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兒童微生態學臨床應用(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6541
- 條形碼:9787030686541 ; 978-7-03-06865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兒童微生態學臨床應用(精) 本書特色
這本新著作系統闡述了兒童微生態學的特點、研究范疇、倫理,微生態學研究新技術,生命早期微生物組群建立、演替與兒童健康,微生態與疾病診治等;*顯著的特點是“兒童微生態學的臨床應用”,把新的理念、新的科學研究進展結合臨床,以臨床實際病例、圖文并茂的形式,從微生態學的角度分析病例,并提出相應建議。對提高和加強臨床醫生對微生態學概念的理解與重視,指導保護機體微生態平衡進行臨床實踐有著非常寶貴的意義。
兒童微生態學臨床應用(精) 內容簡介
醫學微生態學是近年來國內外日益興盛起來的研究領域,其中兒童微生態學的發展對兒童發育和疾病的臨床診治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總論部分講述兒童微生態學基本理論,分6章介紹微生態學概述,生命早期微生物組群建立、演替與兒童健康,微生態學研究的用途,微生態學的臨床檢測與評估,臨床調整微生態學的策略,兒童微生態臨床醫療科研的倫理問題;下篇各論部分講述兒童疾病譜與微生態學,分9章別介紹新生兒系統疾病、兒童呼吸系統疾病、胃腸疾病、肝膽疾病、營養內分泌疾病、過敏性疾病、神經精神疾病、其他系統性疾病及兒童危重及感染癥的診治與微生態學臨床應用。編者抓住當前熱點課題,根據大量相關的臨床實踐,對微生態學在兒科疾病診治中的應用發展做了系統性總結。 全書立意獨特、條理清晰,既有理論探討,又結合臨床案例,適合各層次臨床兒科醫師、研究者、護理人員閱讀使用。
兒童微生態學臨床應用(精) 目錄
上篇 總論部分 兒童微生態學基本理論
第1章 微生態學概述 2
**節 微生態學學科定義和研究范疇 2
第二節 國內外微生態學的研究歷程 3
第三節 兒童微生態學的建立和發展 4
第四節 微生態學研究熱點與面臨的挑戰 6
第五節 微生態學和兒童微生態學發展展望 7
第2章 生命早期微生物組群建立、演替與兒童健康 10
**節 嬰兒腸道微生物起源假說 10
第二節 微生物組群的建立和演替 13
第三節 生命早期營養和微生物建立與兒童生長發育 17
第3章 人體微生態學研究的用途 23
**節 微生態與疾病預防 23
第二節 微生態與疾病診治 27
第三節 微生態移植與微生態資源利用 30
第4章 微生態學的臨床檢測與評估 35
**節 常用微生態研究技術 35
第二節 微生態技術在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36
第5章 臨床調整微生態學的策略 44
**節 益生菌制劑 44
第二節 食物調整微生態 46
第三節 藥物的微生態作用 48
第四節 糞菌移植 50
第6章 兒童微生態臨床醫療科研的倫理問題 57
**節 兒科臨床醫療的一般倫理問題 57
第二節 兒科醫學研究的倫理問題 58
第三節 兒童微生態研究的倫理 62
下 篇 各論部分 兒童疾病譜與微生態學
第7章 新生兒系統疾病與微生態學臨床應用 68
**節 早產兒微生態學 68
第二節 新生兒黃疸及臨床微生態學 74
第三節 新生兒敗血癥及臨床微生態學 84
第四節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及臨床微生態學 95
第五節 先天性巨結腸及臨床微生態學 102
第8章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與微生態學臨床應用 113
**節 呼吸道微生物群及其意義 113
第二節 反復呼吸道感染及臨床微生態學 117
第三節 小兒肺炎及臨床微生態學 124
第四節 小兒支氣管哮喘及臨床微生態學 133
第9章 小兒胃腸疾病與微生態學臨床應用 143
**節 小兒腹瀉病及臨床微生態學 143
第二節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及臨床微生態學 153
第三節 炎癥性腸病及臨床微生態學 163
第四節 功能性胃腸病及臨床微生態學 177
第五節 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及臨床微生態學 187
第10章 小兒肝膽疾病與微生態學臨床應用 199
**節 病毒性肝炎及臨床微生態學 199
第二節 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臨床微生態學 209
第三節 嬰兒膽汁淤積性肝病及臨床微生態學 216
第四節 肝衰竭和肝移植及臨床微生態學 224
第11章 小兒營養內分泌疾病與微生態學臨床應用 233
**節 兒童營養不良及臨床微生態學 233
第二節 兒童肥胖及臨床微生態學 242
第三節 兒童糖尿病及臨床微生態學 250
第12章 兒童過敏性疾病與微生態學臨床應用 260
**節 食物過敏及臨床微生態學 260
第二節 兒童特應性皮炎及臨床微生態學 272
