧人之一,他曾被派往印度學密法,并迎請了法稱、 無垢友到桑耶寺傳法、譯經。 乃東縣玉意拉康是赤松德贊為其母昂楚絳曲所修建,也是埋有伏藏的 修道處,后宏初期魯梅弟子博穹 楚臣炯乃曾住此寺,宏偉戒律【17】。此 外,措美縣拿定寺、扎囊縣措杰拉措拉康、加查縣貢*寺,相傳也是赤松 德贊時期修建的寺廟,有的尚存局部墻體。 瓊結縣若康拉康始建于公元 8 世紀末至 9 世紀初,由藏王牟尼贊普(774 ~ 798 年)的妃子所建,歷經復修,至今尚存。 圖4 曲臥日修行地 赤祖德贊(815 ~ 841 年)又名赤熱巴堅,他制定了七戶供僧制度,使僧侶免除了賦稅和體力勞動,他還在王宮內設置供奉佛、法、僧三寶的 道場,讓僧人參與國政,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在西藏佛教史上, 松贊干布、赤松德贊、赤祖德贊被稱為支持佛教的“祖孫三王”。 桑日縣巴朗曲康始建于吐蕃中、晚期,11 世紀由寧瑪派僧人進行過維 修,至今尚存。此外,相傳建于吐蕃時期的寺廟還有:洛扎縣開雪拉康, 貢嘎縣秀布拉康,隆子縣色瓊寺、色切寺,桑日縣吉仲拉康等。它們代表 了吐蕃佛教的古老淵源,但建筑不再有當初的原貌。 吐蕃時期的壁畫已屬鳳毛麟角,**留下的是大昭寺二樓側廊壁畫, 為純正的印度波羅風格。山南市的吐蕃壁畫實跡已難以尋覓。是否存在一 些經板背面的彩畫或貝葉經插畫,目前尚不清楚。不過,吐蕃時期的宗教 義理和壁畫的特點,在后宏期寧瑪派的教義和壁畫中,尚可略窺端倪。 貳、后宏期山南佛教寺院及其壁畫 朗達瑪在位期間(838 ~ 842 年),西藏佛教受到剪滅,此后百年史稱 “滅法期”或“黑暗時代”。據《智者喜宴》記載,吐蕃王朝崩潰后,云丹 系贊普后裔在桑耶地區繁衍,10 世紀中葉,云丹的第 6 世孫擦拉意希堅贊 成為桑耶地區的首領兼桑耶寺主,970 年,他派遣魯梅 喜饒楚臣等 9 人赴多康地區,隨喇欽學習戒律和經論。978 年,魯梅等人學成返回,在桑 耶寺、噶迥寺等地受戒僧人,建立各種道場如夜空繁星,此為后宏期“下 路宏法”的開端。11 世紀中葉,阿底峽入藏,此后,他從阿里前往衛藏, 在山南留下他親履的足跡;瑪爾巴、米拉日巴創立噶舉派,帕木竹巴支系 在山南獨樹一幟;12 世紀中葉開始,山南出現了不少寧瑪派掘藏師;與此 同時,噶當派、薩迦派也紛紛在山南建立自己的道場;14 世紀末,宗喀巴 長時間在山南活動,參拜各派上師,至 15 世紀初形成了格魯派。至此,藏 傳佛教各派在山南形成了交相輝映的景象,F將山南市后宏期各宗派寺院 的歷史沿革、義理和壁畫情況,分別予以敘述。 一、寧瑪派寺院 1. 歷史沿革 寧瑪,意為“古”或“舊”,意指其教義是從前宏期蓮花生、無垢友、毗 盧遮那、娘 丁增桑布等翻譯傳承下來的,是藏傳佛教*古老的一個宗派。 寧瑪派早期無固定的寺院、僧人組織和系統性的教義。 11 世紀,“三 素爾”在衛藏地區建立了一系列寺廟,“三素爾”是指素爾家族的三個人, “大素爾”索爾波且 釋迦迥乃(1002 ~ 1062 年)、“小素爾”索爾窮 喜饒扎巴(1014 ~ 1074 年)、卓浦巴 釋迦僧格(1074 ~ 1134 年),他們祖 父孫三代傳承前宏期的集幻心三大部密乘經典,稱為舊密咒派,寧瑪派這 個名字即是從釋迦迥乃開始的(圖 5)。約從 12 世紀中葉開始,山南地區出 現了不少寧瑪派掘藏師,發掘出朗達瑪滅佛時的伏藏。 安達娘 尼瑪畏賽(1124 ~?)是娘 丁增桑布的后代,安達是敬 稱,意為“領主”,他出生于措美當許,一生在措美、洛扎掘出不少伏藏, 被稱為寧瑪派上部掘藏師。12 世紀中葉,他修建了措美瑪吾覺寺、達瑪森 康寺,斘嵊X寺傳承了他的世系,在他的心傳弟子吐色 卓瓦袞時期進入 鼎盛時期。五世達賴后,瑪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