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醫用化學 (第3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9795
- 條形碼:9787030689795 ; 978-7-03-06897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用化學 (第3版) 內容簡介
本教材為高等院校醫學系列教材,根據臨床、護理、預防、口腔、影像等專業四、五年制基礎教學的基本要求,在《醫用化學》(第2版)的基礎上結合近年化學的新發展,特別是2017版有機化學中有機化合物新的命名規則的變化而編寫。本教材將傳統的醫用基礎化學與醫用有機化學合二為一,壓縮部分分析化學內容,合并了部分章節。本教材適合化學教學學時為60~80學時的臨床、護理、預防、口腔、影像等專業。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注重化學與醫學、護理學的融合,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全教材共18章,前8章主要介紹醫用基礎化學內容,后10章主要介紹醫用有機化學內容。
醫用化學 (第3版) 目錄
前言
**章 溶液與溶膠 1
**節 分散系的分類 1
第二節 物質的溶解度 2
第三節 溶液的組成量度及計算 5
第四節 溶液的滲透壓力 7
第五節 膠體溶液 12
第六節 表面活性劑和乳化劑 16
第七節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19
習題 22
第二章 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 24
**節 化學反應速率 24
第二節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27
第三節 化學平衡 30
習題 35
第三章 電解質 37
**節 電解質溶液 37
第二節 酸堿質子理論 41
第三節 溶液酸度的計算 43
第四節 緩沖溶液 47
第五節 難溶強電解質的沉淀平衡 52
習題 56
第四章 化學熱力學基礎 58
**節 基本概念和常用術語 58
第二節 熱力學**定律 59
第三節 Hess定律和反應熱的計算 62
第四節 熱力學第二定律 64
習題 68
第五章 氧化還原反應和電極電位 70
**節 氧化還原反應 70
第二節 原電池和電極電位 72
第三節 Nernst方程式 77
第四節 電位法測定溶液pH 80
習題 82
第六章 原子結構和共價鍵 84
**節 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 84
第二節 原子的電子組態及元素周期表 88
第三節 共價鍵 93
第四節 分子間的作用力 100
習題 103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106
**節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106
第二節 配合物的價鍵理論 110
第三節 配位平衡 113
第四節 螯合物與生物醫學 116
習題 120
第八章 分析化學基礎 122
**節 滴定分析方法概述 122
第二節 分析結果的誤差和有效數字 123
第三節 酸堿滴定法 127
第四節 分光光度法 133
習題 139
第九章 鏈烴 140
**節 鏈烴的結構 140
第二節 鏈烴的命名 146
第三節 鏈烴的物理性質 152
第四節 鏈烴的化學性質 155
習題 164
第十章 環烴 166
**節 脂環烴 166
第二節 芳香烴 168
習題 176
第十一章 醇、酚和醚 178
**節 醇 178
第二節 酚 184
第三節 醚 188
習題 189
第十二章 醛和酮 191
**節 醛、酮的分類和命名 191
第二節 醛、酮的結構和性質 193
第三節 重要的醛酮化合物 200
習題 201
第十三章 羧酸、取代羧酸和羧酸衍生物 203
**節 羧酸 203
第二節 取代羧酸 209
第三節 羧酸衍生物 211
第四節 重要化合物 216
習題 218
第十四章 對映異構 221
**節 物質的旋光性 221
第二節 手性與手性分子 223
第三節 含一個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對映異構 225
第四節 對映異構體構型標記法 226
第五節 含兩個和兩個以上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對映異構 229
第六節 無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對映異構 230