第三節 兒童銀屑病及臨床微生態學 278
第13章 兒童神經精神疾病與微生態學臨床應用 287
**節 孤獨癥譜系障礙及臨床微生態學 288
第二節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及臨床微生態學 296
第三節 抽動障礙及臨床微生態學 302
第四節 兒童癲癇及臨床微生態學 307
第五節 兒童青少年多發性硬化及臨床微生態學 312
第六節 情緒障礙:兒童焦慮障礙及臨床微生態學 319
第14章 其他系統性疾病與微生態學 329
**節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及臨床微生態學 329
第二節 兒童泌尿系統疾病及臨床微生態學 337
第三節 兒童白血病及臨床微生態學 345
第四節 兒童心肌損害及臨床微生態學 352
第15章 兒童危重及感染癥與微生態學臨床應用 360
**節 膿毒癥及臨床微生態學 360
第二節 手術、創傷感染及臨床微生態學 368
彩圖 377
兒童微生態學臨床應用(精) 節選
上篇 總論部分 基本理論 第1章 微生態學概述 **節 微生態學學科定義和研究范疇 一、生態學的提出和研究內容 生態學(ecology)的概念是1866年由Haecke等首先提出,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生態學是研究機體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生命學科,其內容十分廣泛。 生態學有兩個層面內容,一是宏觀生態學內容;二是微觀生態學內容。前者已被人們廣泛認識和理解,已經得到方方面面的重視和保護,如保護人類環境,保護地球,保護海洋,保護濕地,不斷維護動物多樣性,維護植物多樣性,不斷建立防災減災措施等已經深入人心,并已逐漸形成人們的自覺行為;然而微觀生態學內容遠未被人們認識和體會,各種微觀生態學的內容對機體影響同樣十分重要。微生態學是微觀生態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微生態學的定義和研究對象 1.微生態學術語的提出.微生態學(microe-cology)一詞是東德Haenal和Lohmann在1964年召開的**屆國際微生態學研討會(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Microecology)上首次提出的,國際上曾經以悉生生物學(gnotobiology)為學科名稱并召開了10屆國際會議。自2006年以來,醫學界主流學術期刊多用微生物組(microbiome)一詞代表動植物體內的微生物總和,并未含有生態的意思。我國微生態學奠基人魏曦院士和著名醫學微生物學家劉秉陽教授1981年在主持召開**屆全國微生態學學術會議上正式引用這個術語,至今在我國一直沿用。 2.微生態學的定義.1977年沃克 魯什(Volker Rusch)首次給出的定義“微生態學是研究機體正常 微生物群與其宿主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是微觀層次的生態學,即細胞或分子水平的生態學”。1985年我國康白教授給出定義“研究微生物與微生物、微生物與宿主以及微生物和宿主與環境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3.微生態學的研究內容.正常情況下,微生物群與其宿主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和影響;始終保持動態平衡,維持終身;宿主為其棲生微生物群提供生存繁衍、營養代謝等必不可少的條件和場所,而這些正常微生物群又為宿主提供其機體本身不能實現和不可取代的支持與幫助,如合成維生素、分解食物,促進消化吸收、促進營養代謝,促進機體免疫功能的形成與成熟,促進器官成熟,延年益壽、抗病治病等。 微生態學所研究的內容正是機體的正常微生物在其細胞水平、分子水平與機體本身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微生態學與細胞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學、免疫學、信息學、酶學、自動控制學等有著廣泛的聯系。 三、醫學微生態學的定義和研究對象 1.醫學微生態學的定義.微生態學包括植物微生態學、動物微生態學和人體微生態學。人體微生態學又稱醫學微生態學。醫學微生態學(medicalmicroecology)是研究人體正常微生物群與人體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內容。 2.醫學微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實際上,人們早已認識到人體及其人體周圍環境中存在大量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群,在這些大量微生物群中絕大多數是對人體有益而無害的微生物群,其中只有極少數是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群。