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天下黃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910947
- 條形碼:9787555910947 ; 978-7-5559-109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天下黃河 本書特色
★將河運與國運、治河與治國交叉敘述,填補了歷來黃河故事講述中整合性、 融合性的空白;2.將問題意識始終貫穿于黃河故事的宣敘中,無論利與害、得與失都是文化 與文明進程中的必然階段,本書的多維視角敘述嘗試了泛文化讀本的各種可能性。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該書首次從“河流倫理”以及文化傳統、文明締造 角度,講述了關 于一個民族的根與魂的精神傳奇。這是一個蕩氣回腸的黃河故事,學科交 叉性與跨文化性都很強,信息密度大,給人強烈的閱讀快感,這是它符合時代需求的出版價值。
天下黃河 內容簡介
《天下黃河》是一部從時間和空間的不同維度解讀黃河的泛文化讀本,由人文學者張真宇和水文作家藺生睿聯手奉獻,從黃河的起源,河源地到入海口數千公里的曲折行旅以及往復循環的河流生命,在億萬年間所創造的華夏文明的不斷生長、衍變、傳播。從水文的角度,闡述了歷代對黃河治理和管護的實踐、探索、得失與反思,從文明和科技兩條線為讀者提供了認識黃河的全新視角。
天下黃河 目錄
一 巨龍造物……
二 田野溯源……
三 仰韶文化……
四 濟水滎蹤……
五 茫茫禹跡……
六 賈讓“三策”……
七 王景之治……
八 三國歸晉……
九 亂世逍遙……
十 民族熔爐……
十一 西夏凝神……
十二 賈魯之河……
十三 潘季馴河……
十四 盛世河圖……
十五 衣冠南渡……
十六 孤鶩落霞……
十七 古都沉浮……
十八 軒轅崛起……
十九 鐵血洪流……
二十 終極防線……
二十一 河源探秘……
二十二 河湟風水……
二十三 水文先鋒……
二十四 峽谷春秋……
二十五 調水調沙……
二十六 以水為師……
二十七 與河共舞……
二十八 失樂園……
二十九 復樂園……
三十 生命之約……
附錄一 4000年黃河治理理念的演變……
附錄二 黃河流域歷代王朝建都表……
附錄 三黃河文明與世界文明對照表……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天下黃河 節選
河流是一個龐大復合的生命體系,從一灣小溪、一條支流、一個峽谷、一片河灘,到星羅棋布的美麗濕地——所有的河流單元都有著獨特的生命含義,各自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維護生命共同體的作用。 然而,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們究竟喪失了多少溪谷、支流和濕地呢? 無需回望遙遠的歷史,只是短短的幾十年間,在我們的身邊,就已經橫陳著多少奄奄一息甚至干涸難復的河流與湖泊! 從瑪曲曲果的潺潺流水,到扎陵湖、鄂陵湖的萬頃波濤,黃河在橫空出世的**時間,就演繹出生命的波瀾壯闊和多姿多彩。 這兩個巨大的高原淡水湖泊,黃河源頭眾水匯聚之處,正是河源生態系統的中心。 1999年6月,據黃委會瑪多水文巡測隊觀測,扎陵湖與鄂陵湖之間有記錄以來首次發現斷流,兩湖間的河道幾乎是裸露的河床。 復流后的鄂陵湖出水口水流細小,只有貼近河邊才能一睹芳容,過去那種奔騰東去的磅礴氣勢蕩然無存。 黃河源頭**縣瑪多,素稱千湖之縣,原有湖泊4077個,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先后有3000多個湖泊干涸,其余的湖面也普遍下降幾米。河流還有幾百條,但統統變成了季節河。 1850年,黃河在內蒙古河套改道,留下在世界半荒漠地區極為罕見的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大的生態多功能湖泊,也是黃河生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約600萬只鳥在那里棲息,而國家一、二級保護的珍稀鳥類有30種,其中的黑鸛、白尾海雕、大鴇、白琵鷺和遺鷗已經列為世界瀕危鳥類。 作為我國北方候鳥重要的遷徙和繁殖地,這里也是深受國際關注的濕地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令人不安的是,它卻正在成為世界上沼澤化速度*快的湖泊之一。每年,大約有6億立方米的農田退水挾帶著差不多30萬噸化肥和其他營養鹽進入烏梁素海,*終流進黃河。 學術界認為,如果不盡快采取措施,273平方公里的烏梁素海,將在30年內退化為淺沼澤地。 黃河的近鄰海河,幾十年來開發利用了全部水量的98%,換來GDP增長數十倍。這個唯一以海命名的河流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這是一個“吃光喝盡”的典型案例。結果下游大部分時間斷流,位于海河入海口的大都會將天津陷入常年缺水的困境。 在看上去日漸萎縮的自然面前,人類卻差不多是全能的。為了拯救天津,千里之外的中華民族母親河多次遠程調水,以解津門燃眉之急。事實上黃河也常常是囊中羞澀,多年次斷流或在斷流的邊緣徘徊。 綜觀歷史上曾經水茂糧豐的華北平原,已經找不到一條完整、健康的常流河了。由于長期缺乏補水,加上過度向下開采,華北平原地下水位的年平均下降率已達到了1.5米。