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20世紀美國繪畫中的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5537
- 條形碼:9787552035537 ; 978-7-5520-355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世紀美國繪畫中的物 本書特色
什么是物?人與物的關系如何?從古希臘時期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對“物之物性”的追問,到18世紀康德提出“物自體”概念,再到19世紀馬克思用“物”、“物化”、“拜物教”等概念來闡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以及其后阿多諾、盧卡奇、廣松涉等人圍繞“物化”、“物象化”、“對象化”展開的討論,關于物的研究一直是學界不斷關注的課題。 本書從物在繪畫藝術中的作用出發,將美國繪畫的發展分為四個交錯的階段。**個階段是物之為物的傳統延續階段。第二個階段是物反客為主的崛起階段。第三個階段是物性的轉向階段。第四個階段是物卷土重來的反擊階段。
20世紀美國繪畫中的物 內容簡介
本書試圖探究什么是物,并分析繪畫中出現的技術物在20世紀美國不同階段的藝術中發生了哪些改變,以及這些改變何以能夠發生,進而映射出人與物關系的何種變化。作者運用圖像學分析、形式主義分析等手段,對繪畫中的物進行了藝術學和社會學的考察。 20世紀初,愛德華·霍普、安德魯·懷斯等美國藝術家延續了傳統繪畫中人與物分離、物從屬于人的方法,通過象征的途徑傳遞藝術家的聲音。 隨著宏大敘事的衰落,物在繪畫中的象征功能受到了質疑。自杜尚的現成品藝術開始,物被推向藝術的前臺,開始挑戰藝術傳統中神或人的主體地位。 到了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作為繪畫對象再現的物全面消解、隱退,畫家轉向了對材料、色彩、肌理、基底等物性的關注。抽象表現主義是一種逃離物本身轉而追求繪畫物性的精英性與思想性的嘗試。 此后,通過波普藝術,物實現了對藝術的統治。在消費社會、流行文化的背景下,物在繪畫中由象征走向了符號,完成了藝術與消費的共謀。 波普藝術之后,新表現主義等繪畫實踐嘗試摒棄消費社會借助物的力量對繪畫進行的控制,超越物體系,圍繞身體、死亡、身份、種族、政治等元素,走出了一條新的繪畫藝術道路。
20世紀美國繪畫中的物 目錄
目 錄
導 論
**節 關于物的考察
第二節 選擇美國作為樣本的原因
第三節 關于物與20世紀美國繪畫的研究文獻綜述
第四節 研究思路
**章 物之為物——傳統的延續
**節 西方繪畫傳統中對物的使用
第二節 20世紀美國繪畫中物之傳統的延續
第二章 物的崛起
**節 傳統的衰落
第二節 物的崛起
第三章 物的轉向——抽象表現主義繪畫
**節 對物的摒棄
第二節 從物向物性的轉向
第四章 物的統治——波普與消費社會
**節 波普藝術中的物
第二節 物化與符號化
第三節 物的背后
第五章 波普之后——物的危機
**節 新藝術形式與物的危機
第二節 物與繪畫的未來——兩種觀點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人名和術語索引
藝術作品索引
20世紀美國繪畫中的物 作者簡介
王赟平,高校教師、畫家、平面設計師。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學碩士,同濟大學哲學博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學院訪問學者。現為嘉興學院藝術設計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藝術哲學與當代設計美學。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