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三晉法學(第十五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619478
- 條形碼:9787521619478 ; 978-7-5216-194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三晉法學(第十五輯) 本書特色
本書由山西大學法學院主辦,是高質量的探討法律學術問題的論文集,收錄的文章涉及法學各個領域,尤其在能源法研究、地方法制史研究方面獨具特色。
三晉法學(第十五輯)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山西大學法學院主辦、王繼軍主編的探討法律前沿問題的論文集,自2006年開始,每年出版1輯。本次出版的第十五輯包含名家論壇、專題評論、法學各科專論、課題成果、法學教育等欄目,對各個部門法中的熱點問題作了學術探討與交流。第十五輯的很好篇目包括《搞好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之體會》《智能汽車時代交強險制度的變革 》《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侵權責任研究》《董仲舒思想的特點及其蘊含的法律因素》《扶貧成效考核評價的法治化檢視 ——基于21部省級地方立法文本的分析》《試論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政策與法律的協調》《認罪認罰從寬語境下精準量刑建議的實現途徑 》《既得受益權保護的靠前經驗與本土構建》等。
三晉法學(第十五輯) 目錄
探索與爭鳴
論交易習慣的司法適用
——以民法典第十條為視角 楊亞斐 汪淵智 /
論我國行政協議優先權的司法審查 趙銀翠 崔麗瓊 /
商事習慣的司法適用 喬路輝 劉麗萍 /
法學各科專論
消費者無理由退貨權制度實施研究 武繼華 /
賈誼法律思想中的犯罪學理念探析 江麗 段知壯 /
法治鄉村建設中的“三治融合”理念與方式 史鳳林 李怡凡 /
公共法律服務模式比較與山西借鑒 史翰青 /
論網絡時代下公民隱私權的憲法保護 何建華 張晟 /
監護人處分未成年人財產效力研究 王淑娟 陳建玲 /
我國預重整制度的完善 李曉燕 延莎靜 /
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實踐的法律分析 游文亭 /
關于反對浪費糧食食品的法律調整問題 董玉明 石健 /
美國對中資銀行長臂管轄的法律分析及對策研究 溫樹英 閆亞男 /
“一帶一路”國際技術合作的綠色保障機制構建研究 秦倩 /
目錄 三晉法學(第十五輯)網絡小說抄襲的證明問題研究 馬愛萍 常慧英 /
人工智能介入司法裁判的兩面性思考 毛瑞兆 秦虹潔 /
《未成年人保護法》“學生欺凌”概念解讀 張曉亮 李鑫 /
論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陳晉勝 王姝冬 /
民營企業家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研究 宋嘉鑫 /
論認罪認罰案件中的證據開示制度 王丹 /
課題成果
論中國律師職業化進程的起點 史永麗 /
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侵權損害賠償數額認定的思考 趙小平 孟慶雪 /
法學教育
《中國法律史教學基本要求(建議稿)》撰寫報告 張生 /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思考 周子良 /
本科生科研訓練問題討論
——以某校法學專業為例 李麒 /
三晉法學(第十五輯) 節選
…… 一、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發布的《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我國高等法學教育存在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不夠深入,培養模式相對單一,學生實踐能力不強,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培養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意見要求各高校進行分類培養卓越法律人才的改革。具體而言,就是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為重點,以培養涉外法律人才為突破口,以培養西部基層法律人才為著力點,其目標在于應用型、復合型的法律職業人才培養。 辛濤、黃寧認為:“復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人才。”辛濤、黃寧:《高校復合型人才的評價框架與特點》,載《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從高校現有課程體系來看,英語、計算機等課程的開設,即是針對地方高校卓越法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而設置。當今世界應是全球化的世界,亦是科技化的世界。掌握一門外語,擁有較高的外語水平,是促進國際學術交流,解決國際爭端的必要能力。而置身于大數據的背景下,法學領域也需要擁有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利用互聯網科技實現行業內的檢索、統計等,因而該部分課程能夠符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潘懋元、石慧霞認為:“應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論規范指導下,從事非學術研究性工作,其任務是將抽象的理論符號轉換成具體的操作構思或產品構型,將知識應用于實踐。”潘懋元、石慧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歷史探源》,載《江蘇高教》2009年第1期。通過上述概念可知,應用型人才更加強調在知識基礎上的創新性、實踐性。而目前高校現有課程體系的實施,更多的是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對各部門法進行課堂講解,實踐教學部分集中于短期的社會實踐與畢業論文寫作,在應用課程的設置上存在明顯不足,顯然難以達到意見要求的“提高學生運用法學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促進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深度銜接”的預期目標。 地方高校法學本科教育采取統一的課程體系。盡管統一的課程體系有著自身相應的優勢,如有利于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對各部門法的了解等,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也體現出其缺陷:其一是未能發揮地方高校自身的特色。例如,山西各開設有法學專業的地方高校,在本專業之余均有自身特色,如山西大學法學院作為具有百年歷史的學院,擁有比較齊全的專業和厚重的文化傳承;山西財經大學作為山西重要的高等學府,財經特色突出等,而法學專業應用于各行各業中,在國家民主法治建設中發揮著基礎作用。而課程體系設置采取統一的標準,顯然無法發揮地方高校的自身特色。其二是未能發揮地方高校自身師資優勢。除地方高校自身各有特色外,地方高校的師資優勢也并不相同。如山西大學法學院擁有較強的師資隊伍,2018年山西大學法學院取得了法學一級博士點,并形成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和法學理論 4 個專業方向, 其中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為特色方向。太原科技大學在訴訟法方向擁有較強的師資力量等。設置統一的課程體系亦不能發揮地方高校的師資優勢。其三是未能考慮學生的專業興趣與職業志向。“興趣是*好的老師”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說明專業興趣的重要性。由于法律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學專業知識范圍也十分廣泛,想要通過大學四年時間全部學習法學的知識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我們有所取舍。而設定統一的課程體系,不考慮學生的專業興趣與職業志向顯然并不是實現取舍的*好安排。 ……
三晉法學(第十五輯) 作者簡介
王繼軍,男,1956年出生。河北淶水人,中共黨員,山西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經濟法學和政府法制研究。中國法學會理事、山西省法學會常務理事、山西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山西省司法鑒定工作委員會委員、太原市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山西省法學學科帶頭人、山西省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法學組組長。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