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技術史第Ⅶ卷:20世紀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871620
- 條形碼:9787500871620 ; 978-7-5008-716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技術史第Ⅶ卷:20世紀下 本書特色
這八卷著作構成了一座學識紀念碑。 《自然》( Nature ) 這是關于技術史的明晰的、權威的資料來源。 《醫學史》( Medical History ) 對技術專家、歷史學家、科學家以及普通的讀者而言,這是他們學習和激發興趣的取之不盡的源泉……作為對人類文化之技術方面的完整認識,本書是宏偉的、卓然超群的。 《物理學與技術》( Physics and Technology ) 整部著作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是對這一主題的*全面的處理,對任何學術圖書館或公共圖書館都是不可或缺的。 《美國歷史評論》(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
技術史第Ⅶ卷:20世紀下 內容簡介
《技術史》共八卷,本卷為第七卷,與第六卷共同關注了20世紀上半葉(約1900年至約1950年)的技術。20世紀上半葉發生了深刻影響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的若干大事件: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三次工業革命興起等。這些大事件彰顯了經濟、社會、政治等因素對于技術發展顯而易見的影響。同時,這一時期的技術發展又充分影響著世界的格局和走向。本卷主要涉及領域包括醫學技術、城鎮規劃、航天技術、深海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多個方面。部分技術內容實際上已寫到了20世紀70年代。第六卷與第七卷兩卷中所記錄的是人類用技術謀求解放與自由的新階段。
技術史第Ⅶ卷:20世紀下 目錄
第Ⅶ卷
20 世紀 下
約 1900 年至約 1950 年
第 29 章 世界運輸市場的發展 001
第 30 章 道路車輛 023
第 31 章 船舶和船舶制造 052
第 32 章 鐵路 079
第 33 章 飛機和飛行 108
第 34 章 導航設備 165
第 35 章 航天技術 187
第 36 章 土木工程 203
第 1 篇 道路、橋梁和隧道 203
第 2 篇 圍海造地、運河、港口和碼頭 242
第 37 章 房屋和建筑學 266
第 38 章 城鎮規劃 295
第 39 章 工程的科學基礎 321
第 40 章 內燃機 336
第 41 章 汽輪機 368
第 42 章 機床 379
第 43 章 生產工程 391
第 44 章 流體動力 406
第 45 章 電力的生產、分配和利用 414
第 46 章 電子工程 439
第 47 章 家用電器 478
第 48 章 計算機 505
第 49 章 儀器 562
第 50 章 電信 580
第 51 章 印刷 638
第 52 章 攝影術 655
第 53 章 電影攝影術 679
第 54 章 醫學技術 695
第 55 章 供水與污水處理 745
第 1 篇 供水 745
第 2 篇 污水及污水處理 765
第 56 章 食品工藝 783
第 1 篇 食品科學進展的背景概述 783
第 2 篇 食品加工及分配 798
第 57 章 深海技術 836
第 58 章 技術與生活質量 859
第Ⅶ卷人名索引 877
第Ⅶ卷譯后記 903
技術史第Ⅶ卷:20世紀下 節選
29 章 世界運輸市場的發展 K. M. 格威利姆(K. M. GWILLIAM) 20 世紀前半葉是運輸領域技術更新換代的時期。在內陸運輸方面,公路代替鐵路起著主要作用。在國際運輸方面,空運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海運。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技術的更新換代都是從客運業開始的,而且成果也*為顯著。在貨運上,這種更新換代則進行得不 太徹底,傳統運輸方式仍舊保留著,并在遠距離大批量運輸中依然承 擔著主要任務,這種狀況還將繼續保持下去(圖 29.1)。找出這些變化的原因并不難。對大部分中短程旅行來說,私人汽車已經變得更舒服、更方便、更迅速,如果多人乘用則比鐵路還要便宜一些。對較長距離的國際旅行來說,空運在速度上的優勢是壓倒性的,這足以彌補價格高并且還可能不舒服的缺點。