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東方考古(第17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77815
- 條形碼:9787030677815 ; 978-7-03-06778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方考古(第17集) 本書特色
本叢書內容以中國東方地區、東亞地區的考古學和古代文明研究為重點,廣泛吸收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體現了考古學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論和新方法。
東方考古(第17集) 內容簡介
《東方考古》是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和山東大學博物館聯合編輯的系列叢書,分集陸續出版。本叢書內容以中國東方地區、東亞地區的考古學和古代文明研究為重點,廣泛吸收國內外學者的近期新研究成果,體現了考古學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論和新方法。7集收錄了17篇研究論文、4篇調查報告和1篇訪談錄,內容涉及史前到歷史時期的聚落與社會考古、農業與手工業考古、美術與建筑考古等內容。 本書可供歷史學、考古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和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閱讀。
東方考古(第17集) 目錄
安徽裕溪河流域發現的石制品研究 馬歡歡 趙清坡 朔知 (1)
磁山文化的再研究 陳明輝 (17)
關中及周邊地區仰韶文化人文地理格局 張依萌 (36)
黃河流域龍山時代的鱷魚骨板探析 高江濤 (58)
甘青地區史前社會基層組織形態與環境演變關系研究——以建筑遺存為視角 李金斗 (72)
殷墟卜辭所見宗法釋例 楊坤 (90)
西周金文“王在周”所涉及建筑考述——兼說鳳雛三號基址大型石柱為宗廟碑 劉海宇 (111)
棗莊小邾國墓地出土與傳世昆君婦媿霝諸器銘文中的“昆” 黃錦前 (125)
論晉侯蘇鐘的年代和歸屬——兼論周厲王王年 張溯 (131)
論戰國楚墓隨葬車馬坑 印群 (145)
中國古代都城城郭制度考古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張建鋒 (160)
關夫子詩竹畫創作時代蠡考 鄒冬珍 衛文革 (170)
生物考古資料所見中原地區早期農業進程 陶大衛 (195)
寧夏隆德周家嘴頭遺址草拌泥初步分析 李曉彤 楊劍 王曉陽 靳桂云 (205)
農業向西南地區傳播的限制——基于溫度生態模型研究Jade D.Alpoim Guedes Ethan E. Butler著 王冰言譯 陳志遠 陳雪香校 (213)
江蘇鹽城東臺北海村制鹽遺址淺議 褚亞龍 李鵬為 (233)
試析當代國外制陶中的禁忌與祭祀 王迪 (244)
小黑石積石冢群2011年調查報告 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58)
煙臺三十里堡西漢墓地出土酒類遺存 閆勇 王述全 張帥 趙娟 (269)
濟南平陰翠屏山多佛塔建筑年代考 王晶 常祥 柴懿 劉麗麗 (277)
論山東平陰永濟橋的歷史與建筑 邢琪 何利 房振 (290)
所立卓爾 瞻之在前——劉敦愿先生學術貢獻與思想遺產訪談錄 郎劍鋒 (303)
Contents
Study on Stone Artifacts Found in Yuxi River Region in Anhui Ma Huanhuan Zhao Qingpo Shuo Zhi (15)
A Restudy of Cishan Culture Chen Minghui (35)
The Cultural Geography Pattern of Yangshao Culture in Guanzhong and Its Periphery Zhang Yimeng (57)
Exploratory Analysis on Chinese Alligator Remains from Yellow River Valley during the Longshan Period Gao Jiangtao (71)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in Ganqing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Remains Li Jindou (89)
An Explanation of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in Yin Xu.s Inscriptions Yang Kun (110)
A Study of the Buildings Involved Wangzaizhou in the Bronze Inscription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lso the Discussion of the Stone Pillar of No. 3 Fengchu Foundation is the Bei of the Ancestral Temple Liu Haiyu (124)
Kun in the Inscriptions of Various Bronzes Unearthed in Xiaozhu Cemetery of Zaozhuang and Handed Down Huang Jinqian (130)
Discussions on the Date and Owner of Jin Marquis Su bell and the Date of King Li of Zhou Zhang Su (143)