過去醫學微生態學多研衣原體、立克次體、病毒、原蟲等十分廣泛的微生究以細菌為主的微生物群在人體中的作用,現在的物群種了。 第二節 國內外微生態學的研究歷程 一、微生態學研究三階段 微生態學是人們對自身內外環境微生物從致病性角度上升到生理功能學角度的認知轉變大環境下建立起來的,從臨床實踐角度,將微生物與人類健康疾病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歷程分為以下3個階段。 1.萌芽階段.1676年荷蘭的列文虎克發明了人類**臺顯微鏡,讓人們看到了微生物,開始了微生物學研究。由于受到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術的限制,早期微生物學研究僅限于形態學描述和分門別類,發展緩慢。 直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出現了3位劃時代的人物,直接促進了微生物學發展和微生態學的崛起。法國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年)揭示了微生物是造成腐敗發酵的原因,他認為腸內發酵是必需的,是人類和動物獲得營養不可缺少的過程,提出了微生物有益的觀點。俄國的梅奇尼科夫(Elie Metchnikoff,1845—1916年)進行了一系列長壽與酸奶的研究,發現乳酸桿菌能拮抗大腸埃希菌的腐敗作用,減少酚、皂酚、靛基質及其他氨類物質的有害作用,起到延年益壽功效,他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促進腸道菌群平衡,有助于健康長壽。德國的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年)是病原菌研究的鼻祖,他提出的確定病原菌的“科赫法則”使得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成為發現病原菌的黃金時代,并且一直是現代醫學研究疾病因果關系遵循的原則,巴斯德的發酵學說、細菌與營養關系及細菌有益學說,已被現代科學接受。梅奇尼科夫的乳酸桿菌拮抗腸內腐敗菌學說、健康長壽理論迄今仍為當代人所接受,飲用酸奶已風靡全球。 這一階段有兩件事值得被歷史銘記,一個是法國巴黎兒童醫院的Tisser醫師(1899年)通過比較母乳喂養兒與奶粉喂養兒的糞便涂片發現了雙歧桿菌,進一步研究發現雙歧桿菌不僅與腹瀉發生頻率有關,還與兒童營養有關,這一發現吹響了對正常微生物群或生理性細菌研究的號角。另一個是德國的婦產科醫師Doderlein(1890年),他*先發現健康女性陰道中主要寄居著一種大的革蘭氏陽性桿菌,而這種大桿菌數量減少同時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及其他菌增加,是患陰道病的征兆。Doderlein醫師的發現奠定了陰道微生態學的基礎。 2.停滯階段.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微生態學的發展處于停滯階段。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世界大戰的爆發,促進了傳染病的大流行,迫使人們將研究重點轉移到研究和發現致病微生物上。另一方面在“科赫法則”指導下,各國細菌學家陸續發現許多人類和畜、禽的烈性傳染病的病原體,如鼠疫耶爾森菌、炭疽桿菌、霍亂弧菌、破傷風梭菌、白喉棒狀桿菌等,其他普通傳染病如猩紅熱、產褥熱、白喉、百日咳等都被發現。這些因素客觀上促進了微生物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強化了人們對細菌是病原菌的認識,也就是說,人們主要認為微生物是有害的,從而忽略了對正常微生物群的研究,造成微生態學發展處于停滯階段。 3.發展階段.抗生素的出現打破了微生態學領域研究停滯的局面。1928年亞歷山大 弗萊明意外發現了首個抗生素——青霉素,1942年開始大批量生產上市,20世紀40年代鏈霉素被發現?股氐某霈F挽救了億萬人的生命,將人類預期壽命延長了20年,成為科學史*偉大的發明之一,但其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耐藥性、各種毒性的負面作用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抗生素應用所導致的二重感染、菌群失調都與正常微生物群在宿主體內定性、定量、定位上的生態學變化有關,由此引起人們對正常菌群結構和功能進行研究的興趣,推動了對微生態學基本規律的研究進程。 二、國外微生態學研究的發展 1977年,Volker Rusch博士確定“微生態學”學科定義后,在德國漢堡創建了世界上**個微生態學研究所,專門研究改善腸道生態環境的“生理性細菌治療”。 2005年13個國家的科學家在巴黎召開“人體微生物組研究計劃”圓桌會議,從此引爆了全球范圍內人體微生態研究突飛猛進發展的動力引擎。該圓桌會議達成共識,組建“國際人類微生物組聯盟”,動員全球的力量,開展“人類微生物組計劃”,把人體共生微生物組的基因組成全部測定出來,從而推動菌群與健康的研究。 