與此同時,根據衛星照片顯示,數以百計的天然湖泊與河流正在隨著地下水的枯竭而不斷消失。 源遠流長的母親河怎么就轉眼間變成了“干娘”?神州大地,一片嘩然。 1998年1月,針對黃河斷流頻繁和污染嚴重的雙重危機,163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在一紙振聾發聵的呼吁書上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呼吁“行動起來,拯救黃河”! 在對自然和氣象進行了仔細查證以后,科學家把疑問的目光轉向了人類自身。到底是誰,動了母親河的生命之水呢? 現在,就讓我們盤點一下,我們用了多少黃河水。黃河流經的西北、華北和中東部平原多為干旱半干旱地區,其年平均降雨量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甚至人畜吃水的需要。天上降水不夠用,就要占用流過家門口的客水資源。根據歷史資料和多年觀測,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80億立方米,這在全國河川徑流總量中的比例是多少呢?2%。而黃河流域的人口是1.2億,差不多占全國總人口的12%,耕地占全國總面積的15%,有50多座大中城市、三個特大型能源基地坐落在黃河兩岸。 按照水利專家的說法,這是一個資源性缺水流域。令人感動又令人憂慮的是,黃河的供水范圍甚至遠遠超越了黃河流域。 即使在多年不遇的大旱之年,這條不堪重負的母親河仍然承擔著向天津、青島、河北等地遠程輸水的使命。 缺水和開發是矛盾的,也是互動的。越缺水越要修水庫,建引黃閘,上提灌站,揚黃脫貧,引黃致富;而水庫、引黃閘、提灌站越多,河道里的水也就越少。 這些密密麻麻的管道、渠閘,像抽血管一樣吮吸著母親河*后的養命水。1949年,黃河取水量是80億立方米,如今呢,法定可取水量就達到了300億立方米。據統計,全流域對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高已經突破了70%,而國際上為河流設置的引水警戒線是40%。就是說,在黃河流域,維持河流生命的基本水量已被人類屢屢侵占。 黃河斷流,使黃河下游河道進一步惡性發展,行洪能力大大降低。主槽內大量淤積的泥沙得不到沖刷,為決口改道埋下了隱患。 黃河斷流,使地下水環境惡化。在黃河入海口,由于地表淡水補給和入海泥沙減少,地下淡水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水入侵,濕地生態系統萎縮,海岸線后退。 黃河斷流,使河口地區及近海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種群和遺傳多樣性喪失。三角洲濕地水沙環境失衡,海洋和陸地生物鏈嚴重斷裂,濕地保護區生物種群和海洋生物陷入滅頂之災。 河流生命不保,人類社會同樣遭受重創。工業停產,農業無收,生活用水告急,黃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斷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農業經濟損失累計約268億元。1997年黃河河口地區300多天無水入海,山東一省的損失就達135億元。濱州地區,僅1992—1998年的7年間,由斷流和污染造成工農業損失158億元,其中農業損失4億元,全區還投入抗旱資金35億元。由于供水不足,山東東營、濱州、德州等城市不得不經常采取限時限量供水。 黃河斷流使三角洲面臨嚴重水資源危機,也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生產秩序,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960年代中期,關于黃河治理有一個著名的理論是“吃光喝盡”。他們設想在黃河水沙入海之前將其全部用完,這樣也就沒有了洪澇災害。這樣,“將來幾十年后,有人來到黃河口,看見一條小溝,發出感慨,啊,這就是原來的黃河!”那條據說是中國憂患的河流終于被馴服得找不著了,這種無視河流生命的治理方案在當時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的。但幾十年過去,所謂浪漫主義的幻想變成了悲哀的現實。萬里巨川成了時斷時續的季節河,自古以來貫通東西奔流到海的歷史長河退化得虎頭蛇尾甚至有頭無尾。中國文化和美學的支撐點傾斜了,斷裂了。 東方之美沉沒了,黃鐘大呂喑啞了,詩歌和夢破碎了。
天下黃河 作者簡介
張真宇,筆名郎毛,詩人,文化學者,畢業于武漢大學中文系。曾任《黃河報》記者、《黃河黃土黃種人》雜志社副總編輯等職,現任全球水伙伴(中國黃河)委員會理事、中國保護黃河基金會宣傳部長、河南多元文化傳媒創意總監。已出版《流浪的詩學》《傳說中的痛苦》《重讀大黃河》等專著;主創出品《重讀大黃河》《見證黑河》《大河圓夢》《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等紀錄片數十部。 藺生睿,中國水利作協、甘肅省作協、黃河水利作協會員。黃河文化研究會理事,高級工程師。 主編職工文學集《河上風鈴》,科技專著《黃河·上游·水沙》,散文集《黃河浪花》《散步黃河》,小說集《月兒彎彎》,詩集《心靈痕跡》,為黃委水文局編著(合作)報告文學集《水文感動黃河》《守望大河》《九曲風鈴》三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