Discussion on the Funerary Chariot Pits of the Chu Grave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Yin Qun (159)
The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th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n Cheng-Guo System of Ancient Capital Cities in China Zhang Jianfeng (169)
Brief Analysis of Creating Era of Guan Fuzi.s Bamboo and Poet Drawing Zou Dongzhen Wei Wenge (194)
Multidisciplinary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arly Agriculture in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Tao Dawei (204)
Preliminary Study on Organic-tempered Daubs of Zhoujiazuitou Site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Li Xiaotong Yang Jian Wang Xiaoyang Jin Guiyun (212)
Modeling Constraints on the Spread of Agriculture to Southwest China with Thermal Niche Models Jade D.Alpoim Guedes Ethan E. Butler Translated by Wang Bingyan Proofread by Tan X Erdward Chen Xuexiang (232)
A Brief Discussion on Salt Making Site in Dongbeihai Village, Yanche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u Yalong Li Pengwei (243)
Analysis of Taboos and Sacrifices in Pottery Production in Contemporary Foreign Countries Wang Di (256)
Survey Report on the Xiaoheishi Stone Tombs in 2011 Dalia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267)
Yantai Sanshilipu Western Han Dynasty Tombs Unearthed Alcoholic Remains Yan Yong Wang Shuquan Zhang Shuai Zhao Juan (275)
A Study on the Architectural Age of the Duofo Pagoda in Cuiping Mountain, Pingyin District, Jinan, China Wang Jing Chang Xiang Chai Yi Liu Lili (289)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Building about Yongji Bridge in Pingyin, Shandong Province Xing Qi He Li Fang Zhen (302)
Rise Abave the Common Herb, Lcok Far Ahead: Interview Records on Mr. Liu Dunyuan.s Academic Contributions and Thought Heritage Lang Jianfeng (317)
東方考古(第17集) 節選
安徽裕溪河流域發現的石制品研究 馬歡歡1 趙清坡1,2,3 朔知4 (1. 山東大學文化環境與社會考古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3. 河南省東亞現代人起源國際聯合實驗室;4. 安徽大學歷史系) 內容提要:2012年2月,在長江中下游裕溪河流域調查期間發現了三勝窯廠和屏峰窯廠兩個舊石器地點,共獲得石制品54件,數量雖少,但類型豐富,具有代表性。極為罕見的是石核中有一件石英砂巖制成的細石葉石核,為華北細石器工業的典型器型。兩地點屬石片石器工業類型,在南方地區發現石片石器工業遺址為研究本地區古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及與周邊古人類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對研究我國南北方舊石器文化的分布及相互關系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長江中下游 細石葉石核 舊石器時代晚期 一、前言 裕溪河位于長江中下游安徽省境內,在此調查期間,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朔知研究員帶隊于2012年2月對該河流域的三勝窯廠和屏峰窯廠兩地點進行舊石器考古調查,屏峰窯廠地點曾于1988年發現,1991年發掘,獲石制品53件,此次是對其復查。本次調查共獲石制品54件,數量雖較少,但類型豐富,包括石核、石片、石葉、石器及斷塊等。本文僅對發現的石制品進行分類研究。 二、地理位置與地層 (一)地理位置 兩地點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南約4千米,北靠巢湖,東臨裕溪河。屏峰窯廠地點地理坐標N31°34′14″,E117°50′4″,海拔34米。三勝窯廠地點地理坐標N31°34′25″,E117°50′44″,海拔44米(圖一)。 (二)地層 裕溪河兩岸分布三級階地。