隨后歐盟啟動了著名的MetaHIT計劃,中法雙方聯合啟動了腸道基因計劃(MetaGUT),美國也啟動了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MP),隨后加拿大、日本、法國、新加坡等也分別實施相關計劃,試圖研究本國的人體微生態與健康疾病的問題。 目前權威學術刊物如《細胞》《自然》《科學》發表的有關腸道菌群與疾病和健康關系的研究論文已經有上百篇,其他各類生物醫學刊物的相關論文已有上千篇。包括肥胖、糖尿病、癌癥、孤獨癥(又稱自閉癥)等在內的50多種疾病都有證據表明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系,而通過配方營養、益生菌、益生元和藥物調節菌群預防和減輕疾病的報道更是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用糞便菌群移植治療頑固性腹瀉成為 2013 年世界矚目的十大科技進展。 三、我國微生態學研究的發展 我國科學家在人體微生態領域的研究與國際同步。中國科學家們是風起云涌的國際人體微生物組研究領域的弄潮兒。 魏曦教授早在1950年就注意到了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調問題,指出“在光輝的抗生素降臨之后,我們必須注意其帶給人類的陰影,即擾亂正常微生物群和引起的菌群失調”。他認為抗生素干擾了人類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必然導致機體的一系列不良反應,即菌群失調癥(二重感染)。他的學生康白教授在總結了前人各種論述基礎上提出了對應于宏觀生態平衡的微生態平衡理論。 中國是*早研究開發人用益生菌制劑,開辟益生菌制藥工業的國家之一。1981年由魏曦院長和康白教授開發了“促菌生”(蠟樣芽孢桿菌)獲得國家發明獎,并在第七屆國際悉生生物學學術大會上報告;1992年研發上市了“麗珠得樂” (青春雙歧桿菌)。截至目前,共有20余種人用益生菌制劑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藥準字號。 上海交通大學趙立平、深圳華大基因從一開始就參加“國際人類微生物組聯盟”的活動,2014年浙江大學李蘭娟院士成為該聯盟的輪值主席。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學組織中英兩國科學家多學科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發表通過尿液代謝物和腸道菌群的關聯分析來研究腸道細菌的潛在功能的方法,成為人體微生物組領域被引用*多的論文之一。2010年,深圳華大基因與歐盟科學家合作,在《自然》雜志發表**個人類腸道微生物組基因目錄。2012年華大基因再次在《自然》雜志發表大規模測序對比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腸道菌群差異的論文。2012 年底,上海交通大學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發表論文,報道了一株來自肥胖患者腸道的條件致病菌,能在無菌動物中引起肥胖,得到了國際學術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與報道。2014年,浙江大學與法國科學家合作,在《自然》雜志發表了肝硬化患者的腸道菌群結構特征,為疾病的診斷和預防治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發表論文,不僅通過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證實了漢代經方“葛根芩連湯”對糖尿病顯著的治療效果,并且提供了分子證據,表明該復方中藥可能是通過調整菌群來發揮藥效的。 第三節 兒童微生態學的建立和發展 一、兒童微生態學研究的重要性 兒童微生態學(children microecology)是專門研究兒童微生態的學科。其內容十分豐富。兒童微生態學不僅具有微生態學的共同點,更具有兒童各年齡階段生理和生長發育的特點,其微生態系統在初始建立、形成、完善和成熟過程中會受到自身與外界的諸多因素影響,顯得十分脆弱,極易發生生態失衡的許多特點。 兒童時期是一生中生長發育的時期,同時也是*容易受到自身和其周圍環境影響、*容易受到傷害的時期。兒童期生長發育狀況、健康狀況將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的一生。人的一生經過胎兒期、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青春期步入成年期,再經過青壯年期和中年期,進入老年期。 我們知道人出生后隨年齡增長才逐漸建立和形成自身的微生態系統。新生兒至嬰兒期微生態系統建立、形成、完善、成熟、是否平衡穩定等,對兒童期免疫系統、消化吸收功能、器官發育成熟均有重要影響,甚至可能會影響一生的健康。同時母親在妊娠過程中,分娩方式、喂養方式和不同疾病等也會影響兒童的微生態系統,因此研究兒童微生態學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二、兒童微生態學特點 人和動物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