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古村古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962630
- 條形碼:9787533962630 ; 978-7-5339-626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村古俗 本書特色
直面現代社會中民間文化遺產快速消亡的殘酷現實 記錄風雪兼程、篳路藍縷的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歷程 展現多年努力下的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豐碩成果 古村·古俗: 保護好我們的根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民族的DNA 美在民間在文化遺產中在傳統里 古藝: 尊重工匠之道守住技藝之魂厚植文化之根 保護民間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的DNA
古村古俗 內容簡介
本書是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馮驥才數十年來從事中國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思想結晶,由古村、古俗兩部分內容組成。其中古村部分集錄有16篇文章,古俗部分輯錄有20篇文章。闡釋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面對的困境、文化遺產保護調查的進展、取得的保護成果以及需要繼續致力的地方。 在現代化和社會快速發展的沖擊下,人們與傳統日漸疏離,馮驥才強烈關切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主動承擔起發掘、保護、傳承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重擔,承擔起對全社會呼吁、宣傳、弘揚中華民族很好傳統文化的義務,通過幾十年風雨兼程在非遺大地上的實實在在的工作,致力于讓人民真正認識到很好傳統文化,并在認識的過程中自覺承擔起文化傳承和保護的責任。《古村·古俗》一書即是為延續很好傳統文化根脈創作的具有創新性、開創性的系列文學作品,更是寫給每一位中國人的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動指南,對堅定文化自信、提升國民素養、提升文化軟實力都有著非凡意義。
古村古俗 目錄
古村
大雪入絳州
榆次后溝村采樣考察記
誰救四堡?
土樓的活法
奇鄉李方屯
半浦村記
水西莊
保定二古村探訪記
太行山的老村子
黃海邊古漁村探訪記
涂了漆的苗寨
晉地三憂
白洋淀之憂
我為慈城擔憂
胡卜村的鄉愁與創舉
中國*古老的村落在哪里?
古俗
打樹花
拜燈山
長春薩滿聞見記
小雨入端午
七夕·摩喝樂·仲爺
進香
年意
守歲
逛娘娘宮
年夜思
過年和辟邪
年文化
除夕情懷
大年三十
終歲平安
老母為我“扎紅”帶
春節是懷舊的日子
福字是*深切的春節符號
團圓,春節的**主題
春運是一種文化現象
古村古俗 節選
年文化 在中國民間,*深廣的文化,莫過于“年文化”了。 西人的年節,大致是由圣誕到新年,前后一周;中國的舊歷年(現稱春節)則是早早從吃一口那又黏又稠又香又熱的臘八粥時,就微薄地聽到了年的腳步。這年的行程真是太長太長,直到轉年正月十五鬧元宵,在狂熱中才畫上句號。算一算,四十天。 中國人過年,與農業關系較大。農家的事,以大自然四季為一輪。年在農閑時,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騰;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熱望熊熊燃起。所以,對于中國人來說,過年是非要強化不可的了。或者說,年是一種強化的生活。 這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過年上。平日竭力勤儉,歲時極盡所能。緣故是使生活靠向理想的水平。過年是人間生活的頂峰,也是每個孩子一年一度燦爛的夢。 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物。那么中國人崇拜什么?崇拜太陽?崇拜性?崇拜龍?崇拜英雄?崇拜老子?崇拜男人?崇拜祖先?崇拜皇帝和包公?……非也!中國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過日子”往往被視為生存過程。在人們給天地三界諸神眾佛叩頭燒香時,并非信仰,亦非尊崇,乃是企望神佛降福人間,能過上美好又富裕的生活。這無非借助神佛的威力,實現向往;至高無上的仍是生活本身。 在過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這生活與迷人的理想混合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等到過了年,人們走出這年所特有的狀態,回到生活里,年的感覺也隨即消失,好似一種幻覺消散。是啊,年,實際是一種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種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于是,無論衣食住行,言語行為,生活的一切,無不充溢著年的內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說鞭炮、春聯、“福”字、年畫、吊錢、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燈謎、花會、祭祖、拜年、壓歲錢、聚寶盆等等,這些年的專有的物事;打比方,單說餃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節,卻非比尋常。