第七節 對映異構體與生物活性 231
習題 232
第十五章 含氮和雜環化合物 235
**節 胺 235
第二節 酰胺 241
第三節 雜環化合物 244
第四節 生物堿 249
習題 251
第十六章 油脂和類脂 253
**節 油脂 253
第二節 類脂 256
習題 262
第十七章 糖類 263
**節 單糖 264
第二節 雙糖 272
第三節 多糖 274
習題 277
第十八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質 278
**節 氨基酸 278
第二節 多肽 282
第三節 蛋白質 283
習題 294
附錄 295
醫用化學 (第3版) 節選
**章 溶液與溶膠 溶液是指含有一種以上物質的液體或固體,其中水溶液與人類的關系*為緊密。如人的組織間液、血液、淋巴液及各種腺體分泌液等都是溶液;人體內的新陳代謝必須在溶液中進行;臨床上許多藥物常配成溶液使用等。 溶膠在自然界尤其生物界普遍存在,機體的組織和細胞中的基礎物質,如蛋白質、核酸、淀粉、糖原、纖維素等,都可形成膠體;血液、體液、細胞、軟骨等都是典型的膠體系統。生物體的許多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與其膠體性質密切相關。 因此,掌握溶液和溶膠的有關知識對醫學及相關學科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本章主要介紹與醫學關系極為密切的一些知識——溶液的組成標度、溶液的滲透壓及膠體溶液等。 **節 分散系的分類 在進行科學研究時,通常將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在另一種物質中形成的系統稱為分散系統,簡稱分散系。其中,被分散的物質稱為分散相,容納分散相的物質稱為分散介質。例如,礦物分散在巖石中生成礦石,水滴分散在空氣中形成云霧,聚苯乙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膠,溶質分散在溶劑中形成溶液等。醫學臨床上使用的生理鹽水和葡萄糖注射液都是分散系統,其中氯化鈉、葡萄糖是分散相,水是分散介質。根據分散相粒子直徑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為分子分散系(真溶液)、膠體分散系和粗分散系(表1-1),它們具有不同的擴散速度、膜的通透性和濾紙的通透性能。真溶液的分散相粒子小于1nm,粗分散系分散相粒子大于100nm,分散相粒子介于兩者之間的是膠體分散系。 表1-1 分散系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類 分子分散系又稱為真溶液,其中分散相與分散介質以分子或離子的形式彼此混溶,沒有界面,是均勻的單相,分子半徑在10-9m以下,分散相粒子相當于單個分子或離子的大小,如CuSO4溶液。 膠體分散系是分散相粒子半徑為10-9~10-7m的體系。分散相中的每一個粒子都是由許許多多分子或離子組成的集合體,比單個分子或離子要大得多。雖目測是均勻的,但實際上是多相不均勻體系。以肉眼或普通顯微鏡來觀察膠體,與溶液一樣透明,兩者幾乎沒有區別,但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發現,膠體中的分散相和分散介質是不同的兩相。 粗分散系中分散相粒子大于10-7m,目測是渾濁不均勻體系,放置后會沉淀或分層。粗分散系統包括懸濁液和乳狀液。懸濁液是指分散相以固體小顆粒的形式分散在液體中形成的多相分散系統,如黃河水、泥漿等都是懸濁液。乳狀液是指分散相以小液滴的形式在另一種液體中形成的多相分散系統,如牛奶、某些殺蟲劑的乳化液等。 第二節 物質的溶解度 在一定條件(溫度、壓力)下,一定量的溶劑溶解溶質達到飽和時,所含溶質的量稱為溶解度。根據工作需要,溶解度有各種不同的表示法,通常用一定溫度下,100g溶劑形成飽和溶液時所溶解溶質的質量(單位為g)表示。如果沒有指明溶劑,通常所說的溶解度就是指物質在水里的溶解度。 物質溶解度的大小與很多因素有關,主要取決于溶質和溶劑的本性及外界的溫度和壓力。 一、固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 溫度對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影響,可以用實驗繪制的溶解度曲線來表示。用縱坐標表示溶解度,橫坐標表示溫度,根據物質在不同溫度時溶解度數據,可以繪出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叫做溶解度曲線。 常見的幾種固體鹽類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線見圖1-1。 