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技術史第Ⅵ卷:20世紀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871613
- 條形碼:9787500871613 ; 978-7-5008-716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技術史第Ⅵ卷:20世紀上 本書特色
這八卷著作構成了一座學識紀念碑。 《自然》( Nature ) 這是關于技術史的明晰的、權威的資料來源。 《醫學史》( Medical History ) 對技術專家、歷史學家、科學家以及普通的讀者而言,這是他們學習和激發興趣的取之不盡的源泉……作為對人類文化之技術方面的完整認識,本書是宏偉的、卓然超群的。 《物理學與技術》( Physics and Technology ) 整部著作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是對這一主題的*全面的處理,對任何學術圖書館或公共圖書館都是不可或缺的。 《美國歷史評論》(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
技術史第Ⅵ卷:20世紀上 內容簡介
《技術史》共八卷,本卷為第六卷,與第七卷共同關注了20世紀上半葉(約1900年至約1950年)的技術。20世紀上半葉發生了深刻影響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的若干大事件 :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三次工業革命興起等。這些大事件彰顯了經濟、社會、政治等因素對于技術發展顯而易見的影響。同時,這一時期的技術發展又充分影響著世界的格局和走向。本卷對原子能、化學工業等專業技術的發展進行了全面闡述。第六卷與第七卷兩卷中所記錄的是人類用技術謀求解放與自由的新階段。
技術史第Ⅵ卷:20世紀上 目錄
技術史第Ⅵ卷:20世紀上 節選
第 1 章 世界歷史背景 T. K. 德里(T. K. DERRY) 1.1 1900 年的世界 用今天的技術水平來衡量 20 世紀初期文明世界的狀況,可以說 還是很原始的。可是,在其他某些重要方面,倒也不見得全都一無是處。兩次世界大戰引起的沖突和分歧,給當今世界帶來了政治、社會以及道德的困惑。處在這種種困惑之中,回顧 20 世紀初的情況,就看到了政治穩定的益處,也看到了人們廣泛持有人類進步這種共同認識和理想的好處。盡管在當時,民主還幾乎沒觸及有產階級的權威,政府管理的方式卻日益公正、合乎人道。在迅速擴大的工業區,甚至包括這些地區周圍的鄉村里,廣大民眾的生活標準不斷提高。自由人士關注并對政府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表示十分滿意 :更有組織的“扶貧”;接受初級教育更加容易 ;除了俄國,幾乎每個重要國家都實行代議制機構的形式。即使在俄國,到了 19 世紀 90 年代,工業企業也發展起來了。這給那些無法獲得土地的農民家庭帶來了希望。此外,當時的整個歐洲,與美國在“移民及新定居地時期”(1861—1865 年 的“南北戰爭”之后)發展壯大起來的自由活躍的社會團體都有接觸,并受到他們的影響。 自拿破侖(Napoleon)垮臺,歐洲沒有進行過全面戰爭,在長達 30 年的時間里,歐洲各大國之間也一直沒有戰爭。盡管如此,巴爾干半島卻一直是個危險地區,信奉基督教的各民族都極力想擺脫土耳其的統治。因為相鄰的兩個大國——俄國和奧匈帝國——為爭奪在巴爾干地區的影響力所進行的斗爭,這一本來就很危險的形勢變得更為復雜。奧匈帝國是一個通過哈布斯堡君主政體將多個民族很不穩定地拼湊起來的國家,統治者與歐洲大陸上占優勢的國家德國結盟。19世紀 90 年代,因俄法協約形成了一個能與奧德同盟抗衡的敵對營壘。法國人由于對在 1870 年的戰爭中將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德國一事耿耿于懷,因而與俄國結盟以抗衡德國,由此而來的是日益升級的軍備競賽。沙皇曾想通過在海牙召集一個國際會議(1899 年)來制止這種軍備競賽,*后雖沒能制止,卻建立了海牙法庭,使各國之間的爭端可以提交該法庭仲裁。但維持和平的主要機構仍然是“歐洲協調”,這是一個各大國之間的非正式協商組織。在之后幾年內,這一機構居然能使各大國無須兵戎相見,便能和平地處理好諸如瓜分非洲這樣一些十分棘手的問題。 當時的戰事主要是在非洲及其他“殖民地”進行的有限遠征戰。這些地區的居民幾乎無法反抗白人優越的軍事技術。值得回顧的三次戰爭是這一時期的標志。1894—1895 年,日本開始其島國的現代化進程還不到 30 年,就輕而易舉地戰勝了幅員遼闊卻日益衰落的中國。這使得俄國、德國和法國聯合起來,迫使日本放棄了它奪得的大部分地方。盡管如此,日本軍隊正是和國際聯軍一起鎮壓了 1900 年的義和團反抗外國侵略運動。