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帶著剪輯思維寫作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4486
- 條形碼:9787552034486 ; 978-7-5520-344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帶著剪輯思維寫作 本書特色
剪輯是電影之所以為電影的原因。作者Greg Loftin與包括Walter Murch,Juliette Welfling,Eddie Hamilton和Anne V.Coates在內的大師級電影剪輯師(他們的見解和智慧主導了本書)進行了協商,詳細闡釋了作為電影編劇,他們可以從剪輯大師的經驗之談中學習到什么樣的講故事的細微差別和編劇技巧。 此書告訴我們如何不僅通過文本,而且通過圖像和聲音來編寫更適合屏幕的故事。編劇被帶入機房內,以了解嘶嘶卷軸的秘密。
帶著剪輯思維寫作 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闡釋了作為電影編劇, 他們可以從剪輯大師的經驗之談中學習到什么樣的講故事的細微差別和編劇技巧。此書告訴我們如何不僅通過文本, 而且通過圖像和聲音來編寫更適合屏幕的故事。
帶著剪輯思維寫作 目錄
作者簡介
序
緒言
**章 制片廠的流放者
——我們是在寫電影的劇本,還是在寫電影的概念呢?編劇是怎么制作電影的
第二章 不連貫性
——庫里肖夫效應,以及剪輯是如何講述故事的:從文字到運動的畫面
第三章 魔法
——喬治·梅里愛給**個“帶著剪輯思維寫作”方法施了一些咒 語:
相似性替換剪輯
第四章 三條軸線
——暗示、制造疑問和動力驅動:三種對比并置可以把被動的觀眾變成參與故事發展的伙伴
第五章 暗示
——暗示是一種抒情的對比并置,它會讓觀眾加入自己的想象力和潛臺詞
第六章 制造懸疑
——我們可以移除或重新排列拼圖,從而吸引觀眾去尋找解決方案
第七章 動力驅動
——一點一點地切割時間,讓我們的故事充滿活力;剪輯創造了動作,
而觀眾注入了情感
第八章 上帝之城
——案例研究:捕捉到我們大部分剪輯動作的電影開場
第九章 被篡改的故事
——到目前為止,故事是在藝術電影還是主流電影之間,是剪輯還是不剪輯之間做出選擇
第十章 測謊儀
——剪輯的黑暗面:文字和動態圖像之間的“匹配差距”,以及剪輯如何揭示并修復
這些缺陷
第十一章 在剪輯室里寫作
——剪輯、混音并進行視覺預覽,
編劇變成了剪輯師
第十二章 孵化故事
——用文字、圖像和聲音寫作,剪輯可以講述故事,也可以驗證故事
第十三章 東拼西湊的藝術
——如何制造樣片
第十四章 休息站
——幾乎是結論了
參考文獻
后記
帶著剪輯思維寫作 節選
本書為寫作和制作之間開辟了一條新路。你寫下的每一個字都必須是可以被拍下來、被操作和被描述的。但當編劇獨自在電腦前工作時,這一點很容易被忘記。如果忽略了這一點,我們又繼續創作,甚至都不知道這已經不是在為電影制作而進行的創作了。 *初,是編劇們“制作”了電影。他們在電影制片廠上班,經常能看見電影的制作過程。但是這個行業變了,編劇們成了被制片廠流放的人。這樣做的后果喜憂參半。 現在,值得花一點時間來看看有哪些地方是我們想要努力改正的。 我們寫的是電影還是電影的概.念? 在好萊塢的無聲時代和有聲電影時代,編劇們在電影制片廠工作。那時,編劇們需要對電影制作工序有深入的了解。他們使用被稱之為連貫性劇本(Continuity Script)的劇本格式,這種格式不僅包含電影故事,還標注了關于相機角度、場景調度和剪輯等制作上的細節說明。這一代的編劇們精通電影制作的全過程,他們是真正意義上在為電影的拍攝和剪輯而寫 作。 到了20世紀50年代,大多數制片廠的寫作部門已經消失,“制片廠”不再是編劇們寫故事的地方。一種新的電影劇本格式——主場景劇本(the Master Scene)作為這一變化的一部分,成為了行業標準。這種劇本格式減輕了編劇們在寫作中需要說明制作細節(中景、主觀鏡頭、鏡頭拉近等)的負擔,這樣編劇就可以專注于故事本身。現在,幾乎任何一個有精彩故事的人都可以寫一個符合要求的劇本了。為了更好地寫作,編劇們可以從越來越多的劇本寫作書庫中獲得專業性建議。從那時到今天,與寫作劇本相關的書籍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它們代替了制片廠學徒制度和電影學校的作用。其中*優秀的幾本書重新定義了寫作的技巧,并真正幫助我們用新穎和奇特的思路來講故 事。 所有關于編劇的書都試圖在書市上有自己獨特的聲音——用一個不同的角度來描述寫作的技巧。但是他們都有一個統一的約定:不要提及拍攝角度、攝影機移動、聲音設計或剪輯。如果打破了這個規則,你和你的劇本都將直接墜入深淵。有時真的是這樣。當然,這種權威的說法來自電影行業和主場景劇本形式本身。從本質上說,這一規則完全是為了尊重導演的視角。 那么會有什么問題呢? 去掉所有這些鏡頭描述無疑是一件好事。對讀者來說,劇本變得更加清晰、簡潔、有代入感。對于導演和剪輯師來說,他們獲得了更充分的創作自由。對于編劇來說,他們不必預先設想拍攝的部分,終于可以專注于講自己的故事。正如著名的編劇指南書作家悉德·菲爾德所說: 你不必告訴導演、電影攝影師和剪輯師該如何工作。你的任務是寫劇本,給到他們充足的視覺信息,這樣他們就能用賦予紙面上的文字充滿戲劇性的生命。(《劇本:劇本創作的基礎》一書) 所有人都這么說,但是一些重要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編劇指南書的作者們如此強烈地堅持“不談攝影角度”的原則,甚至在他們的書中討論拍攝和剪輯都幾乎成為禁忌。但當你仔細一想,這樣的狀況其實很奇怪。想象一下,在一本為音樂作曲家寫的指南書里禁止討論關于樂器如何將樂譜轉換成聲音的問題。將講述我們故事的管弦樂隊(攝影機、聲音、剪輯等)拆散,編劇指南書徹底地屏蔽了故事與這些“樂器”的表現力、傾向性和動力之間的重要聯系。隨著時間的推移,“不談攝影角度”規則已經形成一種非技術性的觀點——我們將電影視為一個在銀幕上播放的成品,而不是一個需要劇組成員參與的項目。這一觀點的形成,是讓我們忽略電影制作中的技術部分而輕松地為電影概念寫作的原因。 在這本書里,我們說剪輯房是我們劇本的真正目的地。帶著剪輯思維寫作是將電影看作由影視片段所構成的產品。如果我們能將“帶著剪輯思維”作為講故事的核心,那么我們就又回到制片廠的寫作部門,開始“制作”電影了。
帶著剪輯思維寫作 作者簡介
格雷格·洛夫丁(Greg Loftin),編劇、導演,2007自編自導獲獎西部城市長片《撒克遜》(Saxon),2016年在埃克塞特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倫敦拉文斯伯恩大學,同時是英國第一個剪輯和后期制作本科項目的學科帶頭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