圖1-1 溶解度曲線 從圖1-1中可見,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極少數物質如醋酸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反而減小。少數固體物質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很小,如NaCl。比較特殊的是硫酸鈉的溶解度曲線,有一個轉折點(約32.4℃)。在32.4℃以下,與飽和溶液呈平衡的固體是含結晶水的硫酸鈉Na2SO4 10H2O,其溶解度隨溫度升高增大。而在32.4℃以上,與飽和溶液呈平衡的固體是無水硫酸鈉Na2SO4,其溶解度隨溫度上升而減小。 利用不同溫度下物質的溶解度不同這一性質,可以對物質進行提純以除去其中雜質。在實際工作中,常將待提純物質先加熱溶解于適當的溶劑中,使其成為飽和或接近飽和的溶液,趁熱濾去不溶性雜質,然后將其冷卻,這時隨溫度降低,物質的溶解度減小,從溶液中析出結晶,而可溶性雜質由于含量少,遠未達到飽和而留在母液中。*后過濾,使析出的結晶與母液分離而得到較純物質。此操作稱為重結晶。 二、氣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 氣體溶解度定義跟固體溶解度不同。由于稱量氣體的質量比較困難,所以氣體物質的溶解度通常用體積來表示。氣體的溶解度是指某氣體在壓強為101kPa和一定溫度時溶解在1體積的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的體積。表1-2是一些常見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 表1-2 一些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單位:ml L-1) 從表1-2可以看出,溫度升高,氣體的溶解度減小。相同溫度下,不同的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差很大,這與氣體及溶劑的本性有關。H2、O2、N2等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較小,是因為這些氣體在溶解過程中不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稱為物理溶解。而CO2、HCl、NH3等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較大,是因為這些氣體在溶解過程中與水發生了化學反應,稱為化學溶解。 氣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除與氣體的本性、溫度有關外,壓力對其影響也比較大。壓力和分壓的單位是帕(或帕斯卡,符號Pa),通常用千帕(符號kPa)表示。 (一)分壓定律 混合氣體的總壓力等于各組分氣體分壓力之和。這一定律稱為分壓定律。這種關系可用數學式表示: 式中,p是混合氣體的總壓力,p1、p2、p3等是各組分氣體的分壓力。 混合氣體中每一種氣體的分壓力,可由總壓力和該氣體在混合氣體中所占的體積百分數或摩爾分數的乘積來計算: 式中,p為氣體總壓力,V1為氣體1的體積百分數,x1為氣體1的摩爾分數。 例1-1人的肺泡氣總壓力為101.325kPa,37℃時,它的組成用體積百分數表示分別為:O2為13.4%,CO2為5.3%,N2為75%,H2O(蒸汽)為6.3%,試求各氣體在肺泡中的分壓。 解:pO2=101.325×13.4%=13.6(kPa) pCO2=101.325×5.3%=5.4(kPa) pN2=101.325×75%=76.0(kPa) pH2O=101.325×6.3%=6.4(kPa) (二)亨利定律 1803年亨利(Henry)從實驗中總結出一條規律,其內容是:“在一定溫度下,氣體溶解達到平衡時,氣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和氣相中該氣體的分壓成正比。”這一規律稱為亨利定律。可用數學式表示 式中,c為氣體在液體中溶解度,一般是指1kg水中溶解的氣體質量(g);p為液面上氣體的平衡分壓;K為常數,是該氣-液體系的特征常數。 必須注意,亨利定律只適用于壓力不大(一般為202.3~303.9kPa)和溶解度很小的氣體。另外,亨利定律只適用于不與溶劑發生化學反應的氣體,即溶質在氣相和液相中的分子狀態必須相同。 例1-2在0℃,平衡壓力為303.9kPa,氧氣的溶解度為0.2085g/1000g水,求在同溫度、平衡壓力為202.6kPa下氧氣的溶解度。 解:由式(1-3)先求K:K = c/p= 0.2085/303.9 = 0.000 686(g/1000g水 kPa) 對于一定氣體和溶劑,在一定溫度下,K是一個常數,與氣體的壓力無關。