從包餃子“捏小人嘴”到吃“團圓餃子”,都深深浸染了年的理想與年的心理。 而此刻,瓶子表示平安,金魚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延綿,桃子表示長壽,馬蜂與猴表示封侯加官,雞與菊花都表示吉利吉祥……生活中的一切形象,都用來圖解理想。生活敷染了理想,頓時閃閃發光。 對于崇拜生活的民族來說,理想是一種實在的生活愿望。 生活中有欣喜滿足,也有苦惱失落;有福從天降,也有災難橫生。年時,站在舊的一年的終點上,面對一片未知的生活,人人都懷著這樣的愿望:企盼福氣與懼怕災禍。于是,千百年來,有一句話,把這種“年文化心理”表現得簡練又明確,便是:驅邪降福。 這樣,喜慶、吉祥、平安、團圓、發財、興隆、加官、進祿、有余、長壽等等年時吉語,便由此而生。這些切實的生活愿望,此刻全都進入生活。無處沒有這些語言,無處不見這些吉祥圖案。一代代中國人,還由此生發出各種過年方式,營造出濃濃的年的環境與氛圍。長長四十天,天天有節目,處處有講究,事事有說法,這色彩與數字都有深刻的年的內容,這便構成了龐大、深厚、高密度的年文化。 年是自然的,年文化是人為的。它經過精心安排。比方,年前一切籌備的目標都是家庭,人也往家里奔,年夜大團圓的合家飯是年的*高潮;過了年,拜年從家庭內部開始,到親戚、再到朋友,逐步走向社會;到了正月十五鬧元宵,就純屬社會活動了。這年的行為趨勢,則是以家庭為核心,反映了對家庭幸福的企望與尊愛。 年文化又是極嚴格的。它依照自己特定的內涵,從生活中尋找合適的載體。拿物品來說,蘋果代表平安,自然就成為年節走紅的禮品;梨子有離別意味,在歲時便被冷落一旁;年糕可以用來表示高高興興,它幾乎成了年的專利品;而鞋子與“邪”字諧音,便在人們口中盡量避免提及。年,就這樣把它可以利用的一切,都推到生活的表面,同時又把自己深在的含意凸現出來。故而,年文化十分鮮亮。 濃濃的年文化,釀出深深的年意年味。中國人過年追求這種年意與年味,當然也就去加強年文化了。 中國人對生活的態度十分有趣。比如鬧水的龍和吃人的虎,都很兇惡。但在中國的民間,龍的形象并不可怕,反而要去耍龍燈,人龍一團,喜慶熱鬧;老虎的形象也不殘暴,反被描繪得雄壯威武,憨態可掬,虎鞋虎帽也就跑到孩子身上。通過這種理想方式,生活變得可親可愛。同樣,雖然生活的愿望難以成真,但中國人并不停留在苦苦期待上,而是把理想愿望與現實生活拉在一起,用文化加以創造,將美麗而空空的向往,與實實在在的生活神奇地合為一體。一下子,生活就變得異樣地親近、煌煌有望和充滿生氣了。這也是過年時我們對生活一種十分特別又美好的感覺。 這一切都源于中國人對生活的崇拜。 中國人不把理想與現實分開,將理想懸掛云端,可望而不可即;而是把物質的和精神的生活視為一體,相互推動,相互引發,用生活追求愿望,用愿望點燃生活,尤其在新春伊始,企望未來之時,這種生活觀被年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和無限迷人。 一代代中國人就這樣,對年文化,不斷加強,共同認同,終于成為中國人一股巨大親和力和凝聚力之所在。每一次過年,都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發揚,一次民族情結的加深,也是民族親和力的自我加強。于此,再沒有別的任何一種文化能與年文化相比。 年文化是與民族共存的文化。 然而,應當承認,年文化受到空前猛烈的沖擊。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西方文化的沖擊。現在中國人的家庭中,年輕人漸漸成為一家之主,他們對闖入生活的外來文化更有興趣;二是人們的社會活動和經濟行為多了,節日偏愛消閑,不愿再遵循傳統的繁縟習俗;三是年文化的傳統含義與現代人的生活觀念格格不入;四是年畫、鞭炮、祭祖等方式一樣樣從年的活動中撤出;有一種說法,過年只剩下吃合家飯、電視春節晚會和拜年三項內容,而拜年還在改變為“電話拜年”,如果春節晚會再不帶勁,真成了“大周末”了。 沒有年意了!沒有年味了!恐怕這是當代中國人一種很深的失落,一種文化的失落。 可是,當我們在年前忙著置辦年貨時,或者在年根底下,在各地大小車站,看著成千上萬的人,擁擠著要搶在大年三十回到家中——我們會感到年的情結依然如故,于是我們明白,真正缺少的是年的新的方式與新的載體。 是我們自己把年淡化了。 如今,春節已是一半過年,一半文化。但由于長久以來,一直把年文化當作一種“舊俗”,如今依舊不能從文化上認識年的精神價值,所以在年味日漸淡薄之時,我們并無憂慮。難道只有等待社會文明到了相當程度,才會出現年的復興? 復興不是復舊,而是從文化上進行選擇與弘揚。現在要緊的是,怎樣做才能避免把傳統扔得太快。太快,會出現文化上的失落與空白,還會接踵出現外來文化的“倒灌”和民族心理的失衡。 建設年文化,便是一個太大的又不容忽視的文化工程。
古村古俗 作者簡介
馮驥才,祖籍浙江寧波,1942年生于天津,中國當代作家、畫家和文化學者。現任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民協名譽主席、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等職。他是“傷痕文學”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說”在當今文壇影響深遠。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已出版各種作品集二百余種。代表作《啊!》《雕花煙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蓮》《珍珠鳥》《一百個人的十年》《俗世奇人》《單筒望遠鏡》《藝術家們》等。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韓、越等十余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種譯本五十余種。多次在國內外獲獎。他倡導與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傳統村落保護等文化行為對當代人文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