*后,在這些主要趨勢中還應該指出一點,空運和公路運輸都被看作運輸市場上的“高級”商品,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具有受人青睞的高質量特征。對于空運來說,這反映在每個旅客每英里比其他運輸方式更高昂的運輸成本。對于私人的公路旅行來說,則反映在購買汽車的花費上。遠程旅游的成本,公路旅行倒是一直都有競爭力。所以,運輸方式的轉換不僅取決于技術優點的相對轉換,而且還取決于這個時期收入的提高是否達到允許購買這種“高級”商品的水平。盡管有這些技術上和收入水平上的變化,鐵路和水運都沒有完全喪失它們的傳統市場,政府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調節適應技術變化,以使所有的運輸方式都能找到它們的適當經濟角色。此外,由于運輸的需求變化無常,政府多年來一直面臨著一個問題,即設法保證能繼續對與運輸供應有關的“外部因素”進行合理調整,而不是簡單地強制推行那些有效適應技術變化的措施。本章共分兩部分。在**部分,我們論述世界貿易和運輸方式的變革與隨之而來的國際航空、航海交通模式的技術發展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在第二部分,我們論述國內和國際陸地運輸系統,并專門論及西方發達經濟的經驗。 29.1 國際海運和空運 19 世紀后期的大部分國際貿易是大英帝國的海上貿易。到 19 世紀末期,英國的海上貿易由于許多技術創新開始發生徹底的變革。雖然這些創新——從木結構到鐵質船、鋼質船的轉變,從風帆推進到蒸汽推進的變化,以及對三脹式蒸汽發動機的采用——都發端于 19 世紀,技術變革的主要階段卻發生在**次世界大戰前 20 年中(第 31章)。1913 年在英國注冊噸位的船舶中,2/3 建于 1900 年以后,85%建于 1895 年以后。盡管改為柴油機船后在航運中產生了更大的經濟效益,20 世紀頭 10 年所建造的*佳船只的性能與現在仍在航行的船只相比,并沒有數量級上的差別。例如,建于 1907 年的“毛里塔尼亞號”(Mauretania)輪船,就是一艘超過 3 萬噸位、航速 25 節的大型船只。 航運業的組織 干貨運輸采用兩種不同的航運方式,分別是:班 輪和不定期貨輪。班輪根據預定班期往返固定航線,以固定的價格 (為貨物或乘客)提供艙位。客貨班輪的業務是在 1850—1875 年間發展起來的。從 1875 年起,相互競爭的定線貨輪的船主們開始結成同業公會,限制某一特定貿易或某一特定航線的競爭。同業公會運用聯號經營方式,例如對客商實行延緩裝貨折扣或有差別的運費率,而不是把客商的貨物由會員船只全部一次運出,努力使基本上不穩定的船運業務穩定下來。雖然同業公會確實使航運業務取得了某種穩定性,還有助于保護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不受資助的英國航運業,但它似乎也有某些不利影響。這種制度抑制了迅速發展時期的獲利能力,大大消除了對效率起刺激作用的競爭,*終傷害了同業公會的成員。它還保護了現存技術,阻撓其向前發展,*終傷害了同業公會的成員。到1900年,大多數班輪公司合并成大型航運集團,并成為同業公會的成員。除了北大西洋貿易以外(在那里,不定期貨輪仍占支配地位), 到 1913 年,大多數英國出口貨物均由航運同業公會來承擔[1]。與班輪的正規業務不同,不定期貨輪通常在任意兩個港口間忙于裝運整船貨物。租船合同往往是根據旅途簽訂的。不定期貨輪四處航行,以尋找繼續被雇用的機會。在運費率和裝載量方面,不定期貨輪比起班輪更顯得變化不定。在 19 世紀,不定期貨輪都是普通貨船。無論在結構上或使用壽命上,它們都比班輪要差一等。專業化以后,情況有所改變。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由于專業化的逐漸發展,不定期貨輪的雇主固定在石油貿易方面,1950 年以后則固定在干貨運輸方面,它們都是通過定期租船合同來實行的。到 1960 年,世界不定期貨輪船隊平均每艘船的噸位大約為 1.1 萬噸,平均航速為 12 節。大約 25% 的不定期貨輪從事專業化航運。 海上貿易的發展 1900—1914 年,世界貿易總額大約增長了 66%。雖然這一時期價格在上升,但毋庸置疑的是貿易額確實有了增長。同一時期,世界航運量大約增長了 25%。**次世界大戰中斷了世界貿易的發展,使得世界海上貿易額減少了 20% 左右。海上貿易額雖然在 20 世紀 20 年代增加了 65%,但在經濟蕭條時期又跌落到 1913 年的水平。直到 1937 年,它才達到1929 年的貿易額*高點。在此期間,船舶總噸位數變化不大,直到1931 年才穩步上升,當時的船舶總噸位是 1913 年水平的 150%。因此,1932 年的世界海上貿易大約停留在 1913 年的水平上,而船舶總噸位比 1913 年高出 50% 左右。