在平衡壓力為202.6kPa時,將K代入式(1-3),則得在水中溶解度為 c = Kp = 0.000 686 × 202.6 = 0.139(g/1000g水) 亨利定律在醫學上有許多應用實例。例如,使用麻醉氣體時,氣體的分壓越大,則它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就越大。高壓氧氣艙的壓力為202.6~253.25kPa,比常壓大,因此溶于患者血液的氧氣就越多。利用亨利定律還可以解釋潛水病,潛水員在深水時,水壓壓力大,氣體在人體血液中溶解度也大,上浮時,壓力減小,氣體的溶解度也隨之減小,這時溶解在人體的氮氣會形成小氣泡,影響人體血液循環甚至威脅生命。所以潛水員的氧氣瓶中一般用氦氣+氧氣,因為氦氣的溶解度*小,同等壓力變化下溶解度變化也小。 三、液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 一種液體在另一種液體中的溶解有三種情況:一是兩種液體完全互溶,如乙醇與水、甘油與水等;二是兩種液體部分互溶,如乙醚與水等;三是兩種液體完全不溶,如苯與水、四氯化碳與水等。 將兩種互不混溶的液體放在同一容器中,就會分成兩相,密度大的一相位于下層,密度小的一相位于上層。在一定溫度下,一種溶質在相互接觸的兩種互不混溶的溶劑中,溶解達平衡時,溶質在兩相中的濃度比是一個常數,這一定律稱為分配定律。表示如下式: cA/cB=K(1-4) 式中,cA、cB分別表示溶質在溶劑A、B中的濃度;常數K稱為分配系數,它與溶質和溶劑的本性、溫度及壓力有關。 例如,將水和四氯化碳放在一起,加入少量碘,碘微溶于水、四氯化碳。在這兩種液體中的溶解度差別很大(表1-3)。當溫度一定時,水中碘的濃度與四氯化碳中碘的濃度比是一個常數。 表1-3 碘在四氯化碳和水中分配情況 利用化合物在兩種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劑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數的不同,使化合物從一種溶劑內轉移到另外一種溶劑中,這個過程稱為萃取。萃取是一種常用的有效的提純、分離技術。 第三節 溶液的組成量度及計算 溶液是由溶質和溶劑組成的,溶液的性質常常與溶液中溶質和溶劑的相對含量有關。給患者輸液或用藥時,必須規定藥液的量度和用量。因為如果藥液過稀,就不會產生明顯的療效,藥液過濃對人體有害,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溶液的組成量度是用來表示一定量的溶劑或溶液中所含溶質的量。由于“溶質的量”可取物質的量、質量、體積,溶液的量可取體積,溶劑的量常可取質量、體積等,所以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濃度的表示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下面重點介紹幾種常用的濃度表示方法。 一、物質的量及物質的量濃度 物質的量是國際單位制(縮寫為SI)規定的一個基本物理量,用來表示系統中所含基本單元的量,用符號“nB”表示,其單位為摩爾(簡稱摩),符號mol。摩爾是一系統物質的物質的量,該系統中所包含的基本單元數與0.012kg 12C的原子數目相等時,其物質的量為1mol。1mol 12C所含的原子數,叫阿伏伽德羅常數,用“NA”表示,其數值為6.02×1023。因此,1摩爾任何物質,均含有NA個基本單元。在使用物質的量時,基本單元應予指明,它可以是分子、原子、離子、電子及其他粒子,也可以是這些微粒的特定組合。基本單元要求用加圓括號的化學式(或化學式的組合)表示,而不宜用中文名稱。例如,“1摩爾氫”的質量多大?這句話的含義較模糊。當基本單元為微粒特定組合時,通常用加號連接,例如4mol(H2+0.5O2)就是4mol H2和2mol O2的特定組合。再如,求KMnO4的物質的量時,若分別用KMnO4和1/5KMnO4作基本單元,則相同質量的KMnO4,其物質的量之間有如下關系。 可見,基本單元的選擇是任意的,它既可以是實際存在的,也可以根據需要而人為設定。 1mol物質的質量稱為該物質的“摩爾質量”,符號為MB,單位為kg mol-1,常用單位為g mol-1。例如,1mol 12C的質量是0.012kg,則12C的摩爾質量MC=12g mol-1。 任何分子、原子或離子的摩爾質量,當單位為g mol-1時,數值上等于其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或離子式量。若用mB表示B物質的質量,則該物質的物質的量為 物質的量濃度,是指單位體積溶液中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以符號cB表示。 式中,nB表示溶液中溶質B的物質的量,V表示溶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