從此,整個中國被各國列強看作可以劃分的勢力范圍了。1898 年,美國人為爭奪古巴,與西班牙進行了一次短暫的戰爭,結果之一是美國人通過占領菲律賓群島而鞏固了其在遠東的利益。1899 年,英國在南非卷入了一場與荷裔非洲人的持久戰,雖然*終后者被打敗,可是他們一直沒有屈從加入當時稱雄一時的大英帝國。 帝國主義制度為各大國提供了世界范圍的市場和源源不斷的廉價原材料,而這正是各大國繁榮昌盛的堅實基礎。但是,各大國之間的相互貿易又使它們相互依賴。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世界 2/3 的貿易都掌握在歐洲人手里。當時,黃金供應大量增加,極大地促進了貿易的發展。在這一時期,金本位制傳播到了中國以外的每一個大國。在尋求獲利機會的過程中,資本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活躍。英國所積累的財富以及長期的經商經驗,使它在提供各種金融業務方面成為名副其實的主角。它的商船在當時是無與倫比的,它的紡織品供應全世界。其他國家都已經取消唯獨英國仍保留的自由貿易原則,使英國人得到了廉價的食品以及其他一些好處。但是,英國已不再是近代工業享有特權的領頭人,它只是整個工業社會中的重要一環。這個工業社會從格拉斯哥到都靈,從華沙到巴塞羅那,遍布整個歐洲。 當時,法國、意大利、瑞典、瑞士已分別在某些主要的制造業居領先地位。1871 年,德國的統一使英國在歐洲有了一個更強勁的對手。到 1900 年,德國人的嚴格紀律和組織、節約精神以及重視科學的態度,使其在鋼鐵生產方面已略勝英國一籌,而在新興的化學工業、電氣工業領域都已大大超過英國。當時美國的鋼產量等于英、德兩國鋼產量之和。但美國人在“推進邊界”(moving frontier)期間,對外貿易方面的主要興趣是農產品出口,工業產品的出口則緩慢地增長到占總出口的 1/3。由于美國人自己領土上有著巨大的資源,所以在任何時候,他們都較少像其他國家那樣靠競爭來爭奪國外市場。例如,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就是主張經商機會均等的“門戶開放”政策。 在歐洲,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有像美國一樣的民主制度。不過,當時的歐洲已廣泛采取了公民選舉制度,各地自由人士都把民眾的呼聲作為出發點以表達對未來的希望。誠然,在奧匈帝國、巴爾干以及其他一些令人很不滿意的地方,人民所要求的是對邊界做大的變動來適應民族的利益。在整個歐洲大陸上,一直有應征軍隊在備戰。難道新世紀就不能極大地豐富個人生活,讓民主帶來和平嗎? 技術的發展在日益加速,以致武器的殺傷力及破壞性逐年增長。但高速發展的技術同時也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提高了人類的平均生活水平,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方式。1901 年 12 月,人們希望通過國際合作繼續增進和平的愿望得到了明顯的體現,5 項諾貝爾獎首次頒發給了那些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及醫學、理想主義文學領域以及 “為促進各國之間和平友好所做的工作”方面“為人類帶來*大益處的人”。 1.2 國際緊張局勢的加。1901—1914) 盡管各國之間的緊張關系日益激化,但自由人士對世界和平仍抱有很大希望。當時,世界貿易日趨繁榮,雖然由于物價上漲,許多國家人民的實際收入降低了,但是在 1909—1912 年,各地的工人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當時廣泛流行的各種社會保險法的保護。社會保險法起源于德國,是為了遏制社會主義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保護措施。正因為如此,受到工會支持的社會民主黨在政治生活中被廣泛接受成為現實。在俄羅斯帝國甚至在土耳其,出現了一種還不完善的議會制度。男性公民的選舉權擴大到了半個哈布斯堡君主制的奧地利,同時在歐洲*小的兩個國家(芬蘭和挪威),自由主義潮流甚至帶來了婦女的選舉權。 1907 年,在海牙召開的第二次國際會議,新增了包括一些拉丁美洲國家在內的許多成員國。這次會議得到了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強有力的支持。但是,美國人對于“歐洲協調”(Concert of Europe)試圖通過權力平衡來維持和平的種種努力沒有任何興趣,根本就不想介入。當時,美國人已經采用專橫手段奪取了修建巴拿馬運河所需的土地。不過,還沒等巴拿馬運河于 1914 年投入使用,美國人就向世界說明,他們迅速擴張海軍的主要目的是維護美國在遠東的勢力,使其不受日本的威脅,同時也是為了維護美國在其動亂不安的美洲各鄰國內的權益?偠灾,美國人所關注的是其自身的發展。