一級階地為堆積階地,海拔約10米,下部為砂礫,上部為灰黃色砂土,未膠結。二級階地為堆積階地,海拔約20米,下部為砂礫,上部為棕黃色、棕褐色砂質亞黏土,常含鐵錳結核,堆積厚約10米。三級階地以堆積階地為主,海拔40米以上,下部為棕紅色或淺棕紅色泥質砂礫層,上部為棕褐色粉砂質亞黏土。屏峰窯廠地點位于二級階地,三勝窯廠地點位于三級堆積階地,均無文化層堆積。 圖一 三勝窯廠地點和屏峰窯廠地點地理位置示意圖 三、屏峰窯廠地點石制品 共獲石制品16件,原料以石英砂巖為主,占石制品總數70%(圖二)。類型包括石核、石片、斷塊及石器。以下對石制品進行分類描述: (一)石核 僅1件,單臺面錘擊石核。標本12CYP∶12,長42.16、寬68.34、厚117.03毫米,重433.1克。原料為石英砂巖。自然臺面,兩個剝片面。A剝片面臺面角83.6°,4個剝片疤,*大疤長43.3、寬50.48毫米,疤痕淺平,打擊點集中。B剝片面臺面角77°,僅一個剝片疤,長33.75、寬56.07毫米,疤痕較深,打擊點集中(圖三,3)。此石核利用率不高,處于使用階段。 圖二 石制品原料比例圖 (二)石片 4件,依據完整程度分為完整石片和斷片。 完整石片僅1件。標本12 CYP∶3,長66.73、寬103.24、厚22毫米,重151.61克,石片角96.8°。原料為石英砂巖。自然臺面。半錐體微凸,打擊點集中,放射線不明顯,無同心波;背面全疤。石片側緣磨損圓鈍(圖三,2)。 斷片3件。標本12 CYP∶16,長48.16、寬36.19、厚10.93毫米,重19.71克,石片角88.2°。原料為石英砂巖。打制臺面。半錐體微凸,打擊點集中,放射線較明顯,無同心波;背面有疤亦有自然面,側緣磨損(圖三,1)。 圖三 石核和石片 1. 斷片(12 CYP∶16)2. 完整石片(12 CYP∶3)3. 單臺面錘擊石核(12CYP∶12) (三)斷塊 4件。長19.3~79.12毫米,平均40.97毫米;寬10.04~73.45毫米,平均34.18毫米;厚4.86~31.85毫米,平均15.62毫米;重1.09~242.02克,平均70.49克。其中3件為石英砂巖,1件為板巖。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 (四)石器 7件。依據石器的*大長度,分為微型(<20毫米)、小型(≥20毫米,<50毫米)、中型(≥50毫米,<100毫米)3個等級。石器以小型為主,中型僅2件(圖四)。依據石器長寬指數和寬厚指數,應用黃金分割率(0.618)分為4種類型:Ⅰ—寬厚型;Ⅱ—寬薄型;Ⅲ—窄薄型;Ⅳ—窄厚型。石器以寬薄型為主,寬厚型、窄薄型、窄厚型各1件(圖五)。 依據功能分為修理石錘、刮削器、端刮器、砍砸器和鉆器。 圖四 石器長寬 圖五 石器長寬指數與寬厚指數 1. 刮削器 4件。依據刃數量分單刃和雙刃。 (1)單刃刮削器 2件。標本12 CYP∶15,長46.93、寬36.43、厚13.4毫米,重27.18克。原料為硅質灰巖。以扁平礫石為毛坯,從薄銳邊緣向兩側修理成刃,刃長24.3毫米,刃角44.8°。左圖刃AB上兩層修疤,修疤較小且深,呈魚鱗狀,連續分布;右圖刃AB僅一層修疤,疤痕較大淺平(圖六,5)。刃緣未見明顯使用疤,推測是原料質地較軟,易磨損,加之風化嚴重,故使用疤難以辨認。 圖六 石器 1. 修理石錘(12 CYP∶6)2. 砍砸器(12 CYP∶17)3. 端刮器(12 CYP∶5)4.雙刃刮削器(12 CYP∶1)5.單刃刮削器(12 CYP∶15)6.鉆器(12 CYP∶11) (2)雙刃刮削器 1件。直—尖雙刃刮削器。標本12 CYP∶1,長39.18、寬43.1、厚13.91毫米,重24克。原料為黑燧石。片狀毛坯。石片劈裂面微凸,背面有疤亦有礫石面。尖刃A由直—凸邊夾一角組成,刃角85°,正向修理,尖刃兩邊魚鱗狀修疤多達三層;直刃BC長32.04毫米,刃角47°,正向修理,兩層修疤,修疤相對較平,呈魚鱗狀,連續密集排列(圖六,4)。 將標本12 CYP∶1歸為雙刃刮削器,筆者尚有疑慮。通過觀察發現其具備以下特征:①器身扁平,經修理,類似刮削器,橫斷面呈D型。②AC面狹長,經預制修理。③AC面一側為劈裂面,一側為礫石面。④AB、BC修理成刃緣狀,薄銳鋒利。上述特征基本符合楔型細石核定義,未見剝離雞冠狀石葉,若歸為細石核,則屬預制階段。 虎頭梁遺址中發現的楔型細石核特點鮮明,學界多以此為標準對華北地區晚更新世細石器工業類型進行劃分,從而與周邊地區對比。依據朱之勇、高星對虎頭梁楔形細石核的類型學研究,標本12 CYP∶1與虎頭梁I型細石核相似。此類細石核*大特征是將臺面修成刃狀。毛坯主要采取單面修整,多數情況下核體一側平坦,另一側圓凸,橫斷面近似D型;前緣、后緣往往形成尖刃,易被誤認為雙刃刮削器。標本12 CYP∶1,臺面經橫向預制修理,與前緣、底緣一樣呈刃狀,向凸面傾斜,橫斷面成D型;剝片面向后下方傾斜,若此標本到使用后期則變成水滴形,但核體仍將保留D型特征。 此標本具備刮削器的特征,質地細膩,刃上修疤連續密集,刃緣薄銳鋒利,便于切割或刮削中軟性物質,因條件所限無法對標本進行高倍法微痕分析,故缺乏有力的使用證據,將其歸為刮削器似有證據不充分之嫌。同時該標本與虎頭梁I型細石核極其相似,未見剝離細石葉,仍無法明確將其歸為細石核,故筆者認為該標本屬刮削器還是楔形細石核預制階段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2. 端刮器 1件。標本12 CYP∶5,長29.27、寬14.89、厚7.29毫米,重3.89克。原料為石英砂巖。片狀毛坯。劈裂面微凸,背面全疤。以遠端修理成刃,刃長17.5毫米,刃角42.8°。正向修理,僅單層修疤,疤痕較小,連續分布(圖六,3)。 3. 砍砸器 1件。凸刃砍砸器。標本12 CYP∶17,長93.2、寬61.31、厚39.2毫米,重235.97克。原料為石英砂巖。片狀毛坯。劈裂面微凸,背面為自然面。利用石片遠端修理成刃,刃緣圓鈍,刃長92.02毫米,刃角56.2°。復向修理,僅單層修疤(圖六,2)。 4. 鉆器 1件。標本12 CYP∶11,長48.05、寬38.12、厚12.54毫米,重20.97克。原料為石英砂巖。片狀毛坯。劈裂面較平,背面為自然面。復向修理成刃,刃角82°,僅單層修疤(圖六,6)。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