這一懸殊變化帶來了兩個明顯后果:**,全世界有 20% 的船隊擱置未用 ;第二,運費率仍然處于一個非常低的水平,比戰前要低 25%。因此,對于世界航運業來說,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時期。 世界航運船隊的所有權 在**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擁有的航運 船隊在世界海上貿易中占據著統治地位。盡管太平洋上有日本、大西 洋上有德國不斷增強的競爭,英國船隊在 1914 年仍擁有全世界 39% 的 100 噸噸位以上的船只,并擁有全世界 40% 以上的遠洋蒸汽機船 和內燃機船。這大約是世界第二大船隊——德國船隊數量的 4 倍左右。英國的優勢有許多根源。廣泛的殖民地貿易政策保證了船隊穩定 的租用,還有完善的海岸設施和技術優勢的巨大支持,這種技術優勢 是英國在 19 世紀晚期建造鐵質蒸汽船時獲得的。更重要的是,原煤 出口為英國的航運優勢打下了基礎。在 1914 年前,英國的原煤出口 量占海運噸位數的 1/4。 **次世界大戰顯著地改變了這種狀況。在 1914—1919 年間, 英國和德國共喪失了 450 萬噸的噸位(占世界總噸位的10% 左右)。 然而,在 1914—1920 年間,美國船隊增加了 1000 萬噸以上。在**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船隊幾乎翻了一番,法國和意大利則從德國 和奧匈船隊的賠償中得到了很大的好處。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雖然美國船隊數目減少了,英國船隊數目停滯不前,但許多國家(例如挪威、希臘、日本、意大利和荷蘭)的船隊數目顯著地增加了。到 1939 年,盡管英國仍然擁有*大的船隊,但它所承擔的世界航運量已下降到 1/4 左右。 在此期間,世界航運船隊的構成也很明顯地受到貿易類型變化的影響。英國的原煤出口從 1923 年的*高點 8450 萬噸,下降到 1938年的 3820 萬噸。同一時期,英國的出口總量幾乎減少了一半。在整個世界航運市場*蕭條的時候,英國不定期貨輪所依賴的基本運輸量相應減少。如果英國航運船隊要保持世界海上貿易中的總份額,就必須尋找新的、非英國的運輸業務。
技術史第Ⅶ卷:20世紀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主 編?? 【英】特雷弗·I. 威廉斯(Trevor I. Williams) 曾任國際科學評論雜志《科學進展》主編,倫敦科學博物館咨詢委員會成員。1976 年因化學方面的貢獻獲得美國化學會德克斯特獎。 譯者簡介: 劉則淵(1940—2020),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著名科學學與技術哲學專家,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首任院長。他提出了“文理滲透,中西融匯,學研一體,博專結合”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理念。我國科學學開創者之一,創辦了國內第一個科學學與科技管理學科博士學位點,率先在中國命名和引入科學知識圖譜。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原副理事長。2010年由中國科協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17年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第一屆杰出貢獻獎。 蔡小慎,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大連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公共政策學院和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高級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政府管理創新、社會治理與公共政策等。出版《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創新研究》等專著,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以及各級政府部門委托課題,相關成果先后被地方政府采納。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