這種發展包括利用從聯合收割機到 T 型福特汽車的許多新發明,為保護自然資源免遭各托拉斯濫用而進行的斗爭,以及將大量歐洲移民吸引到日益城市化的美國社會。1901—1910 年,美國吸收移民的速度超過了每年 81.3 萬人,其中的 70% 來自歐洲南部和東部不易被同化的民族。 在緩和日益增長的軍備競賽壓力方面,第二次海牙會議跟**次海牙會議一樣,沒有獲得成功。由于英國不再是歐洲兩大敵對陣營不受約束的觀察員,因而再也不能利用其影響來反對任何一方的侵略企圖,這就使軍備競賽變得更加危險。英國對外政策的這一根本變化,是由于在 1902—1907 年建立了與日本、法國以及俄國的聯系而發生的。 大英帝國的發展壯大,曾引起它與法國人在對埃及和蘇丹統治權問題上的激烈爭吵,也導致了它與俄國人在中亞問題上的沖突,還使它與德國人在吞并熱帶非洲問題上產生意見分歧。然而,基于當時英國無與倫比的海軍優勢,它能長期毫不在乎各國對它的潛在敵意。但是,自 1900 年以來,德國人一直致力于建立一支*終會超過法國或者俄國的艦隊,這支艦隊有可能與法、俄聯合而構成對英國海軍強有力的威脅。但是,由于德國人在與法、俄結盟時要價太高,聯盟沒能形成。與此同時,英國政府卻通過一項與日本簽訂的條約,在遠東得到了另一種幫助。后來,日本人通過一場戰爭制止了俄國人在中國勢力的擴張。在這場戰爭中,俄國的盟友法國未能參戰支持俄國。因為根據英日簽訂的條約,如果法國人參戰,英國勢必將支持日本。后來,這項條約還擴展到包括下述情況 :英日任何一方在中國打仗,或者英國在印度與某一強國對抗,該條約也同樣有效。 1904 年,英國政府采取了更為重大的舉措,即用“英法協約”來取代許多長期存在于英法之間的爭執。特別是,英國人先認可了法國人企圖統治與其殖民地阿爾及利亞接壤的摩洛哥蘇丹王國的計劃。在這之后,法國人也認可了英國對埃及的已有統治。然而到 1905 年,日本人在遠東的勝利暫時破壞了作為法國盟友的俄國的形象。與此同時,德國人通過故作姿態地支持摩洛哥的獨立,檢驗了其與英國的新“諒解”的力度。法國明白在單線作戰中,德國軍隊很快就會橫行法國,所以同意將摩洛哥問題提交到國際會議解決,在會上達成一項折中協議。1911 年,德國人反過來企圖推翻這一協議。不過,*終德國人還是因為得到了法國人轉讓的西非殖民領地,而放棄了其反對立場。在**次危機中,法國得到了英國道義上的支持,這種支持是通過軍事會談的形式進行的,內容是可能給予的援助。然而即使是這樣一種姿態,內閣中也只有 4 個人知道,而對其他人都守口如瓶。在第二次危機中,英國本可以采用派遠征軍的形式給予法國幫助,且已為此做好各種準備。當時下述觀點支配了英國的輿論,即一定不能讓法國單獨與德國議和,否則將會損害英國的切身利益。
技術史第Ⅵ卷:20世紀上 作者簡介
主 編?? 【英】特雷弗·I. 威廉斯(Trevor I. Williams) 曾任國際科學評論雜志《科學進展》主編,倫敦科學博物館咨詢委員會成員。1976 年因化學方面的貢獻獲得美國化學會德克斯特獎。 譯者簡介: 姜振寰,1966年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學院物理系,1982年哈爾濱工業大學自然辯證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留校。哈工大人文與社科學院院長(1997—2004)、哈工大學報(社科版)主編(1999—2011)、科技史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2005—2013),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和現任學術職務:中國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工業考古與工業遺產研究會理事長,中國文科學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名譽理事。黑龍江省政府參事、黑龍江省創造學會會長、黑龍江省學位委員會委員。主攻技術史、技術哲學、技術經濟及管理。 張秀杰,現任職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學與工業技術研究院交叉科學研究中心。日本千葉大學大學院自然科學研究科碩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信號處理、醫學圖像處理,智能優化算法及其應用,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司鐵巖,哈爾濱工業大學理論物理專業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理論物理學博士畢業。曾在德國馬普學會復雜系統物理所工作兩年,美國布朗大學從事訪問學者工作一年。主要研究方向為拓撲場論,量子多體理